居庸关与“仙枕石”和“弹琴峡”
居庸关著名关口,仙枕石亦很闻名。
弹琴峡悦耳琴声,但现在听不到了。
杨家将有名人物,穆桂英点将台在。
昌平区雄关惊险,演变成旅游景点。
居庸关,旧称军都关、蓟门关。天下九塞之一的居庸关,按照今日的情形来说,在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它是中国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重要的关口之一,它控制着都山隘道(军都陉)中枢,与紫荆、倒马合称“内三关”。居庸关其地势险要,向为交通要冲。现在,京包铁路经此。
居庸关是明洪武元年建,据《居庸关志》里记载:明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等规划建立关城,以为华类夷之限,周十三里有半,二十八步有奇,东筑于翠屏山,西筑于金拒山,南北二门筑于两山之下。
现在长城线上的居庸关,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然而,古时候的居庸关,却不是像现在这样,而是一堵高大的关垣,横亘在关沟之中,切断关沟通道,中间建有关门,供行人出入,关上有石造的侯台。
对于古时候居庸关的基本情形,北魏时期的学者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里就作了记载,指出:“溪元东岸有石室三层,其户牖扇扉悉石也,盖古关之侯台矣。南则绝谷,垒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工可举。”
居庸关是天下九塞之一的一边塞要地,历代统治者都要在这里派兵驻守。
世界闻名的中国万里长城,东起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西止“嘉峪关”;万里长城线上的三十二关,其中世界闻名的居庸关其趣闻轶事,亦有不少,这里仅举两个例子,作一介绍。
居庸关周围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林木葱郁,水源丰富,潺潺溪流自山坡缓缓流淌,穿过于乱石沙粒之间,发出淙淙流水声,使人们感到犹如琴声悠扬悦耳,回荡在空谷之间,所以,被当地人誉名为“弹琴峡”,并且说是属于天然的最佳旅游景点。
古时候,不知哪位文人墨客,或者雅士,就编造了这样的传说,说居庸关附近的“弹琴峡”,将天上的一位“神仙”都吸引下了凡,来到了人间——“弹琴峡”,欢欢乐乐进行参观游览,游览有点累了,这位神仙就躺在一条石上睡了一觉,然后就腾空而起,飞回到了天上,结果就给人世间留下来了这一非常著名的“仙枕石”。传说,居庸关的“仙枕石”,就是这样得来的。
那么,居庸关附近到底有没有“仙枕石”呢?确实有“仙枕石”和“弹琴峡”。其具体的形,就是在居庸关北面不远的公路东侧,原来确实有一巨石独卧在关沟峡谷之中,这就是传说中的“仙枕石”。
早在元代时,有一位诗人,叫陈孚,曾经到过居庸关附近的“弹琴峡”游览过,并且写诗对这处“弹琴峡”幽胜雅景,作了这样生动的描绘,他说“月作金微风作弦,清声岂待指中弹?伯牙别有高山调,写在松风乱石间。”当然,使人遗憾的是,这处胜景后来被人为性地给破坏了。因为修筑京包铁路时,峡谷一侧峭壁修为铁路,又修公路复线,又穿山凿了一条隧道,再加上自然地形的变化,这一带水源逐渐枯萎,以后渐渐就再也听不到潺潺溪水奏出的悠扬悦耳的琴声了。
“仙枕石”上,因其石面上有大小28个直径仅几厘米的圆眼,传说是当年穆桂英点将插旗杆用的,所以其巨石被人们给誉名为“穆桂英点将台”。
这样说,不能说一点依据都没有。
据清人夏燮撰写的《明通鉴》卷六十一里载,在“仙枕石”的附近,历史上确实曾经出现过战事,其具体的就是“嘉靖四十四年二月”记载有:“谙达分道冠宣府、龙门、赤城等处,寻寇蓟镇与兰峪,参将赵倾蔡率众御之败绩,与指挥者褚文明、李湘、周官、千户董世勋、段启元、百户孙世爵等俱死之。总兵周益昌驰援,分扼诸隘口,寇闻大兵至始引去。”总而言之,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赵倾葵等人,就是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
为了弘扬民族英雄精神,不知哪位文人墨客或者雅士,恰到好处,与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穆桂英结合在一起,说“仙枕石”这一巨石是“穆桂英点将台”。
其实,穆桂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杨家将”中有相当影响的人物。杨家将是以北宋名将杨业(即杨继业)一家事迹而编写出来的。杨家将当时的一些活动,基本是在山西雁门一带,而根本没有到过长城线上的重要关口居庸关,更是谈不上什么穆桂英到居庸关里的“仙枕石”来点将了。但是,仅就这个神话性质似的传说,其用意是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热爱,是无可非议的,并且亦是又可以理解的——确确实实是一件大好的事情。
天下九塞之一的居庸关,因为自古始,它不仅是长城线上重要的关口之一,而且又是长城线上相当优美的旅游景点,所以,就为历代文人墨客或者雅士所仰慕,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壮美的诗篇。
这里,要举上几个例子。
唐代诗人高适的诗篇中云:“崖峦鸟还过,冰雪马堪迟”,“绝坂水连上,群峰云共高”。其内容显然是对居庸关这要塞险峻的地势,生动而又形象的描绘。
那么,唐代边塞诗人高适为什么会到居庸关并写下了诗篇,对居庸关这一要塞进行了描绘呢?
在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即在唐玄宗李隆基皇帝当政期间,高适因为受官方之命送兵,路过居庸的时候,感到天下九塞之一的居庸关,非常值得赋诗进行描绘。
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及其演变,到了金代时,北京成了金王朝的中都——人们习惯称的金中都,而长城线上天下九塞之一的居庸关,亦因地控制京都西北门户而身价倍增,所以居庸关这里不仅是重要的关口,或曰要塞,而且这里已经来来往往的人和车辆相当多了,已经很热闹了。所以,金代人或曰金代时的学者刘迎在《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止》里云:“车马两山间,上下数百里。萦纡来不断,奕奕似流水。鲸形曲腰膂,蛇势长首尾。”
元代诗人陈孚对天下九塞之一的居庸关,其要塞的雄关惊险,在《居庸关》中则作了这样的描述:
东棱棱,石确确。
车声彭彭斗石角。
马蹄就石石欲落,
不知何年鬼斧凿?
仅与青天通一握。
上有藤束万仞之崖,
下有泉喷千丈之壑。
太行羊肠蜀剑阁,
身热头痛悬度索。
一夫当关万夫却,
未必有此奇戃愕。
明朝侍讲邹缉的《居庸叠翠》这首诗,其事出有因,就是:明朝侍讲邹缉倡议,开了一个以“燕京八景”为题的赋诗盛会,所以他在《居庸叠翠》一诗中写道:
山蟠西北拥居庸,百叠参层和霭中。
草木常含春雨露,峰峦疑隔晚烟空。
云连朔漠提封远,地拱神京控制雄。
万古朔关天设险,长留黛色照高穹。
天下九塞之一的要塞居庸关,不仅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或者雅士,还有上层的统治者皇帝——康熙、乾隆等,亦都曾经赋诗赞颂居庸关这个自然环境非常美丽的地方。
慕田峪长城和司马长城
慕田峪这段长城,亦是在长城线上。
在岭脊蜿蜒曲折,像巨龙巍峨壮观。
密云县司马长城,洪武初而修建之。
其形状甚为奇特,勘称为长城之最。
慕田峪长城万里长城上的慕田峪长城,始建于明初。
明代的开国君主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为了加强巩固明朝的天下,防犯被灭掉的元朝其旧势力卷土重来,一方面,大将军徐达指挥华云龙经理故元都,新筑城垣,南北取径直东西长一千八百九十丈;又令指挥张焕计度故元皇城,周围一千二百六丈;又令指挥叶国珍计度南城周围,凡五千三百二十八丈。南城故金时旧基也。改元都安贞门为安定门。建德门为德胜门。(《宸垣识略》)
另一方面,大将军徐达为确保元大都——北京的安全,命将兵侦察古北诸多隘口,并修筑天下九塞之一的要塞——居庸关等通往漠北的要塞。这里说的所谓“漠北”,就是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的地区。自汉代以后常称之为漠北,亦作“幕北”。
朱元璋当政统治期间,据史籍载:洪武六年(1373年)春,朱元璋命大将军徐达、李文忠往山西、北平练兵防边。四月,从淮安侯华云龙言:自永平、蓟州、密云运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开始有明一代修筑长城之始,所以《日下旧闻考》边障卷启首便言:“明初徐达筑边墙(笔者注:指修筑长城),自山海关抵慕田峪。”
洪武之后,永乐、正统、成化、弘治、嘉靖、隆庆、万历等数朝,对明初修筑的长城,都曾经做过较大规模的增修。
特别应该指出:明代时,特别是在隆庆、万历年间,著名将领戚继光主持北边军务的时候,对原有的长城又加高加厚,并且大量使用城砖,而且增筑了空心敌台,使长城防卫攻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对抗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慕田峪长城具有长城线上各地长城不多见的特点,是比较特殊的。主要表现在:(1)慕田峪长城自大角楼向西北至界石止,其2000多米的边墙(长城)有空心敌台18座;敌台2座;烽火台1座。(2)其边墙为砖石结构;墙体是条石砌墙;中间是填充毛石。(3)砖砌墙两面跺口,墙上都有射孔、望孔。(4)马道上,则是水槽砖墁成纵横水沟解决排水。(5)骑墙而筑的空心敌台的中空平面布局各自相异,其手法也不一样。(6)少数敌台铺房山墙应用空斗墙砌法,是戚家兵带来了南方匠人的砌筑手法。
总而言之,始建于明初的慕田峪长城,有力地证实明代开始修筑的一段长城。慕田峪这段长城,在长城线上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北京怀柔区三渡河,位于北京城西北70余千米的军都山南麓,是海拔500余米高的山地。万里长城线上的慕田峪长城,就修筑在这峰峦岭脊之上。它蜿蜒曲折,像一条巨龙游戈在绿色的海洋——松涛林海之中,真可谓巍峨壮观。
慕田峪长城历经了300多年,至今人们仍然可窥其宏伟的规模。
司马长城在万里长城线上被人们视为是一段“奇妙的长城”,有长城之最的美称。
在长城线上的这段19千米长的司马长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峰峦叠嶂的燕山东部——北京密云县境内。司马长城是在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当政期间洪武初修筑的,属于明代“九镇”中蓟镇——古北路所管辖。明万历年间,由蓟镇总兵——名将戚继光和总督谭伦经手进行加固而筑成的一段“奇妙的长城”。
人们所以将“司马长城”视为是一段“奇妙的长城”,是因为人们认为:司马长城修筑的构思精巧,其设计很奇特,其结构相当新颖,其形态各异。它沿着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修筑而成,蜿蜒曲折,忽高忽低,忽南忽北,其势相当磅礴,可谓雄伟壮观。
司马长城全段有敌楼135座,依山就其势而修筑的;而敌楼又分为单层楼、双层楼,其楼有双眼楼,直至六眼楼;其形状有田字形、日字形、川字形;其顶结构,有单顶式、穹隆式、复斗式、八角藻井式等多种。
总而言之,由此可领略昔日边陲将士戍边战场苦战御敌的悲壮场面。
司马长城是“奇妙的长城”,有长城之最的美称,还基于司马长城其形式奇特,独具匠心,亦是分不开的。
在司马长城登上制高点的“望京楼”,视野广阔,其景色相当壮观,隐约可见整个京城的轮廓。在“望京楼”,可东观“雾灵积雪”;西望“蟠龙图虎”;北看“燕山叠翠”;南望“水库明珠”。在“望京楼”纵观长城似条巨龙,凭关置塞、凭险设楼,翻腾在云山雾海之中,威武雄壮,甚为壮观。不论是谁,到司马长城爬上号称百级通天石凳的“云梯”,犹如腾云驾雾一般,登上云梯尽头,顿觉心旷神怡,天高气爽,视野无限,非常美好。不论是谁,爬过“仙女楼”,其两侧陡峭的“云梯”,虽然只不过是不超过百米的“天桥”,但其特征非常突出,只有一砖宽,两侧悬崖绝壁,而且不敢斜视,真是令人胆战心惊,望而生畏。
综上所述,司马长城集万里长城的各个特点于一处,形成了一段非常特殊的“奇妙的长城”,它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巨大的长城身影,随着山形高低起伏的变化,时隐时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使人们无不称奇叫绝,惊愕不已,成为中外旅游者们所向往的好地方。
十、著名的“燕京八景”
首景为居庸叠翠,第二景玉泉垂虹。
第三景琼岛春阴,第四景太液秋风。
第五景蓟门烟树,第六景西山积雪。
第七景卢沟晓月,第八景金台夕照。
开始,需要从“燕山”先说起。
如果没有“燕山”,就不会出现与“燕”字相关的“燕京八景”。
燕山桓于北京北面的燕山山脉,燕山山脉东西走向,海拔400~1000米;主峰为“雾灵山”;并且是多隘口,例如有古北口、喜峰口、冷口等等,为南北交通孔道。
古时候,不仅讲究以国为姓氏,如姜太公吕尚封于齐,子孙以国为氏(指姓氏)。而且还出现了以国命名的山,如以京城北面的燕山,就是以国——取“燕国”的“燕”命名的。
早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即在周武王当政统治时,就已经出现了取“燕国”的“燕”字,将自然界中的山,或曰其山脉,给命名为“燕山”;对此,名著《史记》里,引徐才的《宗国都城记》云:“周武王封召公爽于燕,地在燕山野,故国取名焉。”
后来,人们将都城取其一个“燕”字,给美誉名为“燕京”。
依据,《辞海》里有记载:
(1)北京市的别称。因市区在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国都所在而得名。(2)唐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幽州,在今北京城西南)为燕京。(3)辽会同元年(938年)以在今北京城西南的幽州为南京,一称燕京。金初专称燕京,置燕京路;至贞元元年(1153年)定都于此,改称中都。蒙古忽必烈复称燕京,至元元年(1264年)又改称中都。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周武王灭商纣后,出现了“燕国”或曰“北燕”。
说起“北燕”来,与周武王灭商纣后,周朝开始进行大分封的关系极为密切。例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里指出:“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战国时思想家荀子说周初分封了71国,其中姬姓53国。众多的封国中,作为“周王室”支柱的最重要受封国有:东方的齐国,北方的燕国、晋国;中原地区的卫国和长江下游的宜国等。
重要的受封国——鲁国、齐国、晋国、卫国等,其具体情形,这里就不必一一细说了。然而,这里有必要将“北燕”或曰“燕国”,说一说。
召公,一作邵公、召康公,是周代燕国的始祖,名爽。因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为召公或召伯。召公辅佐武王灭商有功,所以周初武王将召公封于北燕,并且以燕地取其为国名——燕国。而燕国是周王朝北疆的一个大国。在燕都“蓟丘”之北方,有个“孤竹国”(今河北卢龙),是商王朝的与国,反抗周朝的殷顽民的势力很强,将召公封于北燕,使燕国担负起震慑殷顽民反抗周朝的旧势力。同时,北燕不仅政治、军事地位很重要,而且还是沟通中原与辽海地区的枢纽。
据后世史学家们的考察:“蓟丘”,即指“蓟城”,大约在老北京“外城”亦称“外罗城”的西北部,即今“宣武门”一线之南的地区。
近年,在北京西南房山区琉璃河镇附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面积的西周遗址和墓葬,出土了一批带有“郾侯”铭文的铜器。其实“郾”就是“燕”字的古文。据说,1949年以前,在卢沟桥附近亦曾经出土过一批“郾侯”铜器。可见,早在周朝时,“蓟城”,就已经成为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名都。例如:齐国的都城——临淄;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韩国的都城——阳翟(河南禹县);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秦国的都城——咸阳;而“蓟”亦开始列居为“富冠天下的名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