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04500000007

第7章 人人皆可成佛(4)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地噩噩虚掷生命,它能有智慧的目光,扫除人生一切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着许多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

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着许多苦恼吗?你瞧这个世界那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不是吗?连孔子都有“逝者为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宗教,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的。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这些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的充实与否,只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此才能积极地为人群服务,再度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

佛教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刻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然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地劝人改邪归正。这样“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着爱和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了。

2、佛教倡五戒

有时我们看报纸,头版的社会新闻,总有些触目惊心的消息:抢劫、偷盗、吸毒、嫖娼……真令人浩叹人心不古!

如果你想笃信佛教,至少要严守佛教的“五戒”的基本戒律:

1、不杀生,不残害生灵。

2、不偷盗,不偷、不抢别人的财物。

3、不邪淫,男女关系要正当。不拈花惹草,不红杏出墙。

4、不妄语,说话句句真实,不虚伪,不说谎。

5、不饮酒,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须戒绝。《论语》中孔子亦有“不为酒困”一语,不过酒在当药用医病,暂可通融。

这五戒刚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信(不妄语)不谋而合。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陷囹圄,饱尝铁窗滋味。佛教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

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淫邪,就不会有男盗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且能健康长寿。

为此,这个社会便宁静、安乐、显而易见,这便是佛教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3、佛法与人生

佛教认为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以操纵我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

人要想真正的快乐,无非就是要求心情平静,不生烦恼。对于眼前的苦恼,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对于宇宙、人生种种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答。对于未来——来世或人死后的最后归宿能有满意的答案。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不操纵在别人的手中。于是便会感到人生真正的快乐。

佛教劝人知足常乐、学习禅定、乐观进取、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一般人就好象一个三岁的小孩,丢了一块糖就会焦躁不安,大哭大闹;而佛教教徒就好象懂事的大人,不会为这些小事烦恼。这是因为观念、智慧、境界的层次不同。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做的因所结的果,所以要勇以忍受,敢做敢当,不可怨天尤人。

佛教所有的经典不是在显示佛的权威与能干,而是完全而彻底地解答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

佛经上说:“佛以一大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因缘”来世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众生能转速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

释迦牟尼降生人间,贵为王子,抛弃了功名富贵,难道他是傻瓜吗?不!他实在是一个具有广大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类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脱,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法四十九年,栖栖惶惶,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真理与训诲,是黑暗人生的一盏不灭的明灯,是汹涌苦海中一只不沉的慈航。谁象佛有这样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在众生度尽以前绝不歇息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佛永远以爱心和耐心来教导弟子,不认为有愚笨到不可教育的人,有凶恶到不会悔悟的人。佛一生贡献出他的智慧和慈爱,详说了无数伟大的真理,教导了无尽的众生。但他永远不以“教主”或“主宰”自居,他认为他来到人间,只是尽到了承先启后的责任,发扬过去无数佛所发现的真理,启发后知后觉的人。他本身是佛,而佛确知宇宙的所有众生,将透过他们本身的努力与磨炼,而达到和他自己一样睿智、伟大的境地。佛与众生是平等的,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他们之间并不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也不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而只是一种暂时的“师生”关系。

迷的是众生,一旦开悟了的时候,就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佛了,那已经昏暗十年的漆黑的房间,只要点燃起一盏灯,就可以驱逐十年的黑暗,而带来了满室的光明。快点燃起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光明就在你周围,幸福就在你身边。

佛称他自己是“无依道人”。因为从修正到正果,没有别人能够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佛教肯定每一个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不必仰赖神或佛。只要努力照样可以成佛。这可以鼓舞我们的自信与自尊心,佛教认为人人皆具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福祸全在乎自己,而修行正果,自我完成伟大的人格——成佛。这是人类自己的努力,不是神的恩典,也不是佛的救援,而是众生自救的。

佛不主张人为“神”而活,人类一切的努力成果,都是“神”的功劳。不认为人是“神”创造的,人的智慧,力量是“神”赐的。佛认为人人是为“自己”而活着,为”一切众生”而活着,为了使宇宙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一切努力是自己奋斗来的,荣耀归于人类自己,如果失败了,这是自己努力不够,还要更加勤奋不怠,朝目标迈进。

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上帝的束缚中释放,从“神”的权威中得到自由。提醒了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我负责,不能归罪于天,埋怨别人,人不是上帝创造的,不是上帝的奴仆,于是人才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才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谈到自尊和自信。

同类推荐
  •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我们在一个女作家笔下,第一次看到一组圣经里的女性群像圣洁的圣母、英勇的女士师、温柔幸福的妻子、沦落又皈依的女子、给人间带来灾难的少女、给民族带来福祉的王后……
  • 体悟《心经》深意

    体悟《心经》深意

    《体悟心经深意》是台湾学者郭永进先生经过真修实证以后的解经之作,通过很多幻灯片的生动演示,图文并茂地来诠释《心经》这部深奥经典的真正内涵。让很多人都能轻松读懂这部“无字天书”,透过这些超越经典、超越文字的“心路”,直接指引大家去看到那活生生的生活,进而通过实证而渐入心灵自由的解脱之境。
  • 中国道家之精神

    中国道家之精神

    道家精神是道家自身在孕育、形成、发展、流变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精粹,道家所崇尚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大公无私、不争谦下、法天贵真等品格,不仅影响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贤臣良将安民保国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渗透于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
  • 金瓶梅里的心经

    金瓶梅里的心经

    本书是文人讲《心经》,借文学人物,用心参悟。作者亲近三宝,生活中有感悟,诵经时能感通,读书时有感应,其用通俗语言讲经,引人颂善,以《金瓶梅》里的芸芸众生为案例,用心良苦。本书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开示。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后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 《古兰经》注释研究

    《古兰经》注释研究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止。史料表明,《古兰经》问世以来文本从未变化,变化的是对它的注释。因此,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注释《古兰经》伊始,历代注释家基于经训教义原则,秉承注释学术传统,发扬文化创制精神,与时俱进地解读着《古兰经》的微言大义,揭示着《古兰经》的经义经旨,从而使伊斯兰教始终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程,使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热门推荐
  • 那叶落

    那叶落

    这是一所有近一百年历史的学院—歆睿学院。想要进到这所学校要么得有钱,要么得有学历,如果两样都有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一席美丽的棕长发,走过她你会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她可是出了名的千金小姐,此人正是我了。我叫张曼亚。一个清爽的短发,耳朵上并无耳洞,看着往往有着文艺范儿,他是有名的富豪家的儿子—黄嘉恒。美丽大方的梨花头,配上歆睿的校服简直就是一个清纯的学生妹,她是曼亚的闺蜜,从小就一起长大—金星。金氏与张氏可是世交。与嘉恒同样的短发,没有耳洞,一身篮球衣却穿着足球鞋,他可被歆睿的那群花痴们称为“运动王子”他可是出了名的15号。与黄嘉恒在初中时认识。—林舒懿
  • 侯府贵女

    侯府贵女

    祸事,来得过于突然。当柳侯夫人还在为长子选媳,当柳旋还在京郊与人肆意赛马时,定国侯府却被安了个通敌叛国的莫须有罪名。家破人亡,被母亲与丫鬟用性命保下的柳旋并没有如她们所愿,远离京城这伤心之地,去苟且偷安。她不仅没有离开,反而正大光明地走进了这座欠了她柳氏上下几十口人命的罪恶之地,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朝堂,面带微笑,安然立于帝阶之下,——凤凰烈焰,燃尽过往,焚尽她的心肠;而那抹被滞留人间的凤凰火,分明长出乐尖牙利爪,长成了个索命的——孽障……
  • 倒生之鳞

    倒生之鳞

    行走于此世之中,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就是最快乐的事吗?我要做曾经敢想不敢做,我要说曾经想说不敢说。当刘棋眼中鳞光闪过,说明天变了。这不是一个主角的故事,而是一个故事的主角。
  • 太荒天帝传

    太荒天帝传

    沉睡十万载,一朝复苏,圣战天下!收蛮龙为座骑,采仙药为筑基,天地之变随我之心!
  • 无良神君

    无良神君

    堕仙崖前,她面如死灰,却微微笑着,似在诉说着情话般,一字一句娓娓道来:“飞廉,上穷碧落,下黄泉,我只愿与你,永生永世,不复相见!”话语化作利刃,刺穿的何止他一人的心……这一世,风风雨雨的纠缠,他们又将何去何从?他可是她的良人?他又何曾是她的良人……那么两世的爱恨纠葛,究竟谁才是她的良配?是那个守护了她两世的温暖男子,还是那个看似温雅的冷漠至尊。只是沧海桑田几世轮回,即使世界永堕黑暗,那粲然一笑也永远不会磨灭:“夜离?原来我已识你千年......”
  • 逄关的野狐禅

    逄关的野狐禅

    逄关的野狐禅,对各种神怪小说的再创作。加入新的元素,展开超凡的想象。老瓶装新酒,换汤也换药。
  • 破灭苍穹之主宰之路

    破灭苍穹之主宰之路

    天,以道为神,地,以源为形,上古法诀,降临北源,必将掀起腥风血雨。王者死,枭雄灭,问苍天谁敢争锋,看落尘主宰沉浮。
  • 不生病的吃法

    不生病的吃法

    错误的饮食观念让我们每天吃进大量的非健康致病毒害物质,“你,就是你所吃食物的产品!”“服毒”怎么能不生病呢?其实,人类完全可以靠适当的饮食,加上心智的提升,达到身心的全面健康。1.疾病是我们吃出来的;2.癌症的预防必须从饮食入手;3.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4.饮食也要顺应天时;5.为什么说素食让人更健康?6.瑜伽修行者的饮食方法;7.最美昧的素食菜谱。相信你在读完后,将会懂得如何通过改变饮食习惯让自己生活得更加健康快乐。
  • 魂炼者

    魂炼者

    李风在不知名的情况下修习了上古大巫的烈阳决,又被上古最猥琐的大巫一棍天的残留意识所影响,慢慢成长为另类的修道者,最终挑战整个修道界。结果被恐怖的阴阳调和高手打得肉身消散。灵魂遁入了东汉时期,机缘巧合之下修成了魂炼之法……
  • 妖女,哪里跑!

    妖女,哪里跑!

    现代少女一夕穿越游戏世界。本只想安安稳稳在异世生存,却得知所附躯体是人人得以诛之的大魔女。一出门,便看到满城的通缉令。自带超强属性见神杀神见鬼杀鬼?神兽萌宠不请自来天下神兵利器随便收?倾城美貌江湖美人排行榜第一名还赠送绝世夫君一枚?不不不,只求保住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