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04500000004

第4章 人人皆可成佛(1)

一、佛是人不是神

1、佛祖

相传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死于公元前四八六年,大致与孔子同时。

当时天竺社会正处于奴隶制衰落时期,大大小小的奴隶主(第二级种姓、称为刹帝利,即田主和武士),割据土地,互相杀掠。不仅最低级种姓首陀罗(贱民、农人)痛苦难堪,就连那些较弱小的邦君城主也人人自危,惴惴不知何以自保。社会地位最高的婆罗门种姓,以宗教为专职,虔修出世法。修行法多至九十六种,即所谓九十六种“外道”,其中有若干种苦行“外道”采取自饿,投渊、赴火、自坠,持鸡狗戒。鸡戒外道,即以一足孤立;狗戒外道学狗的行为。自谓修此行可得解脱。苦行在天竺很流行,这正反映天竺社会暗无天日,苦难深重。甚至有些达官贵人也宁愿放弃现有的优越生活、幻想可能修得清静的安乐世界。

释迦牟尼是尼波罗南境一个小城主净饭王的王子,童年时受婆罗门教育,兼习武艺,二十九岁出家,到深山幽谷去寻求解脱人生痛苦的途径。他先实行苦行,七天吃一餐,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面。六年后身影消瘦、形同枯木、仍一无所得。后来他决心重新进食,并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盘腿静坐,沉思默想,一连七天七夜、终于意识到人生的痛苦来源认识点上的“无明”和思想上的“烦恼”,认识到世界万物是变化的,人生是无常的。只要抛弃对外在物质的追求、断除私心邪念,尤其是对爱情、生存,金钱、权力的欲望,多多行善,就可修成正果。还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这样也就证得了“正觉”(大智慧),成为“佛陀”(大彻大悟的觉者),简称为“佛”。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觉者。

佛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然而,此中的“我”并非佛的自称,而是指全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令于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释迦牟尼将地的觉悟、成就、造诣,完全归功于人的自己努力与才智。他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在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象变戏法似的点石成金。他主张“人要怎样收获,就先要怎么栽”,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要收获苹果,就要先播下苹果的种子。佛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得自己动手。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的。所以佛说:“工作须你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释迦牟尼——他只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

成佛没有捷经,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2、菩萨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它的意思,菩提是觉、萨埵是情,菩萨,就是有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动物。菩萨是有觉悟的有情的,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厄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大不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有四条,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的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局,十地,其中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而十地以前的四十个阶位,全是凡夫。中国人心目中的菩萨,多是垂眉低目,璎珞披戴,庄严万状的。其实菩萨的报身固然是庄严的天人相,菩萨的化身为了随类应化,随机摄化,往往化成各色各类的身份。所以,中国人说的罗汉型,实在说成化身的菩萨比较妥当。罗汉必是出家的僧尼,僧尼是佛法的住持者,也是佛法的表徵者,罗汉不可随随便便,否则即有碍佛教的声誉;菩萨没有固定身份,目的是开化众生,并不要求众生知道他是菩萨。菩萨固可以示现福德庄严的天人相,如有必要,往往也化身为外道屠夫乃至魔王,纵然如此,也不至于损及佛法的声誉。

3、鬼、灵魂、三魂七魄

佛教不相信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除非他是唯物论者、无神论者,往往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欧美倡行的“灵智学会”他们研究的对象正是灵魂。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道教等的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属于灵魂信仰的一类,以为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灵魂,便会受着上帝或神的审判,好者上天堂、坏则下地狱。

在中国的民间,对于灵魂的相信,更是根深蒂固,认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就是鬼。灵魂与鬼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乃是一个纠缠不清分割不开的大问题。由于鬼类有些小神通,又以为灵魂是“三魂六魄”组成的集合体。

其实,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正像人类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一样。作为人,固然有生有死;作为鬼,同样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更何况人死之后不一定就生为鬼。

至于灵魂,中国民间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是灵魂的投胎、死是灵魂离开了肉体。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看同房子与屋主一样,老房子坏了,搬进新房子,房子经常在汰旧换新地搬进搬出,住房子的人,都是永恒不变地来来去去。这也就是说,人是灵魂套上了肉体的东西,肉体可以换了又换,灵魂是一成不变的,以为灵魂就是我们生死之流中的主体。

正信的佛教并不接受这一套灵魂的观念,因为这在缘起缘灭的理论上不能成立。站在“生灭无常”的立足点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如此,精神也是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会发生“成而不变”的错觉,若用精密仪器去看任何事物,无不都在刹那变化之中。《易经》所说的“生生”其实在生生的背后,也包含着死死、也就是变变或化化。

物质的物理现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那么精神的心理现象,就更容易觉察出来了,因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就是由于精神的变动而来。心理现象的变动,促成了人的行为或善或恶,善恶的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心理现象的倾向。我们的前程远景,就是靠着这种心理促成行为,行为影响心理的循环作用而定的。

灵魂不变,灵魂永恒,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不消说死后没有固定的灵魂,就是活着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刹那不停地变了又变而变变不已之中。这便是佛教特殊之处,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价值,却又更加肯定了自性的升华价值。

佛教既不相信灵魂,那未,佛教所说的六道轮回与超凡人圣的本体,究意又是什么呢?

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认为物质是因缘生法,精神也是因缘生法。因缘聚合而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宇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颗原子,无一不是假借了内因与外缘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从根本上看,是空无一物的。这在研究物理化学的科学家可以给我们正确而正面的答案。

佛教虽不承认灵魂的观念,但决不是唯物论者。佛对精神以一个“识”字理解。小乘佛教只讲六个“识”,以第六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大乘佛教增加两识,共有八识,是经第八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大乘佛教的八个识,前六识同小乘的名称一样,只是将小乘第六识的功用更加详实地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识和第八识。

八个识的主体其实只有一个,由于功用的划分而给了它们八个名字,因为前七识的为善为恶,都会把帐目记在第八识的名下;第八识是一切业种业因的仓库。这个仓库的总管是第七识,搬进搬出是第六识,制造作业是第五识。

这样说来,第八识的功能,在于储藏。但不等于只进不出。不断地由外而藏进去,也不断地从里面搬出来。藏进去的是行为影响心理而印入心田,称为业因或种子;搬了来的是心理促成行为而感受行为,称为业果或现行。就这样进而出,出而进,种子而现行,现行而种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转生到二期三期乃至无数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现世今生的因果对流、到无数过去和未来世的因果回还,都不出于这一种子而现行与现行而种子的律则,因此而构成生命的连贯与生死的相续。

正因为种子与现行的经常乃至刹那不息地进进出出,所以第八识的本质,也在经常乃至刹那不息的变动不已,不要说这一生的第八识质量与前后生是不同的,即使前一念到后一念也就不同了,正由于念念生灭念念不同,人们才会有浮沉生死而至超越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识的存在,便是存在于这一刹那变动的业因与业果的连续之间。除了业因与业果的变动连续,也就没有第八识的本质可求;正象水的潮流,是由于水的连续而有,离了相续不断的水性,也就没有潮流可求了。佛教教人修持解脱道的目的,就是在于截断这一因果相续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识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进去什么,也拿不出来什么,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称为“转(烦恼)识成(清净)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于生死之中。

可见佛教的第八识、并不等于永恒的灵魂,如果迷信有个永恒的灵魂,那么超凡入圣的解脱生死,也就不可能了。佛教在观念上否认有灵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识,唯有否定了由烦恼无明接连而假现的第八识之后,才是彻底的解脱。不过,第八识被否定之后,并非等于没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体的显照,而不是无明烦恼的缠绕不清。

4、烧纸钱、拜鬼神?

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唯有崇拜佛、法、僧——三宝,绝不崇拜神鬼。但是,正信的佛教并不否认神鬼的存在,因为神鬼也是六道轮回的两大流类。佛教所说的神不是所谓上帝,佛教所说的鬼,也不是所谓的魔鬼。佛教所说的神是凡世界的众生,佛教所说的魔是在欲界第六天。所以佛教的魔是魔、鬼是鬼。佛教的魔有四种:天魔,五蕴魔、烦恼魔、死魔。除了天魔,其余三魔都出于各人自我的生理和心理。

佛教的神,通常是在天与鬼之间,大福的鬼便是神,天的扈从往是神。鬼有多财鬼、少财鬼、饿鬼、多财大福鬼,虽在鬼道,也享天福。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神、多半就是大福的鬼。神有天神、空神、地神、又可分天神、畜神、鬼神。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牛鬼蛇神、草木精灵、山川等神多是地神、畜神和鬼神。在佛经中通常提到的是八部鬼神,那就是:天神、龙神、夜叉(飞空鬼)神,乾闼婆(天音乐)神、阿修罗(非天)神,迦楼罗(金翅鸟)神、紧那罗(天歌唱)神、摩睺罗迦(大蟒)神。这八部鬼神、有善的也有恶的。善的通常是受佛教感化而来为佛教作护法的。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并不崇拜神鬼,仅对神鬼保持若干程度的礼遇。假如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崇拜了神鬼,在原则上是有罪的。同时善神都会自动地护持归依了三宝的人,故也不敢接受三宝弟子的崇拜,正因为有了善神的护持,恶神恶鬼也不敢作弄或侵犯已经归依了三宝的佛教信徒。

不过,焚烧纸钱敬请鬼神只是中国人的习俗,佛教中没有这一项规定。这种习俗可上溯至汉代。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屿说:“汉以米,丧葬瘗钱,后世以纸寓钱为鬼事”。这是说从汉朝开始,人死之事,丧葬之时,要用钱币与死人同葬。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以为人死之后便是鬼,所以《说文解字》也说“人所归为鬼”。人死既为鬼,拟想鬼的世界也同人间一样,只是阴阳两界不同而已,故以为鬼也需要生活,也需要用钱,所以就用钱币殉葬。后来有人觉得真的钱币太可惜了,便用纸来剪成钱的形状,以火烧了给鬼用。到了近代,由于纸币的流通,“冥国银行”的冥票,也大量发行了。

这种低级的活动,几乎是各原始民族宗教的共同信仰,以物器、钱财、珠宝、布帛,乃至还有用人及畜生来殉葬的。至于用火焚烧,据说与拜火教有关,相信火神能将所烧东西传达给鬼神。印度教梨俱吠陀中的阿耆尼(火神),就有如此的功能。

中国民间,用纸钱、锡箔,当作纸钱,当作金银,又有用纸糊篾扎的家俱杂物房屋乃至现代的汽车飞机轮船等等,以为焚烧之后,就被鬼去受用了。

事实上,佛教不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做鬼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佛教更不相信经过焚烧之后的纸库锡箔能够供鬼受用。佛教只相信死人的亲属可以用布施、供佛、斋僧的功德,回向亡灵,超度亡灵。其他的一切,都是毫无用途的迷信。佛教不唯不主张以物品殉葬,佛教更主张人死之后,不可用贵重的棺木、不可穿高价的衣服,不可动用过多的人力物力;应该换上日常所穿的干净旧衣服,将好的新衣物全部布施给贫苦人家。如有钱,应该多做布施贫穷及供奉三宝的功德。唯有如此,亡灵才能得到真正的益处。否则把好好的东西埋了烧了,那是糟踏天物的行为,更不是一个正信佛徒的行为。

可惜的是,今日的许多僧尼并不懂得这一层道理,甚至还有一些僧徒发明了一种叫做往生钱的纸钱,在一小张的黄纸上,用红水印在梵文字母的往生咒,就当作鬼用的钱了。其实诵咒的功效、与烧纸的作用,根本两回事。如果根据佛经来说,印好的经咒是烧不得的,烧了是有罪的。

再有,现在的僧尼为人家诵经、拜忏、放焰口乃至打水陆、

都要写文疏、宣读之后,即予焚化。这是学了符箓派的道教向其所崇奉的神祗们奏疏及化符驱鬼等的做法,于佛教教理毫无根据。佛教一切都主张虔诚心的感应,如果心力到了,不用焚疏,必然有用,否则的话,纵然焚化了千百张的字纸,又有什么用处?

5、烧香拜佛

佛、菩萨的圣像,庄严肃穆,金碧辉煌,虔诚的佛教徒众虔诚地顶礼膜拜,以示崇高的敬意。

然而,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圣像,当作就是佛、菩萨的本身,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世界上没有比佛教更不崇拜偶像了。

同类推荐
  •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六祖慧能的一生,既是一个充满奇遇与追杀的故事,也是一场演绎人性与佛性的智慧之旅。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世间

    本书从佛教史,佛教教义,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出发切入课题研究,得出“佛法在世间的结论”。
  •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忙、茫、盲……大多数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办公室里人们忙忙碌碌,工作台前人们废寝忘食。有人忙出了功成名就,有人忙出了事半功倍,有人忙出了迷惘无助,有人在盲目地忙啊忙……人在旅途,最累莫过奔命、最怕莫过于茫然若失、最苦莫过于苦海无边。故而,我们需要学会去调整、去谋划、去经营、去感悟,用从容的心去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愿这本忙里偷闲者写给大忙人的佛学感悟,能够帮助每一位现代社会的大忙人,让大家都找到一张让心灵放松的按摩椅,一个让心灵休憩的驿站,一处让心灵休整的港湾。
热门推荐
  • 异界之绝对神话

    异界之绝对神话

    林羽天是一个生活在当代的普通人,在一次意外中来到了一个叫圣武大陆的异世界,看林羽天如何在这个陌生而精彩的世界闯出一份属于他自己的神话。。
  • 拽丫头的贵族校草们

    拽丫头的贵族校草们

    不好意思、此书已经删除,切勿看。不好意思、此书已经删除,切勿看。
  • 最强妖孽

    最强妖孽

    绝艳狐仙穿越现世,小记者偶得神秘手机系统,陈默的平凡人生从此平步青云。没钱花?我有【软妹币兑换器】!分分钟兑换大把红票子!想干架?我有【健身管家】!力拔千钧不在话下!【神奇相机】【心声探测器】各种牛叉app,有流量任我下载!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 EXO之青春的颜色

    EXO之青春的颜色

    EXO成员灿烈被公司安排到贵族学校上学,并在校内,认识了一名女同学,并与她展开了一段故事。。。
  • 妃子泪:我还能爱你吗?

    妃子泪:我还能爱你吗?

    她,在医院目睹喜欢的人与别人在一起,她心碎了。无意中的穿越,居然要面对替嫁的命运,但让她更加意想不到的是,新郎居然和她的心上人长得一模一样,那他与“他”是否是同一个人.穿越千年,这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
  • 仙剑异侠传

    仙剑异侠传

    这是修真者之间的战斗!这是正义与邪恶的对抗!这是法宝与法宝的争相斗艳!这是一个离奇的世界,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他代表了一代人的回忆,也许你知道,也许你不知道···
  • 柯南之时代的魔王

    柯南之时代的魔王

    不一样的反派,不一样的琴酒,一切就在魔王之中。求推荐,求收藏,求书评,求意见,求一切。必要的解释:有读者说本书一号女主不是志保,这个我要做个说明,本书一号女主绝对是志保,只不过还没到志保经常出场的时候,不过写到四十多张的时候志保就会经常出场。
  • 后天少爷

    后天少爷

    男主角孟四出生在一户普通的渔民家中,从小体弱多病,六岁时被家人送往清江门学习玄气修炼,哪知三年过去后,其玄气修为仍然没有寸进,正在心灰意冷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误入传送隧道,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从此揭开了他光辉一生的新篇章······
  • 好心态好情绪决定你的一生

    好心态好情绪决定你的一生

    吴为编著的《好心态好情绪决定你的一生》是一本让年轻人迈向成功的,心态培养宝典!《好心态好情绪决定你的一生》是一本让年轻人拥抱幸福的情绪掌控指南!年轻人,不能输在心态上,也不能被不良情绪牵着走。当下很多年轻人总把活得太累的原因归咎于外在因素,而不懂得积极的心态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样的处境,你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挫折就是机遇:你用悲观的心态去对待,挫折就是无边深渊。年轻人,除了要拥有好心态,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才能对生活充满热情,拥有积极的能量,才能超越自己,拥抱幸福。可见,好心态好情绪,能让年轻人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自控力出众的人,一个前途无限广阔的人!
  • 柩师

    柩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下之大,无人能溃我也!执爱人之柩,杀外敌,屠天魔,净苍生!谁与争锋!看普通少年的成长史,经历风雨的泣血之歌!最后蜕变成一代英雄!“万水千山冕我为王,八荒六合尊我为君。赤手空拳息日阳、闭皎月、摘星辰!天下无敌!”——许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