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由来
姓氏最早起源于中国。作为血脉相传的标志,有不少姓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5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女称姓,姓随母而来。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
男称氏,氏随父而来。氏是用来衡量贵贱的,而姓是用来区别婚姻的(当时同姓不婚,贵族女子以姓表示与大家的区别)。三代(夏商周)以后,姓和氏合二为一。秦汉以后,姓氏不再有分别,姓氏作为家族系统的标志和称号,就基本成为定制。现代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桌的。
得姓的方式
从前文我们知道,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4种类别:
1.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
2.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3.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4.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5.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6.天子赐氏,以谥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7.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
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8.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9.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
10.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11.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12.以乡、亭之名为氏。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13.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日伯或孟,老二日仲,老三日叔,老四日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14.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姓氏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典籍,包括一家一族的祖源宗本、世代繁衍、迁徙分布、婚配嫁娶、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人物传记等许多方面的资料。
家谱包括大量的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俗学、教育学等有研究价值的资料,与正史、地方志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家谱最早源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骨片记载,后成为帝王诸侯记载世系的特权。魏晋时期家谱作为世族之间通婚和做官的依据。到了唐宋时期,民间逐渐私修家谱,明清时期非常兴盛,新中国成立后曾被停止过。
家谱通常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
百家姓的排名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丘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谷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苟羊於惠 甄麴加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逢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郁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宫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兀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跋夹谷 宰父榖梁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粱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新百家姓排名(前1OO名)
李王张刘 陈杨赵黄 周吴徐孙 胡朱高林 何郭马罗 梁宋郑谢
韩唐冯于 董萧程曹 袁邓许傅 沈曾彭吕 苏卢蒋蔡 贾丁魏薛
叶阎余潘 杜戴夏钟 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 谭廖邹熊 金陆郝孔
白崔康毛 邱秦江史 顾侯邵孟 龙万段章 钱汤尹黎 易常武乔
贺赖龚文
中国现存复姓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阳
B:百里 北堂 北野
C:淳于 单于 成公 叱干 叱利 褚师
D:端木 东方 东郭 东宫 东野 东里 东门 第二 第五 独孤 段干 达奚
G:公孙 公广 公上 公冶 公羊 公良 公祖 公玉 公西 公孟 公伯 公仲 公户 公仪 公山 公门 公坚 公乘 哥舒 谷梁谷利 高堂 贯丘
H:皇甫 赫连 呼延 胡母
J:夹谷 即墨
L:令狐 梁丘 闾丘 刘傅 卢蒲
M:慕容 万俟
N:南宫 南门 南荣 南野 女娲 纳兰
O:欧阳
P:濮阳
Q:青阳 漆雕 亓官
R:壤驷
S:上官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司宾 士孙 申屠 叔孙 叔仲 侍其
T:澹台 拓跋 太史 太叔 太公 秃发
W:闻人 王孙 王官 王叔 巫马 微生
X:夏侯 西门 鲜于 轩辕 相里
Y:宇文 尉迟 乐正 延陵 羊舌 羊角
z:诸葛 颛孙 仲孙 仲长 长孙 钟离 宗政 左丘 主父 宰父 子书 子车 子桑
中国人的名、字、号
名、字、号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它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名
名是要记人家谱的,是很尊贵的。依文字记录,古时婴儿出生三月命名,且很注重,通常是长辈和老师取的,也是长辈和老师(包括以后的上级)称呼的。为了表示其尊贵,在一般公开场所是不能随便称呼的。
名和小名、笔名是两回事,小名(乳名)是孩子刚出生后随便取的,为了表示亲切,小名可以用“猫呀”、“狗呀”“花呀”、“草呀”等这些俗气的字眼。有的人迷信,认为小名越难听,孩子就越好养活;还有希望孩子身体健康,就取为“墩墩”、“壮壮”等。
笔名,自清末以来,有些人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不想用真名,就取个笔名。如:老舍原名舒庆春,老舍就是他的笔名。
字
也称表字,它是按照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根据我国古代礼仪,男子二十岁成人,进行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可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说明他们已长大成人,可以谈婚论嫁了。取字在古代一般仅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贫民百姓则有名无字。古人的字与名有着很大的关联,字通常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二者互为表里。《颜氏家训》中有“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提法。
字是在公众场所使用,成人后用途最广。如:汉人韩延寿,字长公;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韩愈,字退之,为反义。古代在男子“字”的前面加“子”表示对男子的尊重,如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赵云,字子龙。用“德、公、元”等褒义词起字,也表示对男子的尊重或美称。如: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陶渊明,字元亮等。
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是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称谓,与名、字往往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可分为别号、赠号、绰号、法号、年号、谥号、庙号等。
名人雅士起的号,谓“雅号”,如诸葛亮号卧龙先生,唐代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宋代苏轼号东坡居士,明代唐寅号六如居士,清代郑燮号板桥等。有些另4号的使用率远远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别号是使用者自己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局限,所以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表示鄙视利禄的意思。有用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
绰号,往往是被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称谓,又叫诨号、混号、混名,如《水浒传》里梁山上一百零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如“花和尚”鲁智深、 “黑旋风”李逵等。“花和尚”、“黑旋风”都是绰号,且符合人物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
谥号,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要根据他们的生平作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往往分为褒义的,如文、武、明、庄、景等;还有贬义的,如炀、厉、灵等;还有表示怜悯的,如哀、悼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人的名字又有了变化。封建社会姓刘的姑娘嫁给了姓赵的人家,结婚后,她的姓名就成了“赵刘氏”。现代人也有用此办法取名的,但不同的是把那个“氏”字换成了自己的名字,如“李佩珠”嫁给了一个姓“王”的丈夫后名字就改成了“王李佩珠”了(香港妇奇结婚后这样起名的人很多)。
古代取名的学问
中国从古代就对取名很重视,人们把为后代取名看得非常重要。通常是孩子生下来三个月后由父亲起名,但也有满月起名、周岁起名,以及在生下来以前先把名字取好的。从周朝起,起名已经纳入礼法,形成了制度。
古人认为,一个好名字涉及的内容多样,有文化背景、个人信仰、社会发展走势等,尤为重要的是与《易经》相结合,与先天八字的强与弱,先天五行的喜与忌,五格数理的分析,人的十二生肖,《易经》六十四卦的分卦卦象剖析等相结合。古人觉得一个好名字,不但寓意、听感、美感和五格数理好,还要与八字强弱互补、阴阳合一,循环相生,并与先天五行喜忌相符,只有这样的名字才是好名字,才有益于人的一生。
中国人在取名时,经常会在名字中用一些方式来区分同一个家族的不同辈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达辈分,而用另一个字表示名字所表示的含义,也有的在名字中用一样的偏旁来表示同一辈分。
中国古代因为宗法制的影响,在名字的使用上采用避讳的制度。讲究为尊者讳——在交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辈的名字就要回避;取名时也避免取他们名字中的字或同音的字。现在虽然不再讲究这些了,但是仍然有些人在取名时尽量不取和父辈或祖辈同名或同音的字。由于避讳的原因,现代的中国人还是认为直呼长辈的名字为不尊重。
几千年来,许多学者对姓名的笔画也进行了研究,并与《易经》相结合形成一门独立的测字学。后来,历经各代学者补充整理、详加说明,但并没引起世人的充分重视。19世纪初,日本学者雄崎健翁对中国姓名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并称为“圣学”。随后,又传人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韩国等地区,形成现在的姓名学,并沿袭至今。
现在,姓名学已经风靡中国,出现了很多起名公司和起名网站,并出现很多所谓起名大师或起名专家。其实要想取一个好名字,并非起名大师一方面的工作,需要收集与整合多方面的资料。
取名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