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70400000012

第12章 第四讲(1)

前言

初未遮止非福业,不生人法无我慧。

先得业果不诬慧,始生人法性空见。

愿此一切我所行,不为八法念垢染。

以知诸法如幻智,无执离缚而解脱。

诸位善知识,首先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一切如母有情速速从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之中解脱出来,所以今天继续来学习般若性空的殊胜经典《金刚经》。

正信希有分第六

经文第六分和第七分无得无说分都是示无住以生信,第二分一直到第八分都是讲性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这段是须菩提为令众生断疑生信,而向佛陀提问。前面讲到“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清净因,是与般若相应的甚深因。无相而见佛,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无相见佛是清净的果,是与般若相应的甚深果。如是与般若相应的甚深因果之理,不是一般人所能相信、所能接受的,也不是凡夫的意识、思惟所能测度理解的。

所以须菩提为断除众生的疑惑而向佛请问说:“世尊,般若法这样深妙,将来有众生听闻到无住而住,无住行施,无相见佛的因果甚深法门,听闻到如此甚深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金刚语,能否生起真实的信心呢?是不是也会有一些众生听闻到如此甚深的空性妙理也能生起真实的信心呢?”

〔实信〕可见很重要,不仅仅只有真实的信心才能深入佛法,才能得解脱。严格来说,要生起实信是要能断见惑,断见惑以后的信才是实信。小乘就是证得初果须陀洹果时得到了四不坏信,这时他的信心是实信,这之前严格地说都不是实信。大乘是在见道位上,登初地得到净心地时才是实信。

可见实信不是一般泛泛的信心,而是与般若相应的信心,是信智一如的信心。

对于须菩提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从四个方面来回答:

一、持戒修福者能生信。能入般若法门,修般若法门,此人的根器和基本条件是什么呢?释迦牟尼佛明确说要持戒修福,戒行清净,忏罪积福。

二、久集善根。不是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才能真正信受般若法门。

三、诸佛摄持。

四、三相并寂。无我相、无法相、无非法相,我相、法相、非法相三相并寂。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佛陀对须菩提说:“你不要这样说,不必担心少有众生信受此般若法门,不但是现在大众能生实信,将来如来灭度至后五百年,有能持戒修福的修行人,能于此与般若相应的甚深因果法门生起信心来,并以此章句为真实义。

〔后五百岁〕有三种解释:

一指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以后最初的五百年。

二指佛陀入涅槃以后一千五百年。第一个五百年是前,第二个五百年是中,第三个五百年是后,这叫后五百岁。

三指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以后二千五百年。即第五个五百年,叫后五百岁。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是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后五百岁指末法时期最初五百年。

第一个五百年是解脱坚固。这时有龙树菩萨,优波毱多尊者等等无量的圣者来度无量人得解脱,人的根器也很好,所以真正开悟明心见性得解脱的非常多。

第二个五百年是禅定坚固。得解脱的人少了,但能够成就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等等的也还比较多。这两个五百年就是正法时期,是释迦佛法运之中的正法时期。

第三个五百年是多闻坚固。能入禅定的都很少,但教法的传承还在,大家也都很愿意多闻佛法。

第四个五百年是塔寺坚固。讲经说法的都很少,但大家都很热衷于去建寺院,建塔,三、四这两个五百年合起来一千年是佛法的形式,所以叫做像法时期。

第五个五百年是斗诤坚固。佛弟子之间都会因为宗派不同而起门户之争,真正实修的少了。

〔后五百岁〕一般采用第三种解释,就是第五个五百年。现在佛历有三种算法:

从释迦牟尼佛入涅槃那一年开始叫佛历元年,按照南传的算法,现在是佛历2553年。按照南传的说法释迦牟尼佛是公元前544年示现入涅槃,加上2009就是2553年。

如果按照汉地北传佛教的算法是佛历3000多年。

如果按照时轮金刚历算法是佛历2900多年。

时轮历非常准确,他是按照当时释迦牟尼佛出世时,启明星如何升起,第二天出现日食。以此为依据一直推下来,而且能这么多年,每一次算的日食、月食跟现在的天文学历法比起来相差不超过一分钟,按照那个一路推算出来,现在是佛历2900多年。

〔有持戒修福者〕这是讲能真正深信般若法门。能修般若法门的根器就是四个字——持戒修福。为什么持戒修福者是信受般若法门实修般若法门的根器呢?有四个原因:

因为第一个原因,三学次第之中,凡夫能持戒才能离染污,不持戒就心不清净,心不清净就不能摄心一处,当然内在的般若智慧不能开显,所谓的:“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这是龙树菩萨的开示。

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如果心不清净是没有办法真正生般若。而且福德智慧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所以不修福也是难以修慧,而且般若智慧无形无相,寓之于修福之中。

《金刚经》里说法,总是不住有不住空。破掉实执,同时又不会堕入断灭相,所以说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应无所住”是破掉实执,“而行布施”是不落入顽空,不落入断灭相。

第二个原因,持戒之人能少欲知足。修般若要能离一切相,贪欲多的人必定不能离,贪欲多的人心迷失得很厉害,以为在外在的世界占有越多就越快乐,其实错了,只会让他更加负担重、执著重、妄想重、痛苦多。所以要持戒修福之人才能修般若,而修福之人必定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就不会偏于断灭相。

归纳起来说,不住于相,则持戒者最适宜,因为他少欲知足,所以不执著于一切相,就能容易做到不住于相。不入断灭相,则修福者最宜,他深信因果来修福,所以不会落入到断灭相之中。

因此,持戒修福者是真正能修般若法的根机。可见,深信因果,业果如理取舍,不造非福业是修般若法的基础。首先要身语意三业清净,深信因果,这个非福业就是恶业,不造恶业。懂得佛法的人看一切都是看到佛法,正如本经所说:“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他要看《廿五史》看到的都是佛法,看到的都是因果。

比方说宋史,北宋开创者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其弟赵光义继承帝位,号宋太宗。对于赵光义继承帝位的合法性,历代不断有人质疑,很多人都怀疑赵光义趁他哥哥病重时,用斧头砍死了他的兄长继承帝位,几乎没人相信后来赵普弄出来的《金匮密约》。

明朝人的笔记之中就指出赵光义受到了因果的报应,其子宋真宗赵恒,孙子宋仁宗赵祯,重孙宋英宗赵曙,连续三代子孙都是精神病患者,一度“昏聩不能理事”,所以宋朝整个都比较弱。

一个是赵匡胤自己杯酒释兵权。他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天下,所以很担心后来的武将利用兵权把天下夺过去,就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加上赵光义宋太宗连续几代的子孙都是精神病患者,尤其到了宋钦宗被金兵俘虏以后(宋徽宗、宋钦宗都是给金国的人俘虏带到北方去),逃到南方的杭州来继位的宋钦宗的弟弟就是南宋的宋高宗,高宗又断了后,他自己没有子嗣,他的昭慈皇后曾经做了一个梦。史书上记载说:“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悟。”梦里很可怕,后来史上没有记载到底是个什么梦,但看高宗的行为就可以知道梦的大概是什么。所以高宗大悟以后,就没有从赵光义的子孙里选人继帝位,而是选出赵匡胤的第七世孙赵昚来继承帝位,就是宋孝宗。就是说帝统又回到了宋太祖这一系。

这一类的很多,如果懂得佛法,看二十五史的因果就非常清晰,我们就知道深信因果,业果如理取舍,不造非福业,是修般若法的基础。

第三个原因,前面说到:“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就是舍,就是能放下。持戒之人能舍世间之欲,修福之人能舍自己的财产,正合般若的道理。

第四个原因,修般若即是自净其意。修般若的基础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作恶是戒,作善是福,修般若要先能遮止恶业。正如提婆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之中所说:“初未遮止非福业,不生人法无我慧。先得业果不诬慧,始得人法性空见。”所以要持戒修福,我们听闻了《金刚经》不是口里面说空就好了,要努力陶冶自己,使自己成为堪受般若大法的法器,才能真正超出生死轮回。不要把佛法当做一种知识,一种理论来学习,而这个基础就是要能持戒修福。

第二答就是久集善根。

〔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一段经文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于无量诸佛所种诸善根的原理。

世间的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出世间的善根就是精进。广义来说,福德、智慧两种资粮名之为善根,因为它是引生出世无漏圣果的根本,是获得解脱自在的基石,故名善根。

我们从初发菩提心直至圆满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十住、十行、十回向名之为远波罗蜜;初地至七地名之为近波罗蜜;八地至十地名之为大波罗蜜。要经过这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圆证大菩提,其间三大阿僧祇劫之中所修的福慧又如何能令其长久不失,乃至于使善根不断增长,直至圆满成佛呢?

唯识宗的原里讲得很透彻,讲到阿赖耶识是“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翁。”受薰持种这四个说得很透彻,就可以说明怎样在无量千万佛所来种诸善根。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前七识是能熏,称转识。第八阿赖耶识是所熏,称本识。能熏有四义,所熏有四义。我们学《八十规矩颂》就很清晰了。

学佛的人,破一分执著,断一分重障,便生一分般若智慧,止一分恶业,当下生一分清净福德。福德不断随着前七转识熏习到阿赖耶识里去,集存于本识之中。本识之中有漏的染污的种子就减之又减,一直到全灭。福慧的清净种子增之又增,一直到圆满。这时候染污的本识阿赖耶识就转为清净的无垢识,这时它不叫障识了,叫无垢识了,称之为大圆镜智,转八识成四智,唯识宗也称之为“转依”。

所以持戒修福的修行人能在诸佛前广种善根,直至圆满成佛。我们现在能听闻到《金刚经》都是久种善根。

《维摩诘经》也说:“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诸佛。”

第二个重点,有人问:既然我们能听闻《金刚经》善根这么深厚,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过去曾供养过无量诸佛,为什么到现在还落到这个地步呢?还是这么烦恼重重,可怜兮兮呢?

我们现在真正学习到《金刚经》就能够恍然大悟:之所以到现在还在流转生死,只因为宿世的修行都是著相修行,没有能离四相,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有法相、非法相,还有我在修福,我在供佛,我在持戒,我在禅修,念念都没有离开“我”。生死轮回的种子没有斩断,无明实执的根源还在,所以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都是被我见所害。

我们要敢于担当,我们是能堪受般若法的法器,已曾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第三个重点,持戒修福是般若法的下手之处。有些人一听到《金刚经》讲得这么深,头都晕了,觉得般若法门很难修,空也不对,有也不对,怎么都不对,开口就错。其实只要在持戒修福的同时打破执著,当下就与般若道相应。

发起序中,释迦牟尼佛欲说般若,先示同于凡夫,著衣持钵乞食就是持戒。令众生生惭愧就是修福。可见持戒修福暗合道妙,因此对于已学佛能修福的人,我们要劝他持清净戒;对已能修福持戒的人,要劝他修般若;对已能修般若的人,要劝他修净土,求生极乐。因为净土法门与般若法门是二而不二,是般若法的下手之处。

第三答就是诸佛摄持。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如是之人听闻到《金刚经》的章句义理,对无生大空性的法义,乃至生起一念清净信心的人,如来都能以无上圆满的大智慧一览无余地了知看见,这些众生获得的福德无量无边。

这一段的重点是两个:

第一个重点,什么是净信?信有种种的分法,可分为仰信和证信。

仰信就是我还没有证到空性,但我崇仰释迦牟尼佛,深信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我对于佛陀所说的完全相信、仰信,正如我相信一个人,他所说的我都相信。

证信就是证道而信。他已经真正现证空性,他自己是过来人,有觉受、有证量,当然就深信不疑。

信还可分为正信和净信。

正是正确的正,正信是在见道之前还存有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心还没有真正清净,但因为有传承,系统完整地闻法,所以树立了正信。

净信是更上一层楼,它属于见道位、修道位的阶段,这时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已经破了,心已经真正清净,心真正清净的信心叫净信,纯净的信心到了极点,不生一念疑虑,名之为净信。

〔一念生净信〕就是哪怕只是一念之间能生起净信,纵然这个净信不能长久保持,都有无量福德,因为一念净信就是我们的本性放光明,纵然像闪电一样一瞬间就消失,也是极为稀有。因为我们无量的生死轮回之中从来本性都没有放过光,现在能放光了,有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就越来越密集地放光,一直到圆满成佛。所以一念生净信都有无量福德。

譬如六祖惠能大师在卖柴时听到湖北客商读诵《金刚经》就言下大悟,言下大悟就是一念生净信。后来到五祖那里得法,开宗立派,传南宗顿悟法门,乃至于后世开衍出五家七派,开创中国大乘佛法的新气象,令正法久住。追根溯源,都是因为一念生净信放光明,所以一念生净信的福德无量无边。

第二个重点,为什么众生一念生净信,如来都能悉知悉见呢?

答:因为如来是指法身,是人一念生净信,就是与法身相应,是与如来心心相印,光光相照。如来悉知就是彻悟佛性;如来悉见就是初开佛眼。如来以无心为心,无心之心就是心的本体,因此,一切众生的心念起伏都是法身如来心内之事,当然就能悉知悉见。

接下来就是第四部分的回答,三相并寂: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本节也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为什么一念生净信能得到如是不可思议的福德呢?

因为正如龙树菩萨所说:“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对于般若空性生净信者,他已远离了分别执著,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再有从法上起执的法相,不再执著于法实有,也不会耽著于空无的非法相。

这个空是药,是要对治众生的实执。实执有我,就以空来对治它,证我空。实执有法,也是以空性智慧来对治它,有法空。我法二空都消了以后,如果你还执著于这个药,它也会成为空病,所以也要不能耽著于非法相。

同类推荐
  •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本书主要指道教历史与道教文化。包括道教、道教绘画、道教雕塑,其中图文并茂,图解图注,形象直观,赏心悦目,彩色制作,丰富多彩,设计精美,格调高雅,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 禅定养心

    禅定养心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这是一本了解耶稣和基督教知识的理想读本。《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以故事形式讲述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主要包括耶稣的诞生与少年时代,耶稣的传道生涯,耶稣的受难与复活三方面内容,完整再现了耶酥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 三一教研究

    三一教研究

    本书是“浙大人文青年学者文丛”之一,全书分为林兆恩与三一教的创立;三一教的分化和嬗变;莆田地区三一教的现状;三一教的信仰;三一教的制度;林兆恩思想与三教;林兆恩及其思想的性质定位及评价等数章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热门推荐
  • 霸恋皇家极品宠儿

    霸恋皇家极品宠儿

    传说,他每晚必须睡在冰床之上以保持寒凉的体温!他的唇从不和女人接吻,传说,他变态到只宠过一只猫儿…她和他,没有爱,唯有性,和蚀骨的九个契约——神秘契约、晚安契约、生子契约、情fù契约、血祭契约、血祭契约、影子契约、九日契约、北极契约。唇情题记——当爱已成往事,痛却那么清晰。
  • 凌武记

    凌武记

    自小就被抛弃的少年洛青。重感情,也撩美女。遇名师,也逢挚友。……苦修十五载学得一身本事。唯独对自己的身世之谜耿耿于怀。……一把剑,一杆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剑斩断是非根。……从此便奏响了一曲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寻亲之歌。………………………………
  • 隐世绝缘

    隐世绝缘

    她是孤儿,可却不知自己的真实身份是隐于世间的星月族公主……只因幼时天象所致,才被迫抱到外界避难…现如今又因种种原因不得不被召回………对于母族完全没有印象的她,当遇到了这种奇怪之事时该如何抉择?在不久的未来等待着她准备继位的高冷王爷又是怎样被她融化了心中的冰山,变成了只想宠她永世的霸道夫君………《隐世绝缘》左手边点击~敬请期待吧~本书感谢墨星免费小说封面支持,百度搜索“墨星封面”第一个就是!
  • 守护甜心之公主纯洁的心

    守护甜心之公主纯洁的心

    她被转学生陷害,除了璃沫,歌呗没人相信她!同一天她的父母告诉她,她不是他们亲身的!更离奇的是璃沫既然是她姐姐,她还会是当初那个纯洁,善良的亚梦吗?
  • 星辰炼体

    星辰炼体

    千年难得一见的星辰之体,同时也是最强的修真根骨。他没有血海深仇,他不想称王争霸,他只是单纯地随波逐流,却因身怀星辰之体,让他的人生多采多姿。
  • 末世之超级主宰

    末世之超级主宰

    普通创业青年徐业,意想不到卷入末世的纷争之中。
  • 心疼你的伪坚强

    心疼你的伪坚强

    她自幼明白什么样的人会受人敬仰的活着,什么样的人会被人当做烂泥踩在脚下,她不求自己能受人敬仰,只希望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的活着,她有一套自己生存的法则,可以说她自私,但不是对所有人,她讨厌背叛,对所有人,她长情,不是对所有人。她爱过一个人,可这个人让她伤了一次心,她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长记性。她知道这个人真心对她,但面具带久了,已经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 别让管理再蒙人

    别让管理再蒙人

    本书介绍了企业新型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阐明了作为管理者必备的决策权、领导权等,是一本融知识、智慧、管理艺术与经营艺术与一体的书。
  • 蜜恋傻丫头:追你520天

    蜜恋傻丫头:追你520天

    他,只会在她开心时给她狠狠地一击,只会在她恋爱时,毁掉她的约会,只会在她难过时,冷冷地鄙视她,她恨他,好恨他,却不知道这只是他爱的方式,因为不懂,所以只会引起她的注意。
  • 一朝

    一朝

    少年自幼被人谋害夺取神骨,一朝沦为废人,被其师傅所救,通读道藏只为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