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52100000018

第18章 “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时期的阿拉伯人(3)

穆泰奈比怀着对统治者的极度不满,终于在萨玛瓦一带举起了反叛的大旗。血气方刚、不满二十岁的诗人被投入牢房。由于他自称能预言未来,并按《古兰经》的句式向人们作类似“以巡行的星星起誓,以运转的天体起誓,以白昼和黑夜起誓,背道者确已处于险境……”这类警句。故人们都称他为“穆泰奈比”,即“伪先知”。自此,诗人遂以这一别号闻名于世。

走出牢房后的十多年间,诗人一直到处流浪,以吟诗为生,故也有人称他为行吟诗人。公元948年,在诗人返回安塔基亚时,生活发生了突变,他受到了阿勒颇首领赛福·道莱的知遇之恩,以后的几年是诗人一生中最美好与富足的一段时光,也是诗人诗歌创作的高峰时期,这时期的诗作中,既有优美的抒情诗和史诗,也有凝练而富于哲理的格言诗,更有不少赞颂诗。穆泰奈比在赛道·福莱那里得到高位,他的诗作也传遍阿拉伯各地:

谁向死亡挑战,

必遭至毁灭的下场。

在死神打盹的当儿,

你无畏地站在它眼睑上,

挥洒谈笑间,

多少英雄从你身边败逃。

合击围歼中,

狂虏顿时化作烟尘灭亡。

你疾驰奔突的战骑,

如迅蛇在地面滑翔。

然而,好景不长,各种阴谋、妒忌之箭向他袭来,使他再一次遭到冷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他只好在愤恨中离开了“天堂”。心怀哀伤与愤恨,他辗转各地,寻求新的机会,以回击幸灾乐祸妒忌者,并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做着不懈的追求。960年诗人来到了埃及,赞颂卡夫尔,因为卡夫尔应允他可以制服妒忌者,诗人等了两年,徒然无获,感到受到蒙骗之辱的诗人,又于926年逃跑了,并开始写诗攻击卡夫尔。诗人对世事炎凉、人情冷暖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将深沉的忧伤升华到哲学的高度,写出不少颇富哲理的警句名言:

人的希望不能全都实现,

打头风会时时吹向行船。

诗人的晚年是在波斯地区的设拉子度过的,在那里,他写诗颂扬当地的苏丹阿达德·道莱。965年9月,由于思念家乡库法,诗人决定回乡,然而,就在他回乡的途中,不幸遇害身亡。

穆泰奈比留下一部诗集,包括颂扬、讽喻、矜夸、咏志等多方面的内容。语言精美,感情真挚,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而且常不乏充满哲理的名言警句。在诗家辈出的阿巴斯王朝,穆泰奈比被认为是屹立在诗歌艺术高峰上的伟人。正如诗人纳绥福·雅兹基所说:“穆泰奈比像在天空中翱翔,其他诗人则在地上行走。”

阿拉伯的但丁——伊本·阿拉·麦阿里

阿拉伯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盲诗人,他的诗中充满着哲理,被世人誉为“诗人中的哲人和哲人中的诗人”。他就是伊本·阿拉·麦阿里(973—1058年)。

麦阿里生于叙利亚北方麦阿拉城努阿曼镇一个名门之家,幼年因患天花而双目失明,但仍好学善思。向他父亲及当地学者学习诗歌创作,成年后离开家乡,先后在阿勒颇、安塔基亚等叙利亚的主要城市游学,1007年到达阿巴斯王朝首都巴格达,但在巴格达的生活颇不如意,1009年又从巴格达回乡探望病中的母亲,不料行至途中,得知母亲病逝的噩耗,悲痛万分。返家后就一直没有离开家乡,离群索居,过起了隐士和苦行僧的生活,奉诚实、清贫为生活之最高准则。麦阿里生性孤僻,终身未娶,加之历经世间坎坷,一度希望早死。他的厌世思想,在诗中也有反映:

我们在笑,但我们不应该笑,

我们应该哭,悲伤地哭,

我们如玻璃一样地碎了,

从此不应再制造。

尽管如此,麦阿里却没有放弃自己的思想活动,也没有放弃文学创作。麦阿里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和大量有关社会、宗教、人生、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著作和论文,其中最有名的是具有文学批评色彩的《宽恕书》。长诗《鲁祖米亚特》是麦阿里中年时期的作品,因每行诗韵脚前的一个字母相同,又称为“无需守律的律诗”,全诗长达1.1万多行,集中表达了他矛盾的怀疑主义哲学思想。有时,他猛烈嘲笑宗教教义,有时,又表现出对宗教的极度虔诚;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批判,诗中写道:

人间少贤士忠良,

都在为私利奔忙。

最佳者莫过于岩石,

不欺他人,不言虚妄。

生活充满了艰辛,

最奇怪,仍有欲延年之人。

死时所见的苦难,

数倍于生前所存的欢愉。

描绘幻想登天和诗圣们幽会的散文集《宽恕书》是麦阿里的代表作,是诗人为回答向他求教的伊本·格利哈而作的长篇作品,在构思方面深受《古兰经》关于天堂、地狱的描写以及先知穆罕默德登霄故事的影响。《宽恕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伊本·格利哈在天堂、地狱游历时的所见所闻,并用辛辣的笔触嘲讽了诸多社会弊端。作品构思独特,内容丰富,风格奇丽,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不仅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的杰作,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难得的佳作。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神曲》,在总体构思及具体描写方面都受到《宽恕书》的影响。故也有人将麦阿里称为“阿拉伯的但丁”。

麦阿里一生共留下70余部作品,但大部分已失传。除了《鲁祖米亚特》和《宽恕书》,现存有诗集《燧火》,收录了作者记述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早年诗作6000余行,以及诗人对穆泰奈比诗集注释本,名为《艾哈迈德的奇迹》等。

玛卡梅韵文故事

你读过以乞丐为主人公的故事集吗?一千多年前,在阿拉伯帝国阿巴斯中期出现的玛卡梅韵文故事集,讲的就是一个个足智多谋的乞丐随机应变、摆脱各种困境的生动故事。玛卡梅是一种类似于今天的短篇小说集的文学作品,其形式为韵文,采用借喻、暗指、对偶、双关、巧借等修辞技巧,而其间的格言谚语和诗歌更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读起来音韵和谐,听起来谐趣悦耳,加上文采优美,因而脍炙人口。

玛卡梅原意为集会,引申为在集会上讲故事。阿拉伯文学史家普遍认为“玛卡梅艺术”是由故事和传闻逐渐发展而成的,是产生于阿巴斯王朝中期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著名的玛卡梅艺术大师白迪阿·滋蔓·哈玛扎尼(969—1007年)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据说他一生共创作出400多篇玛卡梅故事,流传下来的有52篇。他的故事集中的主人公之一尔萨·本·希沙姆是一个四处流浪、想方设法对付暴虐者的人;故事集中另一个主人公艾布·伊斯卡德里是一个睿智博学的诗人,善于辞令,却在一个荒诞的时代沦为乞丐,于是他笑傲江湖,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能冷静、睿智地加以应对。虽然他过着流浪、求施的生活,为了艰辛的生活,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但却始终保持着一个文人应有的高尚和自尊。在“醇酒玛卡梅”中他是领人祈祷的伊玛目,虔诚的号召人们禁酒;在“里海玛卡梅”中他又是全身戎装、号召人们抗击罗马入侵者的战士;在“猴儿玛卡梅”中他是逗人发笑的耍猴人;在“摩苏尔玛卡梅”中,他又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江湖骗子。

玛卡梅艺术经巴士拉杰出文人哈利里(1054—1122年)的发展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哈利里用10年多的时间,创作了50篇十分出色的玛卡梅散文故事。在继承白迪阿玛卡梅艺术的基础上,他进一步作了挖掘、改造和创新,使其成为骈文,排句整齐,语句绚丽,辞藻华美,音韵铿锵,而且他的50篇玛卡梅散文故事还为13世纪的伊斯兰画坛提供了创作素材,他因此而一举成名。哈利里的玛卡梅作品被认为是阿拉伯文学宝库中仅次于《古兰经》的名著。

阿拉伯古代的玛卡梅散文艺术,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骈体散文,对古代阿拉伯语言、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东西方各地区的文学创作,例如早期欧洲的现实主义故事及流浪汉的冒险故事,都曾明显受到哈利里的玛卡梅故事的影响。因此,玛卡梅散文艺术,不仅是阿拉伯古代文学的精品,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大花园中的一朵绚丽多姿的花朵。

阿拉伯医哲——伊本·西那

在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东北隅,有一座繁华的大都市,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人口众多,商贾云集,学者荟萃,它就是萨曼王朝的首都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当时的布哈拉,是整个中亚细亚的伊斯兰文化中心。

公元997年的一个夜晚,萨曼国王努哈·伊本·曼苏尔的顽疾又发作了,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医生被急急召来为国王治病,经过这个年仅17岁的青年医生的医治,国王的病症竟神奇地痊愈了。这个青年名叫伊本·西那,后来成为阿拉伯世界大名鼎鼎的医学家和哲学家。

伊本·西那原名艾布·阿里·侯赛因,在西方以拉丁名阿维森纳著称,公元980年8月16日出生于阿富汗北方一个塔吉克族家庭,父亲是位财税官吏,信奉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教派。在伊本·西那小时候,全家迁居布哈拉。伊本·西那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10岁时就能背诵全部《古兰经》和大量圣训,16岁时,已学通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主要知识。17岁那年,因为治好了国王努哈·伊本·曼苏尔的顽疾,被特许利用皇家图书馆的藏书,从事研究和写作,自此学问日进,医术日精,声名大振。当时皇家图书馆藏书非常丰富,徜徉于书海之中,伊本·西那如饥似渴地苦读,在前人的基础上潜心钻研,并开始著书立说,把自己的思考和收获写成论文。至21岁时,伊本·西那已完成了大量著作。

伊本·西那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最突出的贡献在哲学和医学领域。

他一生著述多达100多部,涉及哲学、心理学、医学、语言学、光学、几何学和教义学等许多学科领域。他的医学巨著《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可谓集当时阿拉伯医学成就之大成,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神经科、眼科、正骨、针灸、药剂等各医学分科。全书共分5卷,每卷又分若干章节,共百余万字。第一、二卷论述医学原理,第三、四卷介绍治疗方法,第五卷讨论药物。《医典》作为医学领域的一部巨著,在许多方面都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面部麻痹和胸腔神经分支;确认了结核病的传染性,鉴别出了肺炎和胸膜炎、急慢性脑膜炎、脑外伤和脑内部疾病造成的麻痹症;发现了流水和土壤为传染病之源,等等,这些都是医学领域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卫生常识与疾病预防方法、医治方法以及外科常见病的诊断法,收录各类药方760种之多,对各种药物的性质、功效、用途作了详细的叙述。

《医典》在12世纪初就被译成拉丁文及其他欧洲文字,以其卓越的成就取代了格林、盖伦、拉齐等人的著作,成为12世纪后很长时期内欧洲各大学的主要医学教科书,在12世纪到17世纪近600年的时间里,一直被东西方的医学界奉为医学科的权威指南,甚至有“医学圣经”之誉,作者也被誉为“医中之王”。仅在15世纪最后30年内,《医典》的拉丁文译本就再版了15次。至今,在欧洲各大图书馆内珍藏的《医典》版本有30余种。中国元代以来流行的《回回药方》(现藏北京图书馆善本书库),实际上也是被元代医学界称之为《忒毕医经十三部》的《医典》的中文节译本。

《治疗论》是伊本·西那的哲学名著,它是一部哲学百科全书,是当时世界上最权威的哲学著作之一。这部著作在12世纪被译成拉丁文后,对欧洲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欧洲人对伊本·西那的崇拜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长期以来,伊本·西那一直被誉为“阿拉伯最伟大的医哲”、“科学家的长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他与屈原、莎士比亚和达·芬奇并列为“世界文化四大名人”。

伊斯兰的圣·奥古斯丁——伊玛目安萨里

塞尔柱王朝时期,阿拉伯人曾创造出一个文化灿烂的时代。尼沙布尔学府和巴格达学府就像两颗灿烂的明珠一样,闪耀在伊斯兰世界。求知者潮水般涌向这两所学府,云集在这里,学习各种学问,开展各种学科的学术活动。安萨里就是当时尼沙布尔学府中一位超群出众、引人注目的学生,曾被校长艾布·迈阿里称为“大海中的波涛”。

安萨里(1058—1111年)原名艾布·哈米德·穆罕默德,生于波斯的图斯,出身纺织者家庭,幼年丧父,由其父密友一位苏菲派学者抚育成人。由于安萨里在学术领域的独创性成就,于公元1091年应聘在巴格达的尼采米亚学院担任教授,成为该学院深孚众望的学者,34岁时,就已经在整个穆斯林世界声名大振了。

然而,就在安萨里的学术声望不断提升的时候,他自己却在思想方面陷入了矛盾乃至怀疑的精神危机之中,因为他不断认识到仅凭理性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他的灵魂深处若隐若现地燃起了一生中从未有过的思想火焰。那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常常使他难以入眠,甚至失去食欲,他变得沉默寡言,并且无心讲课和讨论。终于有一天他毅然做出决定,放弃一切既得荣誉和地位,继续追求真理,追寻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1095年,安萨里离开了当时的学术之都巴格达,到叙利亚、耶路撒冷等地旅行,从此开始了长达12年之久游走无定的生活。这期间,他苦苦思索,潜心研究,终于获得了期望获得的东西——对真主的坚信和内心的安宁,并且开始其传世之作《圣学复苏》的创作工作。1107年重返巴格达讲学。3年后,又返回家乡图斯隐修,过着淡泊宁静的苦修生活,直至去世。

安萨里认为,内心的安宁和对真主的虔诚信仰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只顾追名逐利的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因此,当他获得了今世的地位与荣誉时,寻求真理的愿望便开始在内心萌动。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这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习、教授和辩论也无法满足自己求知和求真的愿望,而比这更重要的是对真主的虔诚信仰。他说:“酒字无以醉人,馍字无以饱腹,药字无以愈病。辩论无法使人的内心安宁,也不会使人坚信真主,必须要虔诚的追求和苦苦的思索方可获得真理,而贪官图名与此道不合。”

安萨里一生著述宏富,撰有著作400余种,内容涉及伊斯兰教的教义学、教法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许多方面。他的《圣学复苏》、《哲学家的宗旨》、《古兰经的精神实质》、《心灵的发现》、《致孩子们》等,都是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的名著。其中《圣学复苏》是安萨里献给伊斯兰世界的一份最为昂贵的礼物,也是他本人孜孜追求真理的精神体验的一种忠实纪录。人们甚至把《圣学复苏》称作第二本《古兰经》。安萨里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哲学家的矛盾》,其中对亚里士多德式的哲学家的哲学体系作了深入的剖析,这部著作引起了哲学界一场大辩论,并将阿拉伯哲学的研究推进了一步。

同类推荐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人,眼前常有历史“叠影”,能感受现实中的历史“脉动”。这本面向大学生的历史读本,就是为这一点历史“叠影”而来。本书聚焦于古今一脉,如周公制礼,秦废封建立郡县。这是中华社会横向联系与纵向统治的骨干,穿越二十四史,至今还活在你我之间。本书背离流行的“文化讨论”,较多注意那些“制度硬件”,如财政税收、科举兴衰、国会与立宪。全书还关注重大事变及其带动的社会转折,如“蒙古崛起”,如“东南互保”,如近代“革命”等。希望读者有所收益,有所意会,再回头观察现实,多少能感受一点历史的“脉动”。
  •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本书是百家讲坛和钱文忠继《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项目合作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重点作品。钱文忠以《弟子规》原文内容包括为人子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精辟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并解释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的巨大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 少林圣地:嵩山(文化之美)

    少林圣地:嵩山(文化之美)

    “嵩高惟岳,峻极于天”。地处中原,峻峰林立的少林胜地嵩山,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地质学上称之为世界上罕见的“五代同堂”,即五个时期的地质现象在嵩山表露齐全。嵩山不仅经历了地球40亿年来演变的轨迹,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各朝各代的兴衰。它集山岳文化、民俗文化乃至域外文化于一身,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体现最为完美之地。本书带你一起领略嵩山山峰之秀美,历史之厚重。
  • 兰州历史文化丛书·民族移民

    兰州历史文化丛书·民族移民

    本书从人生历程民俗、忙忙碌碌办年事、热热闹闹过大年、四时八节饶有趣、五彩缤纷的庙会花会、家常便饭最养人、风味小吃最诱人、适应环境的民间服饰等方面,介绍了兰州市的民风民俗。
  • 银河相会:七夕节

    银河相会:七夕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十分浪漫的节日,那就是七夕节,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常常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近年来也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本书中,编者全面整理了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它形式多变的“乞巧”方式,还有各地各民族不同的七夕节风俗,相信读者们将对七夕有不一样的了解。
热门推荐
  • 外星人在地球存活

    外星人在地球存活

    在某一天里,“一个美丽的红色星球”遭到黑暗星球的首领福克旦奇。的黑喑火焰被烧成了灰、所有外星人都死了,但在被烧成灰的前几秒一对父母,将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扔向宁宙的边缘、红星球爆炸了、婴儿飞了很远、眼睛变成红色、红色的眼睛、为他寻着适合他生存的星球,并把他带到那个星球。他的眼珠突然间转起来“空间转换”、把他带到了地球的河流里,他睡着了睡的很香、最后被路过的中年女子发现了、并救了他:惊奇的自问道:谁这么狠心、将自已家的婴儿扔到河里、那中年女子在河边等了很久没见人来要婴儿、就把那婴儿带回了家、收养了那婴儿、直到那婴儿长大、故事就这样开始了、那婴儿就是本作的主角
  • 三灵神戒

    三灵神戒

    始神创造浩瀚星空,并随之创造天地。无尽星空相互转化,形成万物。始神创世后将其精神神力化成三灵,有灵既有命也有智慧存在。三灵至天地初生依附一引力原核上,随时后移原核聚集形成一孕育生命的世界,并散落原始大陆的土地深处在无人发现。西方龙匿大陆一神秘世族在土地深处发现一石碑,石碑记载“恶魔灭世、三灵化形、三灵三人、魔将诛灭”神秘世族得知预言后,在西土世界寻找三灵得知三灵以化成三戒。神秘世族为防止神戒被邪人利用,与神戒一起退隐西土世界秘境之中,并成为神戒守护者,等待三灵离戒化成人形。
  • 少庄主的现代情人

    少庄主的现代情人

    她不知原来好奇心真的会害死人的!她不过是好奇洋鬼子教授发明的时光机,没想到会摔在这荒凉的山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好饿哦!她到底走了多久?好累啊。忽然,前方人影幢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她不过睡了一觉,醒来却是这幅模样?凤冠霞披?她莫名其妙……
  • 神魔游戏场之暴力魔猿

    神魔游戏场之暴力魔猿

    体内的热血在燃烧,战斗的号角已吹响。热血与拼搏,杀戮与争霸,神魔游戏场,谁主沉浮?一宅男重生神魔游戏场,化身为一头暴力魔猿族的‘老大’,不待其熟悉自己的新身份,打怪之人便已然来到……
  • 重生之帝女谋略

    重生之帝女谋略

    前世,她遭受亲情,友情,爱情,重重背叛,临死之前才明白她这一生就是一场笑话,而她不过就是他们手上一枚可有可无的棋子,有用时给你权力,无用时让你跌入万丈深渊渊,也许是老天可怜她罢,竞让她重活一回,这次无论是谁都别想主宰她的命运。
  • 血浓于水穿越修仙几亿年

    血浓于水穿越修仙几亿年

    尼玛!堂堂大侠之女,特莫跟一个叫花子穿越了,那男的简直就是帝王中的战斗机。还是长得超妖孽的那种。老天,这样穿越来穿越去的你妈妈知道吗?
  • 死神异世纵横

    死神异世纵横

    简介:灵武大陆,广袤无垠,这里以武为尊,强者才有更多的话语权。地球少年携死神系统莫名穿越而来,本想逍遥尘世,却正赶上一个波澜壮阔的争雄时代,继而开启了一段血与情交织的登顶之路。
  • 青龙书院之圣光降临

    青龙书院之圣光降临

    热血,争霸,欢乐,悲伤所有的一切,都将在青龙书院之中为你呈现……(开头几章会有些乏味,精彩的故事在后面,还望读本书的读者不要放弃……)
  • 夜风知道

    夜风知道

    有很多事情,埋藏在夜色中,只有夜风知道。冬季的深夜弥漫着一如既往的寒冷与凄凉,树上的积雪还来不及因为日间温度的升高而融化,就再次被冻结,层层叠叠地堆积在一起,不负重压般,摇摇欲坠。
  • 归零四分之一

    归零四分之一

    自己在自己的眼里总是和在别人的眼里是不同的。别人总说下凡,我偏不。当初就不该从地狱里爬出来,在地狱里见到的都是鬼,在人世间见到的都是带着“面具”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