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45000000021

第21章 辑三芳草天涯(3)

苏老祖,我来了。梦魂牵绕,寻寻觅觅,离开此地30年,绕了地球大半个圈,你的隔世隔代却心脉相通的本家儿孙,总算找到、回到老宗祖的故地怀抱了!

不似许多新修的“旅游景点”,眼前重造的载酒亭,并不显得新丽俗艳。四角的碧瓦拱顶下伸张着六角飞檐,造型方正,样式古朴,似带着几分“苏体字”的沉厚敦重;亭后的载酒堂,堂边的左右书房、前后耳房,白墙黑瓦,沉檐重柱,色泽索淡斑驳,颇带几分宋时书院的神韵。映衬着环绕的莲花池、桄榔林的一片新绿,倒让人一时难辨今古新旧,忘却时空嬗变,好一似坡公的屐履还刚刚踏过,坡公的襟袖才刚刚拂过;清风里还留下他自制的玉糁羹的薰香,艳阳下还听见他带领黎峒孩童诵读的琅琅书声……岁月苍苍,东坡不老。眼前的载酒堂于风霜凋蚀中一再毁颓又一再屹立,一如东坡连遭贬谪、流离颠沛而不改其襟怀矿达、笑声朗朗。

我漫步在毁后重建的东坡书院,这里摸摸,那里抚抚,不嫌其新,更不厌其旧——只觉其新,尚带东坡的飒飒英风;其旧,亦蕴涵东坡的浩浩慨叹。我当然知道,如今书院内能够存留下来的史痕旧迹,实在是不多了(简直空空如也)——可是,对于苏东坡,那些世俗标准里的新旧、有无以至成败、得失,难道真有什么意义么?论成败,他可谓“仕途经济”、“功名事业”的“败者”——后半生几乎就在越贬越远的流亡路上打发。然而,从黄州、惠州到儋州,坡公苏轼,难道不是完成了中华文化史千秋功业上最辉煌的凯旋么?论新旧,他曾因反对滥施新法而受“新党”迫害,又因与“元佑旧党”司马光的不合而被一再外放;他的人格,巍巍乎旷于高山莽原又磊磊兮质似砂石泥土;他的诗文,出手即成典章而开一代新调新风——“新”,不足言其锐猛,“旧”,无以状其淹博;出道人儒,亦文亦侠,似佛若仙,既庄又谐。

我喜欢一位友人信中的这句话:苏东坡,是中国古典文化留给我们最完美的一个人格,如一轮满月。完全可以说:数千年中华古文明所淬炼所陶铸的传统中国士人的完美形象,在苏东坡身上实现了最后的完成。而居儋三年,则是完成这一形象的最为精妙绝伦的一笔重彩!

眼前矗立的载酒堂,其缘起故事,本身就透见古来中国士人的嶙峋骨骼。史载:北宋绍圣四年(1097),新党上台后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而谪居惠州的苏轼,据说因写了一首《纵笔》诗中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句,而被小人禀报朝廷。宰相章悖见而怒曰:“苏子瞻尚而快活!”因名中带“瞻”,遂下令将苏轼从广东惠州,再贬到海南岛儋州,“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苏东坡以年逾六十的垂老之年,携子苏过渡海投荒,落籍儋州。

在抵儋初时,受昌化军军使张中善待,邀住衙门官舍。不料,翌年——元符元年(1098)四月,朝廷派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至雷州时闻知东坡住在昌化军衙门,当即遣使渡海,临门相逼,将苏东坡父子逐出官舍!仿佛是古往今来一幕重复上演的闹剧:那些借天命营私的朝廷权势者,果真是对有才情见地、又有操守担当的一代士人菁英,以赶尽杀绝为快啊。“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一时之间,东坡父子,几陷于上无片瓦遮头、下无立锥之地的荒绝境地!

面对加之眉头额首的朝廷凌虐,东坡泰然处之。“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当即买地结茅于城南桄榔林中,在当地儋人义助下,一个月后,建成可以栖身的五间茅屋,东坡以“桄榔庵”名之。与此前后同时,军使张中邀苏东坡同访儋人黎子云兄弟。当时座中有人建议:在黎子云旧宅涧上建屋,作为东坡居所和以文会友之地。东坡欣然同意,当下解衣带头聚钱集资,并取《汉书?杨雄传》“载酒问字”的典故,命名为“载酒堂”。数月后,“载酒堂”落成。但见莲池荡荡,芭蕉两三,果香四溢;每于月明风清之夜高朋满座,桄榔竹影间书声琅彻——“载酒堂”.又营造出瘴疠蛮荒之上另一片“苏子瞻尚尔快活”的自足天地!东坡曾有诗纪其事:“……临池作虚堂,雨急瓦色新。客来有美载,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鴂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并引》)

“桄榔庵”几座茅舍,今已不存。“东坡书院”则因历代的毁颓重建,不断扩展其遗址规模,得以幸存至今。如今新造的载酒堂中,似依旧例,立有苏轼、苏过父子与儋人黎子云相对坐立的三尊彩塑人像。虽稍嫌工艺粗率,也可想见当日“载酒堂”内东坡父子与当地士人把盏酬唱、相濡以沫的深挚情谊。我来到堂侧的纪念广场,一尊高达丈余的东坡笠屐铜像立于其上。东坡老人头戴斗笠,面容清癯,舒眉远眺;一手执书卷,一手挽襟袍,似乎刚刚趿着木屐跨过一片泥泞。南天艳阳下,映着苍苍天穹,须髯飘飘间,真有一种如南宋大儒朱熹所赞的“傲风霆,阅古今之气”。

我想起《东坡海外集》中《与侄孙元老书》中的这一段文字:“……海南连年不熟,饮食百物艰难,及泉、广海舶绝不至,药物鲊酱等皆无,厄穷至此,委命而已。老人与过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好一个“超然自得,不改其度”!古人谓:“时穷节乃见。”晚年流落海外,“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风土疑非人世”。然而,一生精彩的苏东坡,却依旧立言精彩,立德精彩。居儋三年,身处逆境,苏东坡却以当地汉、黎儋人为助力,倡黎汉平等,劝农耕植,教乡人破迷信,改陋俗,求医药,挖水井;更敷扬文教,开设私学,自编经说,传授生徒,以“载酒堂”为讲学育才之地。数年之间,便使得这片“生理半人禽”的荒蛮之地,“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重修儋州志叙》)。

记得当年,我在东坡诗中咏诵过的“儋耳山”下务农,时常听到当地农人说的土话竟带着一种川蜀口音(比如把“去”发音成“克”),他们自称说的是“东坡话”。我当时大为震惊感慨:苏东坡居儋仅三年有余,竟能使一种异域方言在此地生根流传——哪怕在语言学意义上,都是一种传播奇观哪!由此可想见,东坡当日在此地转化风俗、教化人心的力度与深度!(郭沫若先生也曾为文述及此“东坡话”。近年虽经学者考据:“东坡话”不为东坡所传,实为自汉代以来琼州驻军所流传延续的受北方语系影响的“军话”。但当地百姓却习称“东坡话”,可见“苏文正公”的深得琼人爱戴。)

不独此也。尤为难得的是,孤悬海外,苏东坡之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则依旧不改其笔力锐猛,风骨凛然。据南宋郎哗《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的梳理,居儋三年,东坡曾写下《论商鞅》、《论管仲》、《论养士》、《论青苗》等16篇直言国事的“海外论”。倡以德治国的仁政;批判反智愚民、以严刑峻法为核心的暴政;直指新党变法中的“恃法以侵民”,天下不得其利反受其弊;同时斥责海南当地的“贪夫污吏,鹰鸷狼食”……总之,凡关涉社稷、有益民众之言、之事,东坡无不勉力而行,奋笔而书,“精深华妙,不见老人有衰惫之气”。一部《东坡海外集》,今天披阅,仍可触感其莲蓬脉动,耿耿丹心,炙热烫手。“百世下犹想见蛮烟瘴疠之乡,当日其事其人之有如是者,以是知公之大有道于是邦也。”(刘凤辉《居儋录序》)

漫步在坡公屐印留香的庭院,不由得想起自己一段与“苏氏智慧产权”有关的逸事。记得那一年,为编辑一本海外文集,记写一群为坚持理想而甘于承受苦难的国人故事。朋友们想找一个合适的封面题字人。我说:就苏东坡吧!苏轼苏轼,东坡东坡——中国士人中“不死的流亡者”的一代祖先,一个屡经冤狱、贬谪、流放而不改其志、其度、其乐的硬骨头、大胸襟、厚肩膀!有谁比苏东坡,更合适做这样一本书的题字人呢!连夜伏案,自《三希堂法帖》翻检诸体苏字碑拓,竟仿佛天意怜我,书题中每一字,都可从苏字中顺利检出,并且一似挥笔而就,浑然天成!自此几成通例,海外出版的好几本相关集子,编辑都点名要集苏字为书题。一时之间,鄙人这个如假包换的苏氏后人,几乎成了“苏体碑帖集字”的专业户,每书每题,竟仿如祖先有灵,都能奇迹般地集齐诸字,一若墨痕尚新!

苏子有云:“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也。”我仰望着蓝天自云辉映下的坡公铜像,目光隔代相交,心中默默叨念:苏老祖,请恕凉本家小辈后生的僭越冒犯——擅集苏字作书题,是我等海国漂流的一代士子,百世之后,甘以一身正气做骨、活得洒脱出尘的坡公苏轼为绳尺为楷模,以承继古来中国士人重义守节,“为天下,济苍生”,“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的那一脉幽幽香火啊。

万里归来,想起海外诸友的嘱托,我向着“东坡居士像”,深深鞠了一躬。

“载酒堂”后面重建的大殿,如今成为“东坡书院”历代幸存文物的陈列馆。历经劫难毁弃,“幸存”也者,实在是风毛麟角。最吸引我目光的,是这一幅黑白阴文拓片——原为嵌于载酒堂前壁上的刻石“坡仙笠屐图”。图中描画的是:东坡遇雨,头戴斗笠,咧嘴吟笑,挽襟侧身跨步,似在回应童稚的嬉闹。上面留有明代宋濂的题词:“东坡在儋耳,一日访黎子云,途中遇雨,从农家假笠屐着归。妇人小孩相随争笑,群犬争吠。坡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觉坡仙潇洒出尘之致。百世之下,犹可想见。”这,或许是历史存留下来的,最真切的一个东坡居儋生活场景实录吧。

“从农家假笠屐着归”,仅此一语,就道出了东坡谪居儋耳当年,与当地民众水乳交融、摩肩相亲的情境。细细浏览东坡居儋期间的文字,你会发现,虽然天性乐观豁达,抵儋初时,东坡其实是充满了惶恐、绝望之情的。“使命远临,初闻丧胆”,“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久逃空谷,日就灰槁而已”。但是,与海南土地、民众的相炙相亲,成为了对东坡灵魂真正的拯救。椰风蕉雨,黎歌峒调,一若赤壁江上的明月清风,徐徐抚慰着“罪人”的身心,点点滋润着诗家的健笔。读着坡公那些与当地儋人相往还的诗篇文字,就像面对沧海间浮来的满钵珍珠一样,随便拎起哪一颗,你都会看到饱孕天地精华的闪光。

“已卯上元,予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儋耳夜书》)这是记写上元佳节,东坡与登门相邀的当地士人一起出游,察民情,观风俗,尽兴而归。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这是坡公到四位当地友人家中做客,受到了黎家孩子口吹葱叶的迎送,感受到天涯海角的人情暖意。

“黎山有幽子,形稿神独完,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倏然独往来,荣辱未易关……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和陶拟古九首?其九》)这是一位不识孔子颜回,甚至言语不通的黎山男子,给东坡送上自己手织的吉贝布以御海岛风寒,让他从中看淡荣辱得失的故事。

当然,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自是东坡在田间路遇“春梦婆”而顿悟人生的趣事了。“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同见《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三》)据《儋州志》记载:“春梦婆家居儋城之东,年七十余,常责大瓢行田野间,口歌《哨遍》,方馌食,遇苏文忠公,曰:‘世事如何?’婆答曰:‘世事只如春梦耳。’公复曰:‘何如?’曰:‘翰林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公曰:‘然!’因号为春梦婆。”——这一个“公曰:然!”几可亲见:坡公当日与乡间老妇在田畴上把臂交谈、共悟人生的眉眼丰采!

大殿两边,如今重新立起了一座座历代诗人咏诵东坡书院的诗碑。也许是古迹无存,最显眼的,反而是近人邓拓、田汉、郭沫若等人的手迹碑刻。其实,所有古今诗作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登载酒》诗中所言:“先生无地隐危身,天赐黎山活逐臣。”是的,正是海南的熏风热土,黎山的挚语温情,熨暖了东坡一颗被放逐的赤子之心,使得最后走出人生低谷绝境的坡公,写下了这些同样在百世千载之后,仍旧熨暖着琼州土地人心的诗句——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子瞻子瞻——儋州儋州。当年的权势者,以此作为一种惩贬性的语咒。岂不知,天赐儋州,天佑子瞻,成就出这样一段中华文化史上人亲土地,土地亲人、暖人、成就人的奇缘奇观!政治可以讲“成王败寇”,文化却蔑视“成败论英雄”。——“章惇”们今何在?除了耻辱柱上的宵小嘴脸,却早已在历史文化的记功册中灰飞烟灭了。而苏东坡与他的东坡书院,经历代劫后重建再重建,将会在这片热土上长存永续——历史,以其自身不动声色的逻辑,嘲弄了那些弄权自辱的“章惇”们!

我环望着庭院里熟悉的海南风物——挺挺的椰树,亭亭的槟榔,果实累累的荔枝、芭蕉、木瓜、菠萝蜜……早晨下过一场新雨,草木都氤氲一片淡淡的薄岚之中。这些当年荫蔽、滋润过东坡的一花一树,如今也在我的眼帘中熠熠生辉。我知道,不可能存有任何“东坡手植”的古木了。摘一朵狗吊钟的花蕾夹进书页,喝一口东坡井的泉水润润喉咙,总想在这一片苏祖谪居的故地上,多留存一点记忆,多感受一点滋润。说来难以置信,仿若真的斯土有灵,就在我流连徘徊、寻寻觅觅之际,我忽然在庭院正中一棵菩提树的粗根上,看到了一朵据说是早晨刚刚萌长出来的硕大的白灵芝!“奇了奇了!这样巨大的白灵芝,平日就是在深山老林里,也难得一见的!”陪同的当地友人惊叹着。俯身端详,那半月圆的灵芝足足有小脸盆大小,被羊脂白玉似的底子托举着,厚实的身子波折着往外伸张——细细看去,神了,灵芝底部,正淡淡地袅起一缕细细的白烟!“你们看,她好像在微微抖颤,她真的还在往外长着呢!”同行友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那道奇妙的烟气,“嘿,都叫坡仙坡仙的,这可是东坡土地上升起的仙气,迎接你们这些远客归来哪!”

我心里蓦地一热。

不,我不是客。我也是儋耳人。从1968到1978年,我在这片亚热带土地上整整生活了10年。在那座“儋耳山”——儋州最高峰沙帽岭下的小山村里,我也曾有过一段凄凄惶惶的时光。

同类推荐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韩愈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韩愈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徐志摩诗传

    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徐志摩诗传

    《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徐志摩诗传》以徐志摩平生经历为经,以徐志摩的诗文为纬,带领笔下最纯净的自由、爱和美。作者用细腻优美的笔触,剖开诗人矛盾杂糅、繁复瑰丽的内心世界,触碰那个在理想与现实、飞扬与坠落中冒险的灵魂,感受他在如火的激情和如水的温柔交织中颠簸挣扎着的心灵。
  • 青春爱语

    青春爱语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在寒冷的路口等你、月光下的琴声、爱情使你年轻、枕着你的鼾声入眠、我在你的长发里迷失、窗台上的风景、初雪、天涯何处等。
  • 民族灵魂的重铸

    民族灵魂的重铸

    本文从文学的“人学”根本特性出发,把新时期文学主潮概括为: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涌流,它并非人为的规范,而是人的自觉(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新觉醒)与文的自觉(当代文学摆脱依附性重建独立性格)的交汇的自然现象。本文不同意用西方现代“无主潮”的多元化状态来简单类比当代中国文学特定的多元化现象,同时认为,人道主义作为普泛的哲学思潮由于缺乏“中介”及其它原因不宜视为文学主潮;现实主义不论在方法的狭义上或者精神的广义上,也不宜涵盖日益复杂的文学现象。
  • 纳兰词全编笺注

    纳兰词全编笺注

    《纳兰词全编笺注》的笺注,无论是沿袭前人的传统,还是悉心阐发的一家之言,也同样开放给后来的学人,以期对纳兰词的理解始终随岁月而深化。
热门推荐
  • 药儿姑娘

    药儿姑娘

    奉爹爹之命,下山来找一个叫柳毒儿的在逃犯,她阴差阳错来到了龙剑山庄,爱上了这里的庄主,哇,这下问题就大条了。那个庄主他有喜欢的人了耶,而且是很喜欢很喜欢的人,她根本没有插足的空间嘛……
  • 维线太虚

    维线太虚

    这是一个维线的世界,分人、妖、神、魔四个种族,人族主阵法、妖族主体魄、神族主器魂、魔族主秘术。维徒、维者、维师、维灵、维王、维宗、维尊、维圣、维神、维帝,为了追求无上之境而修炼着。但异次元异体正在逐步侵蚀维线世界…主人公康虚(风虚)从一个湛蓝色星球穿越抵达一维大陆从而上演了一代枭雄而又有爱恨情愁的故事......
  • 你是我学生又怎样

    你是我学生又怎样

    十八岁的赵水光遇见二十七岁的谈书墨,他说:“我大你九岁又怎样,这有什么不好的呢?所有的快乐我与你分享,所有的苦痛我比你先尝。”于是这个极品男人步步进攻,从高中到大学一路相守。她说:“遇上谈书墨是我一生最大的福气,以后,不再有。”青涩的女生一路成长,迸发出动人的花朵。十八岁的你在做些什么,有没有为青涩的初恋黯然神伤,有没有对前途举棋不定,如果有一双坚定的手,给你力量,有那么一个人给你温暖,毫无保留地去呵护你,未来是不是就会从此不同?
  • 蛋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萌宝助攻:爹地快上

    萌宝助攻:爹地快上

    失忆归来,她成了霸道总裁的妻子,还多了个卖萌耍乖的儿子。“傅先生,你真的认错人了!我不认识你!”他腹黑一笑,“嘭”地壁咚,“我怎么会认错我儿子的亲妈!”“是啊妈咪,你不认识爹地,那我是从哪来的?”某糯米团突然冒出来。看着一大一小两个男人,似乎吃定她的样子,神啊,快帮她收了这两只妖孽吧!
  • 银河混战

    银河混战

    在卡奥斯星上,生活着因为空间蛀洞而意外传送到那里的孔林宇。孔林宇在卡奥斯星上,通过宇宙顶级技术产物——空间戒指的帮助,让他的实力飞速提升。什么?S级怪兽?动动手指头的事情。你说你战力有一百万?哈哈,笑话,你知道吗,我一个内裤就可以让我的战力提升一千万!我,一定,是会成为宇宙之王的男人!
  • 封尘八道

    封尘八道

    我只是一颗尘埃,游荡在三界内外。我是如此的渺小,但是你也无法抹去我的存在。时间匆匆而过,所有的繁华都将凋零,万物都将被我所封印,掩埋。我在孤单处冷眼看着人间的百态,世间的人在忙忙碌碌的追逐,追逐着追不到的幸福。当我已经失去了一切所有的时候,剩下的日子里就只有得到一切了。此书开篇阅读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新手慎入。十五章以后阅读应无障碍。
  • 剑骨仙魂:若能爱必深爱

    剑骨仙魂:若能爱必深爱

    携一缕春风,装饰此生的半帘幽梦,将前世的眷恋盈入剑骨,谱就一曲惊艳时光的梵音。与他们邂逅怦然心动的瞬间。一筱耳语温婉绵长,零落的花瓣散发淡淡幽香,一颦一笑一心足;一悲一喜一生误;只因仙魂的一世情缘,半生流离,愿为相思睡,不忍相思累。情义之毒,穿肠蚀骨;若此生再过,必定执着不悔;金戈相争,仗剑于世,救世传说;多年后再回首,只等风雨湿过,桃雨纷纷。看满楼红袖招,物是人非事事休,苍茫大地利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世间只剩仙侠传说…(结合仙剑,古剑,及其它神话融为一体,外加新鲜内容的玄幻言情!)
  • 内向者的能量:内向人玩转外向世界的成功心理学

    内向者的能量:内向人玩转外向世界的成功心理学

    内向者的能量:内向人玩转外向世界的成功心理学对内向人群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入剖析,说明内向性格的优势特质——坚强的韧性,强大的思考能力,持久的耐力和专注,强烈的上进心,以及在内省和独处中获取力量的能力。
  • 先生说

    先生说

    一张被诅咒的黄金面具,一场诡异的旅行,原始野兽、神秘部族、行走的尸体等各种诡异事件……一群都市的普通人卷入恐怖的漩涡,如同被绑上绳线的木偶,灵魂空洞木然向前……罪与罚,生或死?且听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