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早在三国时台湾就和大陆有了交往。隋朝把台湾称为“琉球”,这种称呼一直沿用到宋、元,到明朝时改称为东番,公元1599年才正式称为“台湾”。唐、宋以后,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人民不断渡海移居台湾,和那里的高山族人民共同开发了这个宝岛。元朝政府在台湾设立巡检司,把台湾正式列入版图。明朝继承元制,也在台湾设立地方政府,并派军队驻扎在前哨基地澎湖列岛。
到了明朝末年,由于政治腐败、武备废弛,台湾、澎湖的防卫力量逐渐削弱,给外敌窥伺造成了可乘之机。17世纪初,荷兰政府在其亚洲的殖民基地巴达维亚建立东印度公司,专门从事对东方各国的经济掠夺和武力侵略。从1601年开始,荷兰殖民者以贸易、通商为名,对我国沿海各地进行袭扰。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西南的鹿耳门港,修建了台湾城,第二年又侵占了新港社、蚊港,修建了赤坎楼。1642年,荷军清除了在台湾的其他志民军队,独占了整个台湾。
荷兰殖民者在岛上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把占领区的土地全部据为已有,称为“王田”,收纳高额租税,同时展开传教活动,对台湾人民进行奴化教育。对于荷兰殖民者的这些行为,台湾人民非常不满,不断爆发反抗荷兰殖民者的斗争。1652年,台湾人郭怀一领导起义群众抗荷,汉族和高山族1.6万多人手持锄头、铁铲、木棍、猎枪攻城夺邑,打得红夷(台湾人对荷兰侵略者的称呼)东奔西窜、狼狈不堪。这场起义历时15天,遭到荷兰政府的残酷镇压,郭怀一及部众1800余人被荷军杀戮。殖民者的残暴行径激起了台湾人民更大的愤怒和更强的反抗,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反抗斗争遍及全岛各地,始终没有停止过。
郑成功(公元1624年—1662年)原名郑森,字大木,是明末将领郑芝龙之子,少年聪敏机智,英勇有为。公元1645年清军入关,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封郑芝龙为建安伯。郑芝龙带着郑成功前去觐见,唐王问他应当怎如何救国,郑成功回答说:“岳飞说过,只要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可以安定了,依臣看来,这两句话在今天还是特别重要的。”唐王听后大加赞赏,赐他姓朱,并命他做禁军提督,从此民间都称郑成功为“国姓爷”。第二年清军大举攻入福建,唐王被俘,郑芝龙投降了清军。郑成功痛心于国破家亡和人民苦难,便举起了报国的大旗,和他的战友们乘船到达南澳募兵反攻,将厦门作为抗清根据地。后来,郑成功攻克漳州,福建人民纷纷聚义响应。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后,不但破坏了我国领土的完整,而且由于掠夺和骚扰活动,严重影响到郑成功的海上贸易和粮饷之源,对他的抗清复明活动构成了严重威胁。郑成功对荷兰殖民者的强盗行径极为愤慨,早就暗下决心要收复台湾。公元1659年,郑成功率师北伐南京失败后,退守金门、厦门一带,但厦门地狭,难以完成抗清复明的事业。于是,郑成功决定举兵东征收复台湾,将其作为新的抗清基地。
正当郑成功计划驱逐荷兰殖民者的时候,郑芝龙旧部何廷斌从台湾到厦门,劝郑成功收复台湾。何廷斌是福建南安人,当时在台湾给荷兰人当翻译,对台湾的情况十分熟悉。他向郑成功献策说:“台湾沃野千里,四通外洋,收复这个宝岛可以扩大您的抗清根据地,支助您的军饷供应。当地的黎民百姓饱受红夷的欺凌压榨,早就想消灭他们,以您的威望带兵去攻打,如同狼驱群羊,一定能够把红夷赶走。”他还把荷兰殖民者的情况透露给郑成功,并把台湾水道及要塞设防情况绘成地图。
1661年正月,大陆各省基本被清军占领。郑成功感到形势紧迫,只有收复台湾,连接金门、厦门,然后进则可战而复中原,退则可守而无内顾之忧,于是做出了进军收复台湾的决策。再加上何廷斌提供的情况,更坚定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
于是,郑成功召集文武部属,讨论进军台湾问题,在众将的一致赞同下,立即着手渡海作战的准备工作。为了顺利收复台湾,郑成功进行了充分、周密的准备:不断侦察台湾情况,秘密搜集情报,勘测航路,了解荷军兵力配备、设防等情况;筹备粮饷,扩充军队,使陆师达到72镇,每镇1000人,水师20镇,总兵力10余万人。
公元1661年农历三月初一,郑成功在基本完成战前准备工作后,遂从厦门移师金门,命部将洪旭、黄廷等辅佐长子郑经留守金门、厦门,以防清军乘虚袭取,自率大军进军台湾。临出发前,郑成功在金门举行了隆重的“祭江”誓师仪式,老百姓也扶老携幼前来参观,并送别亲人。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大军2.5万人、战船100多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向台湾进军,数百船舰首尾鱼贯,浩浩荡荡地向东南挺进。
经过:台湾本岛地形东高西低,人口会聚西部,以“澎湖为门户,鹿角为咽喉”,郑成功根据敌情地形,选择鹿耳门作为登陆地点。郑成功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鹿耳门位于赤坎城、台湾城附近,一入鹿耳门就可以控制赤坎城及其港口,断敌出海之路。鹿耳门形势非常险峻,只有两条航路可以进港,一条航道口宽水深,但荷兰人防守严备,一时难以攻下,另一条狭窄崎岖,但疏于防范。在有熟悉航路、并掌握了该处的潮汛情况的何廷斌等人做向导的前提下,郑成功决定从后一条航道进军,在赤坎楼北部的禾寮港登陆。
荷兰殖民者为阻止郑成功收复台湾,也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准备。到战前,荷兰侵略军在台湾的总兵力约2800人,战舰有“赫克托”号、“斯·格拉弗兰”号、“马利亚”号等3艘以及小艇多艘;在台南海岸修建了一些坚固的城堡和炮台,其中的台湾城和赤坎楼是荷兰侵略军主要防守的两个城堡;储备物资,实行封禁,禁止任何中国人进入赤坎楼要塞,禁止渔民下海捕鱼,不准商船与大陆贸易,以防走漏消息等等;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情报,采取各种方式侦察郑军的动向;将兵力主要配置在两个方向上,一是台湾城及其附近的小岛和海面、江面,二是在赤坎楼。荷兰侵略者妄图凭借着坚船利炮和坚固城堡,乘郑家军立足未稳之际将其打退。
四月初一中午,鹿耳门海潮大涨,郑成功乘机率队进发,大小战舰顺利通过鹿耳门进入内海,分布在台江之中。荷兰军队对郑军这种出乎意料的行动惊慌失措,惊叫“兵自天降”,只好仓促出动夹板船到海面阻击。当晚,郑军水师冲过荷军防线,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在赤坎楼西北约十里地的禾寮港登上了海岸,切断赤坎楼与台湾城之间的联系,接着在鹿耳门方向登陆成功。
郑军顺利登陆后,荷兰侵略者的要塞赤坎楼、台湾城及仅有的几艘战舰,便暴露在郑军面前,处于分隔被围状态。当时,荷兰侵略军头目揆一据守在台湾城,城中守军约有1100人。据守赤坎楼的头目是荷兰侵略军司令官范德莱恩,城中官兵也只有500人。
在陆上,郑家军将领陈泽率4000人以大部兵力正面迎击,以800人迂回到敌军侧后,前后夹击。荷兰侵略军腹背受敌,当场被打死118人,只有少数人逃回台湾城。揆一派阿尔多普上尉率领200名士兵渡海去增援。结果遭到郑军优势兵力的攻击,大败而归。
在海面上,荷兰殖民者以其主力战舰“赫克托”号率领其他几艘舰只前来阻击郑军,郑成功集中60艘战舰将其团团包围,双方展开激烈炮战。郑军战舰的装备虽然不及荷军,但战士们异常勇敢,他们从四面八方向“赫克托”号进行猛烈轰击。没有多大工夫,“赫克托”号首先被击沉,另有1艘甲板船被炸毁,其余漏网逃走。
海陆两战失败后,荷兰侵略军仍企图固守赤坎楼、台湾城这两座孤立的城堡。郑成功一面派兵切断荷军水陆交通,一面乘胜进攻赤坎楼。台湾人民也纷纷自动武装起来,协助郑军打击荷兰侵略者。范德莱思写信向驻守台湾城的揆一求救,信上只有两句话:“中国兵是从天上来的,我们很危险,很危险!”
四月初四,赤坎楼的水源被台湾人民切断。郑成功命令每名士兵各备一束干草,准备火攻赤坎楼,并派人警告范德莱恩:“如果不投降,将放火烧城。”范德莱思在“孤城援绝,城市乏水”的情况下无法再守,被迫率领300多名官兵出城投降,赤坎楼被收复了。四月初七,郑成功除留一部分兵力扫清其他地方的残敌外,亲自督师围攻台湾城。
郑成功分兵从水陆两个方向进攻台湾城,首先占领台湾城的外市区,困守在台湾城内的荷兰侵略者一片混乱,退据堡垒,企图继续顽抗。台湾城城高墙厚,守备完善,城四隅向外突出,置炮20尊,南北各置巨炮10尊。荷军火炮密集,射程远,封锁了周围每条道路,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接近,都会受到堡上炮火的轰击。
为了减少损失,郑成功派人送信给揆一,想争取他自动放下武器,献城投降。揆一见情势不妙,阴谋玩弄缓兵待援的诡计,他向郑成功表示愿意年年纳贡,并献上犒师银10万两,要求郑成功退兵。郑成功断然拒绝了这种妄想长期强占台湾的卑鄙无耻伎俩,他郑重告诉荷兰侵略者:“台湾一向属于中国领土,很早以前就为中国所有,现在我亲自前来,你们荷兰人自然应该把台湾归还给主人。如果再顽固不化,我会用最大的力量来实现收复台湾的目标,到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必须承担这次战争的全部费用。”
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动猛攻,炮击达四小时之久,许多荷军被击伤,台湾城的正墙也受到严重破坏。但由于台湾城是用糖水调灰垒砖筑成,厚处达六英尺,加上荷军火炮密集,一时难以攻破。为了减少战士伤亡,郑成功决定采取长围久困、且耕且战的方针,断绝台湾城对外的交通,等待城中荷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主动投降。
为了解决军粮补给问题,郑成功一面派遣杨英和何廷斌深入各乡、社查抄荷军所藏米粟,一面派人回金门运粮。同时,郑成功还命令围城部队实行就地屯垦,严禁侵犯民田,全体官兵“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以耕”。这些措施受到台湾人民的拥护,台湾城附近的高山族人民纷纷前来援助郑成功,配合郑军打击敌人。台湾人民还给郑成功通风报信,并引导郑军堵塞台湾城的水源。
荷兰殖民者在灭亡之前仍然进行垂死的挣扎,5月28日,巴达维亚当局得知荷军在台湾战败的消息后,立即调集700名士兵、10艘战舰,由大将卡尤率领赴台湾增援。郑成功得知这一情况,抓紧进行围城和打援部署。荷兰侵略者得到增援之后,力求迅速改变被围的不利处境,决定用新到的舰船和士兵把郑家军逐出台湾城市区,并击毁停泊在赤坎楼附近航道上的郑军船只。
7月23日,双方在海上接战,郑成功亲统战舰迎击,将敌舰包围。经一小时激战,郑军把敌人打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这一次战共缴获敌人战船2艘、炮艇3艘,击毙、杀伤和俘虏敌军480名,其余荷舰逃往远海,再也不敢靠近台湾。因海上失败,荷军在陆上未敢发起进攻即草草收兵。
在郑军的围困之下,台湾城的荷兰侵略军由于疲惫和饥饿,每天都有患血痢、坏血症、水肿等疾病而死亡的兵士,战死、饿死和病死的达1600多人,最后城中仅剩下600名可以参加战斗的士兵。郑军则进行休整,不断加筑工事,架设巨炮,准备继续攻城,民众还协助郑军断绝了荷军的水源。城内荷军待援无望,士气更加低落,为了活命陆续“投奔”郑家军。郑成功从降兵口中了解到荷军设防情况,进一步修订了攻城计划。
1662年1月25日,在围困台湾城八个多月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郑成功下令发动最后总攻势。郑家军不顾荷兰殖民军的顽抗英勇奋战,经过两小时的炮击终于夺取了台湾城的外堡,完全截断了台湾城的对外交通。揆一见大势已去,再加上水源被断绝,只好挂起白旗向郑成功投降。1662年2月1日,揆一在投降书上签字,向郑成功交出台湾城以及大炮、粮食和其他军用物资。几天后,他率领残兵败将和官吏商人,灰溜溜地滚出了台湾。
至此,沦陷了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又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的伟大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结果与影响: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伟大战争,是我国海战史上规模大、距离远的一次成功的登陆作战,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突出战例。此战的胜利,结束了荷兰侵略者对台湾人民的残暴统治,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显示了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能容忍自己的领土任人宰割的斗争传统,为中华民族抗击海外侵略者、维护祖国神圣领土的完整统一,创造了光辉的业绩。郑成功因而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永远被后人景仰并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