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片进入后期制作后,我计划将此片分别制成中文、塞文两个版本,然后分别在国内外播出。中文制作在北京不成问题,塞文制作则请了当地著名的电视台女播音员完成配音。值得一提的是,在POLITIKA电视台制作时,我和翻译夫妇下午3点左右到达制作间,该台选派一位年轻女编辑为我们采用菲线编辑制作。此前我所拍片子都是寄回北京进行制作的,现在完整体验了一回制作的过程,才知制作电视片包括选择画面、剪辑、配音、解说、特技功能的运用等过程,是一项非常繁杂的、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熟练的南联盟女编辑一直忙到晚上12点都没有完成,而这时,我的翻译玛丽娜胃突然剧烈地痛起来。虽然制作现场翻译语言离不开她,但治病要紧,我只好让她的丈夫高兰马上开车送她上医院检查。翻译夫妇离开后,我心情不免有些紧张,因为我在南联盟工作时间不太长,只稍懂一点儿塞语,而此前我学的是匈牙利语,再加上编片子又是一项很复杂的专业技术工作,凭我根本无法完成。无奈,我只好用英语与女编辑简单沟通,毕竟我的英语词汇量要比塞语大一些。好在南斯拉夫人普遍会第二语言——英语,包括与我合作的这位女编辑英语讲得也不错,我就一面用手势,一面用仅有的一些单词沟通。幸亏编片子主要是看画面,哪些要哪些不要,加到什么地方,单词加手势还能应付。就这样,我和这位女编辑一边说一边比比划划,直到凌晨4点终于完成了后期制作。这时女编辑回家也没车坐了,我就给了她30马克,要她打车回家,她又用电话给我叫了辆出租车送我回住地。现在想起来这部片子从拍摄到制作实在不易。片子制成后,首先在北京一台卫星频道分四期播出。栏目组将主题改编成《战后南斯拉夫》,每周六播出一期,共播出了四期,收到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包括很多华商国内的家人也都收看到了这部专题片。南联盟方面由于我回国的原因未能如期播出,现在想起来仍觉遗憾。离开贝尔格莱德时,我给华商会的几位会长朋友各复制了一盘录像带,他们都感到十分珍贵。
为《旅游卫视》供片
我在担任北京电视台驻外特约记者期间,曾为国内新开播的《旅游卫视》兼职做了一段驻外特约记者。当时北京电视台《经济环球》栏目与《旅游卫视》合作,由北京台分布在世界20多个国家的特约记者为《旅游卫视》做节目,其报道面侧重于旅游文化。为了方便工作,台里还给我寄来了话筒罩、记者证和委托书。期间,我除了给北京台的栏目提供节目外,还要给旅游卫视做采访。如果给北京台做采访就用北京电视台的台标,如果给《旅游卫视》做采访就给话筒换用旅游卫视的台标。我在贝尔格莱德做了几期包括《滑雪胜地哥帮尼》、《欧洲最坚固的古城堡》、《塞尔维亚旅游晚会》、《别开生面的服装展》、《访塞尔维亚旅游部长》等旅游节目后,曾两次从贝尔格莱德前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采访。听朋友讲,阿拉伯国家的沙漠旅游非常有特点,于是我决定实地去感受一番。国外航班机票真便宜,我到贝尔格莱德旅行社订票时才知道,贝尔格莱德至阿联酋往返机票只用400多美元,旅途中需要飞行8个小时,中间在意大利首都罗马或希腊首都雅典转机。离开贝尔格莱德时正值1月份,到处是冰天雪地,而到了阿联酋最大的商贸中心迪拜后,气温为零上18度~20度,还在过夏天。当地的华人朋友告诉我,现在正是一年中最舒适的季节。阿联酋自20世纪70年代独立以后,经济活跃,被称为“漂在油海上的国家”,其货币第拉穆20多年来一直稳定,与美元的比价不变。这里有建在波斯湾海岸的世界上最豪华的七星级酒店。虽然气候炎热,但当地特殊的关税政策和安全的经商环境,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客商纷至沓来。围绕沙漠的各种旅游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阿拉伯人经营的越野车冲沙,惊险刺激,是当地最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之一。还有久负盛名的黄金街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街,是游客必去的地方。我首先选择冲沙做了一期节目,随后又选择黄金街做了一档节目,在旅游卫视播出后,受到各方好评。当时我拍电视的热情很高,出的作品也很多,北京台栏目组曾专门给我发来邮件,给我的评价是,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在各国记者站都排名第一。我算是在异国过了一把电视记者的瘾。
艰辛的匈牙利中文报业
在地处中欧的匈牙利共和国,约有几万华人在这里做着各种生意,以经营贸易、餐馆、食品店、中医诊所、美容美发、旅行社等居多。旅匈华人的移民史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中匈旅游互免签证开始的,移民陆续到这里。华人最集中的地方是首都布达佩斯。在众多的华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以办报刊为生的文化人。
中文报纸最多的国家
匈牙利国土面积93030平方公里,按几万华人华侨计算,仅占该国总人口的千分之几,而中文报纸就有7份之多,可说是在欧洲中文报纸最多的国家。华人在海外生存,受当地语言文字的限制,报纸上的文字看不懂,广播电视节目听不懂,除少数人通过上网或安装电视接收器收看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的部分节目外,其余基本都是通过当地的中文报纸来了解国内、国际和华人圈的信息,因此在每个国家,只要有一定数量的华人定居,各种风格的中文报纸就会应运而生,并有一定的市场。另外与做贸易生意相比,办报的投资不大,加之官方办报许可容易取得,经营场地也没有专门的要求,只要在市区任何地方租一间房子,配备必要的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电话,就可以开张了,还有人索性在家里出版报纸,这样日常费用开支则更低。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均为周报,曾有人有过办日报的设想,但根本无法实现,原因是日报需要的人手多,而当地的华人数量有限,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另外,如果日报办起来,周报的“吃饭碗”就没了,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报业内部矛盾。在当地办报的另一个便利条件是,办报人只需完成各版稿件编辑和设计,用打印机打出版样后可送到附近匈牙利人开的印刷厂印刷。当地厂家服务热情到位,报纸印好后,印刷厂会主动将报纸包装好送上门来,印刷环节非常简便。除官方在海外所办的报纸外,几乎很少听说中文报社自己具备印刷条件的。当地印刷厂设备精良,不仅印刷质量高,而且选用的纸张好,价格不贵。
中文报纸的编辑
匈牙利中文报纸的稿源与国内有很大区别。国内每家报社都有一支专门的采编队伍,且人员多、分工明确,自采稿件中本地新闻的份额占重要部分。而国外办报因人员有限,稿源主要从网上下载,自采的新闻极少,每期最多也只有几条属于华人圈里的动态新闻,所以办一张周报,每期20个版面,还有些是32个版,最多40个版,一般只要一到两个懂电脑操作的人就足够了,人数最多的报社也只有五六名员工,这和国内的体制有很大差别。人少,自然费用就低,经营报纸的利润主要通过销售报纸和刊登各类广告获取,除去人员工资、印刷费、电话费、房租费外,其余就是利润。当然,这只能维持报人的生存问题,利润无法与国内报业相比。国外报纸的广告源主要靠当地华人的餐馆、食品店、事务所、旅行社、中医诊所等提供。匈牙利有大小数百家餐馆(包括快餐),华人饮食习惯还是偏向于中餐,餐馆也都希望有更多的华人来光顾,需要在报纸上发布,有的餐馆几乎是常年做广告。此外,华人开办的事务所、旅行社更需要做广告。国外的华人圈中懂当地语言的极少,包括到律师楼、警察局、移民局办理注册公司、修改公司文件、申请蓝卡、房屋买卖、居留身份延期等业务时无法沟通,都只好委托各类事务所代办。还有购买机票、外出旅游等,也都选择没有语言障碍的华人旅行社来办理,所以在当地的中文报纸上可经常看到登载各类事务所、旅行社的常年广告。还有数万华人常年在这里生活,对中国食品需求量大,“广而告之”是不可缺少的途径。此外,做华人生意的匈牙利人也经常选择在中文报纸上做广告,包括卡西诺(赌场)、脱衣舞场、航空公司机票销售等,常年都在中文报纸上发布广告。外国客户的广告费价格不菲,特别是赌场的广告,不仅价格高,而且付款爽快。另外每期报纸出来后,餐馆也是一个良好的销售渠道,一般情况下,报社与餐馆都有约定,每期报纸印好后都会分出一定数量送到餐馆,由餐馆出钱购买后免费供前来就餐的华人看。此外,食品店、咖啡厅、录像厅等也是报纸代办发行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外地来布达佩斯的华人对报纸非常关心,一般返回的时候都要买几份带给其他同胞看。在整个欧洲国家,匈牙利是中文报纸最多的国家,包括周边其他国家能够看到的中文报纸几乎都是在首都布达佩斯开办的。匈牙利之所以中文报纸多,除了前面提到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在当地注册报纸非常容易,因为匈牙利是舆论开放的国家,官方允许外国人办本国语言的报纸,无论是当地的华人社团还是个人,只要在当地长期居留并有注册和运转的公司,即可到匈牙利国家文化部申请注册,一般情况下,报来就批,且手续非常简单。在我国国内,报纸作为一种特殊商品,长期以来是党在各个时期的舆论宣传工具,起到不可代替的宣传作用,因而媒体的审批权一直由国家控制。二是匈牙利有华人相对集中的几家大市场,报纸发行方便。
中文报纸之战
匈牙利是舆论开放的国家,不仅允许个人办报刊,而且媒体上所登载的任何稿件,只要不触犯当地的法律法规,绝不会有人干涉。我在匈牙利工作期间,曾目睹了一起中文报纸之间的舆论大战。当时布达佩斯有两家中文报纸,二位总编辑因个人恩怨闹矛盾,居然公开在各自所办的报纸上展开唇枪舌剑,进而发展到在报纸上相互进行人身攻击。今天你的报纸头版头条谴责了对方,明天对方报纸的头版头条又进行反击或澄清,而且将所登稿件发布到了因特网,使事态不断升级、扩大。两报对峙相持了相当一段时间仍闹得不可开交,最后上诉到匈牙利道德法庭。“大战”期间的每期报纸在华人圈里销售相当快,这是我在国内从事20多年新闻工作未曾见过的报纸媒体的“交战场面”,在国内也是绝不可能出现的事情。当时我正在匈牙利主持一家中文报纸的日常采编工作,曾有人找到我所在的报社,要求为其上阵“助战”。我毕竟受过国内的新闻教育,加之又身在并不“安静”的华人圈里,因此婉言拒绝了对方的要求。
中文报纸的发行
匈牙利出版的中文报纸,其发行主要满足于当地的华人,周边国家华人也有征订的,但为数很少。每期报纸出版后,编采人员除了到各个市场、食品店卖报送报外,还要到当地邮局按照征订名单寄报。中文报纸在当地的发行量很小,一般只有五六百份,最多的也只有几千份。报纸是给读者看的,发行是否畅通往往是报纸能否生存或广告来源是否充裕的重要环节。周边很多国家包括波兰、斯洛伐克、捷克、南联盟等国,由于华人数量少,加之没有固定的大市场,华人显得特别分散,发行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报纸也就失去了市场,上述国家的中文报纸一直没有办起来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此。只有罗马尼亚有两家中文报纸,因该国首都布加勒斯特有个高粱地市场,至少有上千中国商人集中在那里做生意,到市场上卖报纸一上午就解决问题。因发行方便,报纸自然有市场。我也曾将随身携带的匈牙利报纸拿到该市场发行过。相比之下,布达佩斯更有办报的“土壤”。目前在布达佩斯至少有10家中文报刊,包括《新导报》、《市场报》、《欧亚新闻报》、《欧洲论坛》、《中华时报》、《世界华人名人录》等,几乎每天都有一张周报发行,与读者见面。每天都到市场上去卖报纸,各家报纸也形成默契,出版时间也都错开,以避免冲突,发生“内战”。在市场上做各种生意的华人,生意不好或闲暇的时候,坐在摊位上买张报纸浏览一下国内、国际各方面的信息,打发难熬的时光也算一种消遣。有些报纸还发行到周边的前南斯拉夫、斯洛伐克等国。很多报社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发行办法,包括请外国人到邻国卖报。我常在前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华人最集中的70号中国商品城,看到有外国妇女卖匈牙利的中文报纸,她虽不懂中文,但见到中国人就出示报纸,用阿拉伯数字写出售报价格。这个办法据说很有效,因为当地人的护照可往返于匈牙利和南联盟之间免签证,但如果是中国人,仅签证问题就很难解决,无法保证报纸按期发行到位。还有的报社在周边国家委托中国人卖报,匈牙利华人李震先生创办的《中华时报》除了在匈牙利华人圈销售外,已稳步拓展到周边的罗马尼亚、南联盟等国,在罗马尼亚有位姓崔的女士常年帮其卖报,我去罗马尼亚时也曾接触过这位女士,并顺便帮助李震带回报款,应该说自办发行开展的不错。运输则通过国际列车的列车员捎带,每期报纸带过去百八十份,给列车员一些小费就能成行。我曾先后到南联盟、斯洛伐克、波兰、捷克、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乌克兰等国发行过报纸,感觉在上述国家发行量普遍较小,尽管每份报纸可以卖到一两个美元,但如果花国际旅费专程去销售报纸,基本是没账可算的。
在国外,办报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很多人特别是文化人用它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而不是以单纯的宣传工具来考虑。但也有社团办的报纸,费用由社团的经费或采取股份的办法来解决,基本不以盈利为目的。他们主要是为当地华人华侨宣传党的侨务政策,介绍国内的经济发展,同时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等。这一类报纸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甚至有人说是给国内做官样文章看的,但这毕竟是极个别情况,对绝大多数报人来说,还是以赚钱维持生计为主要目的,同时也不乏有个别商人做别的生意赚了钱,对办报有点兴趣,投资办张报纸扬扬名。有一点可以肯定,靠办报发财是很难的,即使能发财也是靠了别的方面。
异国报人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