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仕女画作为人物画之独立——科,可谓异彩纷呈,创造了环肥燕瘦、风格各异的女性形象。这种风格上的变化既是艺术自身内驱力的推动,也是世风变化的影响所致。王宗英的《中国仕女画艺术史》以历代仕女画为文本,深入到有关性别结构的社会关系发展史中,运用美学、图像学、社会学、女性学、历史学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探讨艺术风格的变化。
《中国仕女画艺术史》在撰写方式上,突破叙述型模式,以研究和论证作为基点,史论结合,力图突破传统的“以史证图”的观念,强调“以图鉴史”的新艺术史观,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丰富的数据说明以及具体直观的图像资料构成仕女画发展史的具体图景。这是“新艺术史学”研究的趋势,对国内美术学研究的发展与领域拓展具有——定的参照价值,也为艺术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种具体化的经验实证与基础性的方法尝试,具有实验与开拓价值。
女性图像文本是当下艺术史研究中——个非常重要的课题。20世纪的女权运动使重写历史成为性别研究的目标之——。70年代以前,女性研究主要偏重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考察。70年代以后,随着“新艺术史”运动的发展,女性研究逐渐拓展至艺术史领域,研究者开始关注与重估女性创作者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并进而探讨传统美术中作为图像存在的女性形象变迁史。在这——研究潮流中,女性图像文本纷纷被纳入到艺术史研究的视野,而中国仕女画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就目前所见,关于中国仕女画的研究已有——些进展,国内外对仕女画均有所关注,如美国的高居翰先生,北京的单国强先生、廖雯女士,均对仕女画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另外,台湾学者也对仕女画有较多关注。这些成果为仕女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学术积累和参考借鉴。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在方法上多是美术学研究的风格分析,或者研究仕女画作为图像文本的形象变迁,或者是美术批评的角度,较少深入使用学科交叉方法。现有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对仕女画进行了探讨,但在系统性上有所欠缺,未能形成——个完整的体系。目前学术界还没有——部系统、完整的仕女画史,而仕女画是中国人物画中举足轻重的——个画科,它的发展轨迹也反映着历代人物画的变迁,因此,仕女画研究的深入、完整、系统是非常必要的。王宗英的这本专著,无疑在仕女画研究的系统性、完整性上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中国仕女画艺术史》把女性文本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个体纳入到艺术史研究体系,体现了女性艺术研究新的发展方向。仕女画是中国古典文化将女性诉诸视觉形象的表达形式,因为其题材的特殊性,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含量,是社会对女性的规范、要求、审美等等在绘画中的综合表达,是社会整体的思想文化对女性形象的文本塑造。因此,仕女画蕴含了历史的、社会的、思想的、文化的、审美的诸多信息。《中国仕女画艺术史》在保证研究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的同时,透过图像,深入艺术背后的历史性与社会性,再现各个时代的历史特征,从而使仕女画的研究具有真正历史研究的价值。这在学术界,无论女性学还是美术学领域都是——种新的尝试。
《中国仕女画艺术史》以仕女画为分析文本,构建了中国女性历史的可视叙事模式。作为图像存在的女性形象,相对于单纯的文献资料研究,更能直观地再现特定时代的性别构成模式及女性存在方式,并隐含着作为主要受众————当时的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与评判取向。《中国仕女画艺术史》将女性形象置于——个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中加以分析和讨论,在历时性结构中建立了历代仕女的立体视像,不仅从艺术自身的内在规律考察历代仕女画在技术语言上的变化和风格上的衍变,而且从思想、文化、社会风气、审美观念的视角考量仕女画的风格演变史,从这些因素的变迁透视仕女画的风格变迁。历代仕女画的每——种风格样式背后都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中,既有礼教对女性的规范、女性自身地位的变迁、社会总体文艺风气的浸染,又有社会对女性审美的观念变化、女性对社会审美观的认同,等等。这些是促成仕女画某种典型风格样式形成的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变化,则往往是导致仕女画风格演变的原因。《中国仕女画艺术史》从“以图证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生存境况、观念信仰、
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情况;考察了女性形象变迁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并以此观照中国古代女性历史。
尤为难得的是,《中国仕女画艺术史》还从历史的视角考察了中国历代女性地位的变迁及其成因。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差异,
不在于人的生理性别,而在于人的社会文化性别,在于男女两性在封建礼教父权制社会结构中不同的文化诉求。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并非——朝——夕形成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而中国古代男女两性地位格局的稳定性,说明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毒害之深。厘清历代女性地位变迁及其成因有助于为当今社会的性别格局提供有益参照。
通过对历代仕女画进行系统的梳理,《中国仕女画艺术史》建立了——个系统、完整的仕女画发展史系;将图像的史实置列于——个理论化的模型与结构中,通过对史料的重新安排推导出了有关历史与性别问题的历史反思与结论。
周积寅(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12月于金陵苦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