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30300000015

第15章 量学基本知识概说(摄类集辩)(7)

无遮是对“有”的否定。无遮用“无”、“空”表达。如无物、无自性、人无我、法无我、自性空、法性本空等。“有”和“无”等于“有”和“非有”,是相互矛盾关系,即肯定一方就是否定另一方,否定一方就是肯定另一方,没有“非有非无”的中性存在。所以佛经中的“非空非有”一语,不是说明“非空非有”中性存在,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标准说的。即“现象非空,自性非有”、“世俗谛上非空,胜义谛上非有”之意。在中观见上,不懂因明逻辑的人们掀起了很多可笑的争论。

十二、显性事物与隐性事物

《释量论》曰:“因境有二故量有二。”意思是说,因为被认识的境物有显、隐两种,所以,对应的认识也有直接认识现量和间接认识比量两种。“现量”是直觉感受,“比量”是推理。那么,什么是“显性”事物?什么是“隐性”事物呢?所谓“显性事物”,是可以用五观识和心识直觉直接认识的对象,如眼见色、耳闻声、鼻闻香、舌知味、身感冷热和心识直觉感受苦乐等。一切有为法都是显性事物。

隐性事物是指用比量识所认识的对象。此类隐性事物分绝对隐性事物

和相对隐性事物两种。绝对隐性事物是指无为法、常法、共相、自返体、抽象概念等属于非直觉认识对象范畴的诸法。

相对隐性事物是指虽属直觉识认识对象,因受时空和物性限制而变为隐性事物者。

受空间限制而变为隐性事物者,如此地的人,不能直观异地的景色。

异地的景色对异地的人来说是显性事物,但对身在此地的人来说是不可见隐性事物。有些事物虽在可见范围,但由于墙壁遮挡,或者被其他事物遮盖看不到,也属相对隐性事物。

受时间限制而变为隐性事物者:如现在的人看不到历史上过去的事。过去的事,对过去时的人来说并非隐性事,对现在的人变成了隐性事。又如,一小时前发生的事情,一小时后看不到之类。

受物性限制而变为隐性事物者,如眼睛看不到极微物质,放大其适当的倍数才能看到,自己的脸对自己的眼睛是隐性,对别人来说是显性。又如,事物一刹那之间的微细无常变化无法察觉,必须通过比量推理才能认识等等。

以上绝对隐性事物和相对隐性事物的认识方法是比量识。比量识是通过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之间的同性关系和因果关系,来认识未知事物的一种间接认识方法。详细情况将在因明论中介绍。

隐性分绝对和相对是顺理经部的观点,唯识中观主张隐性只有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对未证得一切种智的众生来说,有相对和绝对两种知识境,对证得一切种智的遍知者来说,只有现观直觉的显性境,没有比量智和隐性境。

十三、客体与主体

(一) 客体的定义

客体是认识对象,是境物的意思。客体的定义是:意识所见境。客体与存在是同一概念。感知对象、认识对象、思考对象、思想内容都属于客体。客体境与主体意识是相对的,意识作为未思考对象时,便是客体,因此,凡是存在,凡是认识思考对象都是识境、都是客体。“识”和“境”是相对的存在,识也属于境的范畴。识作为认识的主体时,才是与境相对的主体“识”。客体境从不同的角度分为以下几种:

(1)所缘境:意识所面对的境物。如看到山水风景时,山水风景是所缘境,想某件事时,该事就是所缘境。

(2)显现境:是显现在意识面前的客体事物的实体或意象。眼、耳、鼻、舌、身等五官识和心识直觉的显现境是实有事物,在分别意识中的显现境是抽象意象,即概念。

(3)所取境:是主体意识所取之境。如照相取景,选取境物,故称“所取境”。所取境与显现境意义相同,但“显现”指客体的状态,“所取”指主体的作用。

(4)所执境:是主观所坚持的倾向性所执见之境。

(5)意向境:旧译“耽著境”,是意识所指向的具体目的,和所执境意义相同。

上述所缘境、显现境、所取境是无分别直觉识和分别思维共有境,所执境、意向境是分别意识独有的事境,因此,无分别直觉、无意识活动,无此二境。

如分别意识的显现境是概念共相,但意向境是具体事物。如说“苹果”时,分别意识中显现的“显现境”是苹果的共相,苹果这个名称所指的是真实苹果,这真实苹果是意向境。又如说话时,语词所表达的显现境是一种意思,但它的意向境,可能是另外一种意思。如“人无我”这句话中的“我”,分所缘境我和所执境我。所缘境的“我”是具体的我,是个体的人对自己的称谓。“我”指的是五蕴身,即自己的肉体和思想意识。这个“我”是与同类个体人相区别的一种存在。所执境“我”是在自己分别意识中形成的抽象的自我概念。这个“我”在自己的意识中是超越肉体和意识的主宰自我,关心自我利益的一种抽象虚构体。佛教所要破除的是所执境抽象虚构的“我”,不破所缘境具体的“我”。客体事境,从总体意义上说,必须是真实存在的有为法,除了分别意识的特殊境——共相概念以外,任何虚无无为法都不能作为境。因为,有的东西才能作为认识对象,没有的东西无法认识,因此,“无”不能作认识对象。

从个别意义上讲,错幻觉和虚构事相都可以作相应意识的对象。如有眼疾见重相者,眼见二月,有胆溢症(今指甲肝)者,见白雪为黄雪,臆想兔角者的心中的兔角之类。

(二) 主体的定义主体的定义是:与客体相对的存在。主体包括有情、意识、语言。“有情”,有的译作“含识”,就是有情感和知觉意识的各类众生,如人和动物之类。能认识事物的意识是人等有情众生的意识,因此,有情众生是意识之所依,有情众生也是主体之一;语言是表达思想认识和表述客体事物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思想的存在形式,因此,也是主体之一;意识是认识客体事物的主要主体。其余只能说是辅助性主体。

凡是存在都是被意识可以直接认识的识境,凡是存在都是被语言可以直接表述的言境。所谓“非言境”,是指具体事物。语言的表达方式是抽象概念,它不能将具体事物用图像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直觉境。“心行”是指分别思维活动。因此,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指现观直觉经验,并非神秘莫测之义。历来解释佛经的人中,懂得此义者,稀如晨星。

十四、一异辨

“一”的定义是:非异。“一”和“异”是对立概念。非“异”就是“一”,非“一”就是“异”。“一”有一物、一体、一种、一类、相同、同一、同性、同因、同种、同类等义。“一”分三类:自返体一、自性一、种类一。自返体一的定义是:自返体非异法。自返体非异者,如人与人、树与树等同一事物和同类事物相互之间自返体是一,如与人自返体不相异者只有人,与树自返体不相异者只有树。自返体是一的必须是同一概念。自性一的定义是:自性不异法,即同性事物。自性、本性、自我意义相同。如存在和法自性不异,因缘法与有为法自性同一。物种一的定义是:物种不异法,如所作法与无常法物种同一。同种一的定义是:种类相同法。同种相同者分自返体相同、物种相同。自返体相同者又分有物自返体相同类和无物自返体相同类。有物自返体相同类又分识类自返体相同者、色类自返体相同者、不相应类自返体相同者。识类自返体相同者,如人与人之间的意识、眼识自返体相同。色类自返体相同者,如松树与柏树,铜瓶与瓷瓶。不相应类自返体相同者,如色类的无常性与识类的无常性。无物自返体相同者,如人无我与法无我,宇宙空间和室内空间。物种相同的定义是:同类种或同类因所生之不同体。物种相同分色类物种相同者、识类物种相同者、不相应类物种相同者。色类物种相同者,如同类材料做成的桌子和椅子,同一瓜种结出的大瓜、小瓜。识类物种相同者,如同一因缘所生之不同意识。不相应类物种相同者,如同一因缘所生之声音的所作性与无常性。“异”的定义是:非一。“异”,有异物、异体、异种、异类、相异、异性、异因、异种等义。“异”,分自返体异、自性异、种类异三种。自返体相异,如人和树,山和水。

自性相异,如常住法和无常法,有为法与无为法。种类相异,如色法和识法,动物和植物。一异辨是分析事物与事物、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同异关系的逻辑方法。

事物与事物、概念与概念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异相交,错综复杂。辨别同异关系时,按照同异定义法则,考虑得面面俱到,才不至于出错。

在前面介绍过,知识分能知的主体和所知客体两个部分。能知的主体就是指具有认识功能作用的主观意识,所知客体指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能知的主体包括有情、心智、能表的语言。“有情”就是具有意识的生命,包括六道众生,也有译作“含识”的。能表的语言与所表对象是相对的。但真正能知的主体只有一种,那就是“心智”。

心智学是从认识的主体,即心智的性质、种类、功能作用、所属对象等方面研究心智的一门与因明学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内容而相对独立的学科。法称《释量论》第一章主释自比量,第四章主释他比量,这二章属于因明学(论证学),第三章现量,主释心智,属于心智学,也称“心明”。

藏传佛教显学五论中的《量论》分为:摄类集辨、心明、因明三个学科。因明是量学,即认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因明和量学之间不能画等号,因为量学不都是因明,量学还包括现量和心智学的内容。

心智学在藏文中作腇︽臱繳(wlo rig ),心、意、识、明是同一对象的不同名称。“心”是能感能知的主体——精神意识,并不是指属于物质的“心脏”或“大脑神经”。心识、意识也称“心灵”、“灵识”、“灵魂”。在佛学中还称“心续”、“光明”、“光明心”。“心续”的“续”是无始无终、连续不断的“续流”之意。“光明”和“光明心”的“光明”指心智明亮,具有如灯光、阳光,照亮万物、明察一切的功能。如明知、明照、明了、明白、明察、明见都是心光照射之义。灯光、阳光是可见光,心光非可见光,但与物质光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也称“光”。如《释量论》中说:“心性本光明,污染非本有。”

心识的功能是明了自己所对应之境物,如眼识所对应的境物是形色,即颜色和形状;耳识所对应的境物是声音;鼻识所对应的境物是香臭气味;舌识所对应的境物是酸甜苦辣等食味;身识所对应的境物是冷暖软硬等感触对象。以上五根识所对应的境物的共同特点是:

(1)现在的、眼前的,而不是过去的、未来的和不在眼前的事物。其中眼识和耳识具有可见可闻的空间距离,鼻、舌、身识需要与各自的对应境物接触。

(2)对应境物必须是实有之物、具体存在,而不是抽象观念,无形之物。五根识属于无分别纯现识现量,因此,它们的对应境物也是现实之物。

《释量论》认为,现识现量是认识的基础和唯一门户,一切推理比量最终要回归到符合现量。故《宝藏论》说:“唯一正量是现量。”意思是说,唯一正确认识是直观现量。心识所对应的境物有现实的也有非现实的,有具体的也有抽象虚构的,认识不受时空限制。对境称“法”,即存在和非存在。唯识论将心意识,从功能上分而为三:贮藏善恶种子,生化万物者为“心”,称阿赖耶识;具我执,为污染载体者为“意”,称末那识;识别境物者为“识”,称第六意识。有的还主张增加“无漏净识”。有部、经部、顺理唯识、顺经自续中观、应成中观等各派主张六心说,不承认“八心”、“九心”说。

心识的定义是:照见所对应境物的非物质存在。“照见所对应境物”说的是心识的明照功能,即心识的感知、认识作用;“非物质存在”说的是心的性质。这里的“物质”,指的是四大物质微粒子形成的肉体、筋骨、脏器、神经等色蕴人体,心是一种与物质截然不同的无形无色的精神性存在。精神是一种同质因果生灭相续、连续不断、无始无终的一种能量续流。“同质因果”是说:精神是与精神同质的精神为因所产生的,并非大脑神经或者心脏的产物。初生婴儿的肉体是父精母血物质生成的,但婴儿的感知意识并非父母的遗传,而是生前意识的续流,最愚笨的父母生出超常聪明的孩子,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因果生灭相续”是说:意识并非“永恒不变”的常有,而是前一刹那意识是后一刹那意识的等无间缘——即亲因缘,前一刹那意识即灭,后一刹那意识即生,因果相连,生灭相续,生生灭灭,无始无终。刹那之间前灭后生,因此是无常,生灭相续,因此不断。

意识是有为法,因此是无常法。“无常”是永恒不变、静止无为的反面,是始终处于流动变化、更新发展状态的意思。众生的意识正因为无常,正因为处于流动变化、更新发展状态之中,才有进化和去染还净的可能性。意识若是其性“永恒不变”,那就是愚者常愚,恶者常恶,一切改愚为慧、改恶为善的教育事业就毫无意义了。但人类的实践证明,愚者变慧、恶者变善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便反证了“意识永恒不变”的谬论。有些人不懂意识是无常有为法的道理,瞎说意识是“常法”,殊不知已完全堕入主张“常一自在我”的外道邪见深渊了。

心智学对心意识作了如下的分类:一、心王与心所生法;二、分别心和无分别心;三、七类心识;四、正知与非正知;五、证知与未证知;六、错觉与无错意识。

同类推荐
  • 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立足于百姓平民,将高深莫测的道家智慧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述出来。全书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方面入手,谈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解了儒家智慧的精华,并穿插经典的儒家故事,以修身养性、心态胸怀、谦孝美德、社交礼仪、正视财富等篇章向大家阐释了儒家的博大智慧。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 佛教常识问答

    佛教常识问答

    佛也称佛陀,译为“觉者”,能彻证人人本具的、寂然不动的、光明遍照的觉性:觉了一切烦恼都是因缘和合,虛妄不实:不受烦恼的干扰,朗然大觉,就称为佛。尝闻师言:世间无论千万最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抵不过我一修;千万个修,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轻重利害,不可比拟。佛法的实践,一般叫做修行。修是修理,这说明自性本来清;争自在,因受尘垢妄执的蒙蔽,所以要加以修理,以恢复本来的样子,否则就应该叫做建造:行是行行不息的活动,这说明修习佛法,要在一切时、一切处自强不息,行行重行行,深入又深入,不能时续时断,不能一曝十寒。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本书主要以中国西北回族中一个宗教性群体——西道堂为研究对象,将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尝试性地应用于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并进一步对西北回族内部差异性做出阐述。
  • 弘一法师全集(全4册)

    弘一法师全集(全4册)

    《弘一法师全集》共四册,内容包含弘一法师讲经说佛的文字、以及他的书信,另外还包括法师出家前谈艺的全部文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师的书信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另附的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入书中,以期读者能看到法师的最全最真的著作。
热门推荐
  • 卖萌神龙与天才狐女

    卖萌神龙与天才狐女

    一次车祸,一位自称为神的少年,一次莫名的穿越,一副新的身体,一只可爱的狐妖,一个华丽的世界,一次奇妙的冒险。
  • 千古教尊

    千古教尊

    在远古仙魔被人王覆灭后的千万年后,世间迎来最大盛世。六道完善,七州三海强者无尽,太古神兽吞天噬地,黄金巨龙尸化九重天,人皇仙尊诸多传奇问鼎长生。一粒黄沙存世万载,要为众生求一线生机。一株青草悠悠然然,要为世界谋永存荣光。那靠近蛮荒的边界,走出一个率真少年,一路嬉笑辱骂波澜壮阔,问鼎那不灭教尊。
  • 异闻录之引魂灯

    异闻录之引魂灯

    六百年前,江袭月受师命下山。寻找一块名叫“天矾”的灵玉,从此便一去不复返了。本是极具灵性的璞玉,奈何境遇坎坷,最终生生变成了一块邪玉。江袭月谨记师命,想要将它收服。怎料它灵力强大,与江袭月拼个你死我活之时,竟决然地碎裂成了四瓣。一瓣被江袭月擒住,其余三瓣皆不知所踪。时光冉冉,转眼间六百年过去了,而这一切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降鬼篇:江袭月稳稳地坐在桌前,勾唇一笑:“我当是多厉害的角色,原来就这点本事么?”一团符印打去,厉鬼伸着逐渐透明的食指指向她:“你……你居然是……”话还没说完,便随风消散了。桌上一盏油灯,不停地抖着火苗。江袭月脸色一沉:“真是出息了,只是一缕残有天矾灵力的亡灵,你便吓成这样,日后要你同它本尊斗,你岂不是要长灭不明?”……初遇篇:江袭月还记得第一眼看到余浩时的场景——他的身后是黑沉沉的乌云,他的眼中是比乌云还要深沉的黑色。他像是被黑暗笼罩,又像是携着黑暗走来,意图吞噬这个世界……“我见过你!”余浩肯定地说道。江袭月不动声色。“你当时……穿墙了!你……不是一般人吧?”余浩接着说道。江袭月心中一沉,这么好奇做什么?没听说过好奇心害死猫吗?这家伙深藏不漏,当时只当他是普普通通的人类,却万万没有想到这家伙竟然有着比自己还要牛逼哄哄的来历和身份!当然,这是后话!……查案篇:元克成最近有点烦恼,因为他发现最近发生多起案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阴谋。看起来毫无关联事情,细细联系起来,背后的目的让人不寒而栗。这个“天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要得到它?那个女人和所谓的“魏门”斗得你死我活,这小小的一块玉,竟有如此大的魅力!最后他得到了答案,原来它是一把钥匙,一把彻底改变他整个后半生的钥匙……本文以恐怖灵异为主,言情为辅,里面不仅有男女主之间真挚的感情,还讲述了朋友家人乃至天下苍生的博爱。结尾和,欢迎入坑!
  • 凡道之始

    凡道之始

    天地万物,皆求永生;修真文明,规律法则。这是世间修真者遥不可及的梦,尽管只是南柯一梦,却依旧去执着追求。先有人类,后有修真,由幻璃始天地众生有情方守初心世间万物轮回生生不息
  • 腹黑国师逆天萌妻

    腹黑国师逆天萌妻

    现代天才女医生意外出车祸身亡重生成为丞相府三小姐,世人皆知的废物,父母厌恶,姐妹欺辱。废物?你见过炼极品仙丹一抓一大把,养上古神兽当宠物的废物吗?哼!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Kitty啊!他是天界中受万人敬仰的帝君,天帝也要对他礼让三分,他的修为到底有多强大无人得知。他俊美无比却腹黑霸道。机缘巧合下,他收她为徒,只因他缺个丫鬟。后来小团子问“娘亲,我是怎么得来的”“你是你爹骗我骗来的”某人脸色黑黑的,随后帝君直接把某人扛进屋里。
  • 其实我姓苏

    其实我姓苏

    第一部作品望支持啊。故事的一些情节有真实的部分,都是有感而发。
  • 无敌圣魂

    无敌圣魂

    陈宇意外死亡后,获得一枚圣者的魂魄。踏入修仙路,他才发现这个世界远没有自己认为的那样简单。隐藏在地心结界的天役族,潜伏在虚空之上的智人族,埋藏在大海之中的驭灵族,以及,封闭在昆仑废墟的天人族……随着一个个种族浮出水面,人类陷入万劫不复之地。陈宇身为当世唯一圣道传承者,背负重任。“一切胆敢窥视人族的宵小之辈,必将被我灭杀!”脚踏七彩灭天雷,手持凌龙剑,身披玄天战甲,陈宇俯览天下,为人族正名!ps:新人新书,望大家多多支持~书友群:456925473(有需要龙套角色的可以群内申请哦~)
  • 林依然如故

    林依然如故

    全怪一条红围巾惹来“祸端”,行行行,算是林依然运气好,居然捡着个大便宜了。明明一开始完全没有感情,但是带在他身边总会觉得很舒服呢。“我有的我都给你,我没有的我会努力给你。”明明是个很心软的人,却把自己用刺包裹起来,那我来拥抱你吧,江刺猬。“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也没有好脾气,也不是一个什么温柔的人但我把我仅有的一丝温柔和好脾气都贡献给了你。因为你值得。”
  • 勿言情

    勿言情

    一颗复仇的种子种在幼小的心灵,当复仇吞噬他的意志的时候,一个声音,一段往事,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救他的稻草。
  • 无敌小山炮

    无敌小山炮

    一个来自山沟的有些不一样的山炮进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