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40300000009

第9章 教材,物为我用(1)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教师是解读教材的中心

几十年甚至上千年教育制度的延承,使我们这些小学教师习惯用听话、跟风的方式,接受一场又一场教学改革带给我们的“折腾”。于是,“备”教材的时候,惯于服从的我们,慑于权威的地位和阐释优先权,便往往轻易放弃了独自担当的勇气。然而,盲从,令人失去方向;思考,领我们走向清醒。当不再沉睡的你,手握思想的利刃,有勇气直面属于自己的教材的时候,你便会自然而然地提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会告别“赵太爷家里田地就有三百亩,他说的还会错么?”的可笑。带着对教材的独特理解,醒来了的你,必将带动曾经甚至如今依旧盲从的学生,挣脱“精神樊篱”,获得运思之后深度解读教材的喜悦,及心灵的觉醒、视界的融合。

这条路意义重大,却布满荆棘。但,优秀教师追求的,决不应是教参上的一个现成答案,唯有披荆斩浪、勇猛精进,才能独树一帜、活出自己。正是因为“优秀”,我们必须前进,透过教材的文字,看到后面的风景。也正是因为“优秀”,我们无权逃避。

每一篇课文的历程,就是教师把解读到的带到课堂,变成学生理解和发现的过程。即便是相同的课文,也会由于阅历、心境、时代的变迁而焕发出不同魅力。优秀教师要懂得与学生在解读中共同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就像女娲造人并给万物命名一样,每一次解读教材的过程所感悟到的,就仿佛在重新经历一遍女娲命名世界的过程。回望我们人生阅读的起点——教材的文字,是它令我们手披口咏,目览心诵,舒卷风云,在人生的天地间任意驰骋思绪,得以进入广阔的情感天地,最终构成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手捧教科书,为自己,更为学生,我们必须怀着虔诚而又审慎的态度,从阅读出发,或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在宝贵的课堂岁月,和学生一起,召唤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的日出。

“依附于某种意识形态,或某一批评潮流,语文教师从来不敢用自己的心灵‘直击’课文文本,靠着教师教学用书和所谓的‘集体备课’将个人变为‘我们本位’的代表……在‘我们本位’的教师面前,学生除了诺诺连声、惟命是从和接受教育外,哪里还敢有自己当下的阅读感受?”崔茂新的《个性化阅读:代表一种文化力量》中这些文字,不正是当前很多语文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吗?

试想,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安静的、固定的、技术层面的操作里,必然失去生命的光泽与活力。追求“有见解的解读”,应该是语文课堂寻回师生自我的开始。下面是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经历:

我教《麻雀》。参考书告诉我:《麻雀》的主题是母爱。于是,我教学的着力点便落在对“母爱”的发掘上。学生刘宗文突然问道:“老师,我查过资料,麻雀一家分工很明确。在家照顾孩子的是小麻雀的爸爸。因为公麻雀眼神不好,就由母麻雀外出找食。你看,课文还写‘风猛烈地摇撼着大树’,你想啊,在家(指树上)的麻雀一定是小麻雀的爸爸。所以,这不是母爱,这是父爱!”学生发言是否有科学根据?我不知道,于是我鼓励了这名学生,“聪明”地把“母”去掉,落脚点放在了“爱”上。可又没想到的是,课的结尾,又有一个同学质疑:“作者既然赞扬爱的力量是神奇和伟大的,为什么还要扛着枪去打猎?那些被打死的飞禽走兽,相比文中的小麻雀来说,岂不更可怜?”——多么深刻。

至今,那一幕仍记忆犹新。备课时深陷于“母爱”的我,当时不知如何处理,只好不了了之。这次教训对我触动很大。要避免这样的遗憾,首先要正视一个严峻的问题——教材的解读。一个教师的解读能走多远,他(她)学生的理解就能走多远。教师的深度解读,会让教学指向意义探究性的,甚至是建构性的高度——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

也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我开始从文本出发,追求有深度的文本解读。而这解读的深度,考验的实际上是教师来自课本、教参以外的深度阅读。还拿《麻雀》一课来说,要真正讲好它,就要多读屠格涅夫。你可能没功夫读《前夜》、《父与子》、《猎人笔记》、《贵族之家》、《罗亭》,但一定不能不读他的短篇小说《木木》。从中,你可以知道庄园主之子出身的屠格涅夫对受压迫者的无限同情——和我们读到的同类作品不一样的是,在这里,他着力关照的是农奴制对被压迫者残酷的精神虐待。你会了解,屠格涅夫为了保护逃亡的农奴,曾经执枪面对母亲派来的追捕者——对弱者的同情,对抗暴精神的崇敬,这也许是屠格涅夫思想深处最终的呐喊。

如果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明白,《麻雀》这枚果实是从上面提到的那些文章的树林中摘取出来的,然后从整体意义出发,来建构与铺陈,也许这篇课文的主题才更接近于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就是说,这爱,应该是悲悯情怀的大爱,是超越了母爱意义之上的。根据这样的‘曲线思路’,我们才明白,作者的立意就是要说明老麻雀像巨石一样,勇敢地立在猎狗面前所要表现的是弱者以怎样的姿态站在强者面前。

如果将课文表面所呈现的主题‘母爱’加以细致的解构,教学的内涵也许就大不一样了。先抓小麻雀的“弱小”——结合文中描写小麻雀的“嘴角嫩黄”、“拍打”、“头上长着绒毛”、“无可奈何”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在狂风怒吼的环境下,小麻雀是那样弱不禁风、不堪一击。然后教师采用对比的方法结合文中对猎狗“庞大”、“张着大口”的描写,体会出猎狗的“强大”——这就把小麻雀的羸弱与猎狗的凶猛鲜明对照出来了,从而为下文两者“狭路相逢”的惊险,作了很好的铺垫。

接着重点让学生体会在猎狗面前,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小麻雀的——“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老麻雀明知自己弱小,决不是庞大的强者猎狗的对手,但是它还是飞下来,勇敢地与凶恶的猎狗搏斗,做好了牺牲自己与猎狗决一死战的准备。这近乎疯狂的举动,让我们从心灵深处,感悟到这种力量的无私、无畏、无价。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课文最后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两只麻雀的脱险有其偶然性,最终还是人的因素化解了这场灾难。如果没有人的介入,最后的结局恐怕是麻雀的一家都葬身犬口。由此,我们难道不该反问老麻雀的拼命是否值得?爱比死,比死的恐怖更强大。”这是原文中的句子,教材给删去了。可透过这句话,我们更深人地解读到,这里的爱,是一种忘我的付出,更是一种蔑视死亡的大无畏,是弱者面对强者的有尊严的姿态。

如果40分钟里,循着教师疏浅的指导,学生的朗读与感悟没有到位,仅仅停留在对母爱的泛化理解上,那文章贯注一气的整体美和直达灵魂的震撼力,怎能传达到学生心中?

当我们把母爱的落脚点深入下去,体现出“弱小”敢于与“强大”较量时的奋不顾身,再配以课文如诗的语言、深刻的道理,怎能不引发学生澎湃的朗读欲望!

“‘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大树’——老师们啊,请想象,你是卡拉扬,正指挥着你的乐队,奏出惊心动魄的乐牵向舟爱与美的所在进军!”

是的,当这股“进军”的力量通过语文教学融人学生的血液,学生在他们长长的一生中,是否更能勇敢地克服困难和困扰,努力去追寻真、善、美的真谛?这样的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心田种下的,或许并不止是语言,而更是坚强与勇气、自尊与博爱的种子。我们一定要把课堂置于作家、作品、文学乃至整个人生、整个世界的广裹的林子。“一叶知秋”——透过林子,你再度理解教材,常常会欣然发现,原来那形单影只的一棵树,却有着蓬勃的姿态和生命的力度。

回头看看我们有些课,遗憾。那些须这样“精读”的文章,“读读,说说,议议”的环节一点不少,可给人的感觉却是水上浮萍、流于表面。四十分钟一堂课下来,像白开水一样,“精读”成了一场浮光掠影的时装走秀。语文学习没有厚度,就缺少了重要的深度。如此的教学,何谈高度,自然就是荒草一片,长不出一棵参天大树。

好的语文教学,要探索古代阅读规律,结合现代阅读方法,依据孩子现状,走进文本内核,深入体验文字呈现的状态,走出固守教参、一叶障目的局限。我想,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走向深度阅读的你,一定会积淀出底气与内力。

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风雪山神庙”的描写,虽然我们从课文的描述中仅仅感受到林冲是个逆来顺受的人,但那些读过《水浒传》的教师,不会忽视引导学生从那“茫茫的雪,熊熊的火”中,体会林冲的恨和怒,这就是一种对语文的敏感。

教师是解读教材的中心,学生是主体。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儿童阅读是孩子自己的阅读,更要知道儿童阅读也是教师领着的阅读。教师不能忘却儿童本位,但更要借助课文,让孩子得到成长与发展。学生学习语文所获得的种子,是一点一点在文字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兴奋、满足、个性——童心童言、童真童趣,最终,让儿童的发展变成现实。

比如解读《小猴子下山》,你应当有另一种风景作储备——虽然小猴子两手空空,但下山后的回味也许是不虚此行,一路上小猴子毕竟见识过那么多,把一路的收藏作为下一次“下山”的财富,这不能不说又是一个美丽的开始。

总之,把着教材的“脉”,找到那些体现文化与精神的,同时适应儿童心性的、具有民族语言味道的“题眼”,能让语文课走向文化与人格的高度。师生在这样的语言情境中真正走过之后,解读到的,定会留下最深的“印象”。这也好比生活中的“事件记忆”,有的事情经历一次就刻骨铭心,永生难忘。一次次深入研读的获得,最终汇聚成了师生精神的活水。于是,在一个个典型化的阅读事件中,通过阅读理解、分类抽取精神因子,也就酿成了师生心性成长的丰富食粮。

教材解读,读什么?

解读教材的重要性,勿庸置疑,但作为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拿到教材,该怎么解读?为什么手里的教材那么多,当我们真的要选出几篇好好精讲的时候,却又不知何去何从,觉得无从下手?或是好不容易选好了文章,想好好讲一讲,设计教学时却又觉得没什么可教的?一句话,究竟怎样解读教材(文本)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读了一些道德文章后,得出的不是仁义礼智信的虚伪道德教化,反而是“吃人”二字。这是狂人阅读后的独特“结论”。想起我们平时的阅读,特别是我们这些要教学生阅读的语文教师的阅读。扪心自问:

备课的时候,的确需要反复读教材,看些相关评论解析,但“尽信书,不如无书”,更重要的是能像“狂人”一样走自己的路,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究竟读出了什么。以此作为教学的一个“入口”,或者说引子,并以此展开语文教学,将会有更好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会受三种倾向的影响。

传统

读一段或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受到自身已有观念的影响。在读文章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解读是绝对客观的,任何一个人的思考或表达,一定都会受到“传统”(已有观念)的制约,进而影响到自己看这篇文章的角度、方法和结果。例如,我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就很容易把儒家、道家的传统观念融入对所阅读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评判中。我们的身上流淌着这样的“血液”,并化作了基因。不然,这些龙的传人怎么会有共同的文化归属?

个人

个人是阅读的第二个取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验、阅读经历。就好像生活在北京的人,读到“非典”这个词的时候,眼前浮现的一定是自己经历过的景象;心中涌动的,一定是当年独特的体验。可没有经历过“非典”的人,比如美国人,大多会一头雾水,说不定有些人还觉得好奇。这就说明,人们会从自己的角度阅读,所以读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得。

文本

前二者的影响,尽管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但人类毕竟是天赋理性的智慧生物。于是,当我们面对文本时,在不自觉受传统与自我影响的同时,也在力争抛掉前两者,直面文本本身。古人解书讲求“以经释经”,即利用经部文献互相释证,比如阅读《论语》,就尽量不要其他材料,而要用《论语》自身和其他儒家经典来解释。这是一种基于文本的阅读方式,也是一种偏向学术的阅读态度。

当然,前面两种取向不可能缺少,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全摆脱传统文化和个人经历。但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传统”和“自我”中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正确的,如此一来,就会有比较明确的立场,能够正确地对待“传统”和“自我”的影响。这就要懂得自我批判,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有自己的阅读理解,但要知道,这并不是唯一的立场。

有了上面的认识,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就会是理性的而不是随意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深入的而不是粗疏的,扬弃的而不是因循的。面对文本,根据我个人体会,循着传统、个人、文本的脉络,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解读:

一、文本究竟说了什么

这里的“究竟”,是指读到一篇文章时,一定要把原文研究清楚。这就像我们指导学生读书一样,读通、读顺、读懂。试想,如果连原文的字句都读不通,怎么可能谈得上理解。我们看到有的教师,教材拿到手里,不断地大声朗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过,也有的老师,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可谓舍本逐末。

人文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后者用因果关系获得理解,而前者的解读从根本上说,要超越任何解释,用意向、幻想、想象创造出更多的可能。这一步骤,好比当一个好的听众,能听出话外之音。又好比优秀的演员,能表达出编剧复杂的心理。关于这一点,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一定要读出文字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文本想要说什么

这一步骤,意在弄清最初作者“想要”说什么。相信在感性的看、想、读的收获背后,一定有更本质、更客观的东西,等待我们挖掘。也就是说,这句话之所以作者要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条件,一篇文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是谁,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社会思潮,等等。这就好比我们平常看到一篇喜爱的文章后,会不自觉地查阅作者简历和文章的背景资料一样。

比如解读辛弃疾的《村居》或《夜行黄沙道中》,我们就应当在仔细阅读文本之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生平,获得大概的认识——

“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上饶(就是写《村居》的地方)、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一生袍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同类推荐
  • 国家力量与艺人再造——吴桥杂技学童群体研究

    国家力量与艺人再造——吴桥杂技学童群体研究

    本书在田野调查和口述史采集的基础上,利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对杂技之乡河北省吴桥县的杂技学童群体进行系统研究。当今吴桥杂技学艺、从艺行为是当地人对地方文化传统的现代性借用。历史上在生存压力下形成的杂技文化传统,在当代语境中,被国家、地方和个人加以利用,使杂技成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职业选择模式。
  • 教师公文包-节日漫画

    教师公文包-节日漫画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中国节日,外国节日,春节、圣诞节、世界水日、“五一”劳动节等世界性节日的由来等。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持续农业初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持续农业初探

    持续农业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率先提出的,它概括了当代农业的一系列先进思想,代表着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思想,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全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普遍接受的理想发展模式。然而,由于各国或不同地区自然的、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差异,以及持续农业发展本身内涵的广泛性,不同背景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学者对持续农业的理解和解释不尽相同。
  • 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证绵密,立意高远,对文化、学校文化、学科文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是本书的两个支撑。关于中学学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正是杨云生“立校”的缩影,尤其是“导学稿”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让教师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过渡到“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的教育新境界,为实现“轻负高质”提供了可能。
  • 现代图书馆人丛书-图书馆导读工作

    现代图书馆人丛书-图书馆导读工作

    理想、理念是人生的信念和希望。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应该对这个工作有一种清楚的认识。图书馆人是知识供应的后勤。图书馆人是探索科学的尖兵。本套丛书可做为图书馆人工作手册,包括:馆藏文献建设、图书分类工作、图书馆的管理、图书馆选书指南、知识信息检索等。
热门推荐
  • 多少风物烟雨中——北京的古迹与风俗

    多少风物烟雨中——北京的古迹与风俗

    本书作者用兼具理性和诗意的笔触,淡淡地向人们诉说着老北京的古迹和风俗以及那些逐渐远去的故事。
  • TFboys之爱的等候

    TFboys之爱的等候

    三位公主闯入三小只的生活一次一次的伤害,一次一次的威胁,或许离开是就好的结局,三年的等候,从相识到相爱到分离到陌路,三年后,三位公主霸气回归,他们还会在一起吗?
  • 鹿晗:嗯哼,喜欢你有错吗

    鹿晗:嗯哼,喜欢你有错吗

    “鹿晗啊,请你不要打扰我的工作好吗?!”“哦?没有我,你怎么工作?”
  • EXO之微凉徒眸意

    EXO之微凉徒眸意

    记不清多久,她已再也没有回过这个熟悉的城市。不是怕遇到记忆,而是怕回忆会心痛。每次也只是匆匆地经过……这次,怕是不得不留下了。一年的时间,遇到了他,遇到他,也算是三生有幸吧。指针转动,指向十二点,一切,也该回归原来了。染指流年如梦初醒南柯一梦浮光掠影此生不弃
  • 尘埃天地

    尘埃天地

    隔断岁月之河,弹指指尖诸天万界毁灭,一眨眼万古踌躇,一念之间诸天神灵陨落……大千世界最初始的地方走着一扇门连接着这片星空之外的世界……原来这世界只是一粒尘埃,这只是一个被遗弃和诅咒的世界……在这里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为了走向更为辽阔的世界……
  • 天元五歌

    天元五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网游之武知我道

    网游之武知我道

    同情、我不需要,友情、我不信,爱情、真有么?亲情、见鬼去吧。只要我自己一个人好,那么一切就足够了。拔刀相助?我没那么高尚,英雄救美?我没兴趣。现实,真的太现实了……他嚣张跋扈,却无一人敢训诉。他肆无忌惮,却被人认为理所应当。他只能仰天为江湖悲呼:可笑自诩高手辈,不过一合之敌矣。可怜江湖数亿人,除我之外无男儿。本文对玩家没什么兴趣,不过对11C很有爱(特指女的),不爱看的可以不看。有点智商的人都能够从我的书名中看出来,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游戏。本文有点儿女情长,属于慢热型,请耐心看下去。
  • 笙歌幽 剑光寒

    笙歌幽 剑光寒

    宇文浩天,异于常人,一生被五个“寒”所包围。初出茅庐,遇见俏佳人寒影笙,与她携手天涯。身中剧毒,明知世上无药可解,又是如何得以续命?马语华,娇柔妩媚,清若百合。在二者之间,宇文浩天又是如何选择?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浩天的心已渐渐入魔。正与邪的较量,孰能成功?人性之泪,究竟能否温暖那已冰冷的心?重出江湖,与狼腾镖局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棺材里的人究竟是谁?到最后,浩天才得知,自己的身世竟然是……
  • 超级融合

    超级融合

    灵气,是一切修炼者的根基。现代都市,灵气匮乏,灵丹妙药、天材地宝更是少的可怜。可许瑜意外获得从普通食物中提取灵气的能力,更能把灵气完美融合进任何事物……从此,属于他的时代到来了!且看他如何在都市中成就仙途。……………………………………………………………………………………………………新书【极品护花邪王】上传,书号2471768,急需大家支持,求一切支援。
  • 风狙之王

    风狙之王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可以很天真简单的活下去,必是身边无数人用更大的代价守护而来的。”——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谨以此书献给那些正在现实中苦苦浮沉的、仍怀有一颗孤独而热血的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