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40300000002

第2章 母语,汉字的根,文化的源(2)

一提到母语,好像大家就觉得,不就是说话嘛,谁不会啊。这就像每天的日子,一天挨着一天,并没有觉得珍贵。冷不丁回头,却发现我们说的话,已随着时光悄然改变。看到一份资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0年起,把每年的2月21日定为母语日。这番苦心,源于世界7000多种语言当中,每年有70种归于湮没。不知身为教师的你发现没有,那与生俱来的、根植于我们骨髓深处的精神底色——母语,如今,好像和远涉而来的英语掉了个个儿——尤其是在城市,文明越发达,母语变得越式微。在狂热的追捧中,英语的“功能性”被无限制地放大和拔高,我们的母语似乎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可怕的不是英语的“浸泡”,而是我们对此所表现出的无动于衷——“集体无意识”。

先了解几个现实的情况:前一段,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在全国11个省市同时开考,19个城市的考点中,只有11个考点正常开考,其余8个因报考人数未达30人而被迫取消。相关人员无奈地说,由于许多人思想上有误区,认为会说普通话就够了,而单位招聘员工,也往往只强调英语四、六级,于是导致人们缺乏对母语应有的重视。想想看,偌大一个城市,认为汉语应作为自己必备能力的竟不到30人,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生活里,我们随处能见恶俗龌龊的语言垃圾:报刊上不知所云的另类名词,街墙暗角留言的一串串脏话,以及网络信息中的不堪入耳的污言秽语——这该是谁的悲哀?

同时,“书写遗忘症”大面积爆发也是电子时代的特质加之“母语失宠”衍生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很多学生能制作精美的电子简历,却提笔忘字或字迹不堪入目,“写字”变得日趋稀少起来。关于这一点,后文还要重点议论。由此,我们更惊愕地发现,自古传承下来的毛笔书写,乃至后来发展的钢笔(硬笔)书写,有些虽谈不到书法的高度,但本也应该是极为普及的,而今却只能偏安一隅,成为少数爱好者的独宠。即使有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也很难系统而长久地坚持,有些还被有意或无意地异化了。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中小学课程中,“写字”已成了必修课,难道中国的孩子不应该把“写字”当成一生伴侣吗?

再有,西方话语和网络语言,已经夹杂着英文的表达样式,在我们的身边,在报纸杂志,甚至在流行小说中,自然而然地成为母语表达的另类特色了。比如“甲和乙”,变成了“甲VS乙”,某某和某某的决赛说成双方“PK”。“CEO”、“GDP”等英语单词的缩写,已经很自然地代替汉语要表达的一个完整意思。类似这样的语体太多了——这也许是创新或大势所趋。但也要想想,十年,几十年,几百年过去,我们的母语表达样式是否会有一种“范式”的转变?甚至我们的母语,是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湮没?

我们需要呼吁,别拿母语不当回事。对母语要维护她自身的本色,同时要有一种深深的敬畏,在任何时候,这都应是我们最基本的言语操守。

敬畏什么?好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种背诵起来立刻肃然起敬的感觉,也许就是敬畏。这种心情是要把热爱母语、抚慰母语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责任来对待。让母语这个烙在我们灵魂和血液里的印记发扬光大,当是我们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近,为纪念中国新诗诞辰90周年,16位著名诗人形成自律的《天问诗歌公约》:

一,每个诗人都应该维护诗歌的尊严;二,诗人天生理想,我们反对诗歌无节制的娱乐化;三,诗人必定是时代的见证;四,一个坏蛋不可能写出好诗;五,语言的魅力使我们敬畏,我们唾弃对母语丧失敬畏的人;六,没有技艺的书写不是诗歌;七,到了该重新认知传统的时候了,传统是我们的血;八,诗人是自然之子,一个诗人必须认识24种以上的植物,我们反对转基因。

这些话,用在我们语文教师身上同样可以。诗人的责任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站在讲台上,语文教师就是语文,教语文的你应该是母语的化身。每个语文教师,都应道成肉身,羽化成蝶,使自己成为母语的代言人,尽管你所呈现的语文可能或美或丑,或枯或润。但整堂语文课,教师所要形成的磁场必须是语文。一句话,让母语教育回家。让我们一起回家,回到来处,还至本处,回到母语温暖的怀抱。这,也许是我们最美丽的坚守。

你想啊,人要通过语言来证明他的存在与别人不同。一个人语言的涵养,就是他的文化素养。母语呢,就是通过这样的传承,证明自己的存在。要承担起这样的使命,就要像敬畏神灵一样,呵护我们的母语。儿童的学习呢,终究要变成他生活的一邢分,或者说本来就是一部分。学习母语,必须掌握这套工具,这是不容质疑的。但语言的学习,更应该成为人的自我精神成长的有机部分。这时,语言不只是工具,也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这就好比在西方,你和亚洲人在一起,并不觉得多么亲切,可当你发现原来他也是中国人,你们有相同的语言,你会惊喜,甚至激动。你看,母语仿佛成了我们炎黄子孙精神文化繁衍生息的母亲。从教学的角度,语文又是“母性”学科。对于学生,母语也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母亲。语文是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母语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基础意义。这一母性的学科,将那些孩子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最美的“母语”,给他们。没有一位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位母亲愿意把弱小的孩子放在危险的地方。所以,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全力以赴,搀扶着儿童学习母语。

当年,苏步青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说得多好。语文教师,要步入并陶醉于母语的殿堂,在那撩人心弦的辞赋、言简意隽的文章中寻找母语的光芒和喜悦,并在这光芒和喜悦中向我们的孩子招手:孩子,请跟我来吧。

为此,带着孩子们行走的语文教师们,必须肩扛这样的自诘: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应该怎样学语文?为什么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还写不出一篇通顺的文章、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母语,怎样在儿童心中引起共鸣?让文字告诉儿童,不能往哪里去,必须往哪里去,怎么去。这里,不需要老师去强调“要有爱国的情感”,不需要老师去讲“不要背叛祖国”,而是在这感动人心的文字里面,认识到我们可爱的母语。

总之,母语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一种“生命意识”,是对生命的关注和敬畏。语文教师必须以此作为一切思考、研究、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

母语中的字词教学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要求不同学科的老师要有相应的素质。对语文而言,这种独特性,或许还在于语文教师诗人气质的多少。这样说或许要求过高,但我们说,语文教师要让自己的言行充满“语文味”,既要有散文的辞彩,又要有诗人的哲思。语文教师要在自己心灵最柔软之处,牵起一根琴弦,以母语温润澄净的音符时时撩拨,使自身之于母语,有如渊鱼之于池水,水乳交融而又冷暖自知,并由此引发学生的审美共鸣。

关于语文意识,涉及生活的处处,就让我们采摘几处,先承接上文中关于汉字的议论,再具体谈谈。

一、把汉字的根留住

语文老师必须有这样的敏感: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都应当在我们的课堂上绽放出母语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再微不足道的一次课堂相遇,也都应当为学生埋下哪怕是微小到一个字、一个词的小小的种子。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的一切行为都与母语有关。就识字教学来说,我们的语文老师自身认识还不够。

很多时候,尤其是公开课,大多数教师想尽了各种办法回避现场板书。有的事先写好课题,有的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把事先该写的内容写完,有的课题下面只有文章中的一个重点词,还有的干脆让学生代替,高年级学生到黑板前板书还可以,低年级的学生字体还没有成型,写出的字丢胳膊少腿的。更有甚者,用花花绿绿的彩纸打印粘贴,或将全部板书的字以课件呈现——黑板这块肥沃实惠的“黑土地”被抛弃不理,却花大量时间在屏幕这块“白土地”上辛苦训耘,如此一来,投入和产出是否事倍功半?

也许不仅是认识问题,也有写字基本功的问题,大多数年轻教师的字写得不好看。很多新应聘的小学语文教师,有的甚至还是名校硕士,字写得好像小学生。老师的字不好,学生的字怎么写得好?多数教师也说,在黑板上只写一个题目,或者只写几个字,多了不是不想写,而是不敢写。

比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风》这节课的时候,执教老师连一个字都没有写。如果他认真写字,恰恰可以更好地为低年级的识字起到示范作用。遗憾的是,大屏幕上出现的是夸张的艺术体的“风”。这就造成“风”的第二笔明明是“横折斜钩”,却被不少学生写成“横折弯钩”。面对小孩子,对于这些必须一笔一画写正确的生字,错过了规范的机会,多可惜。还有,《这儿真好》一课,语文老师只是贴了两张图,然后画了一些简笔画,虽然三次画画是为了解释词语——但,为什么不把词语同时写出来?这就要自问,我们教师的基本功哪里去了?为什么明明是低年级的课,却很少有教师指导写字?画面怎能代替黑板,点击怎能代替书写?这都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深刻反省的问题。

再说说家长的认识。在家长的眼里,孩子只要英语好就行,至于语文——那是不用下很多功夫的,孩子不是会说话吗?作文能写通顺不就可以了吗?很多老师惊奇地发现,每一个班级中,都有好几个并非左撇子的学生用左手写字。由于是方块字,不是圆形字母;由于写字的顺序是从左到右,孩子的左手从左到右写,其速度之慢可以想象,写出的字犹如发育不全的婴儿。但是,有好些家长认为这样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有时还举某些名人的例子来说明其好处,当然,更多的是外国名人。更有甚者,有二年级学生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写字太浪费时间,不如干点别的,将来大家基本用电脑打字、网上交流,顶多把自己的名字写好写漂亮就行——以备将来签名之用。孩子受父母这种思想的影响,怎么肯下功夫把字写好呢?

接下来,再说说识字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低年级识字课,四十分钟下来,教师顶多写两个字,其余让孩子自己观察书写。大多数教师没有很细致地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没有细致指导该怎样把生字写美观,甚至教师连一个笔画的示范过程也没有,即使有呢,也只是在电脑上一笔一笔地“写”,而不是教师“生”出的活字。

如《雨铃铛》一课,写“新”字。教师让学生默默看老师在田字格写“新”,然后就让大家写。没想到学生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你的‘新’写歪了!”可不是嘛,左边的“亲”和右边的“斤”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左右结构字的书写特点,应该是左窄右宽,“亲”的第二个横和“斤”的横都在横中线上,这个字就匀称了。

在“归类识字”课的教学时,很多教者往往采取好多手段和形式认字,但是写字的环节却被严重忽略。比如写“房”字。这是半包围结构的字,要写好很不容易——教师要在两处做关键的指导,比如“户”字的撇和“方”字的撇,两个撇要撇得平行一些,最后的收笔要在一条线上。“方”字的“横”要出“户”字一点——这样,这个字才真正进入所要求的“规范”之列。

一位老师讲《美丽的彩虹》,最后也写一个字——“美”。像这样上下结构的字,应该上小下大才能支撑起这个字的美。可是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和他教的学生写的这个字一点也不美,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让学生把这个字的几个横好好比较一下,对将哪个横放在横中线上加以定位。

最后,还要谈谈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认识。专家们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识字部分的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学会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可在一次培训会议上,一位专家表达出这样的意见:现在不少老师讲得夫多,一个字要讲上半天它是怎么构成的,每一笔应该怎么写。教学过程还是老一套,能不能换一换,采取‘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可是写字不同于做一般的事情,让其实践、认识、再实践是不科学的。个人以为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基本功,而不是探索性的有机会可以修正谬误的试验。

课标中还谈到“毛笔临摹”,这一课程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书法开始日渐式微,真正意义的书法,是否有一天会成为需要国家重点扶持才能不致消亡的濒危物种?面对变化了的世界和生活,我们的教学也的确需要变通,但绝对不意味着放弃。正如有人比方的“总不能倒洗澡水时,将婴儿也抛弃”。有着中庸性格的我们,实际上有严重的从众意识,总是随大溜,一人高呼,应者四集,丝毫不考虑汉语文字的特殊性,无论过去的“字母化”,还是现在的“电脑化”,总喜欢匍匐在西方的粗暴中,享受“国际化”带来的新潮与激动,殊不知民族的精粹在流失,在枯萎,在消亡。

就我们的教育来说,当然不可抱残守缺,但需要理性思考一下:如何在新的历史场景下,整合我们的写字教学、书法教育。很多时候,我们的写与读是相生相长的。若说在笔顺上强求有些吹毛求疵,但若连造型、运笔等也看得无足轻重,则实在是放弃了汉字之美对人心灵的浸润作用。这样的现象需要我们大家思考,也需要有志者呼吁。

二、咬文,还需嚼字

咬文嚼字,是母语学习的传家宝。其重点在“悟文品字”。“悟”由“心”和“吾”组成,从左向右看就是“思考的我”,从右向左看就是“我的思考”。可见非思考不能算“悟”。“品”就是“悟”的过程。咬文嚼字的关键是悟字当头,品在其中。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目前,语文教学显示出从未有过的创新与繁荣——各种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真是“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看到,在当前的教学中,“理解分析”又成了忌讳,尤其是在公开课上,生怕因为“咬文嚼字”而背上“分析训练”的嫌疑。但文字有时候还真得“咬”,得“嚼”。一位教师在讲《荷花》时,讲到荷叶“挨挨挤挤”,这位教师就发挥自己特长,先画几片叶子让学生形容,再加上几片让学生形容,接着又添上了几片——这样,学生由“稀稀疏疏”开始,一直说到最后的“挨挨挤挤”。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说到“冒”时,教师采用换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冒”字的妙处。学生换成“长”、“伸”、“露”、“挺”、“钻”等词语,然后让学生比较换的这些词和“冒”哪个好,好在哪里。自感经过这样设计,荷花的挺拔美丽、顽强向上得以跃然纸上。

同类推荐
  • 性别问题

    性别问题

    本书准备在借鉴西方性别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论述了性别问题在中国的表现以及引起最多争论的焦点问题,尝试阐明本人对性别问题的一些看法。本书的主要资料来自一个小样本(共162人)的口述史。这一样本以都市女性为主,也有少量的男性和农村女性。由于样本规模较小,这一研究只具有探索性研究的意义,并无推论确定目标总体的价值。
  • 教师礼仪修养

    教师礼仪修养

    本书主要包括礼仪基础知识、教师仪容礼仪、教师仪态礼仪、教师服饰礼仪、教师的语言礼仪、教师教学教育礼仪、人际交往礼仪等内容。
  • 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

    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

    瞿瑛主编的《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一书是为教师教育的相关课程编写的教材。“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是一门着重培养学生依法治教能力的应用性教育学科。它也是同教育学、学校管理学、政治学和法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因此,我们将本书的写作特点定为:以学校教育中经常出现的法律问题为叙述的主线,而不受教育法学学科体系的束缚;通过案例阐明法理,将教育法律案例、教育法理融于一体。这样,可使本书有较强的可读性和现实针对性。在内容方面,主要围绕依法治校,学校、教师、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问题,教育法律救济等内容,结合教育案例,以案说法。
  • 电视节目质量模型与控制方法

    电视节目质量模型与控制方法

    本书系统阐释了如何理解和认识电视节目质量以及如何科学量化地评价电视节目质量,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模式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电视节目服务质量管理、控制的方法及策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当中,对电视媒体的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 经济新闻实务

    经济新闻实务

    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经济新闻及其实务操作规律的著作,它最大的特点是把经济新闻实务与一般新闻实务区别开来进行研究,从专业角度分析探讨了经济新闻采访写作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并试图以独特的视角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经济新闻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系。本书可供新闻行业经济新闻专业记者参考学习,同时也可以作为全国高等院校经济新闻专业课程教学用书。
热门推荐
  • 乱入十二年

    乱入十二年

    他是中国版的雾都孤儿,本来应该窝在实验室,好好的做一个安静的技术宅。但自从遇到一个出尘绝艳的女刺客之后,命运显然醉的一塌糊涂。技术海归男无奈乱入民国江湖,奇葩、诡异、搞笑、励志、热血……都不足以形容这段传奇。
  • 赢在变通(修订版)

    赢在变通(修订版)

    世界500强企业推崇的优秀员工思维理念,资深职业规划讲师送给职场新人的最佳礼物。学会变通的员工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一个善于变通的员工能够主动将变通思维融入工作,以变制变,成就卓越。让你的头脑来一场思想风暴,闹一场思维革命吧。
  • 改运者

    改运者

    见过鬼和人谈人生吗?见过会吹牛的屌丝吗?见过会怕死的鬼吗?见过僵尸被打了还会喊疼的吗?对,这里全都有,本文与原【屌丝道士】并无任何关联,有点相似!那么这篇故事就从现在开始,喜欢装逼的朋友还望多多支持,和理解,希望你们喜欢。
  • 樱落初七

    樱落初七

    樱花定格了时间,岁月沉默了眷恋,花瓣落满天,痴心人已走远。那年,初七之约,星海烂漫,无人言说的悸动在岁月中氤氲,历久弥香。樱花下的邂逅,叫做“花见”,梦醒初七青春等不到夙愿,时光匆匆来不及说一声再见。年年岁岁,谁见证世事变迁?唯有情难迁。后世有歌云:岁月蹉跎如何忘记你容颜?只无缘三生石旁擦肩,用尽一生流连樱落初七今夕人不复当年,谁吊唁?轮回千年来生再看你一眼陌上一如初见
  • 礼仪贺词婚庆一本通

    礼仪贺词婚庆一本通

    身在社会,即使你饱读诗书、智商超群,如果不懂“场面”的学问,不作“人情”的文章,也是很难立足的,你的路会越走越窄。懂得一些社交礼仪,熟读一些经典贺词,通晓一些婚庆常识,身心愉悦地融人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与人关系处好一些,人脉网络扩大一些,自己活得潇洒一些,成功来得容易一些。中国人应该掌握的场面常识和婚庆礼仪。
  • 旷世绝唱:爱上百变娇妻

    旷世绝唱:爱上百变娇妻

    如果不是在生日派对上他和小三如此亲密,她应该还会继续无怨无悔地付出。如果她不是心碎一地,她不会舍得花钱出去旅行。如果她没有看到那照片上的熟悉场景,她不会去到那个沧桑神秘的古镇。没有假设,因为她去了,由此揭开了那段尘封已久的旷世之恋。是上天的眷顾让他们再次有重逢的机缘,还是命运不怀好意的玩笑?他对她说,我可以爱你到世事化云烟,我可以等你到沧海变桑田,只要你幸福,我可以独自寂寞百年。只是他百年的孤独,能否换来她的幸福?
  • 对不起我爱你是她

    对不起我爱你是她

    幸福的时间是要数着来的,不然稍众即逝,你不会晓得你的幸福存在了四季或者少了春夏或秋冬--黑巧克力和水
  • 慕少的腹黑宠妻

    慕少的腹黑宠妻

    她,凤翔集团董事长的独生女,嚣张高傲、冷酷如斯、阴晴不定。某日,一个从国外乔迁回来的一个从没听过凤琦染在京都的一些听起来让人闻风丧胆的行径的富家女,着她的鼻子说:“慕少对你好只不过是想玩玩你而已,要不然你以为你能进得了宴会的大门?!”被指着鼻子的她,嘴角挂上一抹笑意,让那些少爷名媛们只觉得被她的笑吓得小心肝抖了抖,果然不出他们所料,‘咔’一声,那富家女的手指硬生生的被她给掰断了。她的笑容越发灿烂,但这笑却不达眼底,冷寒的话语从她的红唇缓缓吐出:“我最讨厌有人指着我的鼻子。”本文1v1,女前男更强,男女主身心干净。
  • 穿越之植物大战僵尸

    穿越之植物大战僵尸

    王二天和刘欢在寻找王二天的未婚妻时经过百慕大三角的时候穿越了……
  • 康德的智慧

    康德的智慧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德意志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人类哲学界的哥白尼”。今天,我们来学习和研究康德哲学,并非是附庸风雅,而是为了训练我们的思维,改进我们的思维习惯,扩大我们精神生活的视野。康德哲学是我们了解西方理性精神的一个关键,为此,我们思考再三之后,从康德思想中精挑细选了最具影响力,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最具冲击力,对我们的观念最具启发性的篇章组成了这本可以雅俗共赏的案头藏书。本书包含有批判哲学、美学、伦理学等内容,力求将康德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展示给读者朋友,希望读者能在闲暇之余走近康德,了解康德,从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