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装病骗曹爽
司马懿在曹操和魏文帝曹丕手下都担任过重要职位。到了魏明帝即位时,司马懿已经坐到了魏国元老的位置,又因为他长期带兵在关中跟蜀国打仗,所以他掌握了魏国大部分兵权。后来辽东太守公孙渊勾结鲜卑贵族反叛魏国,魏明帝就派司马懿去平息辽东的叛乱。
司马懿平定了辽东战乱以后,正要回朝,洛阳派人送来紧急诏书,要他迅速赶回洛阳。司马懿到了洛阳,魏明帝已经病重了。魏明帝就把司马懿和皇族大臣曹爽叫到床边,嘱咐他们共同辅助太子曹芳。
魏少帝曹芳即位后,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两人各领兵3000人轮流在皇宫值班。虽然曹爽是皇族,但论能力、资格都没法跟司马懿相比。开始的时候,他不得不依重司马懿,什么事总得听听司马懿的意见才敢照办。有一次,曹爽的一批心腹提醒曹爽说:“大权不能分给外人啊!”他们替曹爽想了一个办法,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其实质是要夺去他的兵权。接着,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的职位。司马懿看在眼里,对此装聋作哑,不加干涉。
曹爽掌握了大部分兵权后就寻欢作乐,过起荒淫的生活来了。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他还带兵攻打蜀汉,结果被蜀军打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虽说司马懿表面上没有任何行动,暗中自有打算。好在他年纪也确实老了,就推说有病,从那以后就不上早朝了。
曹爽以为司马懿真的病了,这正合他的心意。但还是有点不相信,就想打听一下到底是真的病了还是假病了。
有一次,曹爽的一个亲信官员李胜被派为荆州刺史。李胜临走的时候,到司马懿家去告别,曹爽让他顺便探探情况的虚实。
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看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使唤丫头伺候他吃粥。他没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胜在一边看了,便对司马懿有了同情之心。
李胜对司马懿说:“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本州刺史,特地来向太傅告辞。”
司马懿喘着气断断续续地说:“哦,这真委屈您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备啊!我病成这样,只怕以后见不到您啦!”
李胜说:“太傅听错了,我是回荆州去,不是到并州。”
司马懿还是没有听清楚,李胜又大声说了一遍,司马懿总算有点搞清楚了,说:“我实在年纪老,耳朵聋,听不清您的话。您做荆州刺史,这太好啦。”
李胜告辞出来,向曹爽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说:“太傅只差一口气了,您就用不着担心了。”曹爽听了更是高兴得不得了。
魏齐王嘉平元年(249)的新年之际,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跟了去。因大家都知道司马懿病得厉害,便也就没有通知他去。
没料到等曹爽一帮子人一出皇城,太傅司马懿的病全好了。他精神抖擞地披戴起盔甲,跨上战马,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撤销了曹爽的所有职务。
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乱成一团。有人给他献计,要他挟持少帝退到许都,收集人马,与司马懿对抗。但是曹爽和他的兄弟都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哪儿有这个胆量。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说是只要交出兵权,决不为难他们。曹爽就乖乖地答应了。过了几天,就有人告发曹爽一伙谋反,司马懿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下了监狱处死。当然,这也是司马懿的一计了。
这样一来,魏国的政权名义上还是曹氏的,实际上已经被司马氏掌握到了手里。
诸葛亮攻心术降服盂获
三国时期的蜀国力量较弱,其先主刘备死后,诸葛亮扶助刘禅即位,历史上称为蜀汉后主。当时益州郡有个豪强叫雍闽(kai)他听说刘备已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发动叛变。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了南中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他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来反抗蜀汉。
经过雍闽的煽动,太守朱褒、越群部族酋长高定也都响应雍闽。这样一来,蜀汉差不多丢了一半土地,蜀汉君臣对此都很着急。但当时蜀汉刚遭遇街亭大败和先主去世,顾不上出兵。诸葛亮一面派人和东吴重新讲和;一面奖励生产兴修水利,积蓄粮食训练兵马。过了两年,国家局面稳定了,诸葛亮决定发兵南征。魏文帝黄初六年(225),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发。参军马谡送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几十里地。临别的时候诸葛亮握住马谡的手,诚恳地说:“我们相处好几年了,今天临别,您有什么好计策告诉我吗?”
马谡说:“我认为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险要,离都城又远,早就不服管辖了。即使我们用大军把他们征服了以后还是要闹事的。我听说用兵的办法主要在于攻心,攻城是次要的。丞相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心服,才能够一劳永逸啊!”
马谡的话,正合诸葛亮的心意。诸葛亮不禁连连点头表示感激。
诸葛亮率领蜀军向南进军,节节胜利,便准备攻打越牂部族酋长高定和雍恺,但大军还在半路上时,高定和雍恺就发生了内乱,高定的部下杀了雍恺。后来蜀军打进越戕部,又把高定杀了。
解决这一叛军后,诸葛亮派李恢、马忠两员大将分两路进攻,不到半个月,马忠又攻破牂(zang)柯(古代郡名,在今贵州境内),消灭了那里的叛军。四个郡的叛乱很快就平定了。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南中酋长孟获收集了雍闽的散兵,继续反抗蜀兵。诸葛亮一打听,知道孟获不但打仗骁勇,而且在南中地区各族群众中很有威望。诸葛亮想起马谡临别的话,决心把孟获争取过来。他下了一道命令,只许活捉孟获,决不要伤害他。
诸葛亮善于用计谋,蜀军和孟获军队交锋的时候,蜀军故意败退下来。孟获仗着人多,一股劲儿追了过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南兵被打得四处逃散,孟获本人也被活捉了。
孟获被押到大营,心想,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进了大营,诸葛亮立刻叫人给他松了绑,好言好语劝说他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
诸葛亮也不勉强他,陪着他一起骑着马在大营外兜了一圈,看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然后又问孟获:“您看我们的人马怎么样?”
孟获傲慢地说:“以前我没弄清楚你们的虚实,所以败了。今天承蒙您给我这样一次机会,我看也不过如此。像这样的阵势,要打赢你们也不难。”
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来,说:“既然这样,您就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再打吧!”
孟获被释放以后,回到自己的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进攻蜀军。但他哪里是军事家诸葛亮的对手?第二次又乖乖地被活捉了。
诸葛亮劝他投降,但孟获还是不服,便又放了他。就这样,诸葛亮宽宏大量,对孟获捉了又放,放了又捉,一连捉了7次。但到了孟获第七次被捉的时候,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愿意再走了,他流着眼泪说:“丞相七擒七纵,古今之所未见,待我情深义重。我从内心深处敬佩您啊!从今以后,绝不敢再反了。”
不仅如此,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其他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就重新归属蜀汉统治了。
曹表听人举荐忙制止
三国时的曹丕当了皇帝以后,害怕亲人之中有人造反,所以对他的兄弟们十分刻薄,防范也十分严密,虽然这些兄弟们都被封为“王”,却都是徒有其名。他们全都被打发到远离首都的封地,不许随便回到首都来;每个人手下只有百十名老兵作为守卫。使他们无法凭借武力作乱,还派了官员来监督他们,有点儿小错就被上报朝廷,遭到谴责。这些兄弟虽然贵为皇族,实际上连个平民百姓也不如。
只有北海王曹表,为人谨慎,勤奋好学,没有任何过错。那些监督他的官员说:“我们奉皇帝的命令来监督大王的行动,有过错就应当举奏,有善行也应该据实报告。”于是联名写了份报告,称赞曹表的美好品德。
曹表一听到这个消息,吓得大惊失色,指责官员们说:“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任何人都应该如此的,而你们却报告了朝廷,这岂不是给我增加麻烦吗?如果我真的有什么好品德,朝廷自然会知道,你们这样联名上书,只怕要适得其反了!”
曹表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原来这正体现了他的自保之道,他曾对儿子说:“与其因受到宠爱而遭受灾祸,不如贫贱而无灾无难。”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并让妃妾们亲自动手纺线织布,如同平民之家一样,因此他得以保全性命。
山涛交友由妻子品评
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是一位质朴而又有雅量的名士。后人品评他“通简有德”“雅素恢达,度量弘远”。
山涛推荐嵇康去当官,嵇康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除了公开地与山涛划清界限之外,还意在表明山涛是个居心叵测之人。这封信给山涛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人们很容易将山涛与嵇康对比:嵇康多有骨气!而山涛为了升斗之禄,蝇营狗苟,何等悲哀!
这就大大误解了山涛,山涛其实是个好男人——至少在情场上是。山涛的妻子姓韩,两人感情一直非常好。韩氏的爱很有点爱屋及乌的味道,对于丈夫交往的朋友,她也十分感兴趣。
《世说新语·贤媛》里记载,山涛和嵇康、阮籍一见面,就情投意合。韩氏觉得山涛和这两位的交往超出了寻常的友谊,于是问他怎么回事,山涛就说:“眼下能做我的朋友的,就只有这么两位了!”这句话更激起韩氏的好奇心。她对丈夫说:“从前僖(虹)负羁的妻子也曾亲自观察过狐偃、赵衰,我也想看看他们,可以吗?”
这个典故是说,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到曹国,国君对重耳不礼貌,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却发现重耳身边的狐偃、赵衰气宇非凡。听了夫人的话,僖负羁就格外礼遇重耳。韩氏以僖负羁的妻子自比,看来对自己识人的智慧是相当自信的。
有一天,嵇康和阮籍又来了,韩氏生怕观察的时间不够充裕,生怕观察得不够仔细,就劝山涛留宿两人,然后,韩氏“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返。”有人据此断定嵇康和阮籍共住一屋,是同性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中国古代房内考》中,就对这段记载考证了一番,认为嵇康和阮籍都是同性恋。但这只是猜测,证据也太不充足了。
后来,当山涛问起韩氏的感受时,韩氏心直口快地对丈夫说:“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你呀,才智情趣比他们差远了!以你的见识与气度和他们交朋友,还差不多!
山涛大约有点吃醋,听到后半句话总算找到一点自尊,就说:“是啊,他们也总认为我的气度胜过他们啊!看来,韩氏的眼光还是很准的。”
山涛的“识度”不仅在于他识天文、察地理、懂人情,还在于他谙悉处世之道,处世圆滑,工于心计,故在官场上能左右逢源。山涛出身贫寒,故对功名利禄有一种强烈的欲望。他曾对其妻韩氏说:“忍饥寒,我后当做三公,但不知卿堪做公夫人不耳!”在当时朝代更迭的险恶环境里,要保持中庸是难以做到的。嵇康因拒绝与司马氏合作而殒命;阮籍对司马氏政权态度暧昧也隐晦终身。山涛要摆脱饥寒,追求功名利禄,只得入仕效命于司马氏。
早前,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氏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锺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人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王戎曾称涛为“璞玉浑金,人莫知其器。”
山涛与司马氏的亲信大臣钟会、裴秀十分亲近。钟、裴二人仗势争权夺利,互不相容,而山涛却能平心静气地处于二人之间,游刃有余。这套本领使他能够上下讨好,官运亨通。山涛善于识别人物。他任吏部尚书时,从朝野所选上来的官员都很有德才。但他选人多看司马氏眼色行事,凡司马氏所欲任用之人,山涛必优先推荐。由于山涛生性谨慎,又兼才识过人,故深得司马氏的赏识。
山涛是个有分寸的男人,他当了大官之后,没有一阔脸就变,既清廉又节约,还将工资“散于邻里”,时人谓其“璞玉浑金”。他每次喝酒都是量到为止,从不喝醉。据说,韩氏为山涛生了五个儿子,后来都当了官。
在“竹林七贤”中,山涛年纪最大,官也当得最大,也差不多是最长寿的人,终年79岁。
嵇康不授徒致《广陵散》绝迹
嵇康是魏晋时期的音乐家和文学家,字叔夜,谯郡钰县(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后娶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女)为妻,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
嵇康后来家道清贫,常与向秀在树荫下打铁谋生,贵公子钟会有才善辨,但嵇康瞧不起他的为人。一日,钟会前来拜访,嵇康没理睬他,只是低头干活,钟会待了良久,快怏欲离,这时嵇康发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没好气地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就拂袖而去,后来钟会深恨嵇康,常在司马昭面前说他的坏话。嵇康喜爱音乐,他在《琴赋》序中说:“余少好音声,长而习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他对传统及当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这一点在他的《琴赋》中可见。
嵇康所作琴曲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被后人合称为“嵇氏四弄”,和蔡邕所作的“蔡氏五弄”被合称“九弄”,在中国音乐史上备受推崇,隋炀帝曾将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宋代的杨瓒向民间搜此四弄曲谱,结果应征十多种,可见其流传之广。《玄默》《风入松》据传也是他的作品,《玄默》反映的是老庄思想。这些作品见于明代刊传的谱集,但未必是原作。
嵇康的有关其音乐思想的著作《声无哀乐论》是我国第一篇音乐理论著作,书集中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直到现在,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他在文章中探讨了音乐与感情,创作与演奏,演奏与乐器、欣赏,欣赏与习惯等问题,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之间的反复辩驳,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哀乐是主观宣泄),这是中国音乐史上“自律”论美学最早的典型表达。《声无哀乐论》中提到的许多音乐美学问题,具有创始的意义。鲁迅曾指出:“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
《琴赋》也是他的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在文中他肯定了音乐的作用:“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琴赋》中提到了许多琴曲,包括传说中师旷演奏的《白雪》《清角》以及古代的《渌水》《清徵(zhi》等曲目,他还将当时流行的作品分为“曲引所宜”的雅曲及“下逮谣俗”的通俗琴曲两类。此外,他还具体细致地分析了琴曲从开始到结尾的发展过程及表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