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起做人处世的圆滑与高明,秦汉时期的叔孙通可以说是最精于此道的高人。他曾经制定了朝见帝王的礼仪而大受汉高祖刘邦的赏识,成为西汉开国初期一位引人注目的角色,为此《汉书》还专门给他立了一篇传记。其实,叔孙通在秦朝时就开始崭露头角,在秦始皇时期,他便以博士的头衔为秦王朝效力了。秦始皇搞焚书坑儒,埋的就是那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当时被活埋的人数多达460多人,而叔孙通居然能幸免于难,说明他的确有极好的处世手段。
到了秦二世时,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二世召来了博士儒生询问对策说:“南方有一些贼兵攻城夺地,你们看怎么办呀?”
大多数博士纷纷进言道:“聚众闹事就是造反,就是不可饶恕的死罪,请陛下立即发兵去征讨!”但秦二世偏偏不肯承认老百姓会起兵反对他,一听这话脸色都变了,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
叔孙通明白秦二世的心思,立刻上前说道:“他们说得都不对。现在天下一家,郡县的城墙、关卡早不再用武。而且上有英明的国君,下有严明的法令,官吏们人人恪尽职守,四方百姓心向朝廷,怎么会有造反的人?南方那些戎卒不过是些鼠窃狗盗的小偷小摸,何足挂齿,当地的官员早已将他们拘捕杀戮,根本不必大惊小怪!”
他这番话果然讨得秦二世的欢心,结果,那些说是造反的博士们都被交司法部门审讯,叔孙通却得到了20匹布帛,一身衣服的赏赐,秦二世还将他的官职升了一级。
等到叔孙通返回住所,那些博士们责问他道:“你怎么那么会巴结讨好而不顾国家安危?”叔孙通说:“你们太不聪明了,没看到秦王朝已经没救了吗?我也险些不免于虎口啊!”其实他已清楚地看出秦国即将灭亡的形势,当夜便逃出秦都咸阳,投奔陈胜、吴广的队伍去了。陈胜、吴广失败以后,他先后又归顺项梁、义帝、项羽,最后项羽也失败,他就又投降了刘邦。
刘邦这个人不喜欢读书人,叔孙通为了迎合刘邦,就立即脱掉了自己儒生的服装,特意换上一身刘邦故乡通行的短衣短衫,果然赢得了刘邦的好感。
当他投降刘邦时,有100多名学士随他而来,可他并不向刘邦推荐,而他所推荐的,全是一些不怕死、敢拼命的壮士,这帮学士们对此不免有了怨言:“我们追随先生多年,又同先生一起降汉,先生不推荐我们,专推荐一些善于拿刀动枪的人物,真不知你是怎么想的!”
叔孙通说:“刘邦现在正是打江山的时候,自然需要一些能够冲锋陷阵的人,你们能上战场打仗吗?你们别着急,且耐心等待,我不会忘了你们的,等天下安定,一定有你们显身手的时候。”
果然,当刘邦当上皇帝以后,那些昔日部下全不懂得一点君臣大礼,有时在朝堂上也争功斗能,指手画脚,饮酒狂呼,甚至拔剑相向。刘邦对此很不耐烦,叔孙通看了出来,他便趁机建议制定一套大臣朝见皇帝的礼仪,刘邦自然同意。
这样一来,叔孙通的那班弟子都派上了用场,同时他还特地去礼仪之邦的鲁地,去征召一批懂得朝廷大典的人。有两个读书人不愿意来,当面指责他道:“你踏上仕途以来,前前后后跟了十几个主人,都是以阿谀奉承而得到贵宠。现在天下刚安定下来,百姓死者还没得到安葬,伤者还未得到治疗,国家百废待兴,你却一门心思去搞那远不是当务之急的礼仪。你的作为完全不符合古人设置礼仪的初衷,我不会跟你一块去,你赶快走开,别玷污我!”
对此叔孙通一点也不生气,反而讥笑道:“真是一个腐儒,完全不懂得适应时局的变化!”
由于他的那一套礼仪极大地提高了皇帝的尊严,使得刘邦十分开心,高兴地说:“我今日才体验到当皇帝的尊贵了!”于是叔孙通又得以加官晋级,一次便得到500金的赐赏,成为朝廷大臣,一直到汉惠帝时还很受恩宠。
韩信听人训导自强终成名
韩信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秦末汉初最杰出的军事家。但在小的时候,由于家里贫穷,他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为了活命,他既没养成好习惯,也没养成好德行,还常常寄人篱下混饭吃,为此认识他的人都很讨厌他。
韩信曾多次投靠南昌亭亭长,在人家家里白吃白喝。有一次,他一连吃了好几个月,这位亭长的妻子很嫌弃他,有一天吃早饭时,亭长的妻子把饭做好后自己一家人提前吃了。到开饭时,韩信一看没有为他准备,心里很生气,但他也懂得人家意思,就知趣地离开了。
韩信没吃没喝,只好到城外的河里去钓鱼,回家好做了吃,但他经常钓不着,于是就常饿着肚子坐在那里钓。
有几位漂洗丝绵物品的老太太常在离他不远处洗衣服,其中的一位很有善心的老太太看见韩信饿了,便把自己带的饭分给他吃,一连好多天都是如此。
对此,韩信非常感激,他对这位老太太说:“我将来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
谁知这老太太听了,竟生气地说:“男子汉不能养活自己是很丢人的,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的,难道是希望回报的吗?”
一句话说得韩信哑口无言。从此,他下定决心非要混出人样来不可。他便在养活自己之余开始努力学习兵法,学成之后就先去投靠项羽,在得不到重用后便又投靠刘邦。
在刘邦那做了一段管粮食的官后,因萧何的推荐,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指挥汉军征战天下,他历尽百战,功绩显赫,助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终于功成名就。
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成功
能“忍”,也是自我克制的一种妙用。“忍”字的妙用是不可言喻的,可是能看到它的妙用的人却是越来越少了。“小不忍则乱大谋”,没有能忍的品格,就干不了大事,每个人的成功之路虽然都不一样,但都需要学会去忍。
说大一点,“忍”是和自我克制力有很大关系的,要真正地做到能“忍”,是需要超强的克制力的。没有能忍的品格,就干不了大事,许多古人的事迹就说明了这一点。
汉朝开国名将韩信,由于家境贫寒,小时候他连一日三餐都很难维持,只得到处投靠亲友,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但不管别人怎么对他,韩信都忍下了。
有一天,韩信在淮阴街上碰到一位杀猪的屠户,这人看他不顺眼,就说:“你的模样还挺神气的,其实你只不过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家伙,有种就杀了我,‘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不禁大怒,但是他又想到:“我当然可以一剑杀了他,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呢?大丈夫能忍一时之辱,何必跟这家伙一般见识。”便克制自己的怒气,一言不发,弯下腰来,从这人的胯下爬了过去。史书上称他的这件事为“胯下之辱”。
其实韩信并不是怕这个屠户,而是觉得跟这种人斗一场实在是没有意义的事,自己若是一气之下拔剑杀了他,势必会遭到官府的逮捕和惩罚,那么自己的远大抱负就难以实现了。他认为没有道理的事,是不能做的,因此他宁可受辱受气也不做这种没什么好处的事情。正是因为他能忍人所不能忍,后来才成为了刘邦麾下的大将,指挥大军南征北战;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战败,帮助刘邦得了天下,自己被先后封为齐王和淮阴侯。
韩信将军是大汉王朝的开国三杰之一,他的能“忍”的性格说明了他具备卓越的自我克制的能力,也说明他是一个眼光长远,凡事能够慎重处理的人,他的成功与他所具备的这些品质是分不开的。
陈平示人无财避凶险
汉初名臣陈平本是在楚霸王项羽手下做事的,后来因项羽的属下司马卯背楚降汉,司马卯又与陈平关系不错,项羽便迁怒于陈平。陈平不仅遭到了项羽的责备,而且他出的计谋项羽也不再采纳。陈平觉得自己成了受气包,说不定哪一天项羽还会杀他,尤其是他已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武夫,最终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于是他就从项羽的军营里只身逃出来,思前想后,他决定去投奔汉王刘邦。
就在他投奔刘邦的路上,曾发生过一件性命攸关的险事,但由于陈平机智,被他轻易地化解了。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他来到黄河边上想渡过河去,这里一个人影也没有,他等了半天,终于过来一艘不大的渡船,他赶紧登了上去。
船很快离岸向河心划去,陈平四周看了一下,顿时后悔自己竞上了这条船。原来他没上船时见船上只一个船夫,结果上来后发现船仓里还有一个,且这两人长得都很结实粗壮。而自己又不懂水性,倘若这两人杀人越货,那么自己将没有任何反抗的机会。但此时想退回去已无可能,他也只得硬着头皮往前赶。
于是他留心观察,船仓里的人看了他一眼,便去和船头的船夫一起摇橹,两个人还窃窃私语,不时用斜眼看看陈平,还相互递着眼色,流露出不怀好意的举动。
因走得匆忙,陈平是穿着一身华丽的官服跑出来的,看上去给人一种很有钱的样子。陈平在舱内再也坐不住了,他心想:“他们要谋财害命!我身上没有什么财物和珍宝,我只是一个人,只有一把剑,肯定敌不过他们。如何安全地摆脱危险的困境呢?”
这时船到了河中央,速度明显地减缓了。陈平一看,立即明白他们想要下手了,怎么办?危急时刻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只见他从船内站起来,走出船舱对两个人说:“舱内好闷热啊!热得我都快要出汗了。”
陈平边说边佯作若无其事地脱掉大衣,扔到了船板上,两个船夫看他的衣服扔下去没有任何声音,知道里面没有什么值钱东西,便失望不少。接着陈平又说,我也来帮你们摇橹吧,让我学学看,说着便将自己的内衣也脱了下来,光着上身就去摇橹,这两人一看他里外什么也没有,眼神也和善起来,连说不用不用,陈平却扶上去摇起来,边摇边和他们闲聊天,不一会船划到了对岸,陈平捡起地上的衣服,边穿边上岸而去,两人还热情地与他拜别。
陈平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他一介文士的身份,不论是向船家极力辩解还是凭一时血气之勇与船夫展开搏斗,恐怕都难以逃脱被船夫杀害的结局。陈平能在这紧急的瞬间想出办法,不露声色地把危机消解于无形,不愧为刘邦手下的一大谋士。
陈平不杀樊哙得平安
陈平是西汉有名的谋臣,他的智谋不仅对西汉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贡献,也在关键时刻还能明哲保身,脱离政治斗争的险境。
话说公元前195年,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后,创伤发作病倒了。还没等养好病,便听说燕王卢绾叛变,就派樊哙率军去讨伐。在樊哙走后,有人对高祖进谗说:樊哙表面忠心耿耿,背后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现在手握重兵,皇上一定要早加提防。刘邦早就对吕后干预朝政极为不满,现在听说吕后跟她妹夫樊哙串通一气,立时觉得情况严重了。他决意临阵换将,就与陈平计议此事。商议结果是:如果在军前直接换掉樊哙,势必引起樊哙的疑心,如果樊哙果真想要图谋不轨临时发动兵变,后果将会十分严重。怎么才好呢?最后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在车中暗载大将周勃,等到了军营里再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夺印代替。
高祖日益病重,便要陈平尽快地把樊哙的头取来。但陈平想到这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他对周勃说取樊哙的头不难,但处理好这件事情很不容易。其一,樊哙是皇上的老部下了,对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皇上心里比谁都清楚。在樊哙没有丝毫罪证的情况下去杀掉他皇帝心中也未必高兴,如果以后他反悔了,肯定会怪罪我们二人的。其二,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如果除掉樊哙,她们姐妹二人必定会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到时也难免会归罪于我们。这不仅是国事,也是家事啊,我们最好不要参与。
陈平说得周勃一身冷汗,一时没了主张。陈平又说杀是不能杀,但放也不行。不如我们把樊哙绑上囚车,送到长安,或杀或免让皇上自己决定,吕氏姐妹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拿定主意,二人来到了樊哙的军营外,陈平命人筑起高台,作为传旨的地方,派人去传樊哙接旨。樊哙得知只有一个文官陈平前来,以为只是平常的敕令,想都没有多想就一个人前往接旨。刚要上台,便被周勃和其他人擒住捆了个结实,陈平又命将樊哙钉入囚车,周勃则赶到军中接替樊哙领军。
陈平押禁着樊哙的囚车走到半路时,便听到刘邦病故,大吃一惊,同时他还听到让自己屯戍荥阳。他心里庆幸幸亏没杀掉樊哙,而让他屯戍荥阳则是吕后担心他在京城是个威胁,陈平也害怕别人在吕后面前搬弄是非造谣生事,于是赶紧策马赶回长安想先把事情解释清楚。
回到长安,陈平跌跌撞撞地跑人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的灵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说:“皇上啊,您让我就地斩杀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我把樊哙给您押回来了,但您却走了,让微臣如何处置是好啊?呜哇哇……”这些话是说给吕氏姐妹听,为自己开脱责任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表功的。
吕氏姐妹听说陈平没有按照刘邦的旨意杀掉樊哙,都松了一口气,觉得陈平这事办得很漂亮,又看到陈平泪流满面痛哭的样子,不但没责备反而好言相安慰。这时,陈平又乘机请求留在长安,吕后答应了;还拜他为郎中令,辅助新皇登基。
曹参宴请下属和为贵
曹参是汉朝有名的贤相,他宽厚待人不计小过的作风,受到当时很多人的赞赏。他对官员的一些没有多大利害关系的小过错不但不计较,甚至还往往为他们隐瞒、遮掩。因此,在曹参丞相府工作的官员不像在其他地方做事的官员一样需要谨小慎微,不用提心吊胆地担心一些小问题受到什么惩罚。因此他们都能够心态平和轻松愉快地工作,团结合作,一心一意地处理好公务。
丞相府的后花园紧挨着一些下级官吏的住处。在这些官吏的住处,每天都有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喝酒唱歌,高兴了还猜拳呼叫,大吵大闹,有时候日夜不息。丞相府中的办公人员被吵得不得安宁,大家都非常恼火,可是屡次劝说他们就是不听,或者只是稍微地收敛一些,不过几天一切依旧,因此也拿他们没有办法,于是他们商量想出了一个办法,准备整治一下这些喝酒吵闹的无聊之徒,让丞相曹参来亲自过问此事,想借助丞相的威望一劳永逸地平息这件事情。
当然,他们不会直接在曹参面前提及这件事,因为即使提及也怕曹参不计小过不予理会,因此他们想趁着那些下级官员正吵闹的时候让曹参有个切身的体会,好出面制止。这天,他们听到下级官员住处的人正在喝酒唱歌,大呼小叫之时,就邀请曹参到后花园游玩,以为这样一来,曹参听到吵闹声一定会制止了。
曹参一到后花园,就听到了下级官吏住处喝醉酒后唱歌呼叫的声音,曹参身边的官吏很是得意,这一来丞相肯定会惩治那些喝醉酒吵闹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