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谦和待人得兵书
生活在秦汉之交的张良,字子房,本是韩国贵族,秦朝统一天下后,他不甘心受亡国之痛,曾策划刺杀秦始皇,行动失败后亡命天涯。此事平息后,他藏身到下邳(今江苏徐州睢宁县)的山中,在这里结庐而居。一天,他一个人在村头的桥上闲逛,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头儿也来到这里歇息,老人家坐到桥头上,翘着二郎腿,还故意把一只脚上穿的草鞋踢到了桥下,却转过头指着桥下的鞋子看着张良说:“小子,去把鞋子给我捡回来!”
张良不由得愣了一下,他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不讲道理的老人,但他看到这位丢掉鞋子的老者年事已高,就乖乖地到桥下帮他捡回了鞋子。
张良将鞋子递给老人,谁知这位老人并不满足,而是坐在桥头上,连眼皮也不抬一下地说:“给我穿上。”
张良听了又是一愣,心想我又不认识你,给你捡上来就不错了,还让我给你穿上,门儿也没有啊!本打算转身就走,但转念又想:老人家年纪大了不方便,小辈为老人服务是应该的,就当是孝敬老人吧,于是就半跪下来为老头穿上了鞋子。
穿完之后,老头得意地看看了张良,笑着说:“我看你这孩子不错,值得教导。五天后的天亮时分,我们在这里见面吧。”说完就走了。
张良十分纳闷,不知这老人搞什么名堂。为了弄个明白,第五天刚刚亮,张良就来到了那座桥上,但他还没走到时,就见那老人已经在桥上坐着了。老人一见张良,他就生气地说:“年轻人,你怎么能让长辈在这里等你呢?五天以后再来这里见我。”说完就走了。
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爬起床来去赴约。但老头又先到那里了,仍然生气地说张良来得太晚,没有诚意,让他五天后再早一点儿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怕又会迟到,半夜就从家里出来,一个人摸黑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那老头来了,他见了张良高兴地说:“年轻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诺言,说什么时候到就要什么时候到。”张良点头称是,老人就从怀里掏出一本书,对张良说:“记好了小子,读了这本书,你就可以成为皇帝的老师了。这话在10年后会应验。13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说完话就走了,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张良拿书一看,发现竟是传说中失传已久的《太公兵法》,心下不由大喜。他非常珍惜这本书,从此便认真地诵读体会,智谋大增。后来天下大乱,他为汉高祖刘邦出谋划策,助其开创了大汉王朝,张良也因功被誉为“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之一。
原来这位老人便是传说中的黄石公,他云游时偶尔遇到张良,见他是个谦虚而有德的人,又经过对他一连几日的考验,发现他心性平稳,做事又有恒心,知他可以担当大任做大事,便将自己珍藏的兵书授予了他,助他日后一展鸿才。
刘邦派人看坟人心向汉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最后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的两股势力最大,两者又进行了楚汉之争,最终以项羽的兵败自刎而告结束。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刘邦很会得人心。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进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当时秦朝已无兵可防,秦三世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便向刘邦投降。子婴以素车白马,系颈以绳,封皇帝玺符节,从咸阳城中出来降轵道旁,等待刘邦发落。
刘邦手下的将领见状都建议刘邦杀了秦王子婴,以绝后患,刘邦却说:“当初楚怀王遣我讨伐秦军,我以能宽容对待大家,大家才会投降我,现在他们已服降,又杀之,这样可不好。”于是他便降子婴的秦王之位为普通官吏,之后西人咸阳。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为了不至于失掉人心,下令封闭王宫,还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并当众宣布:“秦朝的严刑苛法,把老百姓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我率将士来到这里,是为大家除害的,大家不要害怕!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即: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依所盗之物判罪!”关中人民听了无不拍手称快,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同时刘邦还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
这件事刘邦就做得很有分寸,关中百姓听说之后都大喜过望,纷纷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刘邦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日:“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之后他撤出咸阳城,还军霸上,并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这样一来,关中百姓见刘邦不取百姓分文,还怕士兵给老百姓造成麻烦,就更加高兴了,唯恐刘邦不当王。
项羽率军来到关中后,刘邦自知不是他的对手,便将关中让与他,但项羽倒行逆施,杀了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常以暴力制人,关中人皆认为项羽不如刘邦。后项羽因分封不公,天下诸侯并起反对,刘邦更团结了大家一致对抗项羽,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终于击败项羽,一统天下。
项羽自刎于乌江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史载:“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这一不问罪者旁枝的举动做得也很有分寸,以至楚国长老都称赞沛公为长者,这为刘邦赢得楚人的归心起了很大作用。
得天下之后,汉高祖巡游天下,一次经过鲁地时,他十分郑重地举得仪式祭祀孔子。人们都纷纷称赞他做得对,他自己也从这件事上受到了启发,于是就继续用这种办法去安抚、笼络六国的人心,使天下人心归汉。
到了国都长安,汉高祖刘邦郑重地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说:“秦始皇、楚王隐、陈胜、魏安僖王、齐王、赵悼襄王、魏公子无忌等人,他们活着时,都做过一些让人们怀念他们的事情,尽管他们都有错,但谁能没错呢?他们没有后代,连坟都没人管,我想派几户人家,给他们些土地,让他们为秦始皇等人看守坟墓,你们大家看看,这样做怎么样?”
大臣们听了都连连说好。于是,汉高祖就派人给这些人看坟,秦始皇20家,魏公子无忌5家,其余各10家。六国的后人们很快知道了这件事,都很感激汉高祖,认为这样做可以安慰那些死去的人的阴魂。
有人还说:“已经死了的人,皇上还这么惠顾,何况活着的人呢,更不用担心了。”这样,全国上下人心就安定下来了,那些想反对汉朝的地方势力也一下全失去了民心这一基础,结果汉朝长治久安了很长时间,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汉朝的国力也开始强大起来,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
反观项羽,他之所以失败,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不得民心,他每每在攻城之后屠杀全城百姓,并坑杀秦朝降兵20万,入关中后又将秦王子婴杀死,并弑杀义帝,自立为王,这些不得民心的措施使得他的势力越来越小,自己虽力能拔山,也难逃最终的失败。
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迅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刘邦率大军西人咸阳,宣告了秦朝的灭亡,他实行宽仁的治理方面,与关中之民约法三章,尽得民心。但项羽自恃势力大也率军来到关中,将刘邦逼走后,项羽进了咸阳,杀了秦王子婴和秦国贵族800多人,还下命令火烧阿房宫,这场火一直烧了三个月,把阿房宫烧成一堆瓦砾。
项羽原来是楚国的贵族,趁着农民起义的机会参加了反秦战争。灭了秦朝以后,他不可能为广大农民着想。他决定重新划分封地,结果把统一了的中国又弄得四分五裂。在18个诸侯中,项羽最忌的是刘邦。他把刘邦封在偏远的巴蜀和汉中,称为汉王;又把关中地区封给秦国的三名降将章邯等人,让他们挡住刘邦,不让刘邦出来。分封诸侯以后,各国诸侯就都分别带兵回自己的封国去,项羽也回到他的封国——西楚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汉王刘邦对他的封地很不满意,但是自己兵力弱小,没法跟项羽计较,只好带着人马到封国的都城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去。
刘邦到了南郑,拜萧何为丞相,曹参、樊哙、周勃等为将军,养精蓄锐,准备再和项羽争夺天下。但是他手下的兵士们却都想回老家,差不多每天都有人开小差逃走,急得刘邦连饭也吃不下。有一天,忽然有人来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走了。刘邦一听顿时急坏了,他向来最爱戴萧何,这下萧何也逃走了,自己就真的没指望了,心里就非常难过。
到了第二天早晨,有人报告说萧何回来了。刘邦赶紧去见了他,又气又高兴,责问萧何说:“你怎么也逃走?”萧何说:“我怎么会逃走呢?我是去追逃走的人呀。”
刘邦又问他:“逃走这么多人,有谁值得你这样去追呢?”
萧何告诉刘邦说是韩信。原来这韩信是淮阴人,最早投奔了项梁,在楚营里当个小兵,项梁死后又跟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韩信好几回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只让他做个给自己看大门的执戟郎。韩信感到十分失望,就投奔了刘邦。
韩信曾受人胯下之辱,刘邦觉得这样的人没骨气,便也只给他当个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法被抓了起来,差不多快要被砍头了。幸亏刘邦部下一个叫夏侯婴将军经过,韩信高声呼喊,向他求救,说:“汉王难道不想打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斩壮士?”夏侯婴看韩信的模样和气魄,觉得他真是一个人才,就让人把他放了,还向刘邦推荐。刘邦便派韩信做个管粮食的官。后来,丞相萧何见到了韩信,跟他谈了谈,认为韩信是大将之才,很器重他,还几次三番劝刘邦重用他,但刘邦还是没有听进去。
韩信觉得刘邦也是不肯重用他了,就趁着将士纷纷开小差逃跑的时候也找个机会走了,而萧何在得到韩信逃走的消息后大吃一惊,立即亲自骑上快马追赶上去。但马不停蹄地直追到天黑也没有追到,手下人都劝萧何歇会吧,萧何却不敢歇息,仍然趁着月光往前寻找,找了大半夜,终于在几个正往前逃跑的士兵中发现了韩信。萧何立即下马向前抓住韩信的手,对他保证说,只要跟自己回去,愿以脑袋担保让他做大将,韩信很感动,方才答应跟萧何回去。萧何返回后,刘邦听说追的是韩信,便对萧何说:“逃走的将军有十来个,没听说你追过谁,单单去追韩信,是什么道理?”
萧何说:“一般的将军有的是,像韩信那样的人才,简直是举世无双。大王要是准备在汉中待一辈子,那就用不到韩信;要是准备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
刘邦说:“我当然要回东边去。哪能老待在这儿呢?”
萧何说:“大王一定要争天下,就赶快重用韩信;不重用他,韩信早晚还是要走的。”
刘邦说:“好吧,我就依着你的意思,让他做个将军。”
萧何说:“叫他做将军,还是留不住他。”
刘邦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吧!”
萧何很高兴地说:“这是大王的英明。”
刘邦叫萧何把韩信找来,说自己马上拜他为大将。萧何却说:“大王平日不大注意礼貌。拜大将可是件大事,不能像跟小孩闹着玩似的叫他来就来。大王决心拜他为大将,要择个好日子,还得隆重地举行拜将的仪式才好。”刘邦觉得有理,便答应了萧何。
刘邦让人筑了个高坛,名日“拜将台”,完工数日后,刘邦举行了拜将仪式。从那以后,韩信开始指挥汉军将士操练兵马,时机成熟后他暗出陈仓东征项羽,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他终于帮助刘邦消灭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萧何自毁形象得平安
生活在秦末汉初的萧何是最早支持并参与刘邦起事的亲信,在后秦灭楚兴汉的事业中立有大功,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将他排在功臣之首,并给了他可以佩剑穿履从容人宫朝见的特殊待遇,以示恩宠。
汉高帝十一年(前195)时陈稀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出征,还没等罢兵回朝,淮阴侯韩信又策划在关中谋反,当时刘邦率兵出征在外,是萧何为吕后设计除掉了韩信,解除了刘邦心头的一大患,萧何由此从丞相提升为相国,封地增加了5000户,还给了500名士卒做他的警卫。
萧何又得高升,朝中大臣无不向他表示祝贺,只有一个叫召平的秦朝遗老独去致哀,他穿着白衣白鞋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大怒,召平却不慌不忙地对萧何说:“相国,我是来给您提醒的,您的大祸就要临头了。”
萧何大惊,忙问:“我又没有犯什么过错,没犯什么法,怎会有什么大祸?当今皇上还对我恩宠有加,你难道不知道皇上对我的赏赐吗?”
这人说:“我当然知道,可是,你仔细想一下,您现在身为相国,功列第一,还能有比这更高的封赏吗?况且您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在想尽办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皇上在外风餐露宿,而您长年留守在京城,并没有冒着战死沙场的危险,却加官晋爵,这宠爱恐怕不能长久吧。韩信起兵谋反,刚刚被镇压下去,皇上对您的忠心也不会太放心。皇上赏赐你,不是为了奖赏你的功劳,而是为了试探你。希望您不要接受皇上的封赏,并且把全部家产献出来用以资助军队。这样才能消除皇上对您的疑心。”
萧何听了,觉得这个叫召平的人说得有理,就听从了他的建议。刘邦见萧何如此谦逊,也非常高兴。
同年秋天,黥布谋反,汉高祖又率兵出征,但是他身在前线,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说: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就像皇上从前讨伐叛臣陈稀时所做的那样。刘邦听后也不置可否。使者回来后告诉萧何,萧何也没有在意。
有一次,萧何偶然和一个门客谈到这件事,这个门客忙说:“这样看来,您不久就要被满门抄斩了。”萧何听了大惊,忙问为什么。
这人说:“丞相,您想想,现在皇上带兵在外打仗,他之所以几次问您正在做的事,就是害怕您借关中的名望而有什么不轨行动啊!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些民间田宅,发放一些高利息的贷款以玷污自己的声誉,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
萧何长叹一声,说:“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贪官污吏呢?”
门客说:“您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
萧何又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为了消除刘邦可能对他的疑忌,只得故意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不多久,就有人将萧何的所作所为密报给刘邦。刘邦听了,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并不查问。当刘邦从前线撤军回来,百姓拦路上书,说相国强夺贱买民众田宅,价值数千万。
刘邦回长安以后,萧何去见他时,刘邦笑着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就是这样“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
刘邦让人将萧何在狱中关了几天后放了出来,对萧何的怀疑也随之消除了。
“不倒翁”叔孙通官运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