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是一种处世的智慧,过分张扬的人身边时刻隐藏着失败的风险。做人必须低调,但做事却要巧妙,这样才能以低调赢得成功。
智者要善于示拙
先说一段故事:清道光皇帝晚年(1850年)动议立储,当时只有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有资格竞争皇位。历朝历代为皇位弄得腥风血雨的案例,史籍已是汗牛充栋。两位皇子特点各异,奕詝内向,奕訢外露有才,道光皇帝多次暗中观察考核。
一次围猎,奕欣自恃武艺高强,获猎颇丰,奕詝自知比不过,故意干脆不放一马、不射一箭,道光问为何,奕詝戚戚曰:春和日丽,百兽有孕,不忍杀生。——这是一招:藏拙示仁。
又一次,道光皇帝问,为父年衰,你们有何治国之策,奕欣又阔论显才,奕詝一言不发,只是痛哭。道光又问为何,奕詝曰:父皇在上,儿子只有思孝,不敢妄想。——这又是一招:藏拙示孝。
显然,这两招大大地赢得了道光的欢心,后即立昭,奕詝成了后来的咸丰皇帝。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描述的:
在许久以前,有一个叫李四的人要盖屋子。
那时候的屋子都有一个主干,而制造主干的主要材料为木材。其木材必须要又粗又直,否则只要屋顶一架上去,整栋屋子将会立即垮掉。
原本挑选木材的应该是造房屋的工人,但偏偏屋主李四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不相信别人挑选,所以决定要自己到山中去选一棵又粗又直的树,来作为他屋子的干梁。
他拿着斧头,一个人独自到山中。走着走着,他看到了一棵形状弯弯曲曲的树,在日光的映照下显得非常的美丽;但可惜,他是在找屋子的干梁,所以这棵树不能要。
他继续的走着,忽然间,他看到了一棵非常高大雄伟,又直、又粗、又美丽的一棵树,他心想这就是他所想要的,所以就当下拿起了斧头,一斧又一斧的砍。
因为这棵树特别地粗,所以他足足的砍了一天一夜;他在砍完之后便把它拖回他的家去。
因为这棵树在山中和其它的树生活多年,现在它被砍了,它的同伴非常的伤心,于是在晚上时山中便传出许多的怪声。
有一棵奇丑无比,形状弯弯曲曲的千年古木便开口说了:
“唉,它之所以被砍,是因为它‘有才’所惹的祸啊……”
真正有才的人是那种知道自己要什么和不要什么的,有的人虚荣心奇重,不懂得隐藏自己,动辄大秀一把,很让人烦,让人讨厌,这样他无形中已经给自己埋下了嫉恨的种子了。这种人实在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人。
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是好事,但好事有时候也会变成坏事,原因就是你太“聪明”了。
提起《红楼梦》就要谈到王熙凤,人们一方面惊叹于她的无与伦比的治家才能,她应付各色人等的技巧,一方面又感慨于她的结局。她是文学作品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
书里对王熙凤的判词是这样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王熙凤在贾府绝对算是一个女强人。她想尽各种办法、竭尽全力想使贾府在她手中重新振兴,或者至少能维持大家族的排场,而她另一边也积攒着她的金库。就是这样一个精明的人物,尽管她不懈努力,甚至达到了“鞠躬尽瘁”地步,却还是招来了贾府上下的一致不满,没人能体谅她的一片苦心,而她最终也没有使贾家有什么起色,落得个孤家寡人,劳碌一生又一无所获的下场,这正好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
王熙凤比一般人更多地体验了痛苦的折磨,无法想像有多少人在她身后诅咒她、骂她,不管她是多么地劳心竭力,穷思竭虑,再加上她死后的凄凉和寂寞。假如她在天有灵难道不会让她难过吗?倒是李纨,不轰轰烈烈,不劳心竭力,却能落得干净自在,大家都喜欢,似乎很不公平,但反观王熙凤的只知道进不知道退,好耍小聪明不会善待人,还有损人利己张牙舞爪,这一切难道还不能说明连自己的丈夫也背叛她的必然性吗?她活得好累好苦,但能怨得了谁?这都是她爱耍小聪明惹的祸。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说: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在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则是假聪明。培根则认为,不论这两国人是否真的如此,但这两种情况是值得深思的。他指出:“生活中有许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聪明的外貌,却并没有聪明的实质——‘小聪明,大糊涂’。冷眼看看这种人怎样机关算尽,办出一件件蠢事,简直是令人好笑的。例如有的人似乎特别善于保密,但保密的原因其实只是他们的货色不在阴暗处就拿不出手。这种假聪明的人为了骗取有才干的虚名,简直比破落子弟设法维持一个阔面子的诡计还多。凡这种人,在任何事情上都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因为没有比这种假聪明更误大事了。”
战国时宋王对丞相唐鞅说:“我处罚的人很多了,但是大臣们越发不畏惧我,这是什么原因呢?”
唐鞅说:“您所治罪的,都是一些犯了法的坏人。惩罚他们,没有犯法的好人当然不会害怕。如果您要让你的臣子们害怕,不如不区分好人坏人,不管他犯法没有犯法,随便抓住一下就治罪,这样的话,大臣们就知道害怕了。”
宋王恍然大悟,深深地点了点头。不久,宋王就下令把唐鞅杀了,大臣们果然很害怕。唐鞅不可谓不聪明,而他的被杀确实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案例。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却又无比深奥。一个不知道“激流勇退”的人实在是一个傻瓜,一个机关算尽的人最终会算到自己头上。俗语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绝妙写照。
不要恃才矜己
据史记载,杨修是曹操门下掌库的主簿。此人生得单眉细眼,貌白神清,博学能言,智识过人。但他自恃其才,竟小觑天下之士。
一次,曹操令人建一座花园。快竣工了,监造花园的官员请曹操来验收察看。曹操参观花园之后,是好是坏、是褒是贬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笔来,在花园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扬长而去。一见这情形,大家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杨修却笑着说道:“门内添‘活’字,是个‘阔’字,丞相是嫌园门太阔了。”官员见杨修说得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园门,改造停当后,又请曹操来观看。曹操一见重建后的园门,不禁大喜,问道:“谁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杨修主簿”。曹操表面上称赞杨修的聪明,其实内心已开始忌讳杨修了。
又有一回,塞北送来一盒酥孝敬曹操,曹操没有吃,只是在礼盒上亲笔写了三个字:“一合酥”,放在案头上,自己径直出去了。屋里其他人有的没有理会这件事,有的不明白曹丞相的意思,不敢妄动。这时正好杨修进来看见了,便堂而皇之地走向案头,打开礼盒。把酥饼与众人一人一口地分吃了。曹操进来见大家正在吃他案头的酥饼,脸色大变,问:“为何吃掉了酥饼?”杨修上前答道:“我们是按丞相的吩咐吃的。”“此话怎讲?”曹操反问道。杨修从容地应道:“丞相在酥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分明是赏给大家吃的,难道我们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吗?”曹操见又是这个杨修识破了他的心意,表面上乐哈哈地说:“讲得好,吃得对,吃得对!”其实内心已对杨修产生厌恶之情了。可杨修还以为曹操真的欣赏他,所以不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把心智用在捉摸曹操的言行上,并不分场合地卖弄自己的小聪明,从而也不断地给自己埋下祸根。
杨修最后一次聪明的表露是在曹操自封为魏王之后,曹操亲自引兵与蜀军作战,战事失利,进退不能。曹操数次进攻蜀军总不能奏效,长期拖下去,不仅耗费钱粮且会挫伤士气,真的撤兵无功而归,又会遭人笑话。是进是退,当时曹操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厨子呈进鸡汤,曹操看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觉得眼下的战事,有如碗中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他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叫随行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夏侯惇大惊失色,立即请杨修到帐中问他:“为什么叫人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么知道?”夏侯惇又问。杨修笑道:“鸡肋者,吃着没有肉,丢了又觉得它味道不错。魏王的意思是现在进不能胜,退又害怕人笑话,在此没有好处,不如早归,明天魏王一定会下令班师回转的。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说:“您可算魏王肚里的蛔虫,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没有责怪杨修,反而也命令军士收拾行装。于是寨中各位将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入睡,就手按宝剑,绕着军寨独自行走。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自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我没有下达撤军命令,谁竟敢如此大胆,作撤军的准备?他急忙回帐召夏侯惇入帐,夏侯惇说:“主簿杨修已经知道大王想归回的意思。”曹操叫来杨修问他怎么知道,杨修就以鸡肋的含义对答。曹操一听大怒,说:“你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不由分说,叫来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把首级悬在辕门外。曹操终于寻得机会,除掉了杨修,杨修也终于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
杨修确实够聪明,聪明得能看透别人看不到的很多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许多事情。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又显得太愚蠢了,愚蠢得连如何保护自己都不知道。于是最后,他表面的聪明终于使他走上了绝路。他到死肯定都不会明白,正是他过分外露的聪明使他成了刀下鬼。聪明能使他招人喜欢,但太滥用自己的小聪明却是不明智的,最糟糕的是他又自恃聪明,还喜欢表现出来,这在明争暗斗的官场,注定成不了大气候,注定被人扔弃在权力的道路上,而成为荒野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