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至今的古钱由于曾长期穿在绳索上,钱的穿孔经自然磨损便光滑无棱。翻铸的伪钱的穿孔一般都经过人工刻意打磨,这样,伪品由于人工打磨时轻重不好掌握,致使穿孔内磨损程度不匀,严重的还伤及内廓。
有的伪钱铸成后未经打磨,钱体的侧面往往留有不规则凸起,这是由于翻砂技术不精,铜汁从砂模合缝处溢出造成的。还有的伪钱再翻铸欠当,致使外轮内边不圆,中孔不方,外轮不圆及中孔不方还容易锉磨,内边不圆就只能用刀去修,这样往往会刻伤边缘,因而,遇到轮廓方圆不规则,或有刮削痕迹的古钱时,更要加倍留心,以防上当受骗。
伪造的第三种方法是嵌补,多见于合背钱(即两面都是钱文的),伪造时先将一枚古钱的背面内部铲去,磨薄钱肉,再选另一枚同样大小的古钱,去其外轮,将背面磨平磨薄,但保留面文,然后嵌进第一枚古钱的背面,用胶粘牢,周围缝隙用松香或油漆填实。这样做成的伪钱,无论是文字、形制,还是锈色、包浆都无懈可击,大有以假乱真之势,但只要将这种伪钱在桌面上轻轻摔打就会听出哑声,因为两枚铜钱嵌得再紧密也难以将它们合为一体。这种哑声正是破裂金属的声音。
另有一种煞费心机的嵌补术。如北宋的圣宋通宝小平钱在古币市场上价格昂贵,伪造者就将较多见的圣宋元宝的“元”字刮去,然后在别的铜钱上取下一个字体相近的“通”字,并将它粘在“元”字的位置上,于是就制成了一枚“圣宋通宝”。还有将“庆元通宝”的“通”字剜去再嵌入“洪武通宝”中的“武”字,于是就制成了“庆武通宝”。这类伪品粗看似真,因为都是由旧的真钱拼凑成的,在文字、形制上都较逼真,应该细心察看钱文中关键的字是否有嵌补的痕迹,也可以在桌面上轻轻摔打听听是否有破裂声。
以上从古钱的特征及伪品的制作的角度论述了古钱的鉴定,下边再谈谈鉴定古钱的另一个重要环节——辨锈。
久埋地下的铜钱的表面一般都有锈迹。铜锈一般都呈绿色。由于古钱入土时间,所埋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以及古钱本身成分不同,氧化程度也就不相同。入土年代越久,锈迹堆积越厚,颜色也愈深,有的绿锈呈晶体状板结于钱币表面,且非常坚硬,不易擦掉,这种称作“硬绿”。古钱出土地土壤也直接影响到古钱氧化程度,埋于酸性土壤中的古钱氧化程度要严重一些。北方雨水较少,铜锈一般坚硬且板结成块。南方多雨潮湿、氧化层松软,锈色多呈蓝、绿状。地气燥热处出土的铜钱的锈色红、绿交杂,称为“红绿锈”。此外还有带黑色或灰白色的锈。上述这些铜锈的种类是与各自的具体条件分不开的。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铜钱的构成成分不同也直接影响到氧化程度。铜钱中掺杂铅、铁较多的入土不久就会严重氧化,含锡、镍较多的则不易生锈,如一些古时代的白铜钱至今仍光洁如初。
下面让我们看看伪造铜钱者伪造铜锈的几种方法,这也许会对我们辨别古钱的真伪有较大帮助。
1.用漆、颜料或用松香与颜料混合后涂在伪钱上作为假锈。
2.将其他铜器上的铜锈取来粘在伪钱上搞偷梁换柱。
3.将制成的伪钱埋入土中任其自然生锈。这种办法用时很长,但却可以得到真的铜锈,但氧化面一般较浅,铜锈容易脱落。
4.将伪钱浸入醋中,再倒入若干硫酸铜,这种锈呈鲜明的结晶状绿色,也容易分辨。
5.将伪钱浸入硫酸中,短时期就能生锈,但铜钱容易被硫酸严重腐蚀,表面会出现一个个小坑,象麻子脸一样。
6.用从铜器上挫下来的极细的铜屑与硝酸、颜料和在一起,涂在伪钱上。这样做成的铜锈倒是比较牢固,但神采与真的铜锈相去很远。
一般地说,伪造的铜锈质松浮浅容易脱落,真的铜锈深入铜的内层,不易剔除。伪造的硬绿更容易剥落,如果一枚古钱上应是硬绿的地方却现出了铜色,就可证明这是伪品。
另外,伪锈经不起水煮,放在沸水中稍煮片刻,或用碱水洗刷,伪品就会原形毕露。
鉴定古钱单凭熟知以上几种方法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掌握一些与钱币相关的知识。
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对钱币鉴定相当重要。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各种货币的产生、发展、消亡或转化,是由一定社会中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和对外关系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促成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货币本身的矛盾变化的因素。因此,在鉴定钱币时不能与历史相脱节。比如,唐末、五代之际,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在一个时期内铸钱业基本停止,五代初期钱币数量极少,现在所见的后梁的开平铜钱大多都是伪品。再比如,解放前,四川等地曾出现过一批明代长方形银锭,上有阳文“崇祯年制、平蜀饷银”。如果我们熟悉明史,就会认清这种银锭无疑是伪品。崇祯时,李自成、张献忠等虽出入四川,但明王朝发兵四处追截却不止在四川一省,最后清兵入川杀死张献忠时已是清顺治三年的事情了。传世还有一种同治重宝与祺祥重宝的合背钱(即一面为同治,一面为祺祥),这实际上也是后人伪造的。因为祺祥是西太后的政敌载垣、肃顺等拥立的年号,所以西太后所铸的同治重宝的背面不可能出现棋祥的字样。
鉴定钱币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包括货币史、钱币学、考古学、金石学以及文物方面的基本知识。其中钱币学是鉴定钱币的基础,钱币学中对各个时代钱币的版别、形制、质地等特征都有较详细的论述,这自然对鉴定古钱具有重大意义,如南宋末年的景定元宝、咸淳元宝只有宋体小平及折二数种版别,假如发现重宝、通宝或篆、隶、行、草等书体的这种钱币,基本上可以说是伪品。
鉴定古钱还应具备古汉语基础,这是阅读古代文献资料和考古文物成果所需的基本功。以前刊印的二十四史、十通、各朝会要、会典、实录、太平御览等都是没有标点的文言文,不懂古汉语的人是无法使用这些文献的。
最后,鉴定钱币还应有一定的书法修养。书画鉴定专家能以书法的时代风格来辨别真伪,鉴定古钱币也是同样道理,因为钱文也代表了一代书风。如瘦金体的钱文不会出现在宋徽宗之前,另外各个不同时期的钱文风格也各有不同。一般地说,伪钱的文字不如真钱的流畅。真钱的文字也有较生硬的,如通行泉货、永隆通宝等。有趣的是,伪造的这类古钱上的文字却常比真钱上的文字更为端正、好看。有书法修养的人,容易识别钱文的书体是否与所在时代相符,擅长分清书体的生拙与圆熟、自然与模仿,也能一下就看出钱文是一笔所书还是拼凑而成的。
古钱的保养与存放
说说金属铸币的除锈青铜古钱上的锈色一般应尽量保持原状,因其大多为无害锈。但有时遇到古钱锈结成块而无法辨认币文时或存在有害锈迹时,就需要除去锈迹。
般土锈都是土和钙镁盐的混合物或土和铜锈的混合物。处理前先用柔软的毛刷蘸水轻轻刷去古钱上的泥土,然后将它浸入冰醋酸稀释液中(冰醋酸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化学溶剂,原用于摄影暗房)。一小时后,用小木棍轻触块状古钱,直至散开为止。然后戴上橡皮手套,一手持一枚古钱,一手轻轻用毛刷擦洗。一般无背文和记号的古钱可不必擦去背面的铜锈,以保持出土古钱的部分特征。除锈后放在清水中冲洗掉冰醋酸溶液,用柔软的毛巾或布片吸干水分,最后平摊在干净纸上晾干即可。
在缺乏条件时也可用醋浸泡除锈。这种除锈法大约需一昼夜才能勉强溶开铜锈,效率极差。
对于浸泡法无能为力的粉状锈,可用油泥圈围除锈部位,用滴管滴入浓醋酸使锈分解,再用针尖轻轻剔锈,用水刷洗后,再用氢氧化氨进行中和。
胎发锈,是从古钱内向外腐蚀的锈层,这种情况下钱身变厚,大多采用封闭保存,不再除锈。
鎏金银钱,一般不用除锈,少数情况下确实需要除锈时,可用百分之十五的冰醋酸溶液或者百分之十的硫酸溶液浸泡。如在鎏金银钱上发现有胎发锈,可用毛笔蘸百分之五的三甲树脂涂抹二、三层,这样会起封闭作用。
除铁锈的方法有许多种。锈蚀较轻的,可适当加热,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铁锈剥落。冰醋酸浸泡法和加热法对严重锈蚀的铁钱不能采用。需要特殊除锈的个别铁钱,可采用锌与苛性钠的电化还原法、苛性钠液电解法。对较名贵的铁钱则可采用氢气炉还原法。
金属币的珍稀品,过去常用象牙盒、骨盒盛放装饰。按照目前条件,可放入有机玻璃圆盒,内充氮气存放。
金银币可放入包装盒中,有条件可置于保险柜。
普通金属币按时代、版别配套,顺序放入盒中。木盒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8厘米,盒内底面钉一层薄泡沫塑料。古钱钱背朝上,一来保护钱文,二来便于查看登记号。古钱周围用几根大头针固定。也有在硬纸板上沿古钱周围钻小孔,用线绕住固定的。还有将三层硬纸板胶合,最上面一层按古钱大小刻成圆孔,放入古钱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
如果收藏的古钱币比较多,还可对它们造册登记,以便于保存和查阅。登记的内容包括登记号、古钱名称、质地、重量、钱径或尺寸、等级、现状、来源、有无着录,再附上拓片、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