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60700000027

第27章 传香忏悔(1)

1.自性如何生起

【原文】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释讲】

这段经文很简练,可说已道出佛法的根本核心。

我们常有一种感觉,经虽讲很多,但要“会听”。所谓千说万说,横说竖说,要能听出佛法究竟在说什么,它一定不离那个核心、原则,而你必须抓得住其核心。

这个地方就在于为我们揭示那个核心。一般人以为似乎有永远讲不完的“经”,然而实际上,“经”再怎么讲,都只是谈一个核心——自性如何生起。自性会生起的人,才有办法谈如何让自性发挥妙用,自性没有办法展现出来,便无法发挥妙用。所以讲经、听经不外乎是要让自性生起来、展现出来。至于展现以后,如何运用,那是熟练的部分,是一种心量跟境界的展开。

绝大部分的人,在自性还没生起前,要依善知识教的原因就在这里。然而,对于善知识的指导,若只是执著于迷惑颠倒、执著于名相,那没有用。你可能懂得众多佛法概论、佛教知识、仪轨、常识等,十八般武艺都通了,但自性的部分却是抓不住,仍旧无法了生脱死。六祖他老人家在此很慈悲地教导我们如何让自性生起。

【活学活用】

大师见到广、韶来自四方的士庶们,集合到山中要来听法,于是升座,为大家说法。“士”是读书人,“庶”是一般的平民老百姓。

“来!善知识!”这句有点类似世尊说的“善来比丘”,但因为我们都还不是佛,所以不能称“善来比丘”。“来!善知识!”这其实是一个很亲昵的称呼,但现代人读这文章,可能多半已经感觉不到。

“此事须从自性中起”,大家既然都到山中来了,便应知“从自性中生起”,佛法即从此处谈起。就如各位既已来到这里,那我们要从自性中讲起,这便是一个核心。

有时人家说我自性谈得太多了。佛法不谈自性,那还谈什么?就如同画家、音乐家,若不讲心灵的境界,遑论其他?艺术工作者的重心就在于心灵的展现,假如一位艺术家开口闭口总是跟你谈“什么样的歌比较卖座”,或是谈“哪种画比较叫座”,你一定觉得他市侩气很重,而那个艺术家也必然没价值。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讲究如何展现心灵的境界?用什么手法能够正确、敏锐地将人性的特点表达出来?这些才是艺术家的本色。

今天进入佛门,重点就是修行,亦即如何让我们的自性展露出来,一定是从这地方开始。故而同修在一起论道也要“从自性中起”,从自性中开始,离开自性,那都是胡说,与佛法不相应。

一般人看事情总有自己的眼光,修行人也有修行人的看法,就从自性中看。因此可以发现,为何古大德经常一语惊人?因为在同样的情境里,人人都谈风花雪月、讲世问俗,唯独他从自性中起,所以能够展现光彩,那便是佛法。我们可以由此一原则来肯定自己。

日常生活中,除了讲经、听经做功课之外,你是否注意到“从自性中出发”?我们常说:“此是普贤境,此是普贤行。”这个普贤境与普贤行即是提醒你回归到自性来——从自性中看出去,都是普贤境界,我们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尽皆是普贤行。若非从自性中出发,这块地仍是这块地,这个行为依旧是这个行为,皆属凡夫境界、凡夫行为,而非普贤大行、普贤境界,这当中的差别就在于是否从自性出发。

所谓“三句不离本行”,惠能除了招呼语之外,这地方开口第一句便直接契入,很简洁、精练。“此事须从自性中起”,这个“此事”就是一个既定的命题,不然我们会疑惑“是哪件事啊”?他告诉大众,来到这里的这件事情就是“从自性中起”。既然身为一个修道人,那进入道场就要知晓从自性中起。

“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随时随地想着如何净化自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自己修自己行,自己要能掌握得住。古代平民知识程度较低,又谦虚,得处处问人,不太能体会这句话。现在我们都能独立,知识水准已大为提高,尤其拜资讯发达之赐,佛法资料相当容易取得,我们自己要能够判断,自己修自己行,走出那条路。

当然,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是依于善知识或经典的指导而修,但最后一定得靠自己去掌握。“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我们必须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怀,自己度,自己约束、规范,唯有靠本身才能解脱。修行不能完全依靠他人,不能老是依样画葫芦,而应听了一个原则与方向后,自己去尝试:

修行犹如游泳,一定得下水实际操练,否则即使将游泳手册背得滚瓜烂熟,也是旱鸭子一只,难道你还要把手册带到水里研读吗?那样的人,我们只能说他很认真。游泳手册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需要水中的实际经验,我们难免会喝上几口水,但这是必然的经验。不管别人怎么教,当你在水中时,定然会有自己的感受。游的时候,手是什么姿势,脚是什么姿势。你必须亲身尝试,然后再回头看手册,那个感受和经验便幡然不同,这叫“自修自行,自度自戒”。

唯有亲自去感受,那时要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假如你自己都不清楚,老是问别人:“你看我这样游对不对?”那你永远学不会。初步会了以后,再进一步谈姿势的优美,那些都能自己去感受,完全靠自己,无法假手于他人。“感受”就是如此,不光是“知道”,否则就如读游泳手册一般,方法步骤或许很清楚,但却苦无入手处,一下水便茫茫然:“怎么游泳手册教的都没用?”

感受的部分是综合体,知道的部分则属分解动作。手册上可能教导手如何划动,如何抬头换气等,然而一旦实际下水,所有动作却都顾此失彼,难以整体协调,那时的感受自是大不相同了。我们必须要有这种完全靠自己的经验,此即“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修行时也一样,你进到佛门,假如光听而不修行,那就无异于只读游泳手册而不下水。游泳技术谈得头头是道,实际上却是旱鸭子一个,下了水只会喊救命。

“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现在既然是从远处四面八方来此一会,大家都有缘。当然很多初学的人可能不太相信,会觉得:“我只是第一次来听听看,哪有什么缘?说不定下堂课就不来了。”那不是没有缘,而是仅有一面之缘。

金山活佛是近百年来的人,像济公那样颇具神通,所以很受信徒喜爱,总想留他在家里住,床铺弄好好地让他睡,但他始终在床下睡,甚至站着往生。他在缅甸时,由于天气很热,脚上又长疮,所以每天都要冲凉。有一天他不冲,信徒劝道:“师父来冲个凉吧!冲一冲比较舒服。”他却道:“不冲啦,冲了就不回来了。”“不要紧,只到浴室冲一冲,怎么不回来?”结果他一进浴室,久久未出。信徒在外面等了老半天,颇觉奇怪,便破门而入,发现他站着往生了。

这样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者,跟信徒相处时,从来不说自己住哪里,因为居无定所,是真正的云游僧。假如他要到某信徒家里,这信徒三天前就知道了,于是便把这群弟子集合起来,三天后师父果真回来了。与金山活佛相聚这一会,有些人因为无缘便遇不到了,来者多皆是有缘人。能否有机会一起相处,端看那个缘。我们今天这样讲,便有这样的缘;换一个形态讲,便有另一个形态的缘,缘绝对不一样。

佛成佛时,有三种庄严:第一正报庄严,第二依报庄严,第三是有情众生庄严。佛成佛时,菩萨海会啊!凡夫以肉眼观之,只见他一人坐在菩提树下,法身大士来看就不一样了,尽虚空尽是大菩萨、法身大士海会围绕。佛成佛讲的第一句话:“大家都跟我宿世有缘。”宿世有什么缘啊?就是大家如此共修的缘。

所以同修道友在一起,要经常互勉。谈论佛法后,更应彼此赞叹:“讲得好!将来成道,首先要度我。”不要忘了先跟他预约,一旦他降伏魔军而得道,你也会到达,这都是宿世善友。今天他与你谈佛论法,你却老是同他争论,来日他成佛之时,你就不知所终了。

六祖成就之时,与他宿世有缘的弟子信众也集合过来,每一次不见得都会一样。以另一种眼光来看,有人一进来当即坐下,有人进来略略探望便出去了,有的只站在门口听,也不进来。为什么?因为每个人所结的缘深浅不一。假如进来听得大欢喜,那更是不一样了,那就不是旁坐聆听而已,等那成就一产生,你根本就已随侍一旁。倘若你这时真有受益,内心开始进行一种转变,以法眼看此法门法界时,就不仅仅是这样坐着,那时是法身境界,与佛同坐的海会,所以此种因缘不能以肉眼看待。

有时候我们觉得吵架并不是真正吵架,而是彼此间的一种教化,有时是示现给人看,有时是互相砥砺成就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有所感受,这是一种缘。这种缘很不好说明,可举的例子太多了,例如夫妻很恩爱,我们会希望两人可以提升为法侣,因为永浴爱河没有用,难道你要如诗里所说的“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吗?记得宣化上人在《开示录》里提到连理枝,即两棵树纠缠在一起,宣化上人说它们前辈子是一对夫妻,果真如此,那我看最好还是不要。

有一只猫要吃一只老鼠,而那只老鼠看着那只猫,一副任你摆布样子,原来前辈子两个是夫妻,发愿生生世世永浴爱河,结果猫把老鼠吃下去,真的永远在一起了,对不对?换个角度转过来,当这老鼠变成老鹰,猫可能变成麻雀了,因为彼此很喜欢在一起,于是老鹰将麻雀抓来吞下去。所谓生生世世在一起,如果是这种情况,还是不要的好。那是一种愿力,但永浴爱河大可不必,因为我们不要这种缘,应该是同为法侣的缘。如何结法侣之缘?那就是这辈子大家如何成为真正的同参道友。

“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惠能说,大家就自己跪着吧!我先为各位传香,再授忏悔。“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脱与解脱知见。戒、定、慧、解脱,一般大概都知道,而“解脱知见”则是对解脱的认识。因为我们尚未解脱,不知解脱为何,所以对解脱必须有所认识。

解脱知见,字面上解释为“对解脱的认识”即可,但解脱是什么?怎样才叫解脱?如今修行人对此定义往往有些偏差,都定义得太玄了。怎么偏差呢?有的定义得太世俗化,譬如有个人病了,突然间做一个梦如何如何……醒来便把肚子里的黑东西都吐出来,病即痊愈,于是说道:“喔!终于解脱了。”解脱病魔当然算是一种解脱。还有一种,觉得事业上经常遭受种种压力,想不出该如何处理,最后突然有个转机,不管是结束了或渡过难关,反正他心上的石头终于放下,这也是一种解脱。有的是夫妻俩吵了好久,终于决定离婚,两人也都获得解脱了。但这些解脱皆属世俗化,不是真解脱。

修行人的解脱不受三界六道轮回的拘束,能够自在地乘愿再来,或者自在地离开这个世界。如此一来,在解脱上有时便会解释得太玄。在此我们作个简单的基本定义——解脱,就是对于人生观有正确的认识,过一个真实正确的人生。问题在于,你对于这个“正确的认识”要如何下定义?假如用世间法,当然又落入世间法的解释;倘若按照佛法的基本解释:能够免除种种贪瞋痴,能够了解因缘法,懂得因果律而证得性空,此即解脱。除此之外,不必再作其他太严格的定义,否则,你对解脱的意义就会愈感模糊。我们必须从这个地方去认识“解脱知见”,才能走上解脱的最终目标。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照传统的说法,应是戒、定、慧、解脱知见、解脱,这里为何既已“解脱”,后面还要强调“解脱知见”?这情况犹如“苦集灭道”的排法,按中国传统的观念,应为苦、集、道、灭——知苦的来源,然后用方法运作,最后把“苦、集”消灭掉。佛法则讲苦、集、灭、道——要先灭“苦、集”,然后再讲灭的方法(道)。同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它是先讲解脱的目标,再告诉你解脱的认识、方法,两者的语言模式相同。

“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自性五分法身”与方才讲的“五分法身”有点不同。“五分法身”,一如刚才所提的游泳手册,分解动作拆解得很清楚,而“自性五分法身”是单讲一个东西。自性里面包含什么,大家能否体会到?是包含解脱、解脱知见、戒定慧吗?这只是透过语言文字不得不作的表达,但实际上无可言传。自性当中,没有包含什么,非得说的话,只有一个,即是本来面目、本来的样子。换言之,若非得把“自性”代换成另一个名词,那就是“本来的样子”,亦即生命的原貌,我们所接触这个世界、这个世间的本来样子。

你说:“本来样子有何了不起?我们所见所闻尽是本来样子啊!”但我可以肯定,你的所见所闻绝非本来的样子,因为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如摄影一般,摄影以后,经六、七、八意识转一圈出来,成为一种影像,是虚幻的,这样的法称“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本来的样子不是捕捉影像,而是真实地与其融合为一、浑然一体。

我们有没有进入本来的样子、了解到何谓本然的面目?也就是说,你看这个东西,不用幻境,不用名词、形容词、动词等概念、意识来解释,因为用这都只能捕捉到影像而已。能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便即停留在那六尘境界上?能如此,便进入了那个状况,然后再训练如何交融在一起。

这个大地的一切境界,都是我们自性中所展现的,故应该能与自性交融才对,可是我们完全迷惑颠倒过来,好像它们全都是外在的,感受不到它由自性中展现。所以“自性五分法身”就是指自性中本来清净无染的境界,与先前提的“五分法身”的名相定义有不同。

“……次授无相忏悔。”忏悔,已经谈了很多,有理忏、事忏、通忏、别忏,这里的“无相忏悔”则偏向所谓的理忏,但理又不能执著。从哪个地方看呢?“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此则是名真忏悔。”罪性本来是空的,乃由心所造出来,心识若消灭,罪也就没了,这叫真正的忏悔。这里面没有什么罪,故称“无相忏悔”;“无相”,已然超越了。

你说:“既然这样忏悔,心亡罪灭两俱空,那么我白天造业,晚上忏悔就好了。”那不一样喔!你只在文字上打转,并无真正感受,你骗上帝可以,但骗不了自己的因果。它是“心亡”在前,心要先灭亡,罪性才会消灭,心不亡,罪就不空了。换言之,这是一种修行,要修到心空,心空以后不仅罪空,福也空。弄清楚喔!

【智慧金言】

心空,罪空,福也空,一切皆空,这时四大、五蕴皆空。“心亡罪灭两俱空”是指一切都空了,罪只是个相,心是体,体相皆空,那三千世界亦皆空,此即“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境界很高,并非一般境界。这地方提醒我们,必须如此忏悔。

同类推荐
  • 做人要方处事要圆

    做人要方处事要圆

    方,是规矩,是框架,是做人之本;圆,是圆融,是老练,是处世之道。无方,世界没有了规矩,便无约束;无圆,世界负荷太重,将不能自理。为人处世,当方则方,该圆就圆。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社会才会和谐。失应有的方正和根本的道理。然后,用大量的篇幅,从处世、人际、爱情、家庭、职场、商场以及人的心灵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阐述方圆处世的智慧。能方能圆,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 简捷工作36招

    简捷工作36招

    《简捷工作36招》是世界500强企业职员工作效率百分百手册。“简捷工作”就是要简明扼要地交流,迅速有效地沟通,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个人声望和生产力,加强简单工作的技巧,有选择地处理会议,筛选、吸收有价值的资讯,争取有利于自己的条件,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明智地对待绩效评估,改进工作工具,明确训练和发展,创造轻松的工作氛围,少做无关紧要的事,多做真正重要的事。这样产生的“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能祝你走上高效的工作之路。
  •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用自己的经历真正意义上践行了儒家几千年来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我们认定,曾国藩身上的众多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的。当然,我们不是历史学家,不需要深刻钻研,去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的来龙去脉;我们也不是批评家,不需要做出鉴定,给曾国藩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们也无法再现那个毛泽东眼中“地主阶级里最厉害的人物”,我们只能撷取关于曾国藩的只言片语,从中窥知这个“中国最后一个大儒”的想法和作为。
  • 儒家修身九讲(第二版)

    儒家修身九讲(第二版)

    本书将古代修身思想用现代人语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内容不限于儒家,对道家、佛教、宋明以来诸子的有关思想均有所吸收,还运用了不少现代人精神心理状况的统计资料及西方哲学、心理学理论来分析,颇有说服力。本书是作者10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积累而成的,凝聚了多年教学心血,内容比较贴近现实。
  • 员工工作技能提升指导读本

    员工工作技能提升指导读本

    本书对如何做企业、团队、领导、同事、平级、下级、异性、客户欢迎的员工进行了论述。
热门推荐
  • 学校总务管理中常见法律问题研究

    学校总务管理中常见法律问题研究

    《学校总务管理中常见法律问题》从总体上把一个学校后勤可能面临的工作内容进行了分类梳理,为一个后勤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体系中搭建管理框架提供参考。从实务上以阐释管理原理、分析法律关系、解读实际案例的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帮助后勤管理者掌握常见的法律纠纷的性质、学校与学生如何分担责任以及如何做好防范。本书以警示的方式对管理过程中容易发生的法律纠纷进行特别提示,对于管理者规避法律风险,将纠纷消灭于未然状态具有一定的提醒作用。本书在写作时坚决摒弃了理论研究用语晦涩难懂的弊病,无论是对管理理论的解读,还是对法律问题的分析,都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方便读者更快更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
  • 重生之乱世狂颜

    重生之乱世狂颜

    作为一名优秀的杀手,她却连杀手训练都没毕业就KO了,死了就死了吧,却重生了?重生在这个华夏古代乱世?诶,更离奇的是她居然还多了个随身空间?里面全是现代化武器?哇靠,吓死宝宝了!疯疯癫癫的废柴凤家三小姐?又笨又傻没人理任人奚落?被虐待被欺辱不会反抗?这可不行,她可是一名优秀的杀手!……虽然没毕业……待我翻云覆雨,塑写乱世华章!唯我独尊,笑傲江湖!
  • 这个保镖做的不到位

    这个保镖做的不到位

    在13年前安家的二小姐给人绑架了,安家在追逐绑架人的时候,从而绑架人发生了车祸死了。安家二小姐也在那车祸中因没挨过危险期而去世了。在13年后,在圣樱学院里某女因被某些花痴而被整…“你!蓝轩雨!根本不配小紫!”…“呵呵,原来一切的一切你都是骗我的。呵呵~”….“小紫,你在那?”“你是小倩,对不对?你是安紫倩!你就是安紫倩!”…“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请你不要再一次离开我了。在13年前你已经离开我了。我不允许你在13年后再一次的离开我!...
  • 修真十书盘山语录

    修真十书盘山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exo之重生的冰冷公主

    exo之重生的冰冷公主

    “紫诺若惜!你到底还有没有心!”——exo“呵?心?从我被车撞那一刻开始!那个爱你们如生命一样,只会忍气吞声的紫诺若惜早就死啦!还哪来的心?早就死啦!有心又如何?既然当初你们亲手捏碎了它,就别再妄想它会活过来!还有,紫诺若惜已经死了,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是——木之幻!
  • 茶文化酒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茶文化酒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中国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 幻世浮仙

    幻世浮仙

    我一步一步从尘埃中走来,走过无数的泥泞、杀戮、阴谋,走到这天地之巅。不为天下,不为苍生,不为天道,不为永生。只为了你。可你为了我,天魂被封印在过去,人魂被封印在现在,地魂则被封印在未来,变成了三个残缺的灵魂。我付出一切只是想要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你,然而到最后我才发现这一切都不过是一个可笑的骗局。我不过是那些高高在上、俯视凡尘的仙培养出来的一颗棋子。没有生死,不入轮回。我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怪物。当繁华落幕,化为尘土,当天地崩塌,化为坟墓。只有我还在原地枯守万古。以吾神血为天墨,神躯为载体,神魂为魂引,一笔一画精雕细琢出你的倩影。以吾左眼为虚日,右眼为幻月,自成一方幻世。惟愿和你生生世世都在一起。
  • 龙宇战神

    龙宇战神

    上古时期,天地一片祥和,但由蚩尤引发的大战却仙逝了一位盘古的弟子,龙啸天,那把神秘的斩龙剑到底把龙啸天带到了什么地方,一切都像一场迷,待神龙归来,铸身成神,战蚩尤,平天下······
  • 御兽传奇

    御兽传奇

    不穿越,就带你们看看现在真实的仙界、妖界啊之类的状况,也算你给你们科普科普(洗脑)些东西。ps:友情提示,本书脑洞比较大,但有比较贴近现实生活,走的轻松愉悦的路线,只是想实质上的带给大家欢笑,你们乐一乐就说明我的愿望目的达成了。小说对于我来说就是种闲暇中放松和打发无聊时光用的千万不要较真。
  •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