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60700000002

第2章 悟法传衣(2)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当时有位客人买柴,请惠能将柴送到他的店里头。“客收去,能得钱”,这文章写得很好,言简意赅。惠能拿了钱以后就出去了,他看见其中一位客人在诵经,一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马上开悟了。这是惠能自己说的,他非常厉害,一听就开悟了,我再念一遍,看你们开悟没?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是《金刚经》的经文,你去体会看看,它是不是讲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存在?惠能那个时代,不会用“生命的本质”或“生命的存在”这种字眼,只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但光讲这一句你听不懂,改说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存在,你还是无法开悟。

我们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它既“生其心”,又要“应无所住”,这之间有一个关系存在,这大概不是我们现有的思维逻辑所能了解的。要“生其心”,一定有一个生处(能),一个所缘(所),然而,在“应无所住”的情况下,无出生的主体,没有主词,又如何“生其心”?这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停在片段式、直线式的思维模式中,认为非得有主词,才会有动词、受词,否则无法成立。而且在片段式思维下,你会发现主词一定要在当生才有。若你改为无尽式的思维模式,这个主词可能在前辈子,可能在下辈子,这辈子没有,那他有无可能生其心呢?动词、受词出来了,但主词是前辈子来的,你可能就不知道了。

“应无所住”,即告诉我们一个问题,当我们用片段式的思维模式来解释时,应无所住是有一个“主词”,它不执著这个“主词”,所以无所住,而这个无所住是“住无所住”。

我们原先打算到处讲经弘法,不盖寺庙,有机缘便尽量度众生,但很多人闻法后很高兴,想要出家,于是就希望弄个道场。问题来了,你想想看,只要出家修道弘法就好了,为何非得弄个道场不可?只要好好弘法,福德因缘自然会与众生相应,该住什么地方,其因缘会自然成熟,只要怀抱感激的心就好。因为我们有我们的事要做,众生护法有众生护法的事要做,只要好好修行,何必盖庙?没有庙便“应无所住”,但你仍有住啊!是“住无所住”,指哪里可以住就住,“而生其心”到处说法。需要我们弘法的地方太多了,有必要计较有无道场吗?

这个理念其实很多人还是无法接受,有人说:“我想随你出家,但自身若无安定之所,万一房东收回房子,那怎么办?”这很伤脑筋耶!虽然他很懂又很喜欢佛法,可是偏偏就一只脚悬在那儿,要进不进的,好像怕被夹着一般。你对生命的本质究竟有没有体验?同样的,一个弘法者、修行者的本分为何?我们应该担心没有道,而非担心没有庙啊!你把重心放在道上的时候,已是无所住了,所以不要管那些,只要“生其心”就好,关键在这里。

这个其实不难,因为你拿直线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圆形式的思维模式,当然夹缠不清,乱成一团嘛!你必须将自己调整好,训练成圆形式的思维模式,便容易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也是个核心,不过是个小核心,把它视为大核心也不要紧,只不过人家一听就悟了,我们一听却“误”了,此误非彼悟。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惠能不识字,他看人家拿一本书在念,以为是诵四书五经之类的,不识字的人差不多都作如此想。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看到线装书便欢喜地买一本回去,却不知道里面写些什么。

【活学活用】

整个《金刚经》的重点,即此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很多人对这句话很感兴趣,但弄了好久还搞不清楚。你看,善根的浅深差多少?能大师这么一听,心即开悟;我们这么一听,心很欢喜,就是不开悟,所以才会一直追究其义,却又追不出来。

现在我们针对这句话来了解一下。这里讲的“了解”两字,即“开悟”之意,不要解释成世间人所讲的“我知道了”,那个“知道”跟这里所谓的“了解”不同,这定义先区分出来。为何要有这种区分?

学佛过程中,我们常犯一种毛病,不清楚自己究竟在追求什么?“我要明心见性,直了成佛”、“我要开悟,了生脱死”、“我要追求极乐世界”……一旦有这么一个追求的目标,告诉你,那绝不是佛法!有所求的绝非佛法,而是世间法。

佛法不可以如此追求,然而,佛门中所接触到的修行人几乎都作如是想,因此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便开悟不了。一旦抱着有所求的观念,保证你绝对无法开悟。世间法可以追求,你能追求事业成功、家道兴旺,但佛法不能追求。或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你可以经由努力追求而懂其意,甚至花上两年的时间,写上一大篇论文,并得到博士学位或奖学金,但仍旧在三界六道轮回,无法了生脱死,纵使理论弄得再通达,对你并无实际的帮助,差别在此。

因此,“了解”所指为何?譬如,你可否设想当时的情境?能大师不识字,只听到声尘,很笼统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咚!”一声,心即开悟了。你能否想象得到,他当时情境为何?听到这句话时,他内心的状态为何?这是我们所要追究的。

歌舞类电影的描述手法,就非常契合这种内心情况。《孤雏泪》、《窈窕淑女》、《西城故事》等影片,当这些主角内心感受到喜悦时,导演以电影的技术,用到处都在欢舞、庆祝的场面呈现其内心的心境。“开悟”,就是那种心境,你要去体会那个部分。并非简单一句话:“喔!你这一讲,我知道了。”然后以为自己开悟了。其实,你只是知道而已,尚未开悟!

开悟之时,心和境交融在一起,里外合一,内心里头的喜悦,会显现于外,产生一股想要庆祝的感觉,像外国人过万圣节一样,蹦蹦跳跳地好高兴。你能否感染那气氛,完全吸纳到内心里来?一位开悟者,就是那个情境完全投射出去。他一听到时,开悟所产生的第一个现象,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完全产生一种欢喜,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整体都是喜悦的。因此,看到树,树仿佛在跳舞,听到声音,皆是欢庆的乐曲。你能不能油然生出那种情境?生不出即表示你与开悟还没有缘。你先去会意并吸纳那种心境、那种情况,渐渐的,你会清楚学佛的目标在哪里。

学佛、修道,不管是哪一法、哪一道,都不是要修成泥塑木雕,端端正正坐着不动,你以为这叫“成道”,我看是成木乃伊!“成道”,是指内心充满了喜悦,那种生命能量、朝气活力,能使萎缩的生命突然间饱满起来。身体像一颗电池,要蓄满电才能用啊!然而现在我们躯体仍在,能量却没有了,所以点起来的灯,要熄不熄、忽明忽暗。说它没有生命,却又红红一个,说它有生命,真要照明,却又什么都看不到。能量消耗到哪里去了呢?

我们常常为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将整个生命能量全部消耗掉了。好多人高兴时不敢笑,悲伤时也不敢哭,一定要表现出绅士淑女的模样,于是将那份喜悦或悲伤强自压抑下来,生命能量就此消耗了。这种情况是否常发生?我们常为了适应社会生活而压抑自己,不知不觉中就让自己扭曲、变形,无法很坦率的将本性、本能表达出来。本性、本能都是本来具足的,我们能否将它吸纳起来,让它恢复本来面目?我们没有遗失,只是被扭曲了。就像气球原本是饱满的,被捏成一团后,应该如何充实,使之恢复?

刚刚谈“心即开悟”是那种状况。经文这里讲,惠能他借这个缘——声尘进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为何这句话能令他开悟,而我们却不能?其中究竟是怎么回事?这里要分两方面来谈:一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的意义;二是惠能以何种态度去听这句话。

第一个,“应无所住”,简言之,即是心不执著。“不执著”讲起来很简单,大概任谁都会说自己不执著。像大家来到道场听经,虽然设备很好,听完经你还是得回去,否则一直待在这里,就是执著了。所以听完经,必定得回去,下一讲又再来,这是“应无所住”。但你是否对于任何境界,例如自己的生活背景及习气等,也都能如此不执著呢?

譬如,你既然到了外国,就应当依照当地的生活习惯,不要执著于华人的习惯,可是你还是习惯过农历年,这不是执著吗?某些执著,你可能感受不出来,因为你认为这是习惯嘛!理应如此。或是吃早餐时,你想:“我们都吃稀饭,烧饼油条配豆浆。”那也是一种执著啊!这种民族性即是一种执著,要完全放下是极为困难的,“应无所住”非属易事啊!然而这是真理,你必须在“无所住”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真正的心。对于任何境界,缘来,即现前,缘走,随之消逝,此时,真正的境界才会现前。

要想“生其心”,让心能够自在圆满、完整表露出来,此时你必须让心完全展开,不要框住它;假如“有所住”,就是框住了,它无法充分展现。所以,见到实相,即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第一个意义。

那么惠能是以何态度、立场,一听到这句话就,开悟了?这点是我们需要慎重思考的地方。既然大家学佛了,你对佛法是否真正了知?你在追求什么?我们常讲,英雄有英雄的本色,海盗也有海盗的本色。当海盗一定要残忍,不然抢不到东西,如果船长下跪求他,就因此放他一马的话,那就不用当海盗了。商人也有商人的本质,商人的眼光必须锐利:“啊!这东西能赚钱,那样做不赚钱。”他的目标在于赚钱,投资不赚钱的case(生意)就非商人所为了。修道者也有修道者的本色,心要在佛道、菩提道上。如何安住在菩提道上呢?首先,应对菩提道有所认识。

先前提过,佛法和世间法不同,世间法所追求的,往往佛法并不在意。世间人多半认为:“布施出去就没有了!你跟我化缘一千块,我就少花一千块,你不跟我化缘,我乐得清净!”然而佛法讲因果,所以奉劝诸位必须懂得修福,修因,种福田。因此,当在家人对出家人的态度、立场不恰当时,出家人如何制裁在家人呢?他不罚你站,但唯一,也是最严厉的制裁,便是不让你修功德福报,即覆钵,把钵盖起来。因为佛法讲因果,出家人托钵化缘是让你种福田,世间人却觉得不来最好。

进入佛门,就必须具备这种观念,佛门中都是“修因种福”的,“因”修得愈多愈圆满,福田种得愈多愈殊胜。你有智慧才会去修因、种福田,有能力就多做一点,没能力的即使想做也没办法,差别在此。若不能认识到这点,根本不是学佛人,他一定斤斤计较:“哼!工作分配不均,都是我在做。”那你就空在佛门走一遭了,入宝山却不识宝,那跟没学佛的人有何两样?

同样的,回过头来看,惠能此时看起来虽不像学佛,但是心在佛门。学佛人并非一定要三皈依、受五戒等,端看心境、心量够不够。他的心早已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全打开,因此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他不执著,本来就“应无所住”,所以境界会现前,他也看得清清楚楚。他完全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况存在,你能了解吗?他本来就在那种状态之下,只是不会描述、说出那句话罢了!

【智慧金言】

就像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吸,但你有意识到自己在呼吸吗?没有啊,可是一听别人说不呼吸就会死,你马上觉悟到:“要注意,鼻子不能塞住了。”这是不是悟到了?也就是说,惠能本来就处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况中,如同我们处在呼吸的状态里,只是不晓得这叫“呼吸”,然而人家一提,他就开悟了。他的六根完全开放,但对于六尘境界不执著、不受污染,这就是在“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况。倘若无人引导,便不懂得那境界,现在听了那么一句话,他马上领悟到:“喔!就是这样子!”所以叫开悟呀!

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原文】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释讲】

既然客人提到《金刚经》,惠能便问:“那是从哪里获得的?”这句话很简单,但有两层含意:一是你从哪里得到这部经?二是你从何处学来的?这里主要是问从哪里学来的。于是客人告诉惠能,他来自何处。文中没有指名是谁,但你要了解,学佛过程中,这种人很多喔,所以平常就要广结善缘。

譬如,你觉得一本解经的书还不错,便多买几本放在某处,写个“结缘”二字,一旦有谁喜欢,拿走了,你便与他结缘了;若是下辈子忘了学佛,便会有客对你说:“我从何处来。”你才有机会为自己种福田。否则到时候,即使很想学佛,就是没人指导你。像六祖就有人来指导了,可见六祖在过去生中已经结了很多善缘,所以这个小善知识便指引他去找大善知识。

【活学活用】

五祖讲《金刚经》一样活泼,他要点醒人人内心的火花,让生命能够充分展现出来,达到最高点。你知道一个生命发挥到最高点时会产生什么现象?一定会开花!不管是春天,或夏秋冬开花的树,其开花时,即是生命能量达到饱和点之时,因为开了花就要结果了。同样地,一个人的生命达到饱和点时,一定是满心喜悦。

我们为何要供佛、供花?就是让生命达到最高点,完全呈现出来。那时,看到花,会产生芬芳、亮丽、喜悦、欢喜的感觉。相对的,当你生命达到饱和点时,他人眼里的你,也是充满喜悦、芬芳、亮丽的状况,一定是这个样子!告诉你,花的意义不可思议啊!我们因为受到环境的污染,生命一直萎缩,能量不足,以致生命之源枯竭了。如今修行学佛便是在充实我们的生命之源,让生命的能量饱和起来。至于如何达到饱和状态?讲经就是要灌输大家这一点。

当然,忍大师当时开示的《金刚经》,跟我们这时讲的不会一样,但是他所得到的结果与目标,应该与我们的时代一致,否则就是我们讲错了。既然他能达到那个目的,为何我们不能?不可能当时他讲经的目的与我们现在不同,也许讲法、遣词用语不同,但目标定然一致。我们不求讲法与其完全吻合,但目标必定相同,至于其他就善巧方便了,因为时代不同嘛。在那个时代用那些言词便可使人明了,现代若是如法炮制,你会说:“听不懂!翻成白话好不好?”经文有众多例子和理论,与现在的思维理络有别,我们必须重新诠释,否则难以理解。尽管如此,我们仍可感受到忍大师当时讲经让大众获得欢乐法喜的氛围。如今听经的你,能否体会到这份所谓的“喜悦”?不然你在佛法中就自学了。至于如何获得、进入?那属另外一个层面,后面我们会谈到。

“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常劝”,是经常劝导,“僧”是出家人,“俗”是在家人。僧俗有四众:比丘、比丘尼是僧,优婆塞、优婆夷是俗。大师常劝这些人,只要持《金刚经》,就能见到本性,然后可以直接成佛。

只要持《金刚经》就可以了,各位相不相信?这是开悟者说的,若你以轻视的语气说:“又是《金刚经》!”可见你瞧不起《金刚经》,它对你而言不够。甚至有人觉得《大藏经》都还不够,还要加个四库全书,那就变成业力了。好多人在佛门中极认真修行,一天修八到十个钟头,但仍不见得正确,可说忙碌有余,精进不足。

同类推荐
  • 这样思考,提早成熟20年

    这样思考,提早成熟20年

    本书详实地介绍了人们如何在生活中去不断地思考,积极进取,不拘于现状,并以此走向成功。全书观点新颖,富有哲理,阅读本书后,你将会发现思考问题原来并不是那么困难。
  • 一生必须规避的50个陷阱

    一生必须规避的50个陷阱

    本书介绍了穿越人生丛林可能遇到的最致命的陷阱以及最有效的规避和解除方法。包括:犯错误别介意、有些缺陷你不必在意、做个与时间赛跑的人等。
  • 世界最具智慧性的哲理故事(4)

    世界最具智慧性的哲理故事(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性格的神奇力量

    性格的神奇力量

    性格对个人的人生经历、事业发展成败和命运真的具有神奇的力量吗?如果有,有哪些有趣的人物、事件和观点可以证明给大家。怎样发掘性格的神奇力量?首先你要认识你自己的性格,了解它的特征、优势和缺点,然后正确对待自己的性格,并能针对自己的性格,并能针对自己的性格做一些适当的改造和优化。组织管理中、职业发展中、婚姻家庭中运用性格的力量去获得幸福和成功。
  • 这样的员工最受欢迎

    这样的员工最受欢迎

    态度决定高度,人品决定产品,能力创造价值!投资你的态度,拥有美丽“薪”情;亮出你的人品,拥有光明“钱”途;提升你的能力,拥有过硬业绩!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态度、人品和能力的重要性,为你带来提升自我的妙法,打开职场的“法门”,让你的职场之路走得更宽阔、顺畅。
热门推荐
  • 妖魅王爷的妖媚小姐

    妖魅王爷的妖媚小姐

    她在现代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公主,是出身豪门世家,精通于各种“武艺”,但万万没有想到,因好友嫉妒,无意中有了一场离奇的穿越。古代的她,虽与现代一样是一位出生豪门的小姐,但是,,,,,,,(第一次写作,还望多多包涵)
  • 暗黑道院战记

    暗黑道院战记

    一拳诸天碎,一怒众神灭。吾命即荣耀,荣耀即不败。无惧万世唾骂,我自行我道,与天争运,与神争命,逆命运而行,踏破星空尽头谁与争锋。
  • 诗人主客图

    诗人主客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风云行天下

    风云行天下

    两个出身武术世家的正直帅气的年轻人,父亲遭人暗算被杀。林风,一个年轻,英俊而又武功高强的年轻人,带着自己的好兄弟,陈虎无奈走上逃亡复仇路两人误入煤矿,却意外得到贵人相助,继承矿长石强的矿产。林风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兄弟的帮助成立了风云集团。林风深得女孩的喜爱,在林姝、易晓倩、李菲儿三个美女的爱恋中,林风的风云集团广纳人才,成立的风云集团。风云集团受到了大财团的挤压和迫害,风云集团在林风等几个年轻人的带领下铲除了恶势力,征服了国内市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林风查出了杀父仇人竟然是……深爱着林风的三位绝色天香的美人,感人肺腑,让人羡慕的爱情究竟如何?当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灾难,风云却世界震惊……
  • 星火沉浮

    星火沉浮

    身无分文山村少年走出大山,不畏艰难,不畏失败,坚信自己,在尔虞我诈的繁华都市挣扎,一步步成为真正的首富。
  • 影帝养成之体验人生

    影帝养成之体验人生

    吃饭都能捞着系统,而且不是穿越各个界面是要将自己养成影帝。哥知道自己长得帅,你不用解释。啥,影帝养成主要是去体验别人的人生来拍戏,万一演的是个病娇,自己不会要人格分裂了吧。系统君;理论上不会这么倒霉的。唐若离;那实际上呢.
  • 王俊凯在那个青春,我喜欢你

    王俊凯在那个青春,我喜欢你

    那年的我们都太懵懂没做好走一生的准备,现在想想太多遗憾。如果再给我一次遇见你的机会,我一定扭头就走·
  • 圣湖山

    圣湖山

    那个命运多舛的王子,他的柔弱、忧郁和优美和妖魔一样,让我着迷,我为何把他的命运写的如此不济,我为何要残忍地把他和爱他的人写到永世不会在一起,难道说他胸前血红的王徽是一道命运的符咒,要刻意将生命的路程引向黑暗的宿命?在命运的十字架上,每个人都要背负着不能承受之痛,去克服那永难停止的忧伤?冰海,雪域,茫茫极地。征服,异族,谶语和城邦。这些字眼统治了小说的角角落落。刻意要让史诗一样的语言去驾驭这个忧伤而又充满烈血性格的故事。
  • 溺爱小娇妻:给你稳稳的幸福

    溺爱小娇妻:给你稳稳的幸福

    青梅竹马,白头偕老。她初长成,经历懵懂初恋。他被迫军营锻炼,无法在她身边,只能默默祝福她。她情伤,一个人出国留学,独自踏上异国的旅程。他气她就这样丢下他走了。他匆匆赶回来,望着她离去的方向承诺:“我会为你建造一个王国,完成你所有的梦想,我等你回来。”直到...她完成学业回国,第一天到公司报道,不小心洒了自家大Boss一身咖啡,低着头细细软软的道歉"Boss!对不起对不起..."抬头却发现,他好像冬日的太阳,笑容依然那么温暖,笑着说:"我的晴天,你回来了。"从此,再也没有人能从我身边抢走你了。...1.青春2.梦想3.相知4.初爱5.别离6.重逢7.相爱8.一生只爱一人
  • 都市修仙少年

    都市修仙少年

    一心想死结果却意外得到接受高人指点成为一个都市侠客“老头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不想听我只想去死”“那你为什么想死不就是不想让别人理你,你看看我现在这样估计别人就想我走远点”“嗯。。。看你这样子也不错好不就听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