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16900000014

第14章 经营三北(1)

一步一步走向中国轮船大王

一时之间,三北公司迅速壮大。虞洽卿打出向列强收回航权的口号,拓展沿海及长江中上游航线。由于三北公司的业务不断扩展,短短数年之间,旧貌换新颜,拥有了一支庞大的商船队伍,在民营航运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地位。至抗战前,三北公司有轮船三十多艘,总吨位九万多吨,分公司二十多处,沿江沿海商埠均有其码头货栈,“为民营冠”。

在举办南洋劝业会期间,虞洽卿不止摊上了金敏霞的事,四明银行也差点关门。四明银行是一个完全由宁波人办的银行,办了很长时间。虞洽卿为四明银行的创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他兴办三北轮船公司时,四明银行也帮了他不少忙。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上海四明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许多著名的旅沪甬人工商业资本家均加入了四明银行,周金箴出任总董,朱葆三等人出任董事,陈子琴出任总经理,虞洽卿出任协理之职。初期四明银行经营不善,虞洽卿力荐与之关系密切的孙衡甫出任总经理,因此,虞洽卿在后来的信用贷款上得到了孙衡甫很多帮助。

四明银行相继在香港、宁波、汉口、南京、温州、苏州、杭州,上海南市、南京路、闸北、霞飞路等地设立分行,本金高达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四明银行拥有钞票发行权。发行钞票获利很大,但相对风险也很大,尤其是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经常发生挤兑风潮。挤兑风潮即拿该银行的钞票兑换现洋。四明银行创立后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骇人听闻的“橡胶风潮”。

1908年,一个洋人以在南洋办橡胶园为名,在上海成立了“南洋橡胶公司”。他在上海大肆宣扬投资橡胶利润丰厚,并四处招募股款。一些无知的上海商人崇洋媚外,群起趋利,橡胶公司的股价不断拉升,至1910年春股价已超出票面数额几倍。6月,洋人携款而去,从此以后杳无音讯。一些持股大户开始感到不安,聚集商议后派人到南洋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结果是南洋根本没有那个所谓的“橡胶园”,股民们方知橡胶公司空有招牌!消息传出后,在上海掀起轩然大波,股价一落千丈,形同废纸一张。投资者多是向钱庄筹借的款项。很多钱庄收了大量橡胶股票做抵押,没想到股票暴跌。此事引起了连锁反应,上海相继有九家钱庄倒闭,十余家钱庄被迫停业,因钱庄的本票在民众中失去了信用,旧式金融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消息传到南京,张人骏非常震怒,担心引发股疯,命在南京主持劝业会的虞洽卿火速回上海,收拾残局。

虞洽卿回上海后,首先拜见了上海道府,责之有关钱庄及有关人员清理残局,收回全部本票,然后着人规劝破产商人和股票持有者不要铤而走险。这样,终于稳住了钱庄的信用,保证了持票人的利益。橡胶园风波的平息,使虞洽卿赢得了旧式商人的信赖。

四明银行正值初创,受此风波影响甚大。四明银行董事见到虞洽卿时宛如见到救星,总董事周金箴说:“洽卿,你回来得正好,我们正等你拿主意。”

虞洽卿心里也无十分把握,不好说泄气话,道:“四明银作为我们宁波人的财产,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能否保住,关键得看我们宁波帮是否齐心。想我宁波帮在上海呵气如云,挥汗成雨,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此次我们应做的是规劝宁波同乡不要参加挤兑,最好能帮着我们收兑四明银行的钞票。”周金箴道:“凡事总得有人带头,我出资一万两,在自家产业门前收兑四明银行钞票。”诸位董事皆上海工商界的大佬,纷纷响应这一号召,家家收兑四明银行钞票、市面上见诸多工商大亨为四明银行托底,就不在到四明银行挤兑了,因此,四明银行的信誉得以维护。经此巨变,四明银行很快恢复了元气,稳步发展,直到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才被国民政府吞并。这是后话。

虞洽卿的一生,兼外商买办与企业资本家于一身。说他是企业资本家,主要指他的后半生,他把后半生的主要精力和财产都投入到了轮船运输业,成为独霸华东地区航运的大资本家,有中国轮船大王之称。

虞洽卿在办劝业会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对航运业的探索。他是荷兰银行的买办,办过几个银行,后来还出任过国民党中央银行监事,对银行业可谓轻车熟路,为何最终“放弃”金融业,把目光瞄准了轮船业呢?这也许与他久在金融界,看到的风险比别人看到的更加触目惊心的缘故吧。

虞洽卿涉足轮船业,要从1908年腊月说起。虞洽卿应家乡人之邀,乘坐沪甬航线的轮船回老家龙山。原来,家乡人修了一段轻便铁路,虞洽卿曾在宁波帮里为此筹募了一些资金,所以,家乡人特请他回去参加通车典礼。虞洽卿一直有心把龙山建成一个小上海,欣然前往。

当时,沪甬航线上有三艘轮船:法商东方公司的“立大”号,英商太古公司的“北京”号,招商局的“江天”号。虞洽卿乘坐的是“北京”号。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黄毛蓝眼的外籍船员歧视中国旅客,动辄打骂,气焰非常嚣张。他不由得想起了吴锦堂。前些日子,旅日巨商吴锦堂应邀回国参加了家乡锦堂学校的落成典礼,曾看到了和虞洽卿相同的一幕。吴锦堂回上海时,虞洽卿为答谢访日期间的盛情款待,回请吴锦堂。席间,吴先生深有感触地提起了沪甬航线上洋轮的暴行,也提到了洋轮票价昂贵,建议虞洽卿创立一家轮船公司,为国人争光。

虞洽卿道:“吴先生是东方轮船公司的股东,您何不利用这层关系和太古、招商两家协商降低票价?”沪甬航线这三家公司因竞争原因,票价时高时低,今年才达成协议,统一票价,将原来每张五角左右的统舱票一起涨为一元,同时货运水脚费也上涨。

吴锦堂想为家乡人做些事,经虞洽卿一说,也觉有理,次日即到东方公司,找到法商经理,以股东的身份询问了票价的事。东方公司经理解释说:过去三家公司降价竞争,损失都不小,现在好不容易达成谅解,不能轻易调整。而且,这价格是由三家共同议定的,东方公司一家无权变动,还望吴先生见谅。吴锦堂见毫无办法,心想:只有创立第四家轮船公司将价格降下来,才能促使这三家公司降价。于是,回头又来找虞洽卿,商议着创办一家轮船公司。虞洽卿对航运业一无所知,答应考虑考虑。所以,他坐轮船时,首先想到了吴锦堂。

这时他听统舱内一个老者说:“花一元钱还要受洋鬼子这份窝囊气!”另一位说:“一元钱可以换两斗大米。”虞洽卿听到他们的怨气,觉得办航运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上海与宁波仅一水之隔,轮船朝发夕至,交通极为便捷,转眼之间,轮船驶进宁波港。虞洽卿常到宁波办事,镇海老家却是极少回去,每当踏上镇海这块土地时,他都会心潮澎湃,感慨万端。光绪八年,他离家时仅是一个不知世事的少年,二十七年竟然一晃而逝,如今他已到不惑之年,总算闯出一番名堂,不枉儿时的理想。此时,家乡不知又变成什么样子……

回到家乡时,父老乡亲都出来迎接他,更使他万分激动。父老乡亲把他当作造福桑梓的大救星,他想,还是家乡人纯朴厚道啊!他久在上海,尝尽人世之沧桑,面对此情此景,眼角竟有些湿润,不断地挥手致意。乡绅们纷纷说:“如今,龙山的铁路可直通宁波,我们的棉蚕不愁卖了!”

通车典礼时,龙山车站人山人海。虞洽卿以名绅的身份发表演讲:“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虞和德十五岁离开家乡,二十七年来,一刻也没有忘记家乡,没有忘记乡亲们。我们龙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虞某不才,献些薄力,理所应当。我们这里不仅会有铁路,将来还会通上轮船。有一天,我会让乡亲们看到轮船的……我们这里将是另一个上海。”

演讲完毕,虞洽卿一直处于兴奋之中。他走下高台的时候,有位英俊的少年扶了他一把,虞洽卿和善地对他点点头:“谢谢你啦,小兄弟。”

那少年十八九岁的样子,连忙说:“多谢您为家乡造福。”

虞洽卿见这少年很会说话,问道:“你可读过书?”少年默然。虞洽卿料知他的境遇与自己小时相差无已,心生怜悯,又问:“你现在做些啥事?”

少年笑道:“做些小买卖,可以糊口。”

虞洽卿勉励道:“凡事慢慢来,且不可因一时之困而消磨了志气,古今成大事者,哪一个一帆风顺!”说完,正要离去,那少年在身后问:“您是不是想买轮船?”

虞洽卿叹口气说,说:“买轮船可不是件小事哟,得慢慢来。”

少年道:“我恨透了洋人的轮船,如果您买了轮船,我就不用受洋人的气了。您放心,我不会做别人的轮船,只坐您的。”

虞洽卿笑着说:“到时候,我一定免你船票。”心中却是一振,问道:“大家是不是都和你想的一样?”

少年道:“都是我这个心思。”

虞洽卿终于悟到了办轮船的好处,至少,在沪甬线上办轮船绝对有好处。他完全可以借打破外人垄断航线的乡土之情独占这条航线。他甚至想到,先折价竞争,获得乡人拥护;做好本土航运,再做东南航运,乃至全国航运。

虞洽卿哈哈大笑,拍着少年的肩膀说:“好哇,想不到你人小鬼大。哪一天,我的轮船公司办起来,你尽可到轮船公司帮忙。”

少年很高兴,连声说:“多谢您的栽培。”问道:“您在家乡打算盘桓几日?”

虞洽卿说:“年关快到了,上海还有很多事情等我处理,我看一看就走。”

少年道:“如果您想四处转转,我可以给您带路。”

虞洽卿道:“好啊!”问他道:“有个叫小玉的女孩你认不认识?”

少年奇怪道:“小玉?女孩?”

虞洽卿哑然失笑,道:“不是女孩,和我年纪差不多。姓林。”

少年道:“林小玉?”默然道:“她死了,快十年了。”

虞洽卿只是觉得这少年有些面熟,不免追问。原来,虞洽卿离开家乡后,林小玉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草草嫁到了外村。听村里人说,没过几年,她丈夫就死了。她只好改嫁。没过几年,第二任丈夫又死了。她只好再嫁,也不知道嫁到哪里去了。以这个少年的年纪,应该不认得她。虞洽卿自言自道:“难怪我一直没能看到她!”仿佛又回到和小玉分别的情景。“阿德哥,你真的要去上海吗?”“阿德哥,你会回来看我吗?”“阿德哥,我等你回来。”

虞洽卿不经意地问道:“你怎么认识林小玉的?”

少年的眼圈红了,道:“她是我娘。”

虞洽卿长叹了口气,抚着他的头道:“我说怎么有点像。”问道:“你一直在这村里?”虞洽卿曾在村里问过林小玉的事,但没人和他提过林小玉有儿子。

少年道:“不是。我听路上的人说你要回乡,特意赶来的。”

虞洽卿心中一动,道:“你娘提起过我?”

少年道:“提起过。”

虞洽卿道:“你家中还有什么人?”

少年道:“什么人都没有了。我爹早就死了,有两个哥哥,也早就死了。有个姐姐,被人拐跑了。后来,我娘也死了。”

虞洽卿道:“你是谁养大的?”

少年道:“讨一点,主要靠捡蛤蜊。我娘说,你就是捡蛤蜊发的财。她说你能看到海水里的金子。”

虞洽卿道:“没有海水,哪有蛤蜊!只有珍惜海水的人才能捡到蛤蜊,只有珍惜蛤蜊的人才能捡到金子。”

少年低头道:“我现在懂了。”

虞洽卿眼睛有些潮,问道:“你想不想去上海?”

少年道:“想,做梦都想。”

虞洽卿道:“好!”几天后,虞洽卿把这个少年带到上海,替他谋了份差事。

回到上海后,虞洽卿立即找到宁波帮的大佬们商议办航运的事。资金方面,由于数额较大,独力承担颇为吃力;经营方面,更要依赖宁波帮的势力,以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他首先找到的是严信厚。严信厚听了他的计划,略一沉吟,说:“沪甬线还涉及到绍兴帮,何不请绍兴帮也来参加?”于是,虞洽卿又找到绍兴帮的头面人物乐振葆。经过反复蹉商,宁、绍两帮同乡会决定正式开会商讨创建轮船公司的事情。开会那一天,福州路22号的宁波旅沪同乡会事务所门前热闹起来,严信厚、朱葆三、乐振葆、傅筱庵、虞洽卿、盛丕华、谢蘅窗等头面人物先后来到。

会上公推朱葆三为大会主席。朱葆三也不推辞,起身道:“洽卿提议创建我们自己的轮船公司,我很赞成,沪甬航线沿线皆我甬人同乡,却没有一条自己的轮船,这和我宁、绍两帮在上海的地位很不相衬。”对虞洽卿说:“洽卿,这些日子你四方奔走,必有心得,先说说你的想法。”虞洽卿道:“沪甬航线,日夜繁忙,货物运量达千万之巨,外国轮船公司将这笔钱挣了不说,还肆意欺辱我们同乡。我们要争这口气,办一个自己的轮船公司给洋人看看。同时,有了自己的轮船,大家有事也方便,公事私事都方便。”短裆帮领袖沈洪赉率先表态赞同。他在四明公所事件中出力颇多,为宁波帮所倚重,被公举为公所副董。他说:“兴办轮船公司是利民利己的大事,我第一个赞同。四明公所事件后,公所内不许停放棺材,宁波同乡每年有一千多口棺材要装运回乡,可东方、太古、招商这三家轮船公司说运棺材不吉利,出多大价钱都不给运。大家只能用帆船运,从内河绕道杭州,再到宁波,非常麻烦,而且多耗时日,天气热时,尚未到家,尸体早烂了。”沈洪赉开口便说棺材,虽然有些不吉利,但确是实情,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虞洽卿说:“这条航线,已有三条轮船,我们要想打开局面,必须发挥宁绍同乡的优势。在资金方面,筹股要考虑到一般人的能力,每股的股金不宜太高,好让宁绍同乡都有机会参与,这样,能筹到更多的钱。”

大家也纷纷献计,说了一些点子。最后,大会形成决议:1.公司定名为“宁绍轮船公司”;2.推举绍兴人乐振葆为董事长,盛丕华为监察人,虞洽卿为总经理;3.公司股本一百万元,每股五元。宁绍轮船公司的章程出台后,很多上层富商担心斗不过外轮,左思右想之下,很少认股。虞洽卿便会同沈洪赉找来许多短裆朋友,以造福桑梓为名劝说大家入股。不少宁绍同乡饱受外轮欺凌,听说要办自己的轮船公司,踊跃认股。一些帮佣的摆摊的、做工的底层同乡,也节衣缩食认购股份。没多久,征集到股金二十八万元。二十八万元虽然不少,但离一百万元的目标尚远。

同类推荐
  • 默多克家族全传

    默多克家族全传

    1952年,默多克继承了父亲的小报《新闻报》,短短的三四十年将其发展为跨越欧、美、亚、澳几大洲,涉足广播、影视、报业诸领域的传播媒介帝国。在他的麾下,既有久负盛名的英国《泰晤士报》,也有美国电影界的巨无霸——20世纪福克斯公司。80年代初,默多克的国际新闻集团年营业额达到12亿澳元,他本人也成为新闻界翘楚。默多克报业集团的投资极为广泛,除报业出版外,还延伸到电视台、电影公司、唱片公司、图书公司、足球俱乐部、航空公司、石油钻探等非传统领域。着眼于长远、敢于冒风险、善于撬动资本杠杆是默多克扩张的法宝,将为读者展示默多克的传奇经历和经营奇才。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狼牙山五壮士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他们所在的部队——第一分区,也传遍了整个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聂荣臻司令员在军区的一次会议上,高度地评价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行为。他说:“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我们要继续下去,发扬光大。”为了悼念为国捐躯的马宝玉、胡德林和胡福才3位烈士,一分区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在会上宣读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政治部发出的训令,训令要求全区各部队,学习狼牙山五壮士勇敢顽强的精神,以战斗的胜利来纪念他们。
  • 大清王朝之爱新觉罗

    大清王朝之爱新觉罗

    清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统治者为满族爱新觉罗氏。在明朝朱氏家族统治日渐没落的时候,东北苦寒之地的一个家族日益崛起,这个家族起先只是为了报杀父之仇,随着实力不断扩大,志向也由复仇变为建国乃至征服天下。清爱新觉罗家族自入关后,共历十帝,统治近三百年。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历史中,家族问争斗没有前朝各代激烈,最大的问题在于“华夷之争”下的民族融合。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使封建经济达到了顶峰,但同时,由于闭关自守、盲目自大,使中国在近现代落看于世界发展。
  • 人生边上,心城内外:钱钟书的围城人生

    人生边上,心城内外:钱钟书的围城人生

    钱钟书是中国二十世纪的大文学家,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大学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成年后,他遇见爱情,经历艰难,修成正果,继而留学深造走向世界。回国后与妻子相濡以沫,患难而来,坚持文学创作。他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有千古名篇《管锥编》,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其文才横溢,妙喻连篇。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人生边上,心城内外:钱钟书的围城人生》将带你走进一代文学巨匠钱钟书的人生沉浮。
  • 陈果夫全传

    陈果夫全传

    《陈果夫全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陈果夫和陈立夫的生平痕迹。内容包括:祖上余萌、自强和奋斗、为蒋氏出力、在权力的巅峰上、在得意和不得意之间等。
热门推荐
  • 逆袭神医小姐

    逆袭神医小姐

    想想当初,自己在21世纪时,吃香喝辣,不说有多成功,但在国际里完全可以横着走。可风水轮流转,先是他着赖着我,踢不走,说真的:他是风华绝貌的国师吗?我表示,无语了……
  • 叫我大师兄

    叫我大师兄

    叫我大师兄,元阳宗首席弟子,在校园经历的一段夺宝之旅。
  • 宠妻日常

    宠妻日常

    她是太子太傅的嫡女!他是太子的死对头瑾王!一道圣旨却让她成为了他的妃,她原本以为凭着自己是太子太傅的女儿,瑾王即便不会对她冷若冰霜,也至少会对她相敬如宾吧!还有她那位及皇贵妃的婆婆应该会各种刁难她才对,怎么又会像对待自己亲生女儿一般呢?原来,一切的一切都是早已注定的。因为,他一直爱着她,比她想象的还要久。
  • 墨本斋

    墨本斋

    短命人矣短命来,落梅染香扇底哀。乘风归也乘风去,自是人世墨本斋。墨本斋中每一个本的宿命,也许,只不过以自身喜伤做引,以自己心头血为墨,墨祭为这人世间,又一独一无二的故事话本,想不明白,这是一种责任,还是千百年来的古色折磨。
  • 妖修乔白

    妖修乔白

    一个内心汉纸的软妹子,在彪悍妖修的路上越走越远的故事。而她的初衷是要修仙扑倒神君的哇。可是谁能解释一下,到头来却被一个大魔头扑倒了,虽然你也很帅很美,但是这不科学啊!“嗯?”某魔尊一挑眉。“嗯,三界你最帅你最美,重要的是我只爱你,嗯嗯。”狂点头,威胁神马的最没有爱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弗洛伊德本能成功学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弗洛伊德本能成功学

    本书内容包括:记忆的特性、遗忘的特性、数字与迷信、意识与潜意识、压抑的状态、悲痛与抑郁、幽默的作用、神秘的梦、自我与本我、本能的特性等。
  • 束之咒

    束之咒

    重生在孤儿院,原以为是个孤儿。后来以为找到了父亲,也不过是一场误会。当身世浮出水面,找到亲人后,才发现不知道何时自己身后多那些追逐的人。前世的经历,无法敞开心扉,而那些人又如何的得到他吶……
  • 步步惊情之医妃倾城

    步步惊情之医妃倾城

    她是医神无双的弟子,是丞相慕容烈的嫡出长女。她有爱她宠他护她如命的九王爷,....是谁让这焉红的血染满丞相府,是谁让母亲哥哥连死都死不暝目,又是谁让她爱人长眠不醒?她三千发丝在他眼眸下寸寸成雪,两行血泪自眼中邪戾而出。'我慕容煙儿发誓,只要我一天不死定要你偿尽这丧亲之痛,我要你被别人踩在脚下生生世世不得翻身,身边所有人都背叛你。我诅咒你永远都得不到自己所爱,永远活在惶恐之中,最后一个人孤独的死去。再次归来,她是云国贵妃。惊艳出场,朝堂对视,她目光清冷,一转眼却又笑艷如花。他始终是忘不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吗?....不,朕要的,从来就没有得不到的。
  • 穿越之逆天莫家嫡小姐

    穿越之逆天莫家嫡小姐

    惨遭背叛的她因为一次意外穿越到莫家大小姐身上,他,是大陆地下的统治者,他不爱任何人却唯独爱上了她,莫家大小姐开始逆天之途。‘哈哈,你要是敢背叛我,我会让你身不如死。’‘小恋儿,我永远守护你’他欣喜若狂,可是她后面那句让他泪流满面,她却腹黑的说‘先试用三个月。’‘小恋儿会不会太长了。’‘不长不长。’她腹黑狂傲,可她有那个资本
  • 掌道成仙

    掌道成仙

    苍生有难,万般不易。生老病死,各安天命。世人不服,妄寻长生之道。然,天命也。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唯道可解其一二。道中之道,玄之又妙。人中之人,自第一人成仙得道以来,过千千万万载,仙途鼎盛!一小童,因缘际会。掌仙缘,蹋仙道。后又何如?世间若有安全法,缘在道中掌仙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