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指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一种强烈追求和向往,是指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构想。这是决定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类型和原因的决定性因素,求职择业的一切都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大学生高尚的职业理想应当是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走出个人的小天地。如果纯粹只从个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就非常容易走向死胡同。在这方面,马克思的青年时代的职业理想很值得今天的大学生好好学习。马克思1835年在特利尔中学毕业时写的一篇关于职业理想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就提出了一些针对今天的大学生求职择业仍有深刻启迪的看法。他在谈到职业选择时指出:“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样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而对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只不过是一种手段。”
在马克思看来,“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所以,“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度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最初的高尚的职业理想,为他日后所从事的为解放全人类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由于对职业理想的坚定信念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一生对所从事的事业义无反顾,能努力克服事业中的重重困难,坚定地实践了自己青年时代对未来将从事的职业构想。马克思的至理名言,对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在发展变化的社会中找寻最佳位置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每个大学毕业生,如果正确地选择了职业,就是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毕业生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争取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那么如何迈好这第一步呢?首先需要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弄清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就总体而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会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某个专业,情况就不尽相同了。从近几年看,工科类大部分专业供不应求,其中机械、计算机、自动控制等专业需求量较大,而文科和理科类的某些专业需求较少,有些专业甚至没有需求信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在逐年增加,而就业机会往往不能同步扩大,就业难仍旧是困扰各级政府的一大难题,加之国企改革,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压缩编制、裁减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日益增多。
因此,面对以上情况,大学毕业生不能把期望值定的太高,即使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也同样要不断调整自我的期望值,使自己的理想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符合社会需要,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而得到比较理想的工作。
4.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毕业生分配制度已经从传统的“统分统包制”转向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的以市场为媒介的“双向选择制”,大学生的就业实行了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自主择业方式。在这种与过去统包统分就业制度完全不同的就业方式中,大学生本身的思想观念转变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大学生择业意识行为要主动与国家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接轨”。在最近进行的一次对大学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当问到你愿意通过哪种途径选择职业时,通过市场择业的占第一位,为25.66%;其次是自荐,为23.77%;亲友介绍,为23.02%;新闻媒介,为11.07%;其他方式,为15.85%。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依靠市场选择职业的人已占首位,但具体的择业方式并不是单一的,毕业生们有多种选择。大学毕业生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每一个人都可以问一问自己: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吗?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一切都要进入市场。企业进入了市场,人才也进入了市场。如果不想被历史的列车无情的抛下,就必须努力去认识市场,主动适应市场,牢固树立市场观念。
有人认为,大学生的天职主要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以后未必在经济领域工作,有无市场观念关系不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引入大学生的就业之中,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环境。作为未来的科技文化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却不懂得市场规律,不懂得经济规律,是很难在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的。在经济舞台上,不仅仅是经济的竞争,而且是人才的竞争,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讲,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所以,大学生必须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才能与之相适应。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才的竞争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才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只有通过平等的竞争,促使人们高水平、高标准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才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只有通过平等的竞争,才能体现实力的较量,才能克服不正之风对人才成长的干扰,使真正有实力的人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整体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将来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能否产生经济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自己是否具有市场意识。因为,无论你的专业知识如何扎实精深,设计出来的产品有多先进,如果缺乏市场意识,不能转化成受社会欢迎的商品,仍然产生不了经济效益,那么你的成绩以及你本人依然不会被社会承认,依然难于对社会做出贡献。可以说,具有市场意识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自身能够迎接新挑战、跟上新时代的标志之一,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回报国家和民族的标志之一。
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还深深地影响着人才市场。供不应求,择业的范围就大,就业就比较容易;供过于求,择业的范围就小,就业就比较困难。明白了这一市场规律,在求职择业时就不会一厢情愿想当然,不会只想着自己有什么学历就应该得到什么工作,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待遇。市场是从来也没有什么“应该”的东西,它有自己不可逆转的运行规律。在大学生供大于求的时候,要求太高,肯定很少有人问津。
所以,大学毕业生应该在思想上牢固确立起市场观念。只有树立了市场观念,认识市场,主动适应市场,才能不断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做好参与竞争的思想准备。
(二)消除择业焦虑的技巧
大学毕业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择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是不行的。因此,必须克服焦虑心理。主要是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事事求稳、求顺的思想,不怕风险和挫折,并且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最大程度地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
1.转换角色,适应社会需要
求职择业不同于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它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毕业生在求职前必须从宏观上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了解正在实施的改革措施及存在的问题;从微观处要了解自己专业就业的基本情况和改革趋势,以及劳动人事管理的办法和动态,用人数量和标准,同时还应尽可能地了解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的目的不是研究、评判,而是为了接纳、为了适应。
因社会变化迅速,经过数年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毕业时,人才需求的数量和模式与当年入学时所做的预测可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同学经过几年的学习,对专业和行业的认识和情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专业由热变冷了,由“短线”变成了“长线”;一些专业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造中,却依然跟不上形式的变化和需求。种种现象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感到焦虑、无奈和迷茫。要想有所作为,走出无奈,毕业生只有走出象牙塔,正确认识自己的求职地位,不要把学校、社会、家庭、亲友所给予的尊重、爱护关心当成社会给予的最终认可,而要转换角色,投入社会,了解社会,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需求,主动接受社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