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00300000001

第1章 典章制度(1)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到家事大到国事都离不开规矩,所以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典章制度的建设。首先就让我们在本章了解一下古代社会的各种基本准则。

典章制度是指什么?

典章制度,是对国家基本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各种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政治制度、财政制度、军事制度、考试制度、中央官制、皇帝制度、政府机构、官吏选拔、职官管理、行政监察等。中国自夏以来,典章制度经历了由疏陋到完备,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并形成一种跨越朝代、连续统一的制度。

典章制度是我们展望历史,尤其是了解历代统治手段沿革的窗口。大到经国之大业,小到生活之琐事,无不与典章制度息息相关。而要了解典章制度,有很多书可查考。《史记》中的“书”以及各朝正史中的“志”“录”,就留下了丰富的有关典制的记载。此外,还有很多典制专书,如《文献通考》《通典》《通志》,以及各种“法令”“律则”“典章”“会要”“会典”等。

什么是禅让制?

禅让制,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禅让制的产生,与生产力落后有关。在上古时期,人类需要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存,要推举有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进行统一的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

有确切记载的禅让出现在《尚书》之中。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推举舜为继承人,在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请舜做自己的助手。尧死后,舜继位,又用同样的推举方式,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不过,禅让制传至禹便告消亡。禹的儿子启杀死原继承人伯益,自己继承王位,以禅让制为代表的原始部落共和制度被父系社会的世袭制所取代。

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过禅让之举,如公元8年西汉孺子刘婴禅让给新朝王莽、220年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等。但这些事件只是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与真正的禅让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什么?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为夏朝,史学界一般将其创立时间确认为公元前2070年。

夏朝创立者为禹。大禹治水有功,舜禅让禹为夏朝的王,这就是夏朝的开始。禹在位期间,夏部落逐渐强大,私有财产不断增加,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势也越来越大。禹死之后,禹的儿子启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权力杀死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又出兵打败对此不服的有扈氏部落,巩固了自己的王位。从夏启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夏朝共经历十四代,十七个王。末代王夏桀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后商汤起兵反夏伐桀,先后攻灭了桀的党羽韦国、顾国,击败了昆吾国。公元前1600年,夏国亡。夏桀被放逐而饿死,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就此灭亡。

中国早期六大文化区系分别是什么?

在距今约8000~3000年,中国存在六大文化区系。它们平行发展并相互影响,共同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源头。这六大区系主要为:北方新石器文化、东方新石器文化、中原新石器文化、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西南地区新石器文化、南方新石器文化。

北方新石器文化,以辽西部和内蒙古中南部为核心区;东方新石器文化,则包括鲁西南和胶东两个分支文化;中原新石器文化,即中国母体文化的黄河流域文化圈,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地带,辐射整个黄河中游乃至部分下游地区。而北方、东方以及中原三个区系又汇流构成了夏商周三代的黄河文明。

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以太湖为中心,春秋时的吴越文化即由此发端而来;西南地区新石器文化,包括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分区,其中的江汉文化成为后来的“楚文化”的主要源头;南方新石器文化,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辐射广大南方地区。西南、南方、东南三区系则最后汇集而成了长江文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六大文化区系彻底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

“天下”的范围有多大?

“天下”是古人对于世界的一种笼统说法,不同时期所指代的地理范围也不同。

“天下”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时的天下并不大,主要指夏商周三代王权所统治的范围,具体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流域的湖北以及江浙地区等地。到了秦代,随着郡县制的设立,“天下”的概念扩大,南边和东边都到了大海边,北边和西边则依旧没有具体边界。不过,先秦的一些哲学家认为,“天下”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如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就认为,儒家所说的“天下”实际上只占真正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不过,这种观点在当时被认为是无稽之谈。

至明清时期,中国人通常以包括中国以及周边的日本、朝鲜等附属国在内的区域为“天下”。不过,更多时候,天下已经没有了地理意义,而成为一种政治上的概念。比如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中的天下指的仅是中国。显然他知道“天下”并没有这么小,而只是将“天下”作为一种政治概念。

“中国”到底指哪里?

“中国”一词有3000年的使用历史,最早出现于周朝。当时因为华夏民族拥有了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并且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而周围的四夷仍旧裹着树叶兽皮靠打猎为生,于是把自己与四夷分开,以显示自己的优越。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人们将华夏民族所居住的区域称为“中国”,意即中央之国。

这时的“中国”并非指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地理与文化概念,其意与“中州”“中夏”“中原”“中华”差不多。由于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中国”在古典文献中有时还被用作诸如京城、中原地区、天子直接统治地区、国内等意。

中国正式作为国家名称是在1912年。当时合汉、满、蒙、回、藏五个大族为一家,定名为中华,全称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华夏儿女”为何能代指中国人?

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分布有许多氏族部落。至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流域主要形成两个部落,其中“华”是黄帝部落的名称,“夏”是炎帝部落的名称。“华”“夏”两个部落长期与周遭的商族、周族等其他部落交流融合,逐渐形成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相互兼并,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加强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密切联系,至秦朝则形成以华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朝时,我国人口繁衍,影响力日盛,逐渐以汉族代替了诸夏、华夏等旧称。

后世也常有人用华夏来指代汉族,如,明朝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于华夏矣。”如今我们常用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都是取华夏族的这一层含义。

“四夷”真的仅指四个民族吗?

四夷,是古代华夏族对中国边区文化层次较低各族之泛称。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知度》记载,四夷一般指代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四个部族。

东夷,即东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在夏商周时期指生活于今山东淮河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众多部落、方国。秦以后多指居住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

西戎,是华夏族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战国以前主要指氐羌系各部落,秦汉以后狭义指氐羌诸部,广义则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

北狄,即华夏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战国以后,北狄族群华夏化,一部分南下融入胡人之中,成为匈奴的重要来源之一。

南蛮,即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南蛮成分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现今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南蛮民族演变而来。

古代的“九州”指的是哪里?

“九州”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是战国时魏国人士托名大禹而着的文章。该文说,大禹在治水的时候把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如今,这九州有各自对应的地域: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兖州起自黄河下游、济水,涉及河北、河南、山东部分地区;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区;徐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涉及山东、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扬州,起自淮河、黄海,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荆州起自荆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等地;豫州起自中原、黄河下游,涉及河南、山东等地;梁州起自华山、黑水,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等地;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

以上九州的划分,将古代中国全部国境囊括在内。所以,九州又一直被当作全国、天下的代名词。除“九州”外,后世又有“十二州”之说。“十二州”比“九州”多出来的地域,主要为今河北最北部,内蒙古、辽宁和黑龙江的一部分。

什么是“三礼”?

“三礼”为记述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三部典籍,即《周礼》《仪礼》和《礼记》的合称。这三部书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这其中,《周礼》主要讲解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着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总的来说,《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各个部分作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说明。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容,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蓝本和百科全书。

什么是“三通”?

“三通”为《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这三部书的合称。

《通典》,唐朝杜佑撰写,二百卷,内容包括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类,每类又分子目。全书一百九十万字,详尽阐述了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

《通志》,南宋郑樵撰写,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卷,是自《史记》之后现存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性着作,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对于后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献通考》,简称《通考》,宋元时代着名学者马端临编撰,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着作。

总的来说,“三通”之中,《通典》以精密见称,《通志》以博通见长,《文献通考》则以详赡着称,三书都以贯通古今为主旨,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郊祭大典”是怎样的一种祭礼?

郊祭大典,是古代祭祀天、地的重要仪式。

祭天大典通常选在冬至日进行,由皇帝亲自主持祭祀仪式。祭天大典是古代最为隆重的祭典,人们认为皇帝一旦疏忽郊祭大典,可造成社会风气的腐败,由此导致王朝覆灭。祭天大典可在都城南郊进行,北京南部的天坛建筑群就是因此而建的。帝王也很钟情于泰山祭天,泰通太,即大之意,即天下名山大川,天子均有权力祭祀。

祭地大典定于北郊,时间为夏至日,由皇帝亲去或派人主持祭祀仪式,企盼在帝王的统治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祭地仪式最初在树林间空地的土丘上举行,后来发展成在都城北郊用土筑坛,并演变成典章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北京的地坛建筑群,即为明清两朝祭祀“皇地只神”之场所,是中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的一座地坛。

封禅大典是什么仪式,古代帝王又为何要去泰山封禅?

封禅大典,是一种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礼。

封禅大典起源于春秋至战国时期,是当时齐、鲁的儒生为适应兼并争霸趋于统一的形式而提出的祭礼。他们认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间的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至高无上的天帝。封是祭天,禅是祭地,泰山封禅,便赋予了帝王取得上天承认、证明自己是“天子”的神圣意义。

由此,泰山封禅大典便成了独有的古老礼仪,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成为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盛事。据史书记载,自秦代到清朝2000多年间,先后有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康熙、乾隆等十二位帝王到泰山封禅,其中汉武帝更是先后六次前往泰山封禅。历代帝王通过封禅、朝拜泰山,树立了皇权国威,而泰山因帝王封禅成为国家祭天圣坛的象征。

“社稷”的原意是什么,为什么又成为国家的代称?

社稷,原指古代的土谷之神。

“社”,即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为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祭祀时,把这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后来,人们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

稷,即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是农业之神。

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二者并祭合称“社稷”。根据《周礼·考工记》,社稷坛设于王宫右侧,与设在王宫左侧的宗庙相对,前者代表土地,后者代表血缘。所以,社稷逐渐又演变为国家的象征,如《礼记·曲礼下》中记载:“国君死社稷”,就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的意思。

“皇帝”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

皇帝,是皇、帝的合称。“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所以,古代人们考量上古时贤君的功绩,将能够配得上皇、帝之称的八人合称为“三皇五帝”。三皇,即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是古代着名的贤能君主。不过,这时皇、帝还是两个称号,不同时用于一人身上。首次将二者合并作为一个称号,始自统一六国的秦始皇。

秦始皇称帝后,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皇为上,帝为下,上天下地是万物之主,皇帝便成了意指天地的无上君主。自此,皇帝成了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

将皇帝称为“万岁”始于何时?

“万岁”原不是皇上的专属名词。

先秦时代,万岁是对上天的别称,即永恒存在的万能之天,如军队得胜归来,振臂高呼万岁,表达对上天的赞美。这一时期,“万岁”还可作为“死”的讳称,如《战国策·楚策》载,楚王游云梦,仰天而笑曰:“寡人万岁千秋后,谁与乐此矣?”

同类推荐
  • 世界音乐与舞蹈历史纵横谈

    世界音乐与舞蹈历史纵横谈

    本书从古代文明、世界宗教、探索与发现、科学与技术、医学、古代武器与战争等若干方面,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文字简洁,集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身,体例编排得当,每一部分的知识形成系统、科学的有机整体,方便读者高效、全面地获得相应知识储备。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谦虚谨慎(上)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谦虚谨慎(上)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思想课堂-民俗笔记

    思想课堂-民俗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保安族文化概要

    保安族文化概要

    保安族的精神文化具有理想信念与务实相复合的总体特征,更具有复合屡次性的特点。这种特色民族精神文化既来自于保安族的发展历程,反过来所形成的民族文化精神又指导、激励着一代代保安族人努力奋发,终将和其他民族一同走向兴旺发达。
  • 解密2012

    解密2012

    《解密2012》讲述了月亮上有什么?20世纪70年代,两个超级大国耗费数百亿巨资登月,就是要寻找这个答案,但登月所取得的资料却被政府列为超级机密讳莫如深。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一个巨大的危机正在慢慢地向人类逼近。40年后,流浪少年沙飞在追寻父亲遗物玄珠的过程中,发现玄珠上竟然隐藏着史前文明的秘密。为了查明真相,沙飞在结义兄妹的帮助下毅然亡命天涯。沿着父辈走过的足迹,沙飞找到了隐藏在玛雅古迹下的神秘地宫,潜入了古老教派机密重地。甚至穿越时空回到一万年前的巴比伦。
热门推荐
  • 盛世穿越指南

    盛世穿越指南

    穿越了怎么办?这个问题林媚也想了很久。既然已经这样了,不如试试换种不同的人生?
  • 西风动

    西风动

    科技与魔法共存,内功和异能共生,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在一个人和所有人之间做一个选择,你会怎么选择。痴,又是怎样的痴???痴于手中的兵器,亦或是痴于一个所爱之人。
  • exo之王爷们的王妃

    exo之王爷们的王妃

    一个女生因为一些事,被身为王爷们的exo所救,因为exo对她一见钟情,要她成为了他们的王妃,她也对exo一见钟情,便答应了他们,但事情真的会如他们所愿吗?皇上和皇后会同意他们在一起吗?如果皇上和皇后同意了,他们能顺利的生活吗?有没有人破坏呢?请期待正文。(本文原创,禁止抄袭。)总裁们不爱我介绍因为一场交易,他们成为了夫妻,她爱他们,但他们不爱她,爱着另一个女孩,而那个女孩也爱着他们,当她知道后却依然爱着他们。她被他们伤的遍体鳞伤,任然爱着他们,后来因为一场意外,她离开了他们,他们才知道自己爱的一直是她,可就算知道了,她也回不来。(小说原创,禁止抄袭。)
  • 三国战歌

    三国战歌

    金戈残阳殷如血,暗夜锁龙不归雄。惊涛拍岸碧狂澜,是非成败转头空。一条血腥不归路,一代枭雄成长历程。
  • 富家男的潜逃妻

    富家男的潜逃妻

    他阳光,她内向,一次奇葩的相遇,两人如火山撞地球,火花四射,却也注定是一场攻城之恋。他步步为营,用真心为她设下陷阱;她时时退却,却没能逃出他的爱。一场联姻,打碎了美好的恋情,也重塑了他和她。五年再遇,他冰冷,她成熟,他和她相爱相杀。真爱能坚持多久,五年?还是十年?五年的涅槃,能否让两个人克服一切,走向美满。看乌龟小妹如何挣扎在自己的纠结,看痴情富家男如何收服失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汉末无贼

    汉末无贼

    山贼水贼马贼,羌贼越贼夷贼;黄巾贼白波贼,黑山贼泰山贼;董贼袁贼曹贼,碧眼贼大耳贼;民贼奸贼国贼;谁特么在说谁是贼?天下熙攘,皆为利往。英雄枭雄笑谈中,魑魅魍魉皆凡人。今人穿越回汉末,当起秋风扫犁庭。
  • 庭隐凡尘忆

    庭隐凡尘忆

    她于他是来客,莞尔间倾心相待,一生相守的允诺,此生,前尘都敌不过她的笑颜;他于她是过客,一场意外的相遇,不想却难忘一生,从此眼光只为他停留。宫城之中硝烟四起,是放弃还是坚守,是等待还是转身,是忘记还是追寻。时光流转,是谁错扰了谁的年华,又是谁温暖了谁的岁月?
  • 异界之征战四方

    异界之征战四方

    原本苦逼童年的特工主角穿越了,带着之前的异能与武艺来到了这个纷乱的大陆。厌恶战争的主角却穿越到了一个军旅世家,不得不踏上征战四方的旅程。领兵打仗?我不会啊!不过,跟踪?暗杀?侦查?下毒?这我强项啊。什么,你十二阶你威武啊,SS级异能教你做人!大陆各族,战事频繁,且看主角如何与自己的朋友们高奏凯哥,征战四方。
  • 烽火修罗

    烽火修罗

    一怒混沌涌,一笑众生寒,一人一剑烽火行,以万骨枯证修罗名!
  • The Well of the Saints

    The Well of the Saint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