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57500000031

第31章 一体同观分

过去心不可得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译文】

“须菩提,这话怎么讲?如来佛有照见色身的肉眼没有?”

“是这样,世界之尊。如来佛有这样的肉眼。”

“须菩提,这话怎么讲?如来佛有照见大千的天眼没有?”

“是这样,世界之尊。如来佛有这样的天眼。”

“须菩提,这话怎么讲?如来佛有照见因果的慧眼没有?”

“是这样,世界之尊。如来佛有这样的慧眼。”

“须菩提,这话怎么讲?如来佛有照见法理的法眼没有?”

“是这样,世界之尊。如来佛有这样的法眼。”

“须菩提,这话怎么讲?如来佛有照见觉性的佛眼没有?”

“是这样,世界之尊。如来佛有这样的佛眼。”

“须菩提,这话怎么讲?比如说恒河中所有的沙粒,佛说是不是沙呢?”

“是这样,世界之尊。如来佛说是沙。”

“须菩提,这话怎么讲?比如说一条恒河中的所有沙粒,再有与这些沙粒相等数量的恒河,这些恒河所有沙粒数量的佛的国土世界,照这样说算不算多?”

“非常多了。世界之尊。”

佛告诉须菩提说:“那些个国土世界中所有的一切众生,有无数种种的心愿,如来佛全都知道。为什么呢?如来佛说过,各种各样的心,都叫做不是心,所以才叫做是心。这是什么缘故呢?须菩提,过去世的心愿不可获得,现在世的心愿也不可获得,未来世的心愿更不可获得啊!”

【解读】

肉眼是普通人(凡夫)的视觉器官;天眼是天神之眼,可以遥视;慧眼是得小乘道果者之眼,可以看见涅槃妙境;法眼是菩萨之眼,可见诸法实相;佛眼是诸佛之眼,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释迦牟尼例举此五眼,揭示了事物的存在层次,借以阐明无相之理。如来同时具有有此五眼,说明如来同于众生,又离于众生。

恒河中的沙子不可胜计,如恒河沙般的恒河中的沙子更是无法计算,既便是如此之多的佛治世界中的所有众生,它们所有的心念,如来都能洞彻知晓,因为这些心念都不真实,仍是种种妄想之心,所以仅仅叫做心而已。心念如同流水,流转不定,过去之心已然过去,不可再来;现在之心飘浮不定,未来之心不可预定,所以它们都不是真实的。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句话后来成为佛教的名言,在揭露心相虚妄时常加以引用。有一则禅宗故事,说的是德山宣鉴禅师有一次去买点心吃,卖点心的老婆婆问他:《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卖点心吃是要点的那个心?德山禅师汗流浃背,回答不出,由此而大悟。

【活学活用】

佛陀有一个堂弟叫阿那律,后来也跟佛陀出家了,他很懒,一听佛讲法就会睡着。佛陀有一次骂他:“哎呀!像你这样子要出家,还修什么道呀?将来就做猪吧!”因为贪睡的人将来就有可能做猪,是指下一生,不是指这一生,有可能。因为依照这个生命业力的走向,贪睡嗜睡,就会感应是那样的一个报应之身。于是阿那律就发愤图强,结果精进得眼睛瞎了。但是,佛陀教给他一种“火光智慧三昧”的修定方法。结果他观察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看手中的一个小苹果一样清楚。肉眼虽瞎了,但是他天眼却很厉害。

现在我们如何来区分正常的天眼与仅仅是特异功能的天眼呢?天眼通,佛教有、婆罗门教有、印度教有、耆那教有、道教有、乃至练特异功能也可能有,这是共法。但是佛教特有的“天眼明”是不共法,不共就是他们只有这个神通,却没有明,“明”是什么意思?“明”就是可用可不用,他要是用就有,不用他也不显摆,这就是“明”。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大家都知道慧眼才能识英雄。没有伯乐的慧眼哪有千里马,蔺相如不惜把和氏璧砸了也不让秦王得到,这就是慧眼。特殊的技能也是慧眼之一,好比说中国话叫“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中央台好像播过一档节目,讲的是内蒙古的一个警察,仅看一双脚印,就能抓住罪犯,判出这个案子来。他就有这个慧眼,一看脚印就知道这个犯人身高是多少,体重多少,心态什么样。那心态能看出来吗?不妨测试一下,大家都用毛笔字抄《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我们在座八十人,每人用毛笔抄一遍,然后拿出去给陌生人看,他们一定能看出你正在写时地心态,你做任何事情,你那个心力都是灌注在那个事情当下的,没有任何神秘的,人离开心就活不了,所以你心若在烦恼,你做事情时,烙印就打在那个事情上。所以比量认知叫算,现量认知——慧眼,马上就感知得到,所以如来当然有慧眼。

如来有没有法眼呢?法眼是什么?看佛经经常说得法眼净,就是正确的认知了诸法的实相,叫做法眼。这可不是法律专家的眼。那么佛呢?还有不共的,叫佛眼。中国的禅宗史上,在宋朝有著名的三佛禅师,就是佛果克勤禅师、佛眼清远禅师和佛鉴慧勤禅师,他们就是一个师父教了三个徒弟,分别叫佛眼、佛果、佛鉴,非常厉害!这三个禅师振兴了禅宗。

那什么叫做佛眼?

有一天苏东坡到了镇江金山寺,跟佛印禅师打赌,两个人互相形容,苏东坡对佛印禅师说你就是个驴粪,佛印禅师说在我眼里你就是一尊佛,苏东坡高高兴兴地回家,跟苏小妹说,今天那老和尚又输了,败下阵来。苏小妹说,哥哥你才傻呢,你心里装了粪,所以你看谁都是粪。佛印禅师眼里装了佛,所以他看天下都是佛。以佛眼观之,天下一切都是佛;以烦眼观之天下都是烦。实际上当我们内心烦恼的时候,我们就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污染源。但是反过来,当我们内心平和,像莲花一样芬芳绽放的时候,散发出戒的光明、定的光明、慈悲的光明、智慧的光明的时候,你什么话都不需要说,自然所有人都会尊重你。很多时候你只要以身作则,只要遵守就够了,而不必去约束别人,行动的力量胜于宣传的力量。现在问题是太多的佛教徒不懂得这个道理,逮着什么人都抓过来,动员、宣传,总想度众生。所以吃素成为积功累德的方法,放生成为积功累德的方法,念佛成为积功累德的方法,帮助他人全都抱着为自己谋福利的狭隘的功德心理。这样的佛教,这样的佛教徒,经常引起社会的愤慨。

须菩提,那你又怎么说呢?恒河中所有的沙,佛说是不是沙?“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所以佛法并不坏世间相。《楞严经》里面佛说“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纵经尘劫,终不可得”。也就是说,你想要做大米饭,把一堆沙子从河里去捞出来,搁到饭锅里面烧啊、烧啊,纵然会经过像尘土那么多个劫,烧来烧去,怎么样?沙子还是沙子。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我们已经说过了,一个恒河中细沙无量,“有如是沙等恒河”,又有那么多细沙一样的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佛的世界这么多,可以数、可以量吗?数不出来,量不出来。“宁为多不?甚多,世尊。”当然是太多太多了,佛告诉须菩提,就像这么多的佛土中的“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无一遗漏,全都知道,“何以故”?如来知道“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有没有叫做心的东西呢?没有!但是我心痛,你伤了我的心,整天那样说,是不是?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问题在这儿了,“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也就是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为什么叫不可得?是自己给自己下的定义,还是佛下的定义?还是事情本身就是如是?想想过去的心可得吗?一生中有多少个事情你能记得?

那对正在经历的事情,有些人也在犯着糊涂呢。有一个科学数字,说人为的灾害百分之七十五是源于人类的瞬间麻痹。失念,他的念头失去了。瞬间的大脑失控,就失去记忆。那未来的心更不可得,谁能算出明天会发生什么事?算不出来。那么不管是过去心,现在心还是未来心,遵从一个什么法则?无常法则。生起来就消失,所以如来能不能悉知这样一个生起来就消失的心?佛陀说了,如来悉知。他若不能就麻烦了,那么如来的佛眼、法眼、慧眼、天眼、人眼就都不起作用了,所以如来悉知。为什么悉知?因为不管是大妄想、小妄想、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都遵从无常法则,那佛陀不需要知道它的消失和生起,因为他知道生起就消失。不管什么样的妄念,你坐下来哪怕一个小时了,还都是心猿意马的心,没关系;七上八下的心,没关系;辗转腾挪的心,没关系。无论怎么辗转腾挪生起来都会消失,这个是不变的,无常法则。掌握了这个,你的心当然就越来越安静。

著名的禅宗叫“临济棒,德山喝”,也叫做“德山棒,临济喝”。德山禅师是四川人,姓周,注解《金刚经》做了一本书,叫《青龙书抄》。他听说江西和湖南那些地方禅宗兴盛,不但烧佛经,和尚们还喝佛骂祖,他认为这些是魔子,便担着《青龙书抄》,要去剿灭这些魔子魔孙。

到了龙潭旁边,大概在湖南吧,有个三岔路口,饿了,有个老婆子在那儿卖点心。那时一个出家人在行头陀行的时候,要随身带十八件东西:滤水囊(我们那天讲过了,喝水不能用天眼,要过滤水)、钵、一个小佛像、一个小香炉、随身用的衣服、简单的坐具,就是一个像床单一样的东西。一个禅杖化缘用的,化缘时在人家门口,不能进门的,“当当当”,不能少于三声,不能超过三声,就三声,人家不给就算了,停一会儿再走。所以十八件物品的担子随身挑着,或者背着一个背架子。现在我们到江西、云南,这些和尚们有时候还用那个背架子。他把担子一放,对老阿婆说我饿了,买点儿点心。老阿婆说大德呀,你担子里挑的什么呀?挑的《青龙书抄》,注解《金刚经》的。《金刚经》说的是什么?这还用说,《金刚经》讲佛法呀。那我请问你《金刚经》里说的那个道理,如果你答出来我免费送你点心,如果答不出来,对不起,给钱我也不卖。大德我且问你,《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大德你点的哪个心呢?

德山禅师一听哑壳了,但他是很有悟性的人,马上问老阿婆,该怎么办?老婆子说照这个方向走,且直去。好,挑着担子就走,不吃了。到了龙潭崇信禅师那里,大喊三声“龙潭、龙潭、龙潭”,龙潭禅师不理他。德山禅师一看他不理他,也不扭捏,而是直率而言:“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这时他已不是剿灭魔子魔孙的态度了,而是向往之心了,词变了。老和尚门帘一挑,“许你了。”“好”!德山法师把担子放下便一直跟着龙潭禅师,但龙潭禅师什么都不教他,不教他佛法,也不跟他辩论,就是默不作声,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

有一天德山也急了,我来这么久了,你也不教我佛法?龙潭禅师说:“去,给我火灰扒拉扒拉”!那时南方天冷时是烧炭的,德山禅师下了床,拿草棍一扒拉,在那个灰烬里面露出一点点的亮光,然后龙潭禅师跟他说:“慢慢拨,慢慢找,还是有一些。”德山禅师豁然有醒,似乎什么东西触动了他心里深层的悟性,但是还没有太明白,过一会儿说“天黑了,师父你送我回去吧!”“天黑了,你自己回去吧!”“天黑了我不敢回去。”“那我这儿有灯。”点着了,德山一接,那老和尚却“噗”一口吹灭了,德山竟豁然大悟。德山禅师得悟得因缘,竟是这样悟的。有没有意思?实在是像讲天书,不但是天书,还是评书,就差惊堂木一拍,明白了吗?没有。

禅宗就是这样,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一下子,好,第二天便悟了,德山禅师把《青龙书抄》搁到大殿前烧了,别人问,师兄怎么能烧呢?这是你花费了十八年的心血注解怎么能烧呢?他说:“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穷诸玄辩,把你的那个悬辩的,口若悬河的那种辩才,然后怎么样?若一根毫毛置在太虚空中那么样。你把你全世界的这个枢机、辩论呀、想象呀,“似一滴投于巨壑”,像把一滴水投入无边无尽的大海中一样。从此龙潭禅师说这小子将来山顶上喝佛骂祖去也,德山棒子就是这样子出来了,抡一条大棒,逢人即打,成为中国一个了不起的大禅师。

那我们来体会,三心不可得。放下执取,就这么简单,放下即是。我们所有的烦恼,有百分之四十二来自于对过去痛苦的回忆,有百分之三十来自于对未来没有发生的焦虑和担忧,烦恼总共占了百分之七十二。还有百分之四来自当下正在经历的无可奈何的事情。还有百分之四是日常生活中你根本就无可改变的事情。还剩百分之二十。就是那些个非人力所能控制的自然法则,比如太阳要升,谁能改变它?谁也改变不了。那我们的烦恼来自这么多层面,过去心百分之四十二不可得,未来心百分之三十不可得,当下的不可改变的事情百分之四不可得,那还有烦恼吗?各位说还有吗?我们来慢慢体味,最关键的是我们从打坐中去体味。

【智慧金言】

一般人想象打坐该是这样,空心静坐,那跟木头无异,跟石头无异,那门前的石狮子早就成佛了。所以坐在这里要思维修。但不是温习功课那样,跟儒家所说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一样,你不是在这儿过电影,是在这儿正思维。当下体会的进入那个境界,千万别在这儿颟顸过去,为什么是过去心不可得?因为过去心已过,当然不可得,这就叫做第六意识心来参禅,没有用。所以德山禅师要是在,肯定三十棒打下去,当下,过去心不可得,刚才痛现在还是痛,但是现在的痛跟刚才的痛绝对不是一个痛,就叫过去心不可得。你能够随时随地生起这个,刚才的妄想和现在的妄想不是一个,过去心不可得,当下即是。修定、修慧跟修知识完全不一样的。

同类推荐
  • 读者文摘(上)

    读者文摘(上)

    请你记住:说你办不成某事的人,都是无法成功的人。他个人的成就,顶多普普通通而已。因此,这种人的意见,对你有害无益。
  • 人生58个细节

    人生58个细节

    随手关门是一种好习惯,也是一种心太。夏天防蚊虫,冬天防寒气,晚上防小偷。不论是自己的门、别人的门或者公共场合下的门,关的时候应该尽量轻一点,不仅可以让门的使用寿命长一点,还可以避免制造噪音干扰大家。
  • 圈子对了,事就成了

    圈子对了,事就成了

    本书是人际交往类励志书,圈子对人生的重要性,怎样建立人脉圈子,积极开拓人脉圈子,提炼、优化自己的人脉圈子,经营和驾驭自己的人脉圈子,借鉴古今中外名人的人脉圈子。当你掌握了圈子的这些知识、技巧和方法,你将会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轻松踏上圈子铺就的成功之路。
  • 睿智一生的智慧背囊(中华阅读文库)

    睿智一生的智慧背囊(中华阅读文库)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最具可塑性的关键时期,他们虽然在校园里完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但他们掌握的主要是书本知识,而缺乏人生智慧方面的教育,对人生、对社会缺乏清醒的认识,就像第一次上船的水手,需要有经验者的教导和指引,才能更好地驾驭人生之舟,去面对变幻莫测的命运海洋。
  • 激励人生每一天

    激励人生每一天

    本书内容包括:明确目标,做好事业舵手克服弱点,培养良好习惯充满自信,扮演好“自我”角色豁达乐观,营造积极心态掌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等。
热门推荐
  • 部族诡秘

    部族诡秘

    本书故事从一个与世隔绝的部族【四部】开始说起,【四部】创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了。平时严守【先祖四训】循规蹈矩的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直到有一天少年江峰离开四部,【四部】的故事就此徐徐展开……于是一个个惊天之谜,才陆陆续续的露出水面。
  • 妃常顽皮之牵着相公鼻子走

    妃常顽皮之牵着相公鼻子走

    猫咪可以找公猫咪,我为什么就不可以!我是想找男人玩玩儿,但是我没说过我要和阎王约会啊!什么?!我是古代的人?!不是吧!去就去,可干嘛公主没得当当丫鬟?!而且还假装公主嫁出去?!我不活了我!我家相公在哪里?!我要投诉!我邱莺莺,不牵着他的鼻子走,我就不叫邱莺莺!
  • 古剑奇谭之千年之恋

    古剑奇谭之千年之恋

    她是一缕被封印了千年的魂魄,封印千年,只为了能够在千年之后遇见那个她最爱的人---风晴雪他千年之前是一缕残缺的仙灵,千年之后,转世重生的他是著名的考古家,当他遇到她时,是否回想起前世---百里屠苏她是一只修行了千年的白狐,却甘愿放弃千年修行,只为与他有一世情缘---襄铃他与她本是想爱之人,却因意外获得前世记忆,抛下她,去照顾前世所爱之人---方兰生今世他们的身份不同,能否走到一起,再续前缘。
  • 血酬令

    血酬令

    叛将左不仁,勾结午里国军队攻占京都昊丹城。皇帝亲写血书——《血酬令》交与吉宽。皇族八百余人被杀,大将吉宽怀揣十八皇子古尔英杰月夜出逃并将皇子托付于大哥吉松抚养。吉松为躲避凶险带着皇子来到狼牙谷。他化名李佬倌,孩子化名李十八为肯布尔家族放羊,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吉松被管家格灵所杀,李十八被迫远走他乡踏上了为父复仇之路。多年后再遇吉宽将军李十八才得知自已的真实身份,在吉宽的引导下李十八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复国成功。本书,情节——曲折离奇、斗争——艰苦卓绝、场面——波波澜壮阔。
  • 白骨精修炼记

    白骨精修炼记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当白骨精不是目的,它只是能活捉到“唐僧”的一种手段!毕业于名牌大学考古系的欧鹭、韦子欣、娜仁目光老道,她们把职场当作了战场,那些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唐僧”才是她们的终极目标!她们在修炼成白骨精的同时也开始了征服“唐僧”的战争!她们会大获全胜吗?如果你是一位女子,本书将教你如何修炼成一位万目聚集的“白骨精”!如果你是一位男子,本书将让你领略“白骨精”们精彩的人生!
  • 网游三国之新界

    网游三国之新界

    一款名为《新界》的游戏突然出现,然而世界各国却对它加以限制,导致在游戏开启的数年之后,才因一场变故被世人得知。蔡阳,一个因为对权力的渴望而重生到了游戏的初始时间。
  • 半脑

    半脑

    谁说我们做的梦就不是真实,谁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不是虚幻,这世界上本就分不清真实和虚幻,又何来真实和虚幻之分?当你发现你正在经历似曾相识的事情,当你发现你在现实中见到了梦境中的场景,你还会认为你所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吗?或许梦境才是真实,而现实才是梦境。
  • 冠宠皇后:绝魅外交官

    冠宠皇后:绝魅外交官

    “……秦氏之女秦贞,勾结外臣,意图叛国,诛秦家满门,秦贞革去贵妃之位,逐出京师,终生不得踏入……”“离绍寒——”她为他北冥国七年为质,她助他问鼎九五之尊……却最终,落得秦家满门抄斩,曝尸荒野,抛尸乱葬岗中,任由野狗吞食……“你只有五年可活……贞儿……值得吗?”“……我父亲不该背负这千古骂名,身为秦氏子孙不该让家族蒙冤而苟且偷生……秦贞苟且偷生,只为秦家死去的人能有一方堂堂正正的埋骨之地……”商澜国摄政王商洛宸,白衣如谪仙,温润如暖玉,“陛下,臣向陛下要一人,江忆雨!”“王叔,你……“
  • 越梦令

    越梦令

    古灵精怪天然呆的顾妤(yu)跟腹黑浪漫的人渣白枫会有什么故事呢?顾箫逸和东方怡天天虐狗真是受不了啊!穆阳哲,叶樱他们到底什么时候在一起啊?顾依晗叶凡尘从结婚到现在就一直在度蜜月啊!啊,也就这样还能发生什么呢?虐心从头虐到未啊
  • 地狱花开,情遗千年

    地狱花开,情遗千年

    第一卷是人间行,遇到霸道嗜血魔尊。第二卷是修真行,遇到白衣清冷师父。第三卷是魔界行,遇到红衣妖孽魑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