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人很单一,几乎清一色都是科技界的朋友。但又很杂,差不多囊括了科技界方方面面的代表。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领导单位的代表赶来了,中国科协和中国光学学会等学术团体的代表也赶来了,甚至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些高等院校的代表都赶来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聚向这里,带着对这个科学老人的崇敬之情,来向老人送上自己的那份真诚的祝贺。
也许是第一次,这些科学界不同领域的人能有机会聚集在一起共同面对这个老人,共同谈论这个老人。一个接一个的即兴发言,逐渐为人们展现出老人一个又一个不尽相同侧面。这些发言都是很随意很零散的,每个人都只是根据自己的了解,从一个侧面来评价老人在某个方面的功绩。但是,当这些评价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当老人的形象完整出现的时候,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大大地吃了一惊。人们突然发现在此之前他们从未这样全面地看过这个老人,人们突然发现这个老人竟能同时在诸多科学领域中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些领域计有:
光学领域;
激光领域;
精密机械领域;
仪器仪表科技领域;
计量科学领域;
标准化技术领域;
国防科技领域;
空间遥感技术领域;
信息技术领域;
高科技产业化领域;
教育领域;
科普领域。
以上这些仅指他深入其间并做了很多工作的领域,还不包括只简单介入或只关注其发展并为其呼吁过的那些领域。
在一片惊叹声中,卢嘉锡说:“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讲,凡是跟高、精有关系的,我看大珩同志总是要插一手,不只插一手,而且做出成绩!”
一个科学家终其一生能推动国家的某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属不易。在上述那些领域中,每一单独领域里的贡献都足以使一个科学家的名字在国家的丰碑上熠熠闪光,而王大珩竟能同时在诸多领域里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能不说这是个奇迹!
创造了这一奇迹的王大珩却在这天晚上失眠了。
手上有一本厚厚的精装书,书做得很漂亮,天蓝色的封面上印着一排烫金字《庆祝王大珩教授从事科研活动五十五周年学术论文集》。
这本书也是学生们张罗着为他出的。
翻开目录,顺着一篇篇论文题目看下去,王大珩的心便越来越沉重了。这本论文集所选用的四十多篇论文中,只有六篇是王大珩自己的,而这六篇论文则大多数都是他在三十四岁之前写就的。透过这本论文集,王大珩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科研活动在三十四岁那里划出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明明白白地摆在王大珩面前--三十四岁以后他竟没发表过一篇有价值的论文!
王大珩的心猛地沉了下去。
一种深深的不安突然笼罩在王大珩的心头,王大珩不由得有些惶惑,难道这就是自己所取得的成就?难道这就是自己五十多年从事科研活动的成果?王大珩知道,衡量一个科学家的成就,往往是看他发表过多少专著和学术论文,看他所发表的东西是否有价值,是否具有突破性的进展。专著和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几乎是标明科学家身价的唯一砝码。但到目前为止,自己却只发表了一部专著和为数不多的学术论文。
回想起来,王大珩发现自己自从三十四岁那年回国后,就很难得有机会做具体的科研题目,很难得有精力来撰写学术论文和专著了。三十四岁以前,自己曾经对光学方面的研究有过许许多多的想法,他曾计划作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写出一些有分量的论文,也曾雄心勃勃地想过要写出有影响的专著。但在回国后的许多年间他却根本无法去做这些事情。不是不想做,没有一个科学家会对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不感兴趣,没有一个科学家会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热衷的研究项目。但自己却放弃了许许多多这样的题目和这样的机会。那是一种十分痛苦的放弃,如同舍弃自己生命中一部分的痛苦,如同孕育了生命却不能亲自产下生命的母亲的痛苦。这样的痛苦他品尝得太多太多了,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放弃那些灼手可得的科研题目,因为他是领导,他必须要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他不能不把那些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有价值的题目交给学生去做,因为他是导师,他担负着培养新人的义务。
后悔吗?似乎说不太清楚,也许说遗憾更准确一些。
是的,是遗憾。
王大珩默默地站起来踱了几步,下意识地往音响里插进了一张CD唱盘。他喜欢听音乐,喜欢在音乐中思索,喜欢让自己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放松。
命运从远处走来,在一阵紧似一阵的脚步声中,命运开始敲门了……
王大珩靠在沙发上,静静地听着命运的脚步。王大珩总觉得在贝多芬的声音中有着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坚韧的力量,那坚韧带着近乎神经质的冲动狠狠地撞击着你情感中最脆弱的那个部分,心便在这强烈的撞击中剧烈地震颤起来。
王大珩突然想到,命运是个最难以琢磨的东西,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你以为你战胜了它的时候,却常常是它在摆布着你;而你以为自己被它打败了的时候,却往往又会发现它正在服从于你。王大珩从不相信命运,他宁愿相信自己,因为迄今为止,他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是自己选择的。
后悔吗?不,不后悔!
放弃虽是痛苦的,但也是自己心甘情愿选择的。在从事具体科研工作和作科研组织者之间,自己选择了后者。在个人的志趣、利益和国家的需要之间,自己选择了国家。应当说这种选择是正确的,当你看到自己民族的肌体中逐渐充盈起科学的血脉时,当你看到科学血液的输入正在使中华民族强腱起来的时候,你还有什么可后悔的呢?
突然想起了叶企孙先生。叶先生学识过人、才华横溢,在物理界享有极高的威望,但他一生中却没留下几篇学术论文,没留下自己的学术专著。叶先生不是无力为之,而是无心为之,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毫无保留地用在了开拓中国的物理教育事业上,用在了培养中国的物理人才上了。他从三十年代起就挑起了清华理学院的大梁,把清华理学院办成了一个人才济济的中国物理界的最高殿堂。在那里,他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为中华民族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物理人才,他的学生中有许多人后来都成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栋梁之才,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国科技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比叶先生的名气更大,但叶先生却始终是那样安然。不知为什么,一想到叶企孙先生,王大珩的心便于瞬间如湖水般的清澈平静了。
是的,人生一世,有得就必会有失,失而后也必有所得。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什么都得,自己既然要了自己认为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就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待自己的所失。既如此,还有什么可后悔的呢?
乐曲突然高昂起来,激越的旋律在强劲的节奏催促下坚韧前行,命运被扼住了喉咙!
王大珩靠在沙发上,微阖双目,悉心倾听。在强烈的乐曲声中,王大珩仿佛听到了来自命运的呼唤,一种压抑不住的冲动突然猛烈地撞击着他的胸膛,使他一下子振奋起来了。不必后悔,王大珩想,他面前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去做。这些年来,自己虽然很少从事具体的科研工作,但长期立足于高处,使他的知识面比一般的科学家更宽,眼界比一般的科学家更广,更由于他始终十分注重对前沿学科的跟踪,又培养了敏锐的目光和出色的前瞻能力。利用这些条件和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影响,他完全可以为国家做更多有益的工作。几年来,他一直努力在政府和社会中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进行呼吁,一直努力在人大和政协中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思维,他已经提出过许多对国家发展很有价值的提案,他要把这件事当作自己晚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尽心尽力地去做,一直做下去。
王大珩突然睁开眼睛,眼中闪着灼灼的光。
音乐声中,命运的脚步渐渐走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