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是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特别为“渡江战役”取得伟大胜利于1949年4月颁发的材质为红铜,直径3.6厘米。
这枚纪念章可以说是解放战争期间所有纪念章中最具写实风格、制作最精美的作品之一。正面图案是:波涛滚滚的K江,江面上一望无际地排列着扬帆向前的战船,战船在汹涌的惊涛骇浪小直驰大江南岸,看着纪念章,面对战士端枪冲锋的特写,仿佛看到:密集的炮弹在四周击起无数水柱的场面,空中弥漫着浓烈的硝烟,英勇善战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手持刺刀枪冲锋陷阵,争先恐后髓上江南大地……气势恢宏,设计大胆,整个画面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整个画面的下方铸了“渡江胜利纪念”几个大字。
纪念章的背面铸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和“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字样。
1949年4月20日,从江西湖口至江苏江阴,一千余里长江战线,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彻底摧毁国民党江防堡垒。渡江战役的胜利,表明国民党长期以来处心积虑经营的长江防线在我英勇顽强的人民解放军面前不过是螳臂当车罢了,所谓的天堑、堡垒不过是自己编织的梦话和呓语而已。
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力量的军队宣告覆灭,这胜利也表明了斟民党南京政府的彻底垮台。“渡江胜利纪念章”就这样于方寸之间记载了这段伟大的波澜壮阔的史实。
一枚小小的纪念章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战斗所史一样灿烂辉煌。解放战争时期是我军纪念章颁发的高峰,大战役结束之后,我军都要及时颁发纪念章,以奖励、表彰功臣,纪念历史当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自己写下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社论时,激情澎湃,挥毫泼墨,豪迈地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六、解放太原纪念奖章华北的最后一战--太原战役平津战役结束后,1949年3月华北军区第十九、二十兵团和第四野战军、华北军区各一个炮兵师,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开赴太原前线,会同华北军区第十八兵团总攻太原,至此太原前线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增至32万余人,与守军相比占绝对优势。
194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成以徐向前为书记的中共太原前线总委员会和以徐向前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太原前线司令部,统一指挥太原战役。3月28日,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由中共中央驻地返回西北途经太原前线,参与指挥总攻太原的作战。
已处绝境的阎锡山非但拒绝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太原的劝告,反而狗急跳墙,组织了“神勇师”、“铁血师”、“坚贞师”,并从榆林空运第八十三师到太原,准备负隅顽抗。当时太原守军有6个军的正规军,连同7万余非正规军合计21万余人。其部署是:以l2个师防守太原外围,以2个师防守市区,其余兵力作为机动,但战斗力甚弱。2月15日,阎锡山乘飞机逃离太原,指令“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十五兵团司令官孙楚、太原防守司令兼第十兵团司令官王靖国指挥太原守军继续顽抗。
3月31日,中共太原前委确定了“割裂包围外同之敌,进行连续攻击,争取歼其大部或全部,占领攻城有利阵地,尔后集中全力攻城”的战役方针。
部队部署如下:第二十兵团和第七军一个师由城东北、城西北进攻北区守军;第十九兵团和晋中军区部队由城南和城西南进攻南区和西区守军;第十八兵团和第七军主力由城东进攻仓库区,并配合第十九、二十兵团进攻东南区和东北区守军;第四野战军炮兵第一师主力、华北军区炮兵第二=师(由炮兵第一旅改称)由太原前线司令部直接指挥,华北军区炮兵第四师和第四野战军炮兵第一师一部配属第十九、二十兵团作战。
4月20日,太原战役全线开始总攻。各部队在强大炮火支援下,采取勇猛穿插、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法,迅速突破阎军防线,相继占领城北新城、太子头,城西南北汾河桥、大王村、小王村,城南狄村、老军营,城东郝家沟、剪子湾等地。到4月22日,解放军攻占全部外围据点,歼灭守军12个师,并控制了双塔寺、卧虎山制高点,直逼太原市区。为减轻对太原市区的破坏和市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太原前线司令部于22日向守军发出劝降通牒,孙楚、王靖同等人仍拒不投降。24日凌晨,攻城部队用1300余门火炮对城垣发起总攻。第二十兵团首先由小北门东侧突破城垣,第十八、十九兵团也相继攻入城内,与守军展开巷战。入城部队以小型爆破手段,迅速开辟前进道路,向守军指挥中心勇猛穿插。9时许,部队攻入太原“绥靖”公署,孙楚、王靖同和日本顾问今村、岩田等人被俘。至10时,全部歼灭太原守军,太原解放。
太原战役,人民解放军伤亡4.5万人,歼灭同民党军1个“绥靖”公署、2个兵团部、6个军部、20个师,毙伤俘共135万余人。太原解放后,大同国民党守军万余人见大势已去,迅速于4月29日接受改编,大同和平解放。
至此,山西全省解放,华北的最后一战胜利结束,阎锡山对山西省长达38年的统治宣告终结。
1949年4月,为了表彰太原战役中的英勇战十,六十军颁发了“解放太原”纪念章。纪念章为圆形、铜质、珐琅,一共两种,一枚是“解放太原纪念”特等奖章,枚是“解放太原纪念”一等奖章。
特等奖章的直径是32厘米,奖章上的画面异常生动,颇具动感。
奖章的下半部分,是一面黄色城墙的特写,一个身材魁梧的战十站在高高的城墙卜,身背长枪,右手将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立在城墙上,左手握拳高高举起,60年了,我们依稀还能听到那已经远去了的呼喊声:胜利了,胜利了!我们的红旗插上太原城了!画面的背面是广阔的白色天空,迎风招展的红旗在天空中高高地飘扬着,突破了圆形的画面,那红旗的旗杆和战士紧握的铁拳电突出到圆形的奖章之外,给人一种顶天立地之感。红旗上有“解放太原纪念”几个黄色的大字。城墙上也有两行字,一行是“人民解放军六十军赠”,一行是“1949.4”字样,均为红色。奖章背面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颁19494”字样。
一等奖章直径3厘米,画面与特等奖章的结构基本一致,下半部分也是一面黄色的城墙,但是城墙上没有战士,城墙上是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红旗差不多有奖章的i分之一高,红旗的背景是蔚蓝的天空,“解放太原纪念”几个白色大字呈弧状匀称地环列于奖章的上方。下半部分的城墙上也有“人民解放军六十军赠”和“1949.4”的字样。奖章背面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颁,1949.4”字样。
总的来说,这时候的奖章制作得已经相当精美丁。不仅精美而且设计和制作的速度也很快。这是抗日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不敢想象的。
七、内蒙古骑兵第五师奖章
从“最后的骑兵”说起在距离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区50多公里的草原上,有一支特殊的部队,在炎炎的烈日下,100多匹战马风雨不误地纵横驰骋在莽莽的草原上。他们就是在骑兵这个兵种被取消之后,全军象征性保留的两个骑兵营中的一个--内蒙古骑兵二营,人们称他们是“最后的骑兵”。
骑兵因为特有的快速力、冲击力和独立作战能力,战争年代里在我军对敌斗争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内蒙古骑兵二营,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骑兵部队,其前身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战功赫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军区骑兵第五师。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骑兵是我军骑兵的主要发源地,这些被称为“草上飞”的骑兵部队,在战场上屡立战功:1948年,内蒙古军区骑兵第一师取得黑山阻击战大捷,为辽沈战役立下汗马功劳;内蒙占骑兵二师全歼国民党一个骑兵旅,迫使国民党血十三军炮兵师投降。也因此,骑兵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发展到最鼎盛的状态,最多时达到13个骑兵师,10万骑士。
随着和平岁月的到来,骑兵作为一个特殊的兵种,先后经过了几次调整和缩编。
1950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撤销了骑兵一师、二师、二师建制,成立了呼纳、兴安、哲里木、昭乌达、锡林郭勒和察哈尔6个军分区,每个军分区下各辖一个独立骑兵团。内蒙古骑兵第四师进驻乌兰察布盟,内蒙古骑兵第五师进驻伊克昭盟。1952年5月,内蒙古骑兵第四师和第五师撤销,从6个军分区所辖独立骑兵团中各抽调一部分,重新组建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骑兵第五师,归华北军区建制。再后来,骑兵师缩编为骑兵团,又从骑兵团缩编成骑兵营,现在全军只有两支骑兵部队--两个骑兵营,都在内蒙古草原上,电就是说,营已经是骑兵部队建制的最大部队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骑兵部队三次骑马到北京参加国庆盛典组织的地方武装。1946年1月,在晋绥分局和绥蒙区党委领导下,以几支分散活动的蒙古游击队和地方武装为基础,动员当地一部分青年学生和农牧民,并收编一部分伪蒙疆起义部队,组建了蒙古骑兵独立旅。这是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支内蒙古人民的武装部队。
1946年4月3日,内蒙古各地代表在承德举行了会议,会议统一了内蒙古自治运动,从而统一了内蒙古各部队。这年6月,根据“四三”会议决议,内蒙古地区的各武装部队统一整编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乌兰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东部地区的内蒙古骑兵一、二、四师和卓索图盟纵队及西部地区的内蒙古骑兵独立旅和第四、五、六支队等部队。1948年1月,内蒙古人民自卫军改称内蒙古人民解放军,部队编为内蒙古军区骑兵第一、二、三、四、五师和炮兵团、警卫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