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当年北宋故都被金人占领,康王赵构不敢抵御金兵,吓得到处躲避,后来被宁波地区的一个村姑所救。两人生出感情,赵构答应等将来安定下来,接她进宫,让她享尽荣华,并约定好相见时的暗号。后来赵构脱险,并在杭州称帝,建立了南宋小朝廷。这时候赵构想起了那个村姑,可是派人去接村姑时,因为当年的暗号泄密,派去的官员分不清哪个是村姑。于是,赵构便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并且明文规定,浙东女子在出嫁时都要批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出嫁路上,当地官员都要亲自下轿迎接,武将也要下马护送。
从那时候起,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习俗越来越盛,花轿的制作也越为考究、精巧。同时还流传下“千工床”的工艺作品。千工床在设计和雕刻上,处处都有用到宁波朱金漆木雕。千工床犹如一座小型的宫殿,床前有高高翘起的几层楼阁挂件,并雕刻着戏曲人物、珍禽异兽等造型图案,床的前部分包含了衣箱柜、食品柜,从中反映着宁波人“人生在世,半生在床”的愿望。
到了明清时代,宁波朱金漆木雕被广泛地应用到市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如日用陈设、佛像雕刻、家具服饰、婚嫁迎娶等,这些都有用到朱金漆木雕,处处体现出气派,当地因此有“千工床”、“万工轿”之说。
后来,朱金漆木雕同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迎神赛会和花灯会的雕花木船、鼓亭、台阁等,都是由朱金漆木雕制成,这些都是精妙绝伦的民间工艺品。
朱金漆木雕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历史,再经过无数艺人总结出经验,得出“三分雕刻七分漆”的雕刻艺术精华。由此可见,朱金漆木雕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朱金漆上,而不在于木雕的雕刻。
朱金漆描漆过程主要有修磨、刮填、上彩、贴金、描花等工序,工艺流程可分为十八道,贴金有“五先五后,四准四快”的工艺要诀,技术要求较高。按此工艺进行施工,做出来的作品可以产生富丽堂皇、金灿灿的效果。朱金漆木雕的主要材料有樟木、椴木、银杏等,表现形式上有上漆、贴金、砂金、碾银、开金等工艺手法。
朱金漆木雕人物造型多取材于京剧,艺人制作的服饰和姿态,都是仿照剧中人物来制定,因此朱金漆木雕也被称为“京班体”。“京班体”构图形式主要以人物为主,然后再配上背景。木雕作品上往往有人、有马,石山上有树有草,有鸟有云有天空,还有山水河船。山水人物,景意和谐,这些传统的雕刻手法,处处体现出宁波朱金漆木雕的无尽妙趣,也使每一件雕刻物品,内容都十分充实。
从晚清时代开始,朱金漆的木雕技术历代都有传承的人,目前传承这项艺术的主要艺人有宁海黄才良、奉化童小海、鄞州陈盖鄞、东钱湖谢武宏、宁海戴新国、奉化周锡芳、宁海葛安飞等五十余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宁波地区的风俗、民俗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们也不再像以往那样重视朱金漆木雕技艺。如今的朱金漆木雕制作者很少能够有严格遵循工艺的精神了。工艺者们常常随意地简化制作环节和工艺过程,或者使用代替品来降低成本,造成朱金漆的制作手法日趋下降。富丽堂皇的宁波朱金漆木雕,在百年后,还会有它的身影吗?
扬州玉雕
古往今来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说法,因为扬州是个人杰地灵、山水秀丽的好地方。它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而且还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玉雕重地之一。
扬州玉雕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如今的玉雕,有形式各异、数量众多、工艺精巧等特点。
据相关史籍记载,扬州玉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古籍《书经·禹贡篇》中有:“雍州贡琳琅,扬州贡瑶琨。”由此可见,在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扬州已经有了玉器的制作工艺。而且,在我国江淮东部龙虬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玉璜、玉管等陪葬物品,这些玉器造型优美,品类繁多,大多采用透雕、阴线刻和浅浮雕等玉雕手法,它和扬州玉雕有着莫大的关联。
史料记载,扬州本地其实并不产玉,但古代扬州交通便捷,特别是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让扬州成为连通中国南北方的水利纽带,为玉雕的形成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珍贵玉石都在这里加工,最终形成了扬州玉雕文化。
历史上的扬州,历经多次的兴衰,扬州玉雕技艺也因此历经沉浮,在汉、唐、清三朝出现巅峰期。唐朝时贵族豪门将玉器物品用来装饰阁楼,所谓“雕栏玉砌”,这个成语便是由此而来。唐僖宗时,盐铁使高骈在扬州建有“御楼”,用来搜刮民间的扬州玉器,并献给朝廷,用来讨好唐僖宗。同时,民间将玉器作为佩带物品、装饰物品,这种风气也流传开来。
宋、元、明三朝,扬州玉器逐步向陈列品的方面发展。宋朝时的扬州玉雕出现了镂雕和链条技艺,为后来特色技艺的成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朝乾隆年间,扬州玉雕的发展,迎来了全盛时期,两淮盐政在扬州建隆寺,承办宫廷用的玉器,并年年岁岁向朝廷进贡。并在这一时期中,扬州成为全国玉雕技术的中心,玉雕本身也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的基本特征。
鸦片战争之后,扬州玉雕行业逐步衰弱,扬州玉器开始向上海、香港等地区流传,留在本地的玉雕艺人也大多改行换业。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扬州玉器厂成立,扬州玉雕技艺重新得到传承和发展。
扬州玉雕技术十分复杂,有多项工艺程序。扬州玉雕的工艺特点是琢磨,也就是“琢玉”和“碾玉”。扬州玉雕的玉料种类十分的广泛,有新疆地区的白玉、青玉、碧玉,辽宁的岫玉、玛瑙、黄玉,江苏的水晶,湖北的绿苗、松耳石,广东的南方玉及四川的玉石、缅甸的翡翠、阿富汗的青金、加拿大的碧玉和日本的珊瑚等。
在制作工艺上,扬州玉雕传承和保持着扬州传统的民间文化特色,它有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精巧技艺,雕刻者将这些技巧有机地和谐在一起,形成了浑厚、圆润的特点。扬州玉雕身上保留了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如西汉的《白玉蝉》,便是采用了“汉八雕”的玉雕雕刻手法。清朝的《大禹治水》,则用了多种雕刻手法,属于稀世珍品。它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玉器雕刻品,整个玉器高达两米,前后雕琢了六年之久,耗费了上万两白银。
如今的扬州玉雕艺人,他们全面吸收了传统的扬州玉雕技艺,并且锐意创新,在实践中坚持“量材取料,因材施艺”的工艺规律。同时注重结合时代的要求,将现代化元素融入玉雕之中,创作了大批构图新颖、造型精美、制作精致的产品。他们的“山子雕”和“练子活”独具特色,展示出精湛的扬州玉雕工艺。
现代的扬州玉器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优良技艺。艺师们设计制作了大批造型优美、琢工精致的玉器,艺术水平仍居前列,其玉雕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博览会受到高度评价和赞许。外国朋友们用“人间奇迹”的创造、“东方艺术之最”、“巧夺天工”等词语来形容玉雕,所以,扬州玉器为增进我国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葫芦雕刻
用葫芦制作出来的工艺品有很多,在现代葫芦工艺中,葫芦雕刻是最热门的一门工艺。葫芦雕刻其中又可分为两种,分别是葫芦雕和刻葫芦。
葫芦雕的制作非常简单通俗,它将雕刻、火绘、拼接组合融为一体,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葫芦器工艺。葫芦雕以拼接组合为主,它所使用的材料种类也不相同,所以制造出来的葫芦器大小也不一样。刻葫芦,顾名思义,就是在葫芦上刻字雕画,它是葫芦艺术品中的一种。与葫芦雕给人的立体艺术的美感不同,刻葫芦完全是在葫芦表面上做文章,讲究以针和刀为工具,用精巧的雕刻技法来表现各种题材的中国传统诗画。
葫芦雕刻最早在甘肃兰州一带民间流传,人们随意地用钢针在未去皮的葫芦表面雕刻一些花鸟鱼虫,作为赏玩。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探索、钻研,技艺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刻葫芦艺术。葫芦雕刻最早的雕刻手法只有针法,而今通过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又创造出一种刀刻的手法,创作出了各种精美绝伦的镂空葫芦。有的还将中国国画大家笔下的水墨山水、写意诗画等众多作品搬上了葫芦面上,更有模仿吴昌硕、任伯年、徐悲鸿、齐白石的风格画韵,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彩画葫芦。
关于葫芦雕刻的艺术,民间也有很多的小故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甘肃出现了一位叫李文斋的刻葫芦奇人,他能书善画,通晓诗文,文学修养颇深,却以葫芦雕刻维生,一生中为刻葫芦的工艺发展、创新和提高作出了杰出贡献。正是源于他的努力,使得刻葫芦这门艺术形式声誉大振,后来,他甚至被人们誉为“妙艺”。
李文斋和他的葫芦雕刻也闻名遐迩,各种葫芦艺术品更远销海外。自此之后,葫芦雕刻就成了达官显贵收藏赏玩的必备之物,而李文斋的葫芦作品,更可谓是其中精品,成为古董商人争相猎取的对象。
传说,甘肃葫芦雕刻始于清朝光绪年间,据说,当初兰州城有个姓王的裁缝,常在未去皮的葫芦上用缝补衣服的针刻些花花草草,供自己赏玩。到了民国初期的时候,葫芦雕刻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刻葫芦和葫芦雕的制作工艺上,艺人王洪儒等人将刀马旦上的人物和戏剧脸谱刻于葫芦之上,这些葫芦雕刻的艺人们,他们雕刻的主要工具是针,也有少数的人用刻刀,他们将葫芦雕刻作为儿童玩耍的玩具,同时也在街上销售。
现如今,葫芦雕刻的人数越来越少,甘肃整个省城只有三百来人会这项技艺,这些人大部分集中在临夏和兰州两地,其中农民占主导地位。葫芦雕刻是一件极其苦难的事儿,它在市场上销售的价格不高,但里面却有着雕刻者的辛勤汗水,有位葫芦雕刻艺人说:“我们在葫芦上雕刻美妙绝伦的传统书画,是件不容易的事,作画有画法,写字有书法,刻金石有刻法,这么多‘法’就是处理细节问题的方法,精湛的刻工能体现无尽变化的细节,有了到位的细节处理才能构筑美的整体,才能产生美感,才能有‘韵’。如同写一个汉字,点画细节的精是写好一个字的前提。我们判断一件葫芦雕刻作品的优劣,就要看是雕刻者是否抓主传统文化的根本,对细节的问题处理的如何,而不是被外在的华丽、工多、内容繁杂、雕刻内容等所迷惑,这也是欣赏葫芦艺术作品的唯一标准。”
葫芦雕刻主要雕法有阳雕、阴雕、透雕、阳雕平地、阳雕沙地、阴刻阳雕、双勾勒,等等。主要刀法有直刀、平推刀、外侧刀、内侧刀、顺行刀、逆行刀、挑刀、垛刀、切刀等。这些雕法和刀法基本是从竹雕、木刻等工艺中借鉴而来的,施刀要做到稳、准、轻、慢、巧,只有这样才能雕出一件精美的葫芦工艺品。
葫芦雕刻拥有民族风格,每一个葫芦雕刻工艺品都是经历了上千针或是上万针的雕刻,所以它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但如今市场上用机械雕刻出来的葫芦工艺品太多,让它失去原有的价值,再次,现在烫花雕刻的工匠太多太杂,没有特色,根本无法在这个市场上立足。所以,拯救葫芦雕刻这门艺术的工作,迫在眉睫。
临夏砖雕
临夏县地理位置处于甘肃省中部及西南部,自古以来,此地便是连接青海、西藏、四川的纽带地区,这里生活着回、藏、东乡、撒拉、保安、土等多个少数民族,形成了具有各民族风俗特色的民俗文化,而临夏砖雕最具艺术色彩,它集多元化于一身,与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根据临夏县境内出土的金代大定十五年进义校尉王吉墓中的砖雕饰物,我们可以研究出,这种砖雕的石材是秦汉时期的土窑青砖烧制而成的,所以可以推断出临夏县砖雕艺术起源于秦汉时期。明清时代,临夏砖雕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到了民国时期,出现过很多民间艺人。
民国年间,临夏砖雕艺术艺人辈出,以回族的二位老艺人绽成元、周声普最为有名,他们的砖雕艺术是集河州砖雕艺术之大成,是东公馆砖雕的艺术结晶,在临夏红园一亭子的南侧石壁上,历史留下了一幅《泰山日出图》的佳作。《泰山日出图》中,采用的是传统的国画技术手法,画中两座山峰巍峨耸立,互竞高远,中间多条险径叠盖,观看的人无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新中国成立后,临夏砖雕尽管一度陷入冷门,但仍然留下不少新作,主要集中在红园、大拱北等地。如今临夏砖雕进入了全盛的时期,砖雕艺人名家辈出,砖雕的作品更是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新建的寺院和富足人家的门庭影壁上,还出现了水泥雕等新的艺术形式。
临夏砖雕是临夏地区一种传统的建筑装饰雕刻艺术。临夏砖雕的工艺主要有捏雕和刻雕两大类。所谓捏雕,是指先捏塑出砖雕的各种造型,再放入窑厂进行煅烧的雕塑手法,这种雕塑手法主要用来制作脊兽、套兽、宝瓶等砖雕作品;刻雕是指在土窑绵砖上用雕刻刀进行雕刻的砖雕艺术,多用在墙饰、台阶等建筑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