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分手后的一天,刘一莎沈毅又在晚自习后一起逛,很悠然,但刘一莎感觉到了一些不自然。沈毅问刘一莎今后有什么打算。刘一莎表示想去理想的城市做喜欢的工作,不准备考研。沈毅表示想考研。刘一莎追求平淡是福的生活,向往内心的宁静,在自己的水平上再努力一点的生活方式,不喜欢付出过多努力。而沈毅意志力比较强,喜欢冒险和挑战。
通过这次的沟通,刘一莎明白,如果没有家庭的反对,他们最终可能还是要分手的,两人都希望在各自能达到的领域内更优秀,但这两条路差得比较远。
而对于自己和沈毅分手了,但还有接触的现状,刘一莎认为不必刻意做什么切割。只要沈毅还对她好,她就跟沈毅做亲密的朋友;如果沈毅疏远她了,那就把沈毅当普通同学。
沈毅对他们当前现状的评价是“革命的友谊才开头。”
刘一莎失恋后第一时间就给高中好友朱叶写了信,朱叶也第一时间写信安慰并鼓励失恋的刘一莎。
刘一莎这天又收到了朱叶的来信。朱叶关心她现在的感情状况,并表示,无论如何,“爱情固然美好,但大学时光转瞬即逝,不可忽略了大学中其他重要的东西。”好友朱叶的观点和沈毅分手时对自己说的是一致的。刘一莎感谢朱叶,也感谢沈毅。她下决心把更多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不过,刘一莎也十分苦恼。天天和沈毅一起上课,却不能亲密,不是不想,而是有顾忌。刘一莎哀叹,沈毅明明很喜欢自己,为什么不像电视剧中的男子苦苦哀求自己,要两人永远在一起呢,却早早把向家庭妥协的信息传递给了她。
虽然刘一莎在日记本里也早早向自己的家庭妥协了,但差别是她想等沈毅的态度,沈毅如果要坚持,刘一莎至少当时会坚持的。可是,沈毅没给她这个机会。
面对这种局面,刘一莎不能恨自己之前的投入,因为她无怨无悔;不能恨沈毅不爱她,因为她还能感觉到他的爱。
刘一莎希望就这么坚持着,直到沈毅对她没有感情了,这段感情就算完结了。但那该是一个多么难熬的局面啊。
张法在《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里写道:
中国的悲剧人物不是因情而毁灭自己以暴露礼的片面性,而是使情在自己心中毁灭而使礼得到维护。中国是以泪和悲来让文化得以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理想,一个封闭的和谐中长存,这就是中国悲剧的文化精神。
张法的这个描述让刘一莎明白了,这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对自己和沈毅采取这种方式处理彼此的关系找到了文化根源。哼!
失恋后的刘一莎对自己有强烈的不满感和恐慌感。去市图看书时,觉得别人的章句很优美,而自己似乎在写作上没有提升的希望了,忽然对自己害怕起来。
她庆幸有市图这样一个地方,让她与书做倾心交谈的朋友,眼睛可以被拨亮,心灵豁然开朗。比找沈毅为精神依托可靠,书可以在任何时候陪伴自己,找书看也不用不好意思。而沈毅,仿佛只能等他的到来,在心中给他留个空间,在旁边给他留个座位。刘一莎认为自己总给沈毅营造这样的感觉,即刘一莎永远都倾心于沈毅。
分手后,有一次上分析化学课时,大家都在埋头做实验。刘一莎和沈毅在一组,七八个人围着一个大的实验台。也许是心灵感应,刘一莎突然抬起头,看到了沈毅正朝着自己的方向看来,沈毅很专注地看着她,两人眼光都没避闪。那一刻,刘一莎感到了心灵的振颤,为沈毅这样长时间的注视心动不已。沈毅的眼神太让人着迷了,他总是能在无声中传达很多信息,关键是刘一莎完全能读懂。
维克多。雨果说过: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是确信自己被深爱,或者,更正确地说,身不由己地被深爱。刘一莎很感慨,他们是彼此真心相爱,不受分手的影响,这就足够了。刘一莎要用独立的自我去爱沈毅,用那种被沈毅崇拜的身份来接受他的仰慕,回到上次正式恋爱前的状态,读“心”交流。
所以,在别人眼里,刘一莎和沈毅分手了,但刘一莎看到了沈毅那样的眼神后,她知道沈毅还是她的,她甚至更快乐了,不可言传的深层的快乐。
而对沈毅,他也获得了相同的感受。在他们热恋时,都是沈毅拼劲了全身力气去爱刘一莎,刘一莎甚至都没有对他表现出丝毫的主动性,她都是随着他的节奏来的。而分手后,他更明确刘一莎是爱他的,他的骄傲这才从骨子里展现出来。刘一莎的行为向他证明了,她钟爱他,只是钟爱他这个人本身,不是他的家庭或其他,即使分手了,也爱。
刘一莎和沈毅是契合的。刘一莎外表温柔,骨子里却坚硬无比,但是她对沈毅却有莫名的吸引力。这真是“万曲不关心,一曲动情多”。刘一莎和沈毅就是千万支曲子中恰好打动了对方的那支神秘乐曲,是高山流水遇到了知音。
虽然分手了,沈毅仍然倾心于刘一莎,刘一莎在他眼里仍然是个发光体,是他避不开的耀眼之光,所不同的是,以前他能直接站到这光所照耀的区域,而现在他只能远观,但这光仍然是当初的光,甚至更耀眼。
沈毅不知道,刘一莎若是发光体,她在被沈毅的爱的目光抚慰过后已经变得越发通透了,失恋的泪水没有让她暗淡,反而洗去了她身上可能的浮沉,让她越发美丽,这就是爱的作用,也是失去爱的形式,但爱的内核仍然存在的证明。
虽然自9月份开学后,同学们就知道刘一莎沈毅分手了,但是他们间或还在一起,同学们多少有点好奇,但是没有人当着刘一莎和沈毅的面说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