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81900000005

第5章 翠微寺与严福寺的历史沿革(1)

众所周知,佛教源于古印度,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佛寺的最初创立,也是在这个时期。自东汉明帝敕建洛阳白马寺开始,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至两晋南北朝时,已经是梵刹林立、殿宇连亘的一番胜景了。

据《洛阳伽蓝记》:

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昭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竟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讲殿共阿房等壮。

据此可知,这些佛寺除君王敕修、僧人募建以外,多由贵族官僚舍宅而成。及至隋唐,佛教迅速勃兴,加快了中国化的进程,创宗立派,不但深入民心,而且更加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这种“舍宅为寺”的情形则更为普遍。

铜川玉华宫、麟游九成宫、周至仙游宫、终南山翠微宫被称为隋唐四大行宫。其中,玉华、仙游、翠微三大行宫最后均奉敕改建为寺。翠微寺,便是由太和宫基础上建立的翠微宫舍之而成。

§§§第一节 从太和宫到翠微寺

一、唐高祖建太和宫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发了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自隋大业七年始(611),天下大乱,而炀帝却置若罔闻,继续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大业十三年(617),太原留守李渊在次子李世民的劝说下起兵,年底即攻克长安,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次年夏,炀帝在江都兵变中被杀,于是李渊废杨侑,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年号武德,是为唐高祖。

唐朝建立伊始,天下未平,各方政治势力仍在角逐,唐王朝的声威仅限于关中地区。李渊以关中为根据地,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武德元年至武德六年(618—623),唐王朝先后讨伐陇右,占据河西,恢复代北,进取洛阳,平定江南,真正在全国建立李唐的统治,应该是武德七年(624)。

武德八年(625),觉得江山已定、大功告成的李渊,敕旨在终南山的太和峪营造了太和宫,准备于此颐养天年。有关太和宫的兴建,《新唐书》《旧唐书》及《资治通鉴》中均有提及。其中,《资治通鉴》卷一九一所记内容如下:

(武德八年)夏,四月……甲申,上幸鄂县,校猎于甘谷,营太和宫于终南山;丙戌,还宫……六月,甲子,上幸太和宫……秋,七月……丙午,车驾还宫。

如上文所言,武德八年四月,高祖李渊出巡到鄂县(今西安市户县)甘谷一带打猎,亲身感受到了终南山的王者之气,乃命人于此地修建皇帝行宫。至六月时,太和宫便已建成,李渊迫不及待地住了进去。

在一些历史典籍中,往往将“太和宫”与“大和宫”二名并用,其实“太和”一词亦称“大和”,始见于《易经》,后来在道教学说中经常使用。据《易经·乾·彖辞》: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意思是说,这种“乾道即天”的法则时刻都在变化,从中孕育出宇宙万物的生命和本性,保持着自然界的和谐。古人通常认为,阳气为万物之始,故日“首出庶物”;立君而天下皆宁,所以叫“万国咸宁”。只有保持“太和”,万物才可沿着既定的生命轨道正常发展。唐王朝平定天下之后,李渊将其修建的第一座行宫命名为“太和宫”,亦是表达了那种“天下太平,江山永固”的统治愿望。

众所周知,老子李耳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被道教信徒奉为“太上老君”。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李氏家族与其攀亲,奉老子为先祖,这也正是建立太和宫的目的之一。武德七年十月,在战乱初平、百废待兴之际,高祖李渊于百忙之中前往终南山拜谒楼观老子祠,紧接着又于次年修建终南山太和宫。他这一系列的举动,正是为了向世人宣称,李唐家族为老子后裔,做开国皇帝、住“太和”宫殿,乃是“天命所为”。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李渊营造太和宫后的次年六月,秦王李世民突然在长安太极宫玄武门发动兵变,剪除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其诸子。一日之内,竟有二子十孙死于亲人之手,李渊惊悸惶恐,不亚于当年病榻上的隋文帝,于是马上立秦王为太子,紧接着就把皇位传给了他,自封为“太上皇”,将李世民原来居住的弘义宫改名为大安宫,迁徙而居。

自此,终南山太和宫便闲置下来。

二、唐太宗舍宫立寺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李世民在太和宫建立了龙田寺。由众人推举,被唐初名相杜如晦称为“护法菩萨”的佛教领袖法琳法师做了第一任寺主。终南山太和峪始建寺庙,即始于此时。

据法琳法师《辩正论》记载:

又昔因避暑,躬幸南山,卜此神居,启兹大壮,其地也,带秦川之眇眇,接陇岫之苍苍,东观浴日之波,西临悬月之浦,凤企穷奇之石,郁律钻天;龙盘谲诡之崖,穹窿刺汉,岂独岩松拨日,抑亦涧竹捎云,实四皓养德之场,盖三秦作固之所,为太武皇帝舍而为寺,既增利见,因日龙田,又送太武及主上等身夹纻像六躯,永镇供养,大众所资,有司供给,无劳买地,不待布金,逆风和气之香,氛氩满院;吉祥柔滑之草,澜漫垂阶。

这段文字是现存史料中最早对于太和宫地理环境的详实描述。其文辞俊秀,气势如虹。在法琳眼里,太和宫所在地“带川接陇、奇石嶙峋、岩松拨日、涧竹捎云”,颇具王者气魄,暗合了高祖李渊能在此“四皓养德,三秦作固”之地建造离宫的心愿。而太宗李世民能为父舍宫建寺,并使“大众所资、有司供给”,又让这个奇峻之地增加了“和气吉祥、氛氲澜漫”的意境。文中也提到了龙田寺寺名的由来,即“为太武皇帝舍而为寺,既增利见,因日龙田”是也。

据唐初长安弘福寺僧彦琮法师撰写的《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记载:

贞现元年,文帝舍大和宫,奉为高祖置龙田寺。既而山泉胜美,栖心是寄,而法师雅好美之,乃徙居焉。

又唐玄宗开元时期智升法师所撰《开元释教录·法琳传》云:

贞观初,文帝舍终南山太和旧宫,置龙田寺,后却为翠微宫,即今翠微寺。

根据以上两段文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李世民将太和宫废为龙田寺,是打着为父亲李渊祈福的名义。然而此时李渊刚刚退位,太和宫建成也仅有两年的时间,且“太和”之名,本意与道教攀亲,若轻易地将其完全舍为佛寺,而后又将寺院改为行宫,这样反复的行为对于以“英明豁达”而名留青史的唐太宗来说,似乎稍显不妥。笔者在唐代僧人道宣法师撰写的《续高僧传·法琳传》中找到了答案,得以消除疑虑:

贞观初年,帝于南山大和宫旧宅,置龙田寺。琳性欣幽静,就而住之,众所推美,举知寺任,从容山服,咏歌林野。

此文提到了“太和宫旧宅”一说,由此可知,李世民并非把太和宫完全舍之,而是将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太和宫内的“秦王宫”舍为龙田寺。

关于龙田寺建立的原因,笔者认为,除了“为太上皇祈福”之外,它亦应是唐初佛道二教之间斗争、融合的产物。

历史上的中国宗教,是佛教、儒教、道教兼容并蓄、取长补短的局面,三教论衡的场景也曾出现过多次。唐朝建立之初,与高祖李渊私交颇深的傅奕被擢升为太史令,这位“还俗道士”同时也是一位顽固的反佛论者。武德四年(621),傅奕上疏高祖请求废佛,李渊开始准备采纳,结果遭到了众多大臣的抵制,于是颁发了《问出家损益诏》征求沙门的意见。以法琳法师为首的众多佛教僧俗信士,纷纷著书立说,倡言佛教兴国利民的种种益处。法琳将其著作《破邪论》分别呈与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并撰写了《上殿下破邪论启》和《上奉秦王论启》,请求他们的帮助。在听取了两位皇子对法琳《破邪论》的称赞后,李渊最终将傅奕的上奏置之不论,废佛之事暂时搁置下来。

然而傅奕并未死心,武德七年再次上疏请求废佛,这次反佛风波又在宰相萧瑀等多位大臣的强烈反对中平息下来。从武德四年开始至武德九年,傅奕先后七次上疏奏求废佛,最终,武德九年五月,高祖下诏沙汰僧、尼、道士、女冠,“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余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悉罢之”。

傅奕恰恰没有想到,他屡次的上疏废佛,终于招致唐高祖的反感,所下诏令不仅沙汰僧尼和佛寺,连道士、女冠、道观也在其中。可是,在《旧唐书·高祖纪》里面,对于此事的记载附录有“事竟不行”四字。原来,在此诏令颁发之后,还未真正执行之际,就发生了玄武门之变。兵变当日,高祖大赦天下,同时撤销了沙汰僧尼、道士、女冠的诏令。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一:

(武德九年六月庚申)是日,下诏赦天下。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自余党与,一无所问。其僧、尼、道士、女冠并宜仍旧。国家庶事,皆取秦王处分。

据说,太史令傅奕在玄武门之变爆发的前一天,曾向高祖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有天下。”高祖接到密奏后,转交给了秦王,于是秦王李世民立即发动了兵变。据日本学者砺波护所著《隋唐佛教文化》:

对于排佛论者傅奕而言,皇太子李建成认为佛教优于儒教和道教,若他不久后即位,就会是个严重的威胁,因此傅奕大胆下赌,促使秦王下决心除掉皇太子,获得成功,傅奕所希望的应该只是解除对道教的沙汰,没想到政治是无情的,不怕舆论责难而用强杀害长兄皇太子的李世民,以及他身边的人认为,一并撤销淘汰佛教的政策,是拉拢人心的上上策。

李世民在登基后的第二年,即以“为高祖祈福”的名义,将自己在太和宫的旧宅舍为龙田寺,并由在唐初第一次佛道之争中具有突出贡献的法琳法师为寺主,继而“诏断屠杀,每岁以三月六日皆蔬素,凡昔日征讨行阵之处,必置佛寺”。这些举动的用意便是向世人宣称自己异于高祖的宗教政策,也不失为一个巩固政权、拉拢人心的上上策。然而,李世民毕竟曾弑兄篡位,其一系列的崇佛政策又与高祖的行为大相径庭,对此,他亦有妙计用来掩饰自己目无尊长、弃毁忠孝的嫌疑。据长安西明寺僧道世法师所撰《法苑珠林》卷一百记载:

(唐太宗)又为太武皇帝,于终南山造龙田寺,并送武帝(唐高祖)等身像六躯,永充供养,又为穆太后造弘福寺,寺成之后,帝亲幸焉。

另外在法琳《辩正论》中也提到了“又送太武及主上等身夹纻像六躯,永镇供养”一说。原来,龙田寺虽然名为佛教寺院,里面却同时供奉着“武帝等身像”,从现实意义上来讲,龙田寺更像是李家的祠堂。这样一来,李世民既可以安抚宗教、巩固政权,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自己的忠孝之心,不必担负“忤逆”的罪名了。

据《新唐书·地理志一》:

(长安)南五十里太和谷有太和宫,武德八年置,贞观十年废,二十一年复置,日翠微宫,笼山为苑,元和中以为翠微寺。

在这里,提到了太和宫于“贞观十年废”,废宫原因没有记载。由此得知,自贞观十年(636)废太和宫到贞观二十一年(647)置翠微宫期间,唐太宗一直没有来过这里。这十年间,太和宫留下的多是僧人的足迹。

三、终南奇葩翠微宫

终南山,“脉起昆仑,尾衔嵩岳,钟灵毓秀,宏丽瑰奇,作都邑之南屏,为雍梁之巨障”,她的雄伟壮丽,一直是历代文人权贵都不曾忽视的。能够身居终南,俯瞰长安,体会那种君临天下的王者气概,亦是唐太宗李世民无法割舍的情结。

贞观二十一年三月,李世民患了痛风病,当时的长安天气又极其炎热,这样的情况,令他备受煎熬。于是,四月九日,李世民下诏修复已经废弃的太和宫,并改名为翠微宫,以为避暑疗养之地。五月三日,李世民便住了进去。

据北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十《太和宫》条:

至二十一年四月九日,上不豫,公卿上言:“请修废太和宫,厥地清凉,可以清暑,臣等请彻俸禄,率子弟微加功力,不日而就,”手诏曰:“比者风虚颇积,为弊至深,况复炎景蒸时,温风铿节,沈屙属此,理所不堪,久欲追凉,恐成劳扰,今卿等有请,即相机行,”于是遣将作大匠阎立德,于顺阳王第取材瓦以建之,包山为苑,自裁木至于设幄,九日而毕功,因改为翠微宫。

要在终南山建成一座宫殿,须得大兴土木,实有烦扰百姓的弊端,李世民自然是不敢轻率为之的。恰好有大臣以太和宫“厥地清凉,可以清暑”的理由上奏,李世民顺水推舟,马上就下诏答应了。这幅君臣之间上演的一唱一和的情景,让人感觉到翠微宫的兴建实在是理所应当。即便如此,李世民还是不敢滥兴土木,而是“于顺阳王第取材瓦以建之”。负责此项建筑的便是“将作大匠阎立德”。

顺阳王,是唐太宗的第四个儿子李泰(618—652)。李泰于贞观十年封魏王,心怀夺嫡之计,于是和太子李承乾各树朋党,争夺王储之位。太子死后,李泰也被“幽闭”起来,后改封为顺阳王,迁居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的郧乡县。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高宗永徽三年(652),薨于郧乡,年三十五岁。

阎立德(?—656),唐代建筑家,工艺美术家,画家。字让,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工程世家,唐武德至贞观年间任尚衣奉御、将作少匠、大匠、工部尚书等。曾受命营造唐高祖山陵,督造翠微、玉华两宫,营建昭陵,主持修筑唐长安城外郭和城楼等。著名作品有《文成公主和蕃图》、《封禅图》、《七曜图》、《玉华宫图》、《斗鸡图》、《诗意图》等,与其弟阎立本、其父阎毗同为著名画家。

有阎立德这样的能工巧匠做指挥,再以太和宫的基础,加上顺阳王府第的建材,翠微宫仅用九天的时间便修葺一新。关于翠微宫的建筑情况,除《唐会要》外,宋代王钦若等编修的《册府元龟》卷十四里也有记载:

正门北开,谓之云霞门,视朝殿名翠微殿,其寝殿名含风殿;并为皇太子构别宫,去台连延里余,正门西开,名金华门,内殿名喜安殿。

据此可知,翠微宫是一组殿宇台阁绵延数里的庞大建筑群,它的范围包括苑林区和宫城区,苑林包围着宫城,这是汉唐离宫的普遍形制。看到这些史料的描述,我们不难想象翠微宫那“笼山为苑,据峰为宫,丛山环列,白云缭绕”的壮观场景。

唐太宗入住翠微宫后,进士张昌龄呈献了他的著作《翠微宫颂》,李世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马上命他到通事舍人的衙门里上任,负责传宣诏命、递呈奏章的上作。《翠微宫颂》这篇文章如今已经佚矢,而李世民本人写的《秋日翠微宫》则收录于《全唐诗》,流传至今:

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

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

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

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

唐代史学家吴兢在《贞观政要卷三·择官第七》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游幸翠微宫时,决定授司农卿李纬以户部尚书。这时房玄龄留守京城。有人自京师来翠微宫,太宗问:“玄龄听说李纬官拜户部尚书,有什么表示?”来人说:“他只说李纬长了好大一把胡须,再没别的了。”太宗因此改授李纬为洛州刺史。从这一典故中我们可感觉到,在贞观盛世,四海升平之时,有贤臣助其操劳国事,李世民在翠微宫是何等的悠闲。

同类推荐
  • 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本书从近现代历史上的湖南现象剖析湖南人的性格,再结合湖南人的人文地理、经济环境等方面全面解读了湖南人,并提出了湖南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教师公文包-趣联漫话

    教师公文包-趣联漫话

    本书分“谐趣”、“述志抒怀”、“哀愤”、“馆铺第宅”、“江山名胜”等六部分,介绍了一部分有趣的对联和故事。
  • 龙文鞭影(中华国学经典)

    龙文鞭影(中华国学经典)

    《龙文鞭影》形象地反映了该书“逸而功倍”的效果。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该书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对偶,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
  • 银河相会:七夕节

    银河相会:七夕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十分浪漫的节日,那就是七夕节,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常常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近年来也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本书中,编者全面整理了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它形式多变的“乞巧”方式,还有各地各民族不同的七夕节风俗,相信读者们将对七夕有不一样的了解。
热门推荐
  • 佛说摩利支天陀罗尼咒经

    佛说摩利支天陀罗尼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神奇宝贝之异世的旅途

    神奇宝贝之异世的旅途

    交卸了神位的光神因为一次意外而进入了神奇宝贝的世界,在这个神奇的世界中,光神遇到了值得信赖的伙伴以及同样因为意外而来到这个世界的邪神与其他邪恶组织,为了阻止邪神和邪恶组织实现他们扭曲、拥有破坏世界的恐怖野心,光神开始了他的奇妙冒险!
  • 天途独尊

    天途独尊

    前世叶天,因自己家破人亡,终于醒悟,却被追杀致死。重新醒来,却回到了三十年前。这一世,他要逆转苍天,杀出天域,重续天伦;这一世,他要武道至尊,登天之途,谁阻谁死!
  • 痞子民工向左,美女总裁向右

    痞子民工向左,美女总裁向右

    秦川,大学毕业带着满腔的热血来到魔都,上火车前他觉得高楼大厦在召唤他,下了火车他才发现自己只猜对了一半,召唤他的只是建设高楼大厦的建筑工地。机缘巧合下,认识了美女总裁,一个小人物的都市奇遇记由此开始。
  • 红颜新生—昭君

    红颜新生—昭君

    一次拒绝,她成了深宫中无人问津的丑女;一次勇敢,她走出了禁锢她几年的后宫,见到了几载不见的父母;或许上天也为这个奇女子感动,一次灵魂的互换她来到了现代,当善良、聪明敢与命运努力抗争的她,带着她那如空谷幽兰般的高贵到现代,迎接她的又会是什么?<br>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曾国藩兵书

    曾国藩兵书

    《曾国藩兵书》:中国古代八大兵书。《曾国藩兵书》概括了作为清廷的忠言将领的曾国藩在治理军事方面的才能,整理出一些国藩疏奏、书信兵法思想、曾国藩治兵语录、曾国藩与《曾国藩兵书》等语段,对原书文字做了较详细、确切的注释和翻译,特别以“评析”的形式对原文所揭示的深刻智慧做了深入浅出又切合要旨的阐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曾国藩的带兵之道。
  • 弃神寻道

    弃神寻道

    他本自成神之上神,化天下万道为己道!但却因神道的无上力量失去了太多,他弃神力入轮回追寻仙道千次万次,只想去守护那些易破碎的爱情,亲情,友情......可老天还是不依——他穿越了……让我们一起走入本书,看看穆天绫这最后一次轮回,能否弃神成仙?
  • 犹记多情

    犹记多情

    一个本就是无情之人偏生要纵情,最后反倒落得个凄惨。一个情多的可以和这漫天繁星同等,却想要去忘情,最后人情两空。“琼华,你可曾心系与我?”“不曾”
  • 山海妖师

    山海妖师

    一个人与妖共存的世界,一个游走于人与妖之间的职业
  • 南北朝后三国演义

    南北朝后三国演义

    三皇五帝夏商周,始祖挥鞭万里投。汉武英雄图霸业,建安文雅度风流。铁骑胡虏千年笑,木马衣冠百世愁。两岸相隔白骨立,烽烟战事几时休。汉末经历漫长的乱世之后三国归晋,天下进入了太平盛世,可惜好景不长,八王之乱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窝里斗,汉人竟衣冠南渡,偏居一隅,两晋之后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南北朝对峙时期,南方刘裕建立刘宋之后归齐,齐之后萧衍建立的梁朝,北方拓跋鲜卑一扫群雄建立北魏。那北魏传到宣武帝元恪时已经历八帝,宣武帝对外多次征伐失利,对内任用外戚高肇专权,残害诸王,搞得国家乌烟瘴气,及宣武帝亡,高肇被诛,又有那胡太后扰乱纲常,导致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北魏帝国几代人拼搏开创的太平盛世正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