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16800000011

第11章 精美繁复、独树一帜:清朝服饰

·鸦鹊崇拜:入关前的满族服饰

传说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在明朝的一个兵部家中当佣人。有一天,他给兵端洗脚水,努尔哈赤发现他脚下有三颗红痣,便顺口说“我脚下有七颗红痣。”部听后非常惊讶,按照民间说法,脚踏七星是帝王之相,于是兵部决定杀死个未来的帝王。 兵部的妾知道后,便牵来大青马,并让努尔哈赤带上一只黄狗逃跑了。兵部道后,一怒之下杀死了妾,然后派部下追赶努尔哈赤。结果大青马累死了,那狗为了保护努尔哈赤也死了。疲惫的努尔哈赤再也跑不动了,只好趴在那儿等追兵到来。天无绝人之路,这时天上飞来一群乌鸦,落在努尔哈赤身上,追兵远看去,以为乌鸦正在吃努尔哈赤的肉,便断定努尔哈赤已死,就离开了。大不死的努尔哈赤,经过努力终于统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后金。 关于满族开国的传说,虽然今人看来,只是当时人为了神化努尔哈、证明满族统治的正统性而编造出来的神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会的传说却深深地影响了满族人服饰的许多习俗。比如,满族男梳辫子,就是为了纪念那位救了努尔哈赤的女人;而满族传服饰中之所以会有马蹄袖和满族人不用狗皮做任何衣饰,都是为了纪念那匹大青马和那只黄狗;满族女人在入关前,都会戴一种黑鸟的头饰,鸟的嘴中还含着一颗宝,就是为了纪念那些神鸦。不过,在满族入关之后,于服饰日渐奢华,于是这种鸟衔宝石的头饰式样就逐被巧妙地设计成悬于帽子一侧的长坠,而坠链的下端是一颗大珠。鸟饰的图案也被抽象,还在上面配上美的花朵,以求更美。这就是为什么满族女子所戴的帽都是黑色的,而两侧都有坠饰垂下的原因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真假与否是绝对无考证的。不过,满族的前身是宋代的女真人倒是真,也就是说,女真人的服饰打扮还是有据可查的。女人长期生活在长白山的严寒地带,无法种植棉花和养蚕,因此也就没有棉衣和绸缎可穿,女人们只能编织粗糙的毛布麻布。由于女真人以狩猎为生,因此妇女们常将兽皮制成皮裘,以于抗寒冷的气候。女真人喜欢把鹿皮染成红色或绿色来制作衣服或鞋,这种技术即使到了清朝后期都还在满族中流传。他们还能利月大块鹿皮拼对出花纹,做成皮毛朝外的皮袍,或以鹿皮为面,领E和袖口处用染成红、绿色的皮镶沿做成女袍。

入关前的满族人社会是有很严格的等级差别的,貂鼠、青鼠、狐貉或羔等贵重的毛皮是供贵族穿用的,而平民则只能穿鹿皮或更差一些的牛、马、猪羊、蛇等类皮衣,缝制得也很简单。

除了这些简单的衣物之外,在东北寒冷的冬季,人们不分贵贱都会穿一年“兀刺鞋”,这是满族发明的在寒冷的冬季用来保暖的鞋。兀刺就是生长在长山地区的一种草的名字。当地的一句谚语:“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兀草。”人参和貂皮由于极难得到所以显得贵重,但是兀刺只是一种野草,在东地区几乎随处可见,之所以也被称为宝,就是从它的功用说起的。兀刺草很韧性,它的纤维很长,而且极为柔软,寒冷的冬天,在鞋子里放上一些经过工的兀剌草的纤维,会使整个鞋子非常温暖。

满族男子还穿“多脸鞋”和“千层底鞋”。多脸鞋,用布或缎子制成,双道皮条缝于鞋脸之上,鞋尖突出于鞋底之外,侧面形似小船;千层底鞋,用布头或旧布裱成袼褙,多层粘在一起后,再用麻线纳鞋底制成的,因鞋底多而得名。千层底鞋轻便自、吸汗、弹力强,还可以养治脚病,是满族男女居用鞋。这种鞋至今还在农村流行。

尽管入关之前满族人在衣饰穿着上有等级之分,但实际上的差别并不是明显。尤其是在后金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努尔哈赤带领他的女真军队在汉人内打劫,所获之物多是华丽韵衣裳和财宝。这些衣裳被参与抢劫的官兵瓜分哪里还有什么等级的分别!后来一位朝鲜使者的话提醒了努尔哈赤,他说“们国家衣服的质地和纹样都是用来区分等级和贵贱的,因此我们的国家才彬有礼。哪像你们国家,只要有一件衣服,就不分身份、不论贵贱地抢穿,哪一点大国的风范?”这一番话坚定了努尔哈赤进行服饰改革的决心。但实际上由于努尔哈赤时期专于武功,虽然有服饰改革的想法,实践起来还是很难的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为了正式规范满族的服饰,他在天聪六年定了衣冠制度。由于此时满族人居住之地已与汉地接近,而满汉两族之间的流和互市也日渐频繁,因此在这次定制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汉族传统服饰等级观念,着力突出皇帝地位的至高无上,而且当皇帝将黄色的短袍赐给臣的时候,臣子们就会感受到无限的恩宠,这说明中原王朝以黄色为尊的习俗经渗入到满族中来。·“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在清兵入关以前,凡被其攻占的本属明朝统治的地区,不论官民都要按族习俗剃发梳辫。之所以要剃发,这还要从满汉两族发式的差异说起。汉男子自古以来就是要蓄发积髻的,这个习俗是源于孔子“身体发肤,受之母”的言论。也就是说,发肤是父母易予我们的,因此任何对发肤的损伤,都对父母的不孝。而满人却不是如此,他门不论男女均梳长辫。女子留全发结辫,丽男子则根据女真人旧有的习俗,“半薤留”,在头顶至两额角引一条直线,线之预前发全部剃去,而只留脑后的头编结成辫子,用红色为主的绳子将头扎起来。 公元1636年,也就是皇太极崇德元,皇太极在翔凤楼召集诸王、贝勒、固额真、都察院官等重要官员,让弘文完大臣宣读了金世宗完颜雍的历史,并金熙宗及金主亮废弃女真冠服,改服更人冠,至金世宗始复女真旧制之事训说:“先时儒臣巴克什·达海·库尔缠即博士)屡劝朕改满洲衣冠,效汉人服布制度,……朕试为此喻,如我等于此,集宽衣大袖,左佩矢、右挟弓,忽遇页翁科罗巴图鲁·劳萨(指雄鹰一般的士)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奇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左手之人何以异耶!朕发此言……恐后世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人俗,故常切此虑耳。”公元1638年,也就崇德三年,皇太极又下令:“有效他国(指汉族)衣冠束发裹足者,重治其罪。可见,在推行满族服装这件事上,皇太极的态度是十分坚决、不容商量的。

1644年对于中原王朝来说绝对是悲剧性的一年。是年五月,摄政王多尔挥兵南下,不久就占据了北京城。为了及时笼络人心,多尔衮一面发布为崇皇帝服丧三日的决定,一面要求各个归顺地区的汉人都要按照满人的发式将余的头发剃去。这在汉人看来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因而剃法令一下,本来已归附的地区反抗再起。

其实多尔衮最初下达剃发令的时候,只是延续了努尔哈赤时的习惯,将发看成是效忠的标志,并没有想过要用武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这个法遭到小规模抵抗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采取极端的措施,反而有所退让,还在自己的朝堂上暂时实行了两种服饰制度,允许明代的旧臣穿着明代的官服,而满人则穿满服,两班分开来站,作为暂时的妥协。 但是汉满两族的矛盾却不可否认地客观存在着。满族人希望可以不通过武力来达到目的,但实际上并不如他们所愿,这一法令推行得越广,遭到的抵抗就越严厉,尤其是当清军来到南方以后,抵抗简直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时的剃发问题就不再单纯了,在满族统治者眼中,这是中原汉人们不肯承认他们统治的一个信号,故而他们便不再放纵,改用严酷的刑罚来强迫人们剃发, 剃发成了抗清的导火索,从此以后,汉人不再顺从,反而对清军的到来奋起反抗,为了留发甚至不惜被屠城,这就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由来。从此,剃发一词无论对于汉族人还是满族人来说,都成了一个敏感的话题,即使到了顺治帝亲政之后,这种恐怖仍然存在着,甚至还有人因为谈论这样的话题而丢了性命。 陈名夏是顺治帝时的大学士,有一日他与同僚聊天时说道:“要天下太平啊,依我来看,只要解决两件事情就可以了。”他摸摸自己的头顶,“只要留头发、恢复衣冠就可以了。”天下太平是没有因他一番话而实现,他自己倒是因为这不该说的话而掉了脑袋。 清初剃发令让无数人掉了脑袋,几百年后,当民国政府要剪掉辫子的时候,却又遇到了顽强的抵抗。真不知道是历史在和我们开玩笑,还是我们自己和自已过不去。·顶戴花翎红缨络:清代礼帽

影视作品清寓戏中出现的拖着羽毛翎子的圆顶大帽就是官员的礼帽。礼帽又分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和雨冠几种。礼帽还叫大帽,因季节分为八月到次年二月之间戴的暖帽和三月到八月戴的凉帽。

从上面看,暖帽是圆形的,不但有圆顶,四周还有一圈圆圆宽宽的折檐。暖帽是用黑色的呢子、绸缎、绒布等布料制成的。帽檐多采用黑貂皮、银貂皮、海龙皮、狐皮等贵重皮毛制成。就是因为这些皮毛比较昂贵,所以一般官员的帼檐则用染黑了的黄鼠狼皮制成。还有一种剪绒暖帽,价格比较低廉,是康熙年问江南制造制作的。暖帽的顶上是用红色的丝绦或段子做成的帽纬,所以又名“红缨儿帽”。在礼帽的顶部的中央装有一颗顶珠,是用宝石、珊瑚、金、银等制成的。顶珠是区别官员职位高低的标志。一品官员的顶珠是用红宝石镶嵌而成的,俗称“红顶子”。二:品官的顶子是用珊瑚制成的,三品官员的顶子是蓝宝石的,四品官的顶子是青金石的,五品官用水晶,六品官用砗磲,七品官用素金,八品官用阴文镂花金,九品官用阳文镂花金,监生和生员们用素银。

凉帽则是一个圆锥体的笠帽,是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成的,外面罩上罗纱,缀上红色的帽纬,顶珠与暖帽相同。其他的同于暖帽。

不管是凉帽,还是暧帽,在顶珠的下面都有一根用白玉、翡翠、珐琅或者玻璃做成的两寸长的翎管。翎管是为了插花翎而没置的。花翎是清代官员身份、等级的标志,通常用孔雀翎,采用的是向后拖垂的插法。因为孔雀翎尾部那圈中心是蓝黑色的,很耀眼的花斑像眼睛一样,所以被清人称之为“眼”。花翎有三眼、双眼、单眼和无眼之分,品级不同,眼数也不同,有眼的叫花翎,无眼的叫蓝翎。按照清朝的惯例,三眼花翎只有贝子(王子)能戴,双眼花翎只有国公、和硕额附(驸马)能戴,至于内大臣、侍卫、护卫、统领、参领等,就只能戴单眼花翎了,而一般官员是不能戴花翎的。另外,有军功者和皇帝给予特别恩赐的官员也可以戴花翎。

清初的时候,花翎是十分珍贵的,只有建立功勋或是蒙有特恩的人才配赏戴。康熙帝时,收复台湾的大功臣施琅因功被封为靖海侯,而且是可以世袭的,但是施琅却上书辞却侯爵,要求依照内大臣的惯例给自己赐戴花翎。这在以前是没有先例的,最后康熙还是特地下旨应允。

用可以世袭的侯爵来换取一翎,可见当时花翎是很贵重的。

花翎的赏赐制度,在乾隆之后就开始松弛了,不仅品级比较低的官员可以得到花翎,而且商人也可以被赏赐。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乾隆游江南的时候,曾经有一名武艺高强的姓江的内侍,很受乾隆的宠信。这名内侍和江南一名也姓江的盐商结为兄弟,但是这位侍卫却在·男子冠服的汉化

比如说“十二章”纹样,是乾隆时开始使用的。在乾隆帝之前的历任清代皇帝的各种服饰中,都没有出现“十二章”的纹样,这也说明,随着满族统治时间的越来越长,他们汉化的程度就越来越高了,已经到了无法拒绝的程度。

不只是“十二章”纹样,从乾隆的“孔雀羽穿珠彩绣云龙吉服袍”还可以找到很多汉民族文化的痕迹。

乾隆的这件吉服袍是以蓝色的素缎为底,上面用孔雀羽线、粟米线、红珊瑚线、捻金线、蓝龙袍拉线以及五彩的细线绣上花纹。整件衣服共绣有九条行龙纹,分别位于前胸、后背等处。古代的帝王,被称作是九五之尊,九、五这两个数字,就象征着高贵和权力,这在宫廷建筑或服饰中都有很明显的反映。清朝的龙袍,也有九条龙,但从实物上看,却只有八条。有的人就猜测说这条龙可能是指皇帝本身,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剩下的那条龙,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是看不出来的,这样加起来就刚好是九条。而从正面或侧面单独看时,龙的数量正好是五条,正好应了“九五之尊”的说法。另外在龙袍的下摆,还可以看到许多弯曲的线条,这叫做“水脚”,在水脚的上方,还有很多波浪形的云纹,云纹之上,还立有山石宝物,被称为“海水江崖”,除了表示连绵不断的吉祥之外,还有“天下一统”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也不只是皇帝吉服袍上有汉民族文化的烙印,清代其他冠服,衮服、朝服、龙袍、蟒袍、补服、常服、行服等,也不乏汉民族文化的印痕。有关这一点,只要对各种冠服略作了解,便可知其一二。

皇帝朝服包括披领(又称扇肩)、衣裳相连的袍裙组成。朝服颜色采用黄色系的色彩,有明黄、杏黄和金黄色,明黄色是最尊贵之色。但是祭天、朝日和夕月时朝服的颜色则又有不同。祭天穿蓝色,朝日穿红色,夕月穿白色。

朝服有冬、夏两种形制,区别在衣服的边缘上,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

朝服的纹样由龙纹和“十二章”纹样构成,具体位置都有相应的规定:在前朐、后背及两臂都要各绣一条正面龙形;腰椎部位绣五条行龙,前后腰间襞积处各绣九条团龙;下裳绣两条正面龙纹和四条行龙;披肩绣两条行龙;两个袖端个绣一条正面龙纹。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绣在衣上,下裳绣藻、火、宗彝、米粉,并以五色云纹点缀。

清代只有皇帝在祭圜丘、祈谷、祈雨等场合时才穿衮服。衮服的样式为圆领、对襟,长与坐齐,晚清时长及膝下,平袖,袖与肘齐,石青色,共有五颗纽扣。衮服上装饰有五爪正面金龙团纹四处,分布于前胸、后背、两肩处。左肩为口,右肩为月,团龙之间配以五色云,下面是海水江崖。春秋穿的衮服是棉或夹的,冬天的用裘制成,夏天的用纱制作。皇子穿着的一种冠服和皇帝的衮服很相似,只是缺少了日月纹,名叫“龙褂”。

清朝官员的礼服就是蟒袍,在等级标志上吸收了明朝的制度,各级官员的蟒袍纹样都有详细规定。皇子用金黄色的九蟒袍;一至三品的官员用蓝或石青色的四爪九蟒袍;四品至六品的官员用蓝或石青色的四爪八蟒袍;七至九品的官员用蓝或石青色的四爪五蟒袍。不绣蟒纹的袍子,只要不用皇家禁用的颜色,一般人都可以穿用。

满族人习惯在袍子的外面再穿一件稍短的褂子,也叫做“外褂”,因前胸与后背装饰有补子,又叫“补褂”,是满清官员重要的官服。一般是对襟圆领,袖子比较宽大,袖口平齐,长及肘部,身长大约在膝盖下部,中央开襟,门襟上有五粒纽扣,高级官员的补褂下摆上还绣有海水牙子等纹饰。外褂与袍子相结合,形成清代特有的袍褂衣服式样。由于是中央开襟,补子被 分为左右两半。补子的纹样与明代各级官员的补子纹样基本相同,尺寸比明代的略小,是区分官员职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清代官服中的“端罩”,是满族特征最 明显的衣袍。它是皇帝、皇族与近侍大臣等穿着的裘皮服装,毛皮向外翻,式样与行袍 相似,也是圆领,对襟,平袖,袖长及腕,衣长至膝下,对襟有五个纽扣。皇帝的端罩用紫貂或黑狐皮制作,明黄缎做袍里子;皇子用紫貂,金黄缎做里子;亲王用青狐,月白缎做里子;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用青狐,月白缎做里子;公、侯以下至文官三品、武官二品用貂皮,蓝缎做里子;侍卫用猞猁、豹皮等。

“十二章”纹样,以黄色为主,以及用花色、质地区别等级以及“补子”的使用,都是满清汉化的明显标志,尽管满清王朝从主观上不想出现这样的结果。女人也穿龙袍:妇女冠服

清代女龙袍是圆领、右衽、大襟、左右开禊的长袍,袖子很有特色,有袖身、接袖、综袖、马蹄袖端。龙袍以明黄色为主,领与接袖、中接袖、袖端为石青色。棉、夹、裘根据季节而定。

女龙袍纹样非常丰富,根据所绣龙的数量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绣九条金龙的。领托前后各绣一条正龙,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一条,袖相接处饰行龙各二条。除了龙纹,还点缀有五色云纹、福、寿等纹样,下幅绣饰八宝立水;织绣五爪金龙八团的。两肩、前胸、后背各绣饰一条正面龙,襟饰四条行龙。下幅同样绣饰八宝立水;龙纹数和位置绣法相同,但是下幅无纹样。

除了龙袍,清代妇女冠服还包括朝袍、朝褂、龙褂、吉服褂、蟒袍、常服等。

皇后、皇太后朝袍都是用明黄色缎子制成的,由绣龙纹的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领后垂明黄绦,上缀珠宝。开领和袖子比较有特别,开领是从领口右缘向右方折斜的,袖子由袖身、接袖、综袖(中接袖)、马蹄袖相接而成。除了领袖,朝袍还有一点不同于斜领、圆领右衽的一般款式,那就是在腋下至肩部加缝了一段上宽下窄的装饰性护肩。朝袍冬夏款式不同,冬季有貂缘。

朝袍之外的服饰是朝褂,对襟、圆领、无袖、开禊,通身绣金立龙纹,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领后也和朝袍一样,垂有明黄色丝绦,绦上缀有珠宝。朝褂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款是乾隆皇后的一款朝褂,形制很特别,自上而下分四层以金锦沿边分隔,上层两肩前后各绣一条立龙,2层、3层、4层前后各绣10条、12条、16条立龙,总计78条,上层有珊瑚扣5粒。

清代的龙褂又和朝袍、朝褂不同,样式为圆领、对襟、左右开禊、袖端平直的长袍。龙褂是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的专用服饰。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的龙褂的颜色和龙纹基本相同,均为石青色,都饰有八团五爪龙,两肩、前胸后背各一团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两团。但是下幅的绣饰却有所不同,有的绣八宝、寿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纹,袖端各绣两条行龙及水浪纹;有的加水浪江涯、寿山、立水纹;还有的下幅及袖端不绣纹样的。嫔所穿的龙褂两肩前后各绣一条正面龙,襟袖四龙。清代的吉服褂,也是龙褂的一种,样式与龙褂相同,也是根据人物的身份不同,绣不同图案。

清代后妃常服的样式均为圆领、大襟,领、袖及衣襟边缘都镶饰有宽花边,但是图察却有所不同。“百蝶袍”是常服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款,整件服装以湖蓝色缎为地,纹样以菊花、蝴蝶为主,衣身的蝴蝶姿态万千,中间穿插着菊花。袖口及衣襟也是以菊花及蝴蝶为缘饰。还有一款纹样为凤穿牡丹的常服,也是值得一提的。这款常服以鲜艳的蓝色缎为地,上绣八只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色彩处理得很好,不但惟妙惟肖,而且净穆素雅,与颜色浓重的凤相配,不但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还呈现出传统的山水画的特点,整件常服显得很有韵味。

从上面几款女子冠服看,除了常服,几乎都有龙纹。可见,清代女人把个“:袍”穿得还真是不亦乐乎!·旗装、旗鞋正流行

说到旗装,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旗袍,因为就是现在,旗袍仍然称得上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

其实,满族妇女的旗袍与如今的旗袍样式有很大的不同。满族旗袍也叫大衫、长袍,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起初的旗袍是没有领子的,袖子呈马蹄形,也叫箭袖,.大襟左衽,外形轮廓呈长方形,扣子为盘扣,衣服上下不取腰身,有假袖两三幅,边镶滚边。

清军入关以后,逐渐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旗袍也有所变化。日常的旗袍由四边开禊变为左右两边,也有不开禊的,之前流行的马蹄袖也被平袖所代替。原有样式的旗袍在此时已成为一种礼服,只有在喜庆节日或是外出办事的时候才能使用。而且需要强调的是,此时满族的旗袍是男女都可以穿的,这与我们现在的习惯有所不同。而且女士旗袍的式样与男式的差不多,只是在衣襟、领口、裙子和边缘的地方绣有各色花纹而已.

除了旗袍,满族女子的旗装还有马褂、马甲、褂裥、衬衣、氅衣等。女子的马甲以大襟和琵琶襟式样为主;女子外衣中的马褂,分为对襟与大襟等式样,衣身长短肥瘦的变化情况与男子马褂差不多;还有一种类似明朝比甲的长坎肩叫做“褂裥”,这种坎肩是对襟、圆领、直身、无袖,左右与后身开禊,两腋下各缀上两根长带,直至膝下。

氅衣为清代的女装中比较特殊的款式。氅衣与衬衣从样式上看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禊的长衣,氅衣与之不同的是左右开禊至腋下,开禊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

满族人对旗装的装饰非常讲究,旗装一般用各种精致的绸缎制作。除了在旗装上以写实的手法绣出色彩艳丽的图案之外,还会镶上花边。花边的使用,最开始是用来修补旗装上破损的部位,所以花边多缝制在容易破损的地方,比如说袖口、领口和下摆等处。到了后来,竟然成了一种装饰,并且在妇女中间很是流行。比如,女子在马甲上就特别下工夫,在交襟处、左右领口等处都要加上多重花边,在交襟处、左右腋下以及对襟等处都经常做出如意云头式样的镶滚边,后面甚至镶滚多道,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等。这样加工后的马甲,色彩丰富,花纹多样,成为女子服装中主要的装饰成分。

花边的实际功能被装饰作用所取代,这种风尚到了成丰和同治的时候达到了高峰,最夸张的时候竟然满件旗袍只能看见花边,而衣服本身的质料却看不出来了。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成为清代的时装。

除了花边,旗装的佩饰也不少。比如,贵族女子经常要加一条丝绸长围巾,缠在脖颈间,垂在胸前。

旗装上还有一种佩饰是云肩,是满族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物,婚礼服上也用。贵族妇女所用云肩,制作精美,‘的剪裁为莲花形,或结线为璎珞形,周围垂有排须。慈禧所用的云肩,有的用又大又圆的珍珠集成的,一件云肩用3500颗珍珠穿织而成。满族鞋样式也非常多,单是旗式坤鞋就分数种:平底鞋。鞋面用布、缎制,还要彩绣花卉图案。为了便于行走,平底鞋的前端底部要稍削成斜坡状;马蹄底鞋,因其外形及落地印痕非常像马蹄,故而得名。马蹄底鞋是妇女的高鞋,鞋底中部用木制成,前面平直,后面呈圆形,上面细下面宽;花盆底鞋,成倒梯形状,颇像花盆,故而得名。花盆底鞋也是妇女高底鞋,鞋底中部也是用才制成,上敞下敛。从现代意义讲,马蹄底鞋和花盆底鞋就是清代妇女的“高跟鞋”。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高跟鞋是从国外传进来的,其实不然,早在明代,中国就已出现了高跟鞋。不过如果说明代的高跟鞋只是一种时尚的话,那么清代跟鞋的发展则是有它自己的用途的,那就是配合旗袍的出现而出现的满族妇女穿旗袍时多穿用“马蹄鞋”和“花盆鞋”,走起路来袅婷婷,轻盈娴雅。这两种鞋又叫旗鞋,高底通常位于鞋的中间,高三四寸左右,也有七八寸的,木底由白布包裹起来,有钱的人用绸缎做鞋面,老百则是用布做鞋面。但无论贵贱都会在鞋面上绣上花鸟纹饰,因为素面不绣任何纹的鞋只有服丧之人才会穿。当然,有钱的贵妇也常常在鞋上镶上宝石珍珠等重的珠宝,慈禧太后的鞋就常常镶满珍珠。

因为慈禧太后挑剔,所以她的鞋子都是由全国最好的鞋匠专门制作的,工序非常的复杂,所需的技术也很高。她的鞋子上往往都镶满了珠宝,或钻石,或翡翠,抑或是上等的璞玉。另外,慈禧太后偏爱珍珠,因此她的鞋子上普通的都有七八十颗珍珠,至于多的,就是一两百颗也是不稀奇的。

·长袍马褂瓜皮帽

先说说长袍吧。清代男子长袍,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服装。家居常袍为平袖,礼服袍为马蹄袖。马蹄袖是附在窄袖上的上长下短的马蹄形袖头,既可保护手背御寒,又方便射箭。马蹄袖又称箭袖,满语为“哇哈”,清入关后,成为礼服定制。马蹄袖平时卷起,凡官员见皇帝,下属谒上司,晚辈拜叩尊长,放袖头,称放哇哈,先左后右,单手或手扶地。 另外,男子穿长袍时,一般在长袍外腰扎一条布带子,便于上边挂小刀、匙箸和装着镰、火石、火绒的小口袋,还要挂一个烟荷包,里装着烟和烟袋。这也是满族独有的服装特点。满族人还常穿一种行袍,又叫“缺襟袍”。它的式样满族人日常穿的袍子一样,但比日常穿的袍子短,前面衩,右半边的衣裾比左半边短一二尺,从正面看缺了一,这是为了骑马时上下方便。不骑马时,可将右襟缺少的块用纽扣连在袍子上,就和一般的袍子一样了。有的后面的摆也可以取下来,变化多端。行袍也可以作为礼服来穿,届时在外面加一件对襟大马褂就行了。 马褂是满清特有的外褂,非常短小,袖子的长度只到肘部,身长不超过腰部,轻捷方便,特别适合骑马时穿着。在满族入关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这种马褂只是八旗士兵穿的,到了康熙雍正时,上层社会也开始流行起这种款式,并且开始有了单、夹、纱、皮、等多种质料。也是从这时候起,马褂变成了清朝社会中男子最流行的服饰之

马褂的样式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种是琵琶襟的,这种样式马褂通常右衣襟都会短缺一块,状似琵琶,所以称为琵琶襟,又叫缺襟马褂一般会在出门的时候穿着;第二种马褂则是大襟马褂,这种马褂的衣襟一般开在右边的,四周还要用异于衣服颜色的线缘上边,一般都是家居的时候穿第三种是比较正规的对襟马褂,这种马褂经常被作为礼服穿用;康熙年间有一种长袖、衣身比较长、不开衩的马褂,保暖性能比较好,老人很喜穿,叫做“阿娘袋”或“卧龙袋”。 清代最有特色的流行服装当属马褂,不分贫富,不论老少,皆可着。自有马褂以来,不论是颜色,还是式样都发生过很多变化。比如颜色,最早的马褂是天蓝色的,乾隆年间的多是玫瑰紫色,后来又出过深红色、浅灰色、棕色等。当然各个时期的颜色也不仅局限于这一或几种,提到的颜色只不过是当时比较流行的、颇受纨绔子弟钟爱自而已。从式样上看,马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袖口、领子和镶边,有日 要在领子和袖口镶上花边,有时要把镶边加宽,有时又把镶边变窄清末时还曾流行过不加镶边的马褂。

为了御寒,冬天的马褂多用皮毛制成,所以有钱人就要在选料上一功夫,以便炫耀自己的富有,紫貂、玄狐、海龙、猞猁、倭刀、银鼠等重毛皮都被清朝达官贵人们使用过。通天的马褂式样也有许多变化,如,毛朝外的,毛朝里的,尚黑的,喜白的,清代末年,还流行一种黑海虎绒马褂。总之,各个时期的流行款式都不尽相同。这些时髦的马成为纨绔子弟和贵族的身份标志。而一般的士大夫和平民老百姓就没张扬的资本了,只能靠绸缎、棉布的花色满足一下虚荣心了,大朵团花喜寿纹样、折枝花等纹样就成了这类人关注的焦点。

在清朝,马褂也是皇帝服饰的一种,一般是在打猎的时候才穿。由 皇帝的服色一般用明黄色,所以也称“黄马褂”。清代皇帝经常将这马褂赐给有功之臣,而臣下们也将得到黄马褂当成是至高无上的荣耀皇帝“赐给”和“赐穿”黄马褂,别看只有一字之差,实际的差别却很大。一般来说,赐给只是给一件,是不能穿着的,而赐穿则是终身都可以穿着的,而且还可以根据季节制作。

说到男子的长袍马褂,就不能不提一下清代纽扣。在中国古代,标准意义上的纽扣,是在明代才出现的,因为在明代之前发掘的墓葬中,人们的衣服上都是没有纽扣的,而只有一种被称为“结缨”式的两根带子系在一起。到了明代万历年问的时候,开始有了纽扣的踪迹。而到清朝的时候,纽扣已经被非常广泛地使用了,除了最常见的铜制的圆形小扣之外,还有用各种质料做成的纽扣:玛瑙、珍珠、珊瑚、镀金、镀银等等各种形制的,而且大小形状也不一定,有的大如坚果,而有的却又比豆子还要小一些。当然,使用什么样的扣子和使用什么质量的扣子自然也就成为区分高低贵贱的一个标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清朝的服装之所以可以不断地向突出人体曲线的方向发展,这些小小的扣子可以算是最大的功臣了。 清代还有一种与马褂的式样相近似的衣物,叫做马甲,它也是由骑射生涯创造出来的具有满族特色的服装。 马甲比较窄小,没有袖子,也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样式。开始人们把它穿在里面,起保暖作用,后来就逐渐将它穿在外面,装饰成分就明显增多了。 清代官员中有一种特殊的马甲,叫“巴图鲁坎肩”,是给“巴图鲁”,即勇穿的。这种马甲四周镶边,前身是一个整衣片,在领口下横钉一排纽扣,左占的腋下各有一排纽扣,用这些扣子将单独的前身系住,因此叫做“一字襟的马甲”,共有纽扣13枚,所以俗称“十三太保”。这种马甲最开始只限内阁要员门穿,所以又叫“军机坎”。后来,普通人也可以穿,还可以当作礼服来穿。它的颜色变化不断,一直从清初的天青色演变到乾隆时期的深绛色。这种褂子本身是用皮制成的,穿在袍服的里面,如果走路或是骑马热了,就可以伸手将褂子上的排扣解开,就变成了两片抽出来,很容易地就脱下来了,非常方便。到了后来,它也常被穿到了袍服的外面,作装饰用。 长袍马褂说完了,我们还有必要说一说清代男子的下装。在清代,裙子彻底退出了男服的范围,改穿长裤。男子的裤腿比较窄,有合裆裤与套裤两种。套裤没有裤裆和裤腰,保留了汉族古代裤子的形式。但是在穿着上,却是将它套在有裆单裤的外面,主要起保暖作用。 清代男人戴的帽子也是颇值得一说的。当时最流行的应该是瓜皮帽。瓜皮冒其实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只不过是在清代才普遍戴用。瓜皮帽在不同时节的时候所使用的布料是不一样的,例如冬春的时候一般使用的是比较厚的布料,是黑色的素缎子;而夏秋的用料就比较薄,用的是黑色的纱。

瓜皮帽的帽胎分软、硬两种。软的可以折起来,是由六片相同形状的布攒顶缝起来的,所以得了个文绉绉的名字,叫做“军机六折”;硬的瓜皮帽就是硬质的帽胎。这种瓜皮帽通常是圆顶或稍微有点圆顶,帽子的边上会镶上一寸多宽的帽沿,即使没有帽沿的,也会用缎子镶上一个边来增加美观。在帽子顶端攒集处,会有一个用红色丝绒线结成的珠子,当然也有黑色的。有钱的人家,会在帽檐的正面用玛瑙、珍珠等宝石镶一个“帽正”,而老百姓一般就用一块小银片之类的东西。

除了瓜皮帽,清代还有小孩子戴的狗头帽,是在帽子的两边开孔,然后装上两只毛皮的像狗耳朵一样的东西,也有形状像兔子耳朵的,用来保护耳朵在冬天不会被冻伤。帽子则是用鲜艳的绸缎或是呢绒作材料制成的,还可以在上面镶上一些金钿或是假玉之类的东西来增加美观。帽沿用花边围起来。

清代老人戴的帽子被称为“风兜”,也叫做“观音兜”,估计是因为形状与观音所戴的帽子相似而得名。这种帽子有夹层,也有中间装棉花或用皮的,多是年纪大的人用来御寒的。颜色有很多,紫色、深蓝色和深青色是比较普遍的颜色,红色则是高官使用的颜色,使用黑色的人也是比较多的。

乌毡帽是清末流行的一种帽子的样式,根据绍兴人的说法,此帽由老虎而来。据说有一天,一个猎户打伤了一头老虎,但被老虎逃脱了。当他追到老虎洞口的时候,发现地上有一块类似于羊毛毡的东西,形状很像一块大饼,扣在头上不但保暖而且非常舒适。仔细一看才知道,原来是老虎将羊吃了以后,把羊皮垫在自己的窝里,经过老虎身体的重压,天长日久就成了猎人所看到的模样。从这之后,绍兴的人们就纷纷仿效,但由于白色易脏,所以将羊毛染成了黑色,这就是乌毡帽的来历。

有趣的是,绍兴从事乌毡帽制作的商人们,还将老虎图挂到墙上,把它当作自己这一行业的祖师爷来拜,也算是一桩奇闻了。·男从女不从:汉族女子衣裙

清朝入关后,虽然对汉族男子在服饰上的要求非常严格,但是对妇女们倒是颇为客气,并没有强迫她们更易服饰或是在生活习惯上有什么改变。尤其是对于汉人女子流行几百年的缠足风气,清朝统治者最是不以为然的。

早在顺治帝的时候,就曾经两次颁下诏书,要求汉族女子不要缠足,否则女子的父亲和哥哥就要被处以杖刑,并且被流放到三千里以外的地方去。可惜的是,当时清政府的态度并不坚决,在下达的命令没有被执行时,并没有采取什么强硬的措施,所以这两次颁下的诏书最终还是被遗忘了。到了康熙的时候,也曾试图禁止汉族女子缠足,可是在下诏之后不久,皇帝就被迫收回了成命。至于道光时候再下的命令,就巨加没有说服力了,缠足的习俗竟然就在这种放任中被保存了下来。 除了缠足被保留下.来之外,汉族女子的服饰和明朝相比在大方向上可以说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是以上身穿袄、衫,下身穿裙为主,或者在外面加上一件比较长的背心。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也是局部细节上的变化,或是款式上的创新。 汉族女子服饰细节变化主要体现在衣饰上,比如,顺治帝时,汉族妇女上衣的袖子要比原来减小了很多,刺绣也像明代一样只施在袖口和领口的地方;乾隆后期,苏州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各个地方那仿照苏州的样式做衣服;到了嘉庆年间的时候,袖子比原来变得宽大,衣饰上所施的刺绣也越发的增多。当时的衣饰变化以扬州和南京为中心,因为那边的妓院非常兴盛,妓女们都成为时尚的重心;到了清朝末年,由于上海的兴起,衣饰的重心便又移到了上海,衣袖变得细小而且很短,常常会露出里面的衬衣,而衣领则在不断地升高,到后来的时候,已经完全护住了脖子。

汉族女子的裙子在清朝也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明代流行的“白褶裙”和“月华裙”,此时仍受到妇女们的青睐。当然,也有新的式样产生,比较有代表性的要数咸丰、同治年间出现的“鱼鳞百褶裙”。 这款女裙是在原有的百褶裙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这种裙子能够张开也可以紧缩,张开的时候就像是鱼鳞一样,很受当时妇女们的喜爱。

还有一种新式样的裙子是凤尾裙的一种,这种裙子有飘带,飘带呈剑的形状,并且在飘带的下端还系有铃铛,每当女孩子们走动的时候,飘带顺风而起,铃铛也发出清脆的声响,让人神往。

除了这几款旧有的和新创的女裙,马面裙、裥干裙、红喜裙等也颇为流行。马面裙裙门为平幅,后腰有乎幅裙背,两侧有褶,裙门裙背还要加纹饰,上有裙腰和系带;裥干裙的形式与百褶裙相同两侧打大褶,每褶间、裙门及下摆镶颜色相同的边。

清代裙子的颜色以红为贵,所以,红喜裙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婚嫁时新娘的婚礼服了。袁世凯的女儿、宋庆龄的母亲结婚时都穿这种红喜裙。红喜裙的式样有单片长裙及襕干式长裙,以大红色地绣花,与大红色地或石青色地的绣花女褂配套。但后来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条规定,那就是只有正室才可以穿红裙做妾的没有资格穿。

有宽容就有自由,有自由才有创新。所以,清代汉族女子才没有像男人那样被强行剃发易服,才出现了旧款与新款交相辉映的局面;成为清代服饰中不可或缺的一抹色彩。不过,有宽容同样会有放纵,所以,中国妇女的脚又缠了两百年,直到民国政府成立才得以解放。从这一点上看,清政府对汉族女子的宽容,就不知是祸是福了。·八旗和绿营军服 满族借鉴明朝由于武力衰弱而亡国的教训,所以在他们以武功取得天下后,仍然十分注意训练八旗子弟的骑射本领。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木兰围场,就是让八旗子弟进行骑射表演和狩猎的地方。这种大规模有组织的围猎活动、阅兵仪式是从康熙皇帝开始的,并且一直延续了下去。清代除满洲八旗外,还设有蒙古八旗和汉八旗,即满蒙汉二十四旗。此外还有主要由汉族人组成的录营兵。所以参加大阅的人员多达数万人。 每当这个时候,八旗军队就会按照旗色的不同,穿戴不同颜色的盔甲,依次在皇帝面前展示火炮、骑术、射箭等各种技艺。每当这个时候,八旗和绿营军的盔甲和铠甲就要大放光彩了。 清代一般的盔帽有用铁制成的,也有用皮革制成的,不管是哪一种,制好后都要在表面髹漆。盔帽四面各有一梁,前面正中还有一块突出的遮眉,遮眉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盔盘,盔盘呈酒盅,盔盘中部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盔帽后部加设石青等色的绣有纹样、缀以铜或铁泡钉的丝绸护领垂于颈部,可以起到护颈、护耳的作用。 士兵在穿着盔甲的时候,还会在腰边挂一个袋子,用来装骑射用的弓箭,不同等级人的这种袋子也会有分别,一、二品官都是用皮革做成的,六品以下的官员就会在袋子上加红黄两道线,兵则是用黑色的革制成。 清代的铠甲分为明甲、暗甲、棉甲和铁甲。甲己分甲衣和围裳,采用的是上衣下裳制。甲衣不但在与部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在前胸和后背还各佩有一块金属材质的护心镜,前襟的护心镜下的接缝处还有一块名叫“前挡”梯形护腹。另外,在腰问左侧还佩有“左挡”;围裳包括左、右两幅,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穿着围裳时,用带系在腰间。

清代八旗兵的甲胄是用皮革制成的,外涂黑漆,厚重而坚实。甲用棉布做里,用绸布做面,中间絮有丝绵。甲衣的颜色按旗的不同有所不同。乾隆年间,为了大阅兵的需要,杭州织造局织造过数万套。

清代八旗包括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铠甲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正黄旗通身黄色,镶黄旗黄地红边;正白旗通身白色,镶白旗白地红边;正红旗通身红色,镶红旗红地白边;正蓝旗通身蓝色,镶蓝旗蓝地红边:全身一律镶有铜质的泡钉。 清代的兵制,是八旗兵和绿营兵同时并存的,但八旗兵的地位是要高于绿营兵的,绿营兵要受八旗兵的节制,所以在服饰上绿营兵也与八旗兵有所不同。清代的藤牌营和绿营兵等都带虎帽,后面垂着长长的护领,穿的也是黄布制成的虎纹衣,而且绿营兵都束额巾。在实行新的兵服制度之前,绿营兵一般还是穿窄袖的短衣,紧身的袄裤,还有加上镶边的背心,在背心的背部会画有一个大圆圈,里面表明了兵、勇、亲兵等的字样。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清代满族统治者对于汉人的防备心理还是很强的。这也是后来为什么辛亥革命会以“驱逐鞑虏”为口号了。

同类推荐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政体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政体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发明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发明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德国人

    德国人

    我们自小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对德国的哲学怀有无比的崇敬之心。随着改革开放,才知道德国不仅有缜密而抽象的哲学和深奥揭示资本秘密的经济学,还有许多顶尖级的科学家、音乐家、文学家、诗人,这才开始注意德国。
  • 中华农耕文化漫谈

    中华农耕文化漫谈

    本书作者在毕生研究农史的基础上以文化漫谈的形式写成了此书,内容包括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稻作、丝绸、茶叶、水产等诸方面的发展历史。作者以写实又诗意的笔触表达了对传统农业的回顾,同时以学者的人文情怀对现代科技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现状表现出怀疑与忧患。
  • 走进古河州

    走进古河州

    本书作者探访河州多民族聚居的由来,感受西北穆斯林浓郁的风情,对河州地区的民族宗教、历史文化进行全面考察。
热门推荐
  • 青春挽歌:惜缘倾城之恋

    青春挽歌:惜缘倾城之恋

    “梓缘哥哥,下下个月,就是我的生日了,到时候我们一起弹钢琴,好不好?”袁雨惜眨着水灵灵的大眼睛说道。安梓缘不忍拒绝,答应了。谁知,就是这样一个小小承诺的实现,都在十二年后,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变得冷酷,高傲,而她,却沦落成了与他云泥之别的平民,阴差阳错他们做了同桌,命中注定他们会重逢,相识,相知,相爱,相伴。
  • 墨君离

    墨君离

    四大世家之一的墨家长女,墨绯离逛得青楼,开得赌场。众人:多美的一个美人,咋就这么重口味呢!她巧笑倩兮时夺了多少男人的魂,可有谁能看懂她的苦笑,忧愁。一双有力的臂膀揽住她的腰,一张妖孽至极的脸说:“我陪你!“从此,天下大乱!红颜祸水呀!
  • 胎楼

    胎楼

    父亲死的时候,对我说,在他头七夜里,如果有人晚上来敲门,千万不要开门;开门了也千万别放人进来;放人进来了也别跟他走。只要我熬过他的头七夜,可保一生平安。可那一夜,我跟他走了……
  • 夜空爱月亮

    夜空爱月亮

    (注:第一二章基本介绍有点无聊,建议跳过√后来的情节会很好哒√)美丽的宇宙中,竟是那魔法界!78张强悍的命运,怎么做才可以稳稳接住?精彩仅在《命运轮盘》!
  • 爱已千年

    爱已千年

    千年的守候,只为千年之后再次能看到你的容颜,就算死亡也无法将我们分开!!!
  • 火影之重生未来

    火影之重生未来

    以前的鸣人与雏田来到了3年后的未来碰见了长大后的自己与雏田。当小时候的自己与长大后的自己相见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而他们也同时被选为了这个世界的命运之子,肩负着拯救世界的重任。为了回到原来的世界,过去的鸣人以及雏田不得不努力修炼,因为想要回去,就必须打败跟他们一起过来的斑。(本书不种马,不后宫。单女主,是成长型的小说。)
  • 末世之白夜

    末世之白夜

    身居异能行走在炮火与硝烟中的中国籍雇佣兵,完成一次爆破任务之后,回国度假。本以为可以度过一个美好的假期,却没想到病毒爆发,电影里才有的场景出现在现实世界里,男主角到底怎么才能在末日里活下来。。。
  • 逆世神尊:逗萌狐妖各种坑

    逆世神尊:逗萌狐妖各种坑

    作为女主,帝央拥有强大的金手指,NB的炼丹、炼器、制符、摆阵各种天赋,还有强悍的兽兽,少不了忠心的属下,更少不了各色美男前仆后继拜倒在帝央的石榴裙下。帝央:美男们如此多娇,是挑一个好呢还是全收了?反派、炮灰们怨念地罢工抗议:女主那么厉害,还要我们做什么!!!某莲对手指:所以你们要多努力了……炮灰们呐喊宣言:我们的目标是!帝央:没有蛀牙~炮灰们:错,是打倒女主
  • 传说再临

    传说再临

    一万年后,人类从星空坠落大地当历史以新的方式再次重演之时新的传说再次降临!不一样的大时代,一样的热血沸腾!今生必将化作传奇,永留传说!***************************************这是一部超级正能量的小说!我是24K真新人!卖萌打滚求推荐!收藏!
  • 流浪者

    流浪者

    《流浪者》是邓一光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流浪者》作者早期的短篇小说多反映其生活所在地四川和武汉等地的民情风俗,地方色彩粗重,叙事技巧朴实无华,目光向下,多反映底层的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现实观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