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钧(1899~1980)字衡如,一生从事中国图书馆事业。他所不断改革、完善的图书分类法,在中国被普遍推广和应用。任何著录卡片的正确与否,都逃不过他的目光
刘国钧生于南京一个破落的读书人家,父亲是个举人。他自幼身材瘦小,沉默寡言,学习用功,成绩很好。后考入金陵大学,进入当时最时髦的哲学系。由于家中经济困难,课余到学校图书馆帮忙。久而久之发现了我国图书馆的许多弊病,于是加修图书馆学作副科。1920年毕业留校图书馆工作、发表《近代图书馆之性质》等文章,介绍美国图书馆的方针、特点以及近代图书馆的情况。1922年,刘国钧赴美国威士康星大学研究院研究哲学和图书馆学,三年后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利用余暇考察了美国图书馆的现状,写成《美国公共图书馆概况》等文章。
1925年,刘国钧回国,历任金陵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他一面工作,一面研究,用了近五年时间,编出了《中国图书编目条例》。从我国图书馆工作的实际出发,既继承了我国古代图书著录的通则,又吸收了西方目录学的成果。它经过金陵大学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和国立图书馆的反复试用,在草案的基础上修改而成。这是当时我国图书编目最新最好的定本,包括以书名为标目的编目方法。
刘国钧在南京任职期间,常利用寒暑假到北平诸校进行图书馆业务辅导,南来北往,那时的火车运行非常缓慢,准点也得两日两夜,且时常误时,但他却视为乐事,还把嘈杂的车厢当作书室,旁若无人的读书、备课。他还在北海图书馆兼任编纂部主任、主要指导编目工作。
长期的治学严谨、认真,致使他能一目了然,发现他人的误区。据说,任何著录卡片在他眼前一晃,就能发现卡片著录有否毛病,那怕著录不规范只差一格。他定下的编目条例不仅在北平扎下了根,还影响到了全国很多图书馆。
刘国钧热衷参加图书馆界的社会学术活动。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任出版委员会主任,主编《图书馆学季刊》。《图书馆学季刊》是当时中国最具有权威的图书馆学术刊物,老一辈的图书馆学者如袁同礼、傅振伦、赵万里都有著述论文;它也详细介绍了图书馆前驱者的事绩,如杨守敬、卢木斋、梁启超。
抗战爆发后,刘国钧随金陵大学迁往成都。后来正在筹建中的西北图书馆,需要一位能执牛耳的图书馆学者筹划和主持。刘国钧也自是最佳人选。1943年他自愿到了兰州,担任图书馆筹备主任,次年开馆,出任馆长。1949年8月中旬,国民党当局威胁他去台湾,他作了一生中重要的抉择,留了下来。兰州解放,担任兰州人民图书馆副馆长。进北京后,他先后担任《图书馆工作》、《图书馆学通讯》、《图书馆学译丛》编委,兼任北京图书馆研究员和顾问。
参考《苏联书史》,写出《中国书史简编》
刘国钧从1925年在金陵大学任教授始,在55年生涯中,几乎没有离开过教育战线。而主要就在图书馆学领域。
1951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只有一个目录学教研室。同年8月,刘国钧到北大后建立了图书馆学教研室,成为王重民系主任的得力助手,并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此后又陆续创立了图书分类、图书馆目录、图书馆事业史、图书馆学概论、外国图书馆分类法介绍等课程。他因讲课清晰、有条理,深受学生的欢迎。
刘国钧好学不倦,50年代初学习苏联的热潮中,当时虽已年过半百,仅用半年时间就掌握了俄语翻译,译出了《关于大众图书馆读者目录的组织》、《区图书馆工作人员一个月进修班图书馆事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等,是最早将苏联图书馆理论介绍到中国来的人之一。
有次,一位在中国讲授《苏联书史》的莫斯科图书馆学院的女教师,向他建议中国学生应了解自己国家的书史。他认为言之有理,就以自己所著的《可爱的中国书》为底本,参考《苏联书史》的编排体系和方法,在高校首次开设了“中国书史”的课程,边讲授边修改,后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印成了《中国书史简编》。刘国钧与别人合编的《图书馆目录》。此目录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以图书馆的各种目录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讲授,而分类目录居于这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分类法和编目法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种尝试。
1956年始,刘国钧参与组织全国图书馆员和干部的函授教育与进修,仅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函授班和进修班的讲课、辅导工作,就花去了两年时间,其讲稿《图书馆员基本业务知识讲话》就是一部较好的馆员入门书。
(上海图书馆浦保清)
余思1.中小型图书馆应该掌握哪几门基本书目?
2.你认为中小学生应该知道哪些图书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