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农民仅仅使用弯把犁杖老镰刀,即使每日早出晚归,勤于耕作,每年也只可以产1500千克玉米,但如果采用科学种田方法,机械化种田,飞机洒药,每年则可生产1500吨玉米。由此可见,差异的关键在于二者的方法不同。
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效率非常关键,没有方法就没有效率。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句话用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比如学习,谁掌握了学习方法,谁就掌握了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随着人类知识量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所付出的精力将越来越多。这客观上要求人们提高学习效率,而学习效率又取决于学习方法。
有人说,学习没有捷径,必须踏踏实实地勤学苦练,真下工夫才能掌握知识,投机取巧永远不会取得真正的成绩。这话不假,但学习讲究方法并不是投机取巧。不讲方法,死读书,往往是“一分耕耘,半分收获”,而讲方法、有好方法的人,甚至能“一分耕耘,两分收获”。
今天的社会充满了变异,人们越来越重视方法,做人做事不会使用方法的人最终会被淘汰。有一句俗语说得好:“窍门满地跑,看你会找不会找。”难题的旁边总会有若干的方法存在,擦亮眼睛,发现和使用适当的方法,会让你变得更加聪明。
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
中国古代有句充满哲理的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所讲的“渔”,是指捕鱼的方法技巧。与其送给别人一些鱼,让他一时坐享其成,还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让他终生受益。
有一个学生诚惶诚恐地来请教他的老师,问:“老师,我要怎样做才能够学会您所有的智慧呢?”
老师是一位深具智慧的大师,他听到学生这样的问题笑了笑,反问学生说:“那么,你认为应该怎么样,才能够学会我所有的智慧呢?”学生想了想,立刻说:“我以为,老师最好能够一次教会我所有智慧的关键,让我能够完全了解老师所了解的事情!”
大师又笑了笑,从桌上拿起了一个苹果,放到嘴边,大大地咬了一口。大师望着他的学生,口中不断咀嚼着苹果,不发一言。
过了好一会儿,大师才又张开嘴,将口中已经嚼烂的苹果,吐在手掌当中。大师伸出手,将已嚼烂的苹果拿到学生的面前,然后对着他的学生说:“来,把这些吃下去!”
学生惊惶地说:“老师,这……这怎么能吃呢?”
大师还是笑了笑,说:“我咀嚼过的苹果,你当然知道不能吃,但为什么又想要汲取我的智慧的精华呢?你难道真的不懂,所有的学习都必须经过你本身亲自去咀嚼的。”
苹果新鲜而甜美的滋味,需要你自己去品尝与体会。人生许多宝贵的答案,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
学习的过程,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代劳。透过知识的吸收,加上你不断地反省、思考,化为自己宝贵的经验,这就是智慧的开启之处,也是奠定你一生能够不断成长的真正基础。
学习还要注重方法,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书本知识,他人的经验,不可囫囵吞枣,不可全盘吸收,不可生搬硬套;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达到继承和创造的目的。
有人说: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将学习搞好。真是这样的吗?
勤奋固然重要,但现实中这种现象却屡见不鲜:有的同学学习非常卖力,但是学习效果却很不理想;而有些同学看上去不是那种勤奋的好孩子,但学习成绩却很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难道“勤奋努力”与“学习成绩好”成反比吗?难道是勤奋努力的同学的智商比那些不怎么用功的同学低吗?如果我们对那些看起来不够勤奋但成绩却很好的同学进行深入地分析就会发现,并非他们有着多么高的智商,而是他们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不仅要讲求勤奋,而且更应当讲究方法,高效一定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结果。
方法即是捷径,方法即是效率,方法创造成绩,方法创造效益,方法创造成功。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列出了一个关于“成功”的方程式,如今,这个方程式已是全球皆知:“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学习方法+少说空话”。
可见,那些学习用功但效果不好的同学,其问题可能就出在没有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上。只要他们改进了学习方法,再加上勤奋努力的学习劲头,那么,学习效率就一定会飞速提升,学习成绩必将远远超过那些不用功的同学,他们的行动一定会推翻“智商决定学习成绩”的神话,人们会惊喜地发现:比智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
有人说,高三的学习生活最枯燥,充满压力。可对于2003年大连高考文科状元牟欣梦同学来说,这一年过得并不紧张,学得并不枯燥,而是很轻松,很快乐。牟欣梦是个多才多艺的女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还会多种乐器,尤其弹得一手好钢琴,游泳、滑冰、打篮球,样样精通。即便是在迎接高考的日子里,她也没放弃这些爱好。
这么多的爱好,这么好的成绩,牟欣梦是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做到学习、生活两不误的呢?在谈到自己的学习体会时,牟欣梦说,这得益于她富有效率的生活、学习方式。平时上课的时候,她特别注意听讲,因为老师讲的知识都是精华,对学习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其次,她特别讲究学习质量和方法。比如,她平时并不搞题海战术,但是每做一道题,都会认认真真地去考虑这道题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并且再三进行比较,这样学习的知识就很牢固。此外,她觉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高三的时候,每天晚上她都要抽出一定时间锻炼身体;每天学习累了的时候,她也会通过弹钢琴来舒缓一下紧张的学习情绪。有时候她还会抽空看上几部英文原版电影,对她来说,这既是一种休息、娱乐,又是在学习英语。讲求学习方法,注意劳逸结合,使她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作为21世纪的生力军和栋梁,中学生应站立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人类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知识大爆炸”,这就要求人们具有高效学习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能够高效能地学习的人才。不会学习的人,终将会被知识经济时代的大浪所淘汰。
对于21世纪的青少年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你已经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掌握了适合自己的高效能的学习方法。所以,掌握高效能的学习方法,不仅会使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得到迅速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会使你终身受益,使你在知识经济的潮流中劈波斩浪。
有效地学习必须讲究合作 ■
大雁是冬候鸟,每到秋冬季节,就从北方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去南方过冬。在长途迁徙中,雁群的队形组织得十分严密,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这曾引发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的诗兴,而孤雁的哀鸣又引起多少人生感慨……
事实上雁阵何止仅给人生以启示,在学习生活中人们同样不难悟出它的深刻启迪:要达到一个远大目标,必须群策群力、结伴而行!
鸟类学家在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分析之后认为,像大雁这类要经过长途迁徒的鸟类多是群栖鸟类,因为只有这种群栖鸟类才能产生对保证迁徙成功至关重要的信息中心。这个“信息中心”的第一作用便是传递敌情。在大自然里,人类、野兽和猛禽等都是鸟类的敌害。群栖鸟类在觅食、飞行和休息的时候,只要其中有一只鸟或几只鸟发现了敌害,它或它们就会立即惊叫,一传十、十传百通报其他同类。
一位美国鸟类学家做过观察,大群的斑尾林鸽能比小群的斑尾林鸽较早、较远地发现敌害——苍鹰,从而减少了苍鹰袭击的成功率。英国一位鸟类学家还发现,一些捕食小型鸟类的猫头鹰,通常是捕杀独栖或少栖鸟类,而在成群小型鸟类的共鸣之中,它们不但不敢下手,相反还会被群鸟吓跑。
这种“信息中心”的第二个作用便是易于发现食物,尤其是在迁徙途中,只有群栖的鸟类才能够更有效地在陌生地方发现大量昆虫、鱼群、成熟果子、混杂种子和死动物躯体等食物,一旦有一只或几只鸟发现后,其他的鸟便尾随拢来。
除上述两个原因外,要达到一个远大的目标,对于大雁来说还需要利用气流滑翔以保持体力,这样一只跟着一只就排成整齐的人字形和一字形队伍了。同样为了种的繁衍,雁阵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队长”飞在队伍前面,而幼雁和体弱的雁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
学习同样如此,贝弗里奇曾这样写道:“一个人如果被隔绝于世,接触不到与他有同样兴趣的人,那么,他自己是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兴趣来长期从事一项研究的。多数科学家在孤独一人时停滞而无生气,而在群集时就相互发生一种类似共生的作用,这正如培养细菌时需要有好几个有机个体,生火时必须有好几根柴一样。”事实也正是如此,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社会化和整体化,使很多科技领域的科学家单独进行研究日益困难,科学群体里的有效合作显得更加重要。
美国有关学者曾对《化学文摘》发表的论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10年论文的作者80%以上是一个人,到1963年,一个作者写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32%,两个合作者写的占43%,三个合作者写的占15.5%,四个与四个以上合作者写的占9.5%。其他如数学等,发表论文的作者人数也都出现类似的趋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科学研究合作的程度不断增长。
另据美国学者朱克曼的统计,从1901年到1972年,共有286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金,其中185人是与别人合作取得科学成果的,即有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是与别人合作取得的。在诺贝尔奖金设立的第一个25年,合作研究获奖的人数占41%,在第二个25年则达65%,在第三个25年内更上升到79%,这说明群体研究已成为当代进行科学创造活动首要的、基本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