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学习生活中,有很多人扮演的角色不是那个不齿于问的,而是那些嘲讽发问人的。一位医生,给病人看病时很热心也很认真,总是详细地询问病情,一时拿不准的就想一会儿,或问问他的同事。可是,他的这种行为却受到了他同事的嘲讽,甚至看不起他。他们说:“当医生哪有那么认真的,越是这样越让人觉得你没水平。自己不懂,先给病人开一些无关紧要的药打发走,让他试试再说。实在不明白的,自己再私下里看书,千万不能当着病人问别的医生或犹豫不决。否则,不光同行看不起,连病人也不敢相信你。”
多么可悲啊,一个不齿于问、不齿于学的人,却被人瞧不起,被人认为是庸才。那些嘲讽人的人,对于不懂装懂,不但没有给予当头棒喝,反而推波助澜。长此以往,我们还拿什么来进步呢?
法国文豪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每一个有志青少年,认真想想吧!倘若谁脑子里有自满的苗头,就将它赶快消除,在前进的道路上,借好问之力努力奋斗吧!
让自己的思维紧跟老师转 ■
要达到高效听课的目的,就必须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超前思考,抓住重点,随时总结,并注意多和同学、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作为一名学生,应当在听课时专注投入,紧跟着老师的思维一步不离,这样才能深刻领会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在必要时,还应把要点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如何使自己的思维紧跟老师转,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上课的铃声一响,当你坐进教室时,就应迅速进入学习的积极状态。利用从预备铃声到正式上课的两分钟时间,你可以回忆与本节课衔接的老师讲过的上节课内容;你也可以回忆预习课文的思路和没有解决的问题。由于一上课就回忆和思考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自然会很快进入角色。有经验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切入课题,往往上课一开始便会启发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时同学们应顺着老师的思路,把自己带入课堂。许多会学习的学生很注意听课的开头和结尾,其中,注意开头就是使自己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的有效方法。
2. 全神贯注地听课
有的同学以为上课只要人进了教室,并且还做了课堂笔记,那就是参与课堂学习了,这实际上只是在形式上参与了课堂学习。少数同学人在课堂上但神情飘忽、东张西望;或者人虽端坐,却呆若木鸡,面部毫无表情;一些低年级的同学还可能上课做小动作、玩东西、讲话、传纸条,和邻座的同学挤眉弄眼,给老师或同学画肖像等等,这些都是最为典型的人在课堂而神不在课堂的例子。试想,这样的听课状态如何能实现学习的高效率?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注意某一事物时,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就会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这个优势兴奋中心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核心,因而能对注意到的事物产生清晰和完整的反应。同时,由于兴奋与抑制的相互作用,大脑皮层其他区域所受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因而会忽视同时存在的其他事物。如果大脑皮层同时有几个兴奋中心,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分心和走神。
同学们可能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牛顿在思考问题时把手表当鸡蛋放进了锅里,陈景润冥思苦想“哥德巴赫猜想”撞到树上还连声说“对不起”!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在思维活动中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缘故。
专注是学习和思维活动中的一项优良品质,人只有在专注时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思维才能高度活跃、敏捷,有时甚至会产生灵感。
因此,同学们在课堂上应排除一切干扰,克服一切不良习惯,全神贯注地听好每一节课。
3. 掌握课堂注意力的调换
人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经常间歇地加强或减弱。中学生的持续注意力一般在20分钟左右,随着年龄的增大,注意力的保持时间也在延长。根据注意力的这一特点,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一堂课内以几种不同的形式组织教学,如讲授15分钟新课后,安排一定时间的讨论或进行随堂训练,或穿插一些演示实验操作,或在短暂的时间内以诙谐的语言调节一下课堂气氛,以避免出现听课疲劳状况。同学们也应掌握这一规律,主动跟上老师对注意力调换的节奏。
有的同学不重视注意力的调换,往往一堂课下来觉得很累。也有的同学注意力调换以后,不能随着教师的节奏重新回到原来的学习中来,如教师已经停止实验操作开始讲授新课,而这些同学的注意力仍停留在已做完的实验上,或是仍停留在教师安排的某些有趣的课堂插曲上,即不能根据新的学习要求,主动地将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力的转移是注意力的一项重要品质。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实践中应有意训练自己的注意力,以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
4. 做到听和讲同步
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度,都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前就已经拟定好的。学生听课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若不能当即提问解答,可以先放下(如在有关问题的笔记处打一“?”——存疑)继续听讲使自己的听与教师的讲课同步。切忌死死纠缠着某一问题一个劲地往下想,结果中断了听课的连续性,造成一步掉队步步跟不上。至于遗留的问题,可以在其后适当的时候在课内提出,或在课后与老师、同学讨论求得解答,有的时候前面遗留的问题会在后面的听课中自动解决。
实践证明,听课时存疑、带着某些问题听课,会使后面的听课更专注,思维更深入和活跃,且往往能提出一些较为深刻的学习问题。
给思考留下一定的时间 ■
拉开历史的帷幕,我们就会发现,凡是世界上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中,都是给思考留有一定时间的。据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经过了“10年的沉思”。他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伟大思想家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6年不露锋芒。在这6年中,他是以思为主,钻研哲学。哲学史家认为,这平静的6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牛顿从苹果落地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人问他这有什么“诀窍”,牛顿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作长时间热情地思索罢了。”德国数学家高斯在许多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有人称他为“数学的王子”,而他则谦虚地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也会作出同样发现的。”
东方有一句老话:“行成于思,毁于随。”在这里,回顾一下瓦特勤于思考发明蒸汽机的故事和爱迪生看到不可理解的现象没有多思而错过重大发现的教训是很有意义的。
瓦特小时候,看到火炉上茶壶的盖子被水蒸气冲开了,壶盖“吧嗒吧嗒”地抖动着。于是,小瓦特想:“好怪,掀得动这么沉的铁盖子,那水蒸气想必很厉害吧……干吗不能用来掀动更重的东西,干吗不能用来转动车轮呢?”
水蒸气冲开壶盖的现象引起了瓦特的深思,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狂飙时期”。相反,伟大科学家爱迪生在研究灯泡灯丝时,发生了奇怪的“漏电”现象,他没有多思,只记到本子上就扔到一边去了。但这件事却引起了物理学家约翰?汤姆森的注意,他测出它们都是从物质中发射出来的带负电的微粒,并测出它的质量大约是氢原子的1/1840。由于这一发现,汤姆森获得了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查理逊对爱迪生的发现进行了更深入更仔细的研究,他发现所有金属丝通电流后,在高温下都能发射电子,而且研究出这种电子的数量与温度的关系,后来人们利用他的研究结果做出了真空二极管、三极管。查理逊也因此获得了192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剑桥著名学者培根曾经把3种不同的哲学家形象地比喻为蜘蛛、蚂蚁和蜜蜂:他把盲目地堆积材料的求知识的方式称作蚂蚁方式;把主观地随意创造体系的方式叫做蜘蛛方式;而最好的方式则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和田野里的花朵中采集材料,并用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些材料。通过蜜蜂的消化、酿造,“蜜成花不见”,蜂蜜要比一般鲜花的甜汁甜美和精粹得多。
一部科学史表明,科学之花既要扎根在实践的土壤里,更要用思考的汗水来辛勤浇灌;没有大脑的思考作用,也就没有自然科学的建立。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在回答一位抱怨没有时间考虑问题的年轻科学家时说:“……没有时间思索的科学家(如果这不是短时期,而是1年、2年、3年),那是一个毫无指望的科学家;他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挤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那他最好放弃科学。”“如果您提出了目标——想在科学领域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成果,那么必须把思考的时间留出来。”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话:“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并无用处,只有变为心智肌肉的才有用。”另外,思考也有助于把学过的知识加以鉴别,去伪存真。牛顿说过:“我要把如同海滩沙粒之多的真理,一个一个地加以思索。”由于善于思考,牛顿成了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类似地,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定律,哥白尼否定了托勒密的学说……
思考是人类向科学进军的先导,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中学生想在学习的征途中,科学地运筹时间吗?那就必须在勤学的同时,给思考留下一定的时间。
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
只有学会用心去想象、去思考,去寻找事物之间的异同,才会有所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人的共识。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的能力对提高学习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因此,花一些心思在看起来彼此没有什么联系的事物上,观察它们是否有相同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样,用一种适当的方法关注彼此有联系的事物,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这样更能使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
1. 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是指从多种不同的情况下,排除不相干的因素,找出共同的因素。例如:以前许多地方流行甲状腺肿大,人们不知道是何原因,卫生保健人员进行了多方面调查比较发现,这些地区的人口、气候、风俗民情等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情况,那就是土壤和水流中缺碘,居民的饮食和饮水也缺碘。后来经过各种分析比较和验证发现,缺碘是引起甲状腺肿大的原因。
异中求同法是形式逻辑思维中寻求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适用多种因果联系的分析。如果同学们把它与寻求原因的其他方法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其可靠性。
2. 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是从两个或多个场合的差异中来寻找原因的方法,如果某种现象在第一场合出现,在另一种场合不出现,而这两个场合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条件就是这一现象的原因。
例如,在某山区,有人发现了一个“怪洞”,狗、猫、老鼠等动物只要一走进去,就会一一死亡,而人、马、牛进入洞内却安然无恙。人们经过分析发现:凡是头部靠近地面的动物就会死亡。科研人员将狗、猫、老鼠抱进洞内,这些动物也不受影响。而当狗、猫自己走进洞时就会死亡,由人抱进去却不会死。进一步考察发现,岩洞内的地下冒出许多二氧化碳气体,而二氧化碳比空气的比重大,再加上洞内通风不好,因此靠近地面之处没有氧气,动物头部靠近地面,就会因缺氧而死亡。怪洞之谜终于被揭开了。
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同中求异也可以解决不少问题,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善于运用这种方法。
随着新问题、新矛盾的不断出现,就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异。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经过思考在异中看到同,在相异的外表下寻找相同的内涵,在矛盾中寻求统一,在冲突中寻求共性,找到了同就能发挥出合力,找到了同就找到了共同的目标,这样就能学习得更好,甚至会带来一个飞跃。
3. 正确使用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
我们在学习中不能单用同中求异法,也不能单用异中求同法,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正确使用这两种方法,这样才能使你的学习效率提高。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是研究问题的两种路径,各有其学术价值。对于传统学科而言,同中求异更益于学术创新和学科发展;而对于新学科而言,异中求同更利于统一认识和学科完善。
同中求异也好,异中求同也罢,往往是新旧知识的融合,是用新的信息去激活主体的经验积累,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组合,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同学们应该学会在比较中学习知识。
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求同辨异
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学习的独创性。这就要求同学们要有独立果敢的品质。因此,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谋求唯一正确的答案,求同辨异。
比如,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总会给学生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这就给同学们提供了讨论学习的机会,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所提出的意见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信息刺激,如被理解就会被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里,于是新信息与旧信息融合,或与其他各种信息融合,便会产生一些新异的观点,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联想作用激活另一个有价值的新观念的萌发,这种新观点便是同学们在求同辨异中创造性学习的结果。
在讨论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打破“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提出新的观点。
2. 立体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学会纵串横联立体思考,从事物的方方面面的联系上去发现问题,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一个学习内容,要用发散思维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分析判断,找出纵、横系列和它们相交叉而形成的立体系列,使自己的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以点燃创新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