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54800000018

第18章 古代生活文化(1)

先秦时期的衣、食、住、行,是我国社会文化的开端。其中有很多古老的传统甚至延续了整个封建社会。同时,由于战争的影响,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也使得这时期的社会生活呈现多元化现象。

商周的婚姻形态

商代婚制的主流是一夫一妻制,但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又表现出多变的形态。

一夫一妻的婚制,在商代的墓葬中有所反映。在安阳殷墟的宗族墓地,男女异穴并葬的现象比较普遍,两个墓穴紧紧相靠,埋葬的必是一男一女,应为夫妻并葬。这类墓葬约占殷墟墓葬总数的1/3,表明商代普遍实行的婚制是一夫一妻制。

但贵族中一夫多妻的现象非常普遍。以王室婚姻为例,历代商王均拥有多妻,武丁的配偶仅见于卜辞记载的就有20余位,其他商王的配偶亦不在少数。商代的一般贵族,也是多妻制。

商代贵族的婚姻,政治联姻的特征较为明显。贵族娶妻纳妇,不只是为了繁衍后代,还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易·泰卦》有“帝乙归妹”之辞,记载的是商王帝乙嫁女于周方伯的史事。周文王的生母,则是来自殷商诸侯的女子,《诗·大雅·大明》说:“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周方国的首领王季娶任姓挚国之女为妻,其子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商王国与异族方国之间的联姻,加强了双方的政治联盟关系,有利于维护商王国诸侯盟主的地位。武丁是娶妻很多的商王,他在位期间也是商王国最鼎盛的时期。

西周的婚姻形态与商代没有本质的区别,一夫一妻制与贵族的多妻制并行。所不同的是,西周的婚姻已在礼制的规范下运作,形成了一系列法定或约定俗成的礼仪。

周人对婚姻的功能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婚姻为“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这些表述虽出自后儒之口,儒家礼教的色彩十分浓厚,但其中对婚姻之社会功能及重要性的认识,则是周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周人已认识到了近亲婚姻的不良后果,“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从优生的角度审视男女婚媾,实行“同姓不婚”的禁忌。在选择婚姻对象时,首先要辨明男女双方的族姓,“男女辨姓,礼之大防也”,“娶妻不娶同姓”。“内官不及同姓”,“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不仅正式婚配必须排除同姓,就连购买侍妾的随意之举也要以占卜的方式辨明女子之姓。同姓不婚及其所蕴含的优生知识,是婚姻制度的一大进步。

西周的君王和各级贵族仍为多妻制。后儒谈礼每每穿凿附会,但天子拥有众多的嫔妃则是不容置疑的。在天子众多的嫔妃中,王后只有一人,为后宫之首,法定地位最高。“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诸侯和卿夫人也有许多夫人和妻妾。

西周贵族的婚姻仍具有政治联姻的性质。大而言之,四周的贵族分为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两大集团,婚姻关系是联结两大集团的主要纽带。周代是等级社会,贵族的婚姻一般在贵族圈内运行。受“同姓不婚”的约束,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女子中选择。这种情况,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中可以找到很多证据。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所分封的异姓诸侯多为周人的姻亲功臣,与周族有传统的婚姻联盟关系,如姜姓的齐国与周人世代通婚,互为姻亲。周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对异姓诸侯则以伯舅、叔舅相称,“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将国家关系与婚姻关系融合起来,密切了相互间的政治联盟。周人重视婚姻,对婚礼尤为讲究。“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周代的婚礼,有六项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为“六礼”,包括从议婚到完婚的完整程序。《仪礼·士婚礼》对“六礼”的具体仪式有详细记载。第一道程序是“纳采”,即发动议婚。男方觉得某家之女可作议婚对象,便请媒妁执雁作拜见之礼,提亲说合。若女家同意议婚,则男家再去女家求婚。第二道程序是“问名”,当时“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所以要遣媒人前往询问女方姓名,问名回来后通过占卜以定吉凶。第三道程序是“纳吉”,男家卜得吉兆后,遣媒人前去告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第四道程序是“纳征”,男家将财物聘礼送往女家。第五道程序是“请期”,男家择定吉日婚期,告知女家。最后一道程序是“亲迎”,即新郎前往女家迎娶新娘。至此,婚礼方告完成。这套繁缛的婚姻礼俗形成于周代,主要流行于贵族士大夫阶层。“六礼”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婚礼仪式基本上都是按照“六礼”的程序框架进行的,只是繁简程度不尽相同而已。

同时,原始婚俗的遗风依然存在,继续得到社会认可。如《周礼·地官·媒氏)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在每年的春季,未婚男女可以幽会私奔,不受任何限制。

商周的饮食

“食者,民之本也”,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而我国饮食文化也源于商周时期。

商代的饮食用器,大致有炊器、饮器、食器三类。炊器主要有鬲、鼎、、罐、甑等,用于煮蒸食物;饮器主要有、爵、蚕、觚、杯等,多数为饮酒之器;食器主要有簋、豆、罅等,用于盛装饮食。上述分类并不十分严格,有些器具的用途较广,一器多用和饮器食器不分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当时常用的鼎,就兼具炊、食、盛多种实用功能;陶豆既是食器又是饮器。

当时人们主要的进食方式是抓食。商代铜器铭文中有一“飨”字,其形象为二人跪而对食,一人正伸手抓取盘中食物,为抓食吃法的真实写照。与抓食并行的,是用餐具辅助进食。目前已发现的商代餐具,主要有匕、勺、箸等。匕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餐具,有骨匕、角匕、铜匕、玉匕等,形式多样,其基本形状类似于餐匙。勺是挹酒舀汤的餐具,多用于饮酒的场合。箸即筷子,殷墟的一座墓葬中出土过三双铜箸,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铜箸。这种铜箸装有长形木柄,应是烹调用具,属于大箸,而不是直接用来进食的筷子。

商代的食物种类中,谷物有粟、黍、麦、稻等。肉类食物有两大类,一类是家畜,有牛、羊、豕、犬、马、鸡;一类是野生动物,甲骨文中所见的狩猎动物名有20多种,鱼类的水产品也是食物的重要来源。总的说来,商代人的食物以谷物为主,辅之以肉食和蔬果。肉食或取之畜养,或猎之自然,或渔之水域。

崇尚饮酒,是殷商饮食活动的显著特点。上自商王,下至臣子,各级贵族均嗜好饮酒。酗酒荒政,是商王朝腐朽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史记·殷本纪》说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大戴札记·少闲》称纣王“荒耽于酒,淫扶于乐,德昏政乱。”殷人重酒,在考古资料中也能找到证据。贵族墓葬中随葬的青铜器,其数量和组合均以酒器为主,如殷墟妇好墓中的青铜容器,酒器约占74%。在一些贵族的墓葬中,爵、觚、、等酒器大都同棺木一起放在木椁之内,而鼎、鬲、簋、豆等饮食器皿都放在棺外,可见这些贵族嗜酒胜于饮食,他们格外看重酒器,死后随葬时也要放在离身体近一些的地方。贵族的地位和等级的区别,也主要在酒器而不是在食器上反映出来。

周人非常重视饮食。《尚书·洪范》讲国家政务,将“食”列为“八政”之首;《周礼》记载周代官制,将食官统归“天官”之列,视之为最重要的一类官职;周代的礼仪制度,更是与饮食密不可分。

天子贵居至尊之位,饮食最为丰盛,这是周代所创下的定例。周天子的饮馔分饭、饮、膳、羞、珍、酱六大类,据《周礼·天官·膳夫》所记,王之食用稻、黍、稷、粱、麦、六谷,膳用马、牛、羊、豕、犬、鸡六牲,饮用水、浆、醴、琼、臀、酏六清,羞共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则百二十瓮。这些指的大多是原料,实际饮馔品名还要多得多。

在烹调方面,周代已有了比较成熟的调味理论,确立了常用的调料品种。商代采用的调味品主要是盐和梅,“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取咸酸两味为主味。到了周代,调味除用盐梅外,又采用了一些新味型的原料,而且有了比较严格的配伍法则。烹饪不同的肴馔,使用不同的调料;烹饪同一肴馔,要根据季节变化采用不同的调料。

周代是礼治社会,依据周礼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食礼则是周礼的核心内容之一。周代的饮食礼俗,经过后来儒家的精心整理,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周礼》、《仪礼》和《礼记》的某些篇章中。周人对客食之礼、待客之礼、侍食之礼、丧食之礼、宴饮之礼、进食之礼,都有十分具体的规定。以宴饮之礼为例,《三礼》中详细记载有各种筵宴的礼仪,宴饮之礼已相当规范化。周人宴饮的场面,在《诗经》中多有描写,以《小雅·宾之初筵》之一章最为生动,诗的大意是:宾客就席,揖拜有礼;笾豆成行,佳肴丰盛;酒醇且甘,饮而舒心;悬钟设鼓,献酬频频。箭靶张立,弓已满弦;对手赛射,比试高低;中者为胜,败者罚饮。诗人的艺术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宴饮之礼的具体仪节。

在饮酒方面,周人明显比殷人节制。鉴于殷人“惟荒腆于酒”而导致败亡的历史教训,周初的统治者极力禁酒,周公制定了严厉的禁酒措施,规定周人不得聚众饮酒和纵酒,违者处死,对贵族也要强制戒酒。禁酒的结果,西周时的酒器大大少于商代,墓葬中随葬器皿的种类和组合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西周中期以后,酒禁放宽,饮酒之风渐浓,但在饮用上作了许多严格的礼仪规定,节制饮酒行为。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

春秋战国时代的饮食活动,在继承西周饮食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因素,饮食生活丰富多彩。

贵族的饮食活动,礼仪化的色彩依然浓厚,在客食、待客、侍食、丧食、宴饮、进食等方面,基本上遵循着周礼所规定的礼节,注重饮食之礼。这种饮食礼仪化的现象,在春秋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饮食用器有了较大的变化。西周时期贵族的饮食用器主要是青铜器,东周时代,青铜器开始衰落,漆器普遍流行开来。到了战国,漆器工艺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漆器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属于饮食用器的有耳杯、豆、樽、盘、壶、卮、盂、鼎、匕、食具箱和酒具箱等,还有奁、盒、匣、案、几、俎等相关器物。漆器制作得非常精美,造型精巧,漆色鲜丽,纹饰丰富,透出一种秀逸之美。多姿多彩的漆器,给饮食生活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在菜肴的烹制上,人们更注重滋味,对五味调和非常讲究。战国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有许多关于饮食的论述,其中的《本味》篇专讲饮食的滋味调和:“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剂)甚微,皆有自起。”菜肴必须用五味调和,放调料的先后次序和剂量多少很有讲究,不可马虎。“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按照当时美食家的标准,美味佳肴应该是“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吕氏春秋·本味》所讲的这套五味调和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烹调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食以体政”的思想观念在东周时代得到了充分发挥。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熟谙烹饪之道,常常用烹饪喻说安邦治国,由平常的烹饪原理演绎出深刻的政治哲理。思想深邃的哲人老子,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认为治国与烹饪的原理是一样的。春秋晋国的师旷,以“五味”比喻齐桓公称霸与大臣的关系,“管仲善断割之,隰明善煎熬之,宾须无善齐和之”,将这些善于治国的功臣比喻为厨艺高超的烹饪大师,而齐桓公就好比一个美食家,享受着大师们精心烹制的佳肴。齐相晏婴则以五味中和的烹调原理,向齐景公论证君臣应有的协和关系,说理透彻。

东周时代兴起的诸子百家,对饮食问题多有论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理论。在诸子百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墨家和儒家的饮食理论。墨家提倡“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节俭理论,主张“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不贪食味之美,不求烹调之精,将饮食生活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是墨家饮食理论的基本特色。儒家的饮食理论注重礼仪礼教,讲究饮食的艺术和卫生。(论语)中有许多关于饮食和食教的内容,以《乡党》篇的记述最为集中。从这些记述来看,孔子对饮食非常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要求饭菜做得越精细越好;“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烹饪不得法,菜肴颜色不好,气味不正,孔子是不吃的;“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睡觉不能说话,为的是吃得卫生,睡得安稳。儒家的饮食观与墨家正好相反,墨家指责儒家“贪于饮食”,就是针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者对饮食的过于讲究。儒家的饮食思想与观念为后世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商周的服饰

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服饰的基本功能,大致有避寒暑、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表仪态等几个方面。在商周时代,服饰具有明贵贱、序等级的重要社会功能。

商代衣料的质地,有麻、丝、棉、皮革等。商代的人像雕塑,大都着有服饰,刻划细致,是当时人们衣着打扮的真实写照。从已发现的80余件人像雕塑所反映出的衣着情况来看,服饰形态有交领右衽短衣、交领右衽素长衣、交领右衽素小袍、交领长袖有华饰大衣、直领对襟有华饰短衣、高后领敞襟长袖花短衣、圆领长袖花短衣、圆领窄长袖花大衣、圆领细长袖连挎衣等10余种。这些服饰有等级之别,大致说来,中上层贵族间流行窄长袖花短衣,中下层社会中多穿窄长袖素长衣。

发型和冠式,是服饰仪态的重要环节。商代人像雕塑所显示的发型达20余种,大都附有饰物,简单者施簪插笄,复杂者加戴冠饰。饰发方法大致有两种,或依发型为饰,或戴冠增饰。下层社会成员大多依发型为饰,饰品平平;中上层贵族喜好戴冠增饰,冠式多种多样,饰品等次有差。

同类推荐
  • 知道点世界文化

    知道点世界文化

    什么是“摩西十诫”?古代印度为什么会出现种姓制度?潘多拉的魔盒里到底装有什么?吸血鬼真的存在吗?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在本书都有介绍。
  • 锦绣回乡——吴忠

    锦绣回乡——吴忠

    《走进宁夏丛书·锦绣回乡(吴忠)》的主编是朱昌平。《走进宁夏丛书·锦绣回乡(吴忠)》图文并茂,以中、英、阿三种文字对照的形式,介绍吴忠的社会文化,包括吴忠概况、风俗习惯、饮食文化、旅游观光、回族风情、教育科技等,为中外游客畅游宁夏提供一个融系统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参考工具书。
  •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择吉文化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择吉文化

    本书内容包括:择吉文化——祝福求祥良辰同庆——节日择吉衣食住行——日常择吉建房搭屋——建筑择吉比翼齐飞——婚姻择吉等。
  • 执悟

    执悟

    《执悟》记录着初础同志读书学习的勤奋经历,包含着他对管理工作的静心思考,蕴涵着他对人生阅历的经验积累。全书共94篇文章,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为《读书与思考》,下篇为《小故事的启迪》。虽然,书中每篇文章的篇幅不长,但从一个金融管理者的独特角度,反映了作者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无不闪耀着作者的思想火花。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乃至其他各个行业的管理者都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作用。
  • 弟子规·千家诗

    弟子规·千家诗

    本书原名为《训蒙文》,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千家诗》是明清两朝带有启蒙性质的格律诗选本。
热门推荐
  • 临师传奇

    临师传奇

    临师,掌控奇门遁术之人临之大陆,即是临师的世界这片大陆上,阴谋叠起,爱恨交加巨木,苍炎,风晓,云雷,土隐五大国纷争不断雾落,岐泽,万象山,伊陇,原,赤野,龙埋地伺机而动十年前的一场浩劫竟牵扯着整个世界的命运且看我们主人公小翡如何拯救这片临师的大陆
  • 第七都市

    第七都市

    当太阳系文明被博格摧毁,人类被迫背井离乡,开始在宇宙中流亡,稍不留神就可能覆灭,直到三百年前触控机甲被开发出来,人类才拥有基本的自保手段。第七都市珠峰,一千年前人类大逃亡时搭乘的十座宇宙要塞之一。……为了保卫珠峰、保卫人类,为了寻找新的安身之所,继承英雄遗志的少年,踏上征程。本书系中篇半软科幻、励志英雄幻想文,非硬科幻,非喜勿入。
  • 无限回合

    无限回合

    黄昏时,当失去活力的太阳把大地染成血红,乌云开始聚集,狂暴的雨点从天空落下,闪电与雷鸣交织,十七岁的少年,符玄,耳边听到的不是雷声,而是话语,眼前看到的不是血红,而是身影,小小的女孩,她带着依旧稚嫩的声音说,你渴望力量吗?我给你无限的世界。于是,冒险就这么展开了
  • 华人十大科学家:李四光

    华人十大科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蒙古族。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李四光的著名事迹也被翻拍为电影。《李四光》由王静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李四光》记述了李四光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 红船

    红船

    《红船》它讲述了是饶州城里的朝奉三先生在吴城阴差阳错的得到一笔不义之财,一夜暴富,娶了四美楼第一名妓翠花,后来红红火火的经商,并生育了三个儿女,但好景不长,当年的仇家金钩大王找上门来,抢走了他小儿子,让其认贼做父,并将他抚养成一个充满野性的暴戾之人,编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致使他杀其父母,害死其兄长,蹂躏其姐,并致使其怀孕,但其姐在生下孩子的当天,也跳楼身亡,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皆因那装满金银财宝的十二只皮箱。
  • 洪荒龙珠

    洪荒龙珠

    本书全本,由于三天停电,9月3号开新书,当然写完那本龙珠,可能我会换个号继续写,哈哈哈哈哈
  • 终回

    终回

    苦情巨树花瓣飞扬,似是在笑似是在哭泣。望生崖上一尊望生雕像,看尽天下沧桑,回首却不见过往。有人以天地为棋盘,众生为棋子,坐于时间河畔,同天道下棋。有人风华绝代傲视群雄,她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却淡于史册。有人弹指间诸侯血染天地,却不为功名不为长生,只是为了曾经玩笑般的笑谈。有人在梦中忽远忽近的呢喃,不经意间搁浅了半世容颜。有人笑、有人哭、有人爱、有人恨,人生百态滚滚红尘。有雷自天而降,带着一个少年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是穿越还是轮回?故事也从这里开始诉说........
  • 天传武帝

    天传武帝

    武帝宝座已经失落万年,正魔之乱纷争不断!消失在华山顶峰的剑神,一切都将未来掩盖。一个孤儿,一段奇遇,是否能带来修行界新的震动?孤帆远影碧空剑,持剑相望两不知的前辈。天生为圣,同境无敌的同辈,武帝之路不会寂寞!第六王朝,开始!本文里面有精彩的打斗,有热血,有感情,看下去,你不会失望!
  • 空谷道澄禅师语录

    空谷道澄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像糖一样甜

    像糖一样甜

    她明明在性别栏填的女,可……可怎么收到的却是男子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他明明读的是男子高中,可……可怎么有人给他打电话说他的未婚妻与他同校?!等等,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她的未婚妻!“你怎么会在这儿?”(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