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森林资源概况
中国由南向北的森林植物群落依次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与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暖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由于中国地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气候条件良好,适宜多种林木生长,因而中国森林类型繁多.树种丰富,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世界共有木本植物2万多种,中国就有7000多种,其中乔木就达2800余种,且大多为优良用材和特用经济树种;全球松杉和柏科植物共30个属,中国就有26属,近200种;中国阔叶树木种类达260属,2000多种。银杏、水杉、水松、银杉、杉木、金钱松、台湾杉、福建柏、珙桐、杜仲、喜树、旱莲、香果树、山荔枝、银鹊等为中国所特有。红松、落叶松、杉木、水曲柳、马尾松、云杉、冷杉、胡桃揪、樟木、楠木、香椿、楸树是中国重要的用材树种;油桐、油茶、乌桕、漆树等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树种。中国竹类有近300种。
历史资料表明,中国古代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远在上古时代,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几乎到处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大小兴安岭、广阔的华北平原、华中、西南、华南及滇南、藏南地区更是林海茫茫,西北草原地带的森林覆盖率也在50%以上。内蒙古、宁夏、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新疆的部分如今已成荒漠的地区,当年也有大量的森林存在。就是现在辽阔的黄土高原,西周时期的森林覆盖率也高达53%。随着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森林中的林木资源则逐渐被开发利用,而且因人口增殖而毁林造田,帝王贵族大兴土木而乱砍滥伐森林,或寻欢作乐而焚林狩猎,加之战争和火灾,到清代前期森林已经很少。据估算,鸦片战争前后,全国森林面积约1.59亿公顷。鸦片战争以后,加上帝国主义的掠夺,森林面积更加减少。到1947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森林面积为0.48亿公顷,林木蓄积量为58.57亿立方米。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在大力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开展了大规模的全民绿化和植树造林活动,人工成林面积名列世界前茅;(2)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基本上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3)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资金;(4)在林业系统中安排了大量人员就业;(5)为繁荣山区经济、整治江河湖海、改善国土环境,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84—1988年)资料,当时中国有森林面积1.25亿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05.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2.98%,全国林分面积1.07亿公顷,蓄积量91.4亿立方米。其中,不含台湾和西藏实际控制线以外的林分面积1.02亿公顷,蓄积量80.9亿立方米。在各林种中,用材林面积0.80亿公顷,蓄积量61.7亿立方米;防护林0.15亿公顷,蓄积量14.0亿立方米;经济林0.13亿公顷;薪炭林0.04亿公顷,蓄积量0.66亿立方米;特殊用途林0.03亿公顷,蓄积量4.53亿公顷。此外,还有兼具用材林和经济林用途的竹林0.14亿公顷。而且,中国还有郁闭度小于等于0.3的疏林地0.20亿公顷,蓄积量5.46亿立方米;灌木林地0.28亿公顷,造林未成林地0.07亿公顷,散生树蓄积量6?95亿立方米和“四旁”树(包括农田林网的树木)蓄积量1.91亿立方米。
另据1996年10月31日时点的土地调查数据,全国现在林地22760.87万公顷,占陆地土地总面积23.9%。其中有林地面积16044.52万公顷,占林地的70.5%。在有林地构成中,以用材林为主,占接近2/3。其次是防护林。我国林地分布不均衡,主要森林基本集中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的东北林区,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西南林区和南方丘陵区,占全国有林地面积36.0%。而东部平原和西北广大地区,林木覆盖率不足5%。另外全国园地面积为1002.3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
中国森林面积在世界森林总面积中所占比例很少。20世纪80年代全球森林和林地总面积为40.82亿公顷,而中国国有林地面积仅1.25亿公顷,占世界总量的3.06%。中国人均有林地面积仅0.115公顷,远低于0.65公顷的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森林覆盖率是12.98%,也低于22%的世界平均水平。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木材的需求不仅不会减少,而且呈增加的趋势。由于可采伐的成过熟林越来越少,必然提前采伐中龄林,其结果必然使中龄林锐减。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既直接影响木材再生产,又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难以逆转。上述中国森林现状表明.解决森林资源问题是中国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中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素。旧中国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资源贫乏、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林业。新中国建立初期。林业就历史地承担起为恢复战争创伤和国家工业化提供木材的重任,在1949~1959年的短短10年内,木材产量从567万立方米猛增至4517.7万立方米,增长近7倍。其后,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木材产量持续增长。到1973—1976年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时,年均消耗量已达1.9亿立方米,与森林资源的最大供给量基本持平,但在已开发林区普遍出现局部过伐现象。1977—1981年第二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数据表明,中国森林资源采伐则由局部过伐转向总体过伐,开始走向危机。这种危机表现在森林资源蓄积量的年消耗量超过其生长量,赤字达0.9亿立方米;用材林面积减少1217万公顷,其中成过熟林为607万公顷。而且平均径级变小,大径材比重下降,针叶树种和珍贵树种的比重也下降。1998年的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森林资源面积有所增加,森林蓄积年生长量也增长14.9%,但森林资源蓄积量却继续下降,危机程度继续加剧。
因此,可以说中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是非常严峻的。具体表现在:(1)森林蓄积消耗量增大,赤字扩大。年消耗量增长17.9%,赤字增长47.4%,其中用材林赤字增长49.2%。重点林区森林资源赤字则尤为明显,东北、内蒙古两省区年均减少森林蓄积量104-亿立方米,南方集体林区年均减少0.23亿立方米,四川、云南两省年均减少0.1亿立方米。(2)用材林数量减少,质量下降,间隔期内,用材林面积下降3.45%,蓄积量下降11.2%,其中成过熟林面积下降35.15%,蓄积量下降31.8%;重点林区用树林面积、蓄积下降更为严重。(3)森林资源单位面积蓄积量下降,其中用材林由85.35立方米/公顷降为77.10立方米/公顷。(4)用材林可采资源比重减少。在全国用材林中,成过熟林面积和蓄积所占比重分别由27.3%和51.1%降为17.7%和42.5%。(5)针叶林比重下降,主要用材树种蓄积量锐减。全国以针叶林为优势的林分面积和蓄积量比重均下降3%。在用材林主要树种组成中,红松、杉木、云南松的成过熟林蓄积分别减少49.87%,47.65%和52.77%;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等珍贵树种也减少39.04%。(6)地龄化趋势加剧,幼、中龄林与成过熟林面积之比由71:29变为80:20,蓄积量之比由42:58变为54:46。
中国森林资源的严重形势,不仅造成我国木材资源的短缺,而且造成两个方面严重的问题:一是使林业企业陷入无林可采的困境,普遍亏损;二是森林过伐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森林消退。水土流失,大大加剧了干旱、洪水等灾害。既是为了解救陷入困境的林业企业,也是为了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林业企业的调整,企业转产,人员分流。尤其是1998年的大洪水,促使中央政府果断决定全面停止砍伐长江中上游等水源区的森林。
三、中国森林资源的供需预测
近年来,由于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我国木材生产量正逐步缩减。据介绍,到2010年,我国平均每年将调减木材产量600万立方米,减少的主要是天然林大径级木材。1999年我国木材生产量为5326万立方米,比1998年减少12.2%;2000年又比1999年减少654万立方米。
由于木材供应量的缩减以及需求的不断增加,木材供需矛盾变得日益突出。2000年我国木材需求量约为2.6亿立方米,国内生产加上国外进口实际供给量为1.42亿立方米。2010年,我国木材总需求量约为3.05亿立方米。实际可能供给1.77亿立方米,扣除薪柴,至2010年,我国生产建设用材的平均年缺口量在3300万立方米以上。
我国森林资源供不应求已成定局。而且目前世界各国越来越注重生态建设与森林保护,纷纷禁止原木出口,我国从其他国家进口原木将越来越困难,因此木材的需求还必须依靠自己解决。我国将以中东部为重点,在东北及内蒙古国有林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集体林区建设一批速生丰产用材林、珍贵树种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同时加强中幼林抚育,提高森林生长量,缩短轮伐周期,缓解木材供需矛盾和对天然林资源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