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水资源时空分布。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很大。最大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长江以南的中等河流在5以下,北方河流多在10以上。径流量的逐年变化存在明显的丰枯水年交替出现及连续数年为丰水段或枯水段的现象。径流年际变化大与连续丰枯水段的出现,使我国经常发生旱、涝及连旱、连涝现象,对生产及人民生活极为不利,加重了水资源调节利用的困难。径流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连续最大4个月径流量占年径比例,长江以南及云贵高原以东的地区为60%左右,多出现于4~7月;长江以北为80%以上,海河平原高达90%,多出现于6~9月;西南地区为60%~70%.出现于6~9月或7~10月。一年内短期集中的径流往往造成洪水,华南及东北地区的河流春季会出现桃汛或春讯。大多数河流为夏汛或伏汛。受台风影响,东南沿海、岛屿及台湾东部河流会出现秋汛。大多数河流为夏汛或伏汛。受台风影响,东南沿海、岛屿台湾东部河流出现伏汛。我国北方大多数河流春季径流量少,与灌溉作物春季大量需水形成矛盾。
3.从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看,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南北相差悬殊。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总量,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1/3,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按面积平均,北方各大流域的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海滦河片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2,黄河片还不到全国平均值的1/3。据水利部水资源调查评价估算,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水资源量最多的是西藏、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区,每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1800亿立方米以上,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甘肃等省市区,每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280亿立方米以下,其中宁夏最低,年当地水资源量仅为11.6亿立方米。
三、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1.供水量增长缓慢,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1980—1993年期间年平均供水增加量为61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为1.27%;同期按可比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为9.53%。供水对于GDP的弹性系数为0.133,明显低于国际上相同发展阶段所实现的弹性系数0.200~0.30。这既说明在此期间节水工作的成效,同时也反映了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还反映了隐含的供水不足状况。总供水量增长缓慢,使我国的缺水形势在总体上未得到改善,且已实现的供水中尚有相当数量的地下水超采量及一部分超标污水直接灌溉,因此,我国每年实际总缺水量在300~400亿立方米之间。粗略估计,因缺水造成工业产值损失近2000亿元。因农业干旱缺水减产粮食约200多亿公斤。
2.供水增长受水资源条件制约,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在1980—1993年期间,南方片总供水量增加了504亿立方米,占全国新增供水量的63.6%,而黄准海三片仅增加121亿立方米,占15.0%。即使如此,1993年海河、淮河和黄河片实际供水量占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比值均已超过50%。其中海河片实际供水量已超过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80%。近十几年来地表水供水增长十分有限,主要依靠节约用水和增加地下水供给,导致了这些片中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北方严重缺水地区除采用跨流域调水措施外,缺水局面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3.生活与工业供水增长速度,挤占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改革开放以后,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增加很快。由于供水不足,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只能依靠现有工程设施超标运行、挤占农业用水和减少生态环境用水来维持,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部分地区的抗旱能力下降,一旦全国出现较大范围的干旱情况,粮食产量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4.供水工程老化失修严重,不能充分发挥工程的供水效益。我国的供水工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已经逐步进入老化阶段,由于长期以来水价偏低导致了工程维修费用不足。供水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据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的统计数据反映,目前相当数量的现有工程因老化失修等达不到原有设计能力,严重影响了工程供水效益的发挥。
5.水污染加剧,地下水超采引起生态环境恶化。1993年我国工业和城镇生活的废污水排放量据国家环保局统计达356亿立方米(未包括县以下乡镇企业排污量),又据各流域从供水与耗水口径统计汇总数为455亿立方米。1996年后出现了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的可喜现象。1996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县以上工业企业)为205.9亿吨,比1995年的221.9亿吨减少16亿吨,1997年(188.3亿吨)再减少17.6亿吨。但废水排放量仍然很大,其中80%左右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等水域中,引起大面积的水体污染,造成水环境恶化。地下水超采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生态系统退化,土地沙化。同时,由于水污染还迫使供水工程不断改变其取水口位置,地下水超采则使原有的井群报废,增大了供水工程新建改造的难度和压力。
6.用水浪费和缺水现象并存,节水还有较大潜力。在水资源紧缺的同时存在着用水浪费现象。各流域片中农业灌溉渠系利用系数过低,全国平均仍只有’0.45左右,部分地区灌溉单位用水量偏高,水田达到了1500立方米/亩以上,大水漫灌现象仍比较普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偏低,全国平均为50%左右,相同行业的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在各地之间相差很大,与节水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许多地区工业单位用水量指标仍偏高。从整体上看。特别是单方水粮食生产效率和主要工业品耗水率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工农业节水仍有较大潜力。
从中国实际的用水增长业已放慢的趋势、已经开始启动的供水价格的大辐上升趋势和水价与用水的关系、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高耗水行业已经接近顶峰)和用水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日益严格的环境立法和执法和用水与环保的关系、中国水资源量本身的限制等5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可以断定中国的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和总用水量均已接近顶峰。(1)中国的农业用水不可能增加太多。因为中国北方受水资源量的限制,而且保证生态环境需水的呼声越来越高,加之供水价格的上涨,中国北方的农业用水增加的可能性很小;中国南方则主要因为耕地面积的限制,农业用水也不会继续增长很多。尽管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必然增加农产品需求,但这只能通过节约用水、内部挖潜来解决。(2)最值得关注的是工业用水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根据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台湾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在第二产业经济比重和就业比重下降后,工业用水也随即进入减少阶段,同时,总用水量趋于稳定。对比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用水变动情况,1998年中国的第二产业GDP比重和就业比重都已开始减少,I司时工业用水几乎停止增加,可以断定中国的工业用水已达到或接近顶峰。(3)未来将长期保持增长的是生活用水,但由于生活用水在总用水量中的比重很低,它的增加将难以抵消工农业用水减少对总用水量的影响。
总之,由于占总用水量的70%的农业用水已接近顶峰,而且占总用水量20%的工业用水也已几乎停止增长,即便比例很小的生活用水继续增长,也可以断定中国的总用水量已经接近顶峰。考虑一个用水可能出现反复的过渡期,我们估计中国的用水将在10年时间内即最迟在2010年进入稳定期乃至减少期。至于高峰期的总用水量,可以匡算其上限,因为越是靠近顶峰,用水增长率越低,所以我们可以用1980—1997年的年用水增长率1.3%作为1998—2010年年均增长率的上限。以20世纪末的总用水量5500×108立方米为基数,2010年用水高峰的上限为6500×108立方米。还可以按用水经济增长弹性来估算。用水增长弹性系数采用1980—1997年总用水量的GDP增长弹性系数0.13,1998—2010年的GDP年均增长率按8%计算,则2010年用水高峰的上限为6300×108立方米。我们估计实际的用水高峰为6000×108立方米左右。从中国水资源保证程度来看中国水资源总量2.81万亿立方米,可供开发量约1.4万亿立方米,但西南地区有6000亿立方米可供开发量实际上难以开发利用,所以中国水资源真正可以开发利用的最大数量是8000亿立方米。较之上面预测的高峰需水量6000亿立方米,我国的水资源是能够满足需要的。但是。一方面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所以总量的平衡并不保证每一时、每一地都能保证水资源供给;另一方面供水潜力还只是理论上的,要转化为实际的工程供水能力,还需要建设大量的供水工程,而且需水预测中包含了严格的环境执法、供水价格提高到供水成本以上等假设条件,所以尽管预测的供水潜力可以满足需水要求,但绝对不能对我国的水资源紧张形势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