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产业项目。综合武都城区网络资源,建设1~3个规模较大的绿色网吧,在各县建成1~2个绿色网吧,全力推进网吧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正规化,引导提升服务层次,提高依法经营水平,拓宽新的增值服务。
支持、发展现有文化产业公司。主要包括成县《西狭颂》文化产业经营公司、礼县根书加工厂、徽县山核桃工艺加工基地、西和县仇池民艺有限责任公司,陇南市金利文化公司、徽县栗亭砚生产经营公司等。
组建陇南文艺培训中心。整合文化单位具有专业特长的人员,按照协会式管理办法,成立陇南市文艺人才培训中心,主要培养音乐、舞蹈、美术、写作等方面的人才,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3.新闻出版业
解决陇南市新闻出版业资源分散、合力不够、经营规模过小,印刷设备落后,经营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现状。
(1)组建三级出版物批零公司,使其成为陇南市出版、批发、零售图书、音像的主阵地,在各县(区)和较大的乡镇建立营销点和发行网点。
(2)提高现有印刷企业管理水平,更新设备,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印刷业,提升印刷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印刷产品市场竞争力。
(3)积极培育新的出版发行市场,特别是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从农村和农民的需求出发,出版发行一些大多数群众能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鼓励民营书业上规模、上档次,走连锁经营的新路子。
4.文化旅游业
(1)目前,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开发中尚未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二是旅游发展硬件设施滞后,服务功能尚不配套;三是旅游资源开发档次低,文化挖掘不够;四是旅游产品单一,多为粗放型产品;五是旅游主题形象欠鲜明,促销力度不够。
(2)前景分析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旅游目的地之一。同时,随着国内旅游流开始由沿海向西部转移,西部为数众多的景点(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陇南市以“陇上江南”为品牌的山水风光游和以独特的人文资源游在全省独树一帜。从陇南市经济发展方向来看,旅游业是陇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从整体来看,陇南市文化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文化旅游品牌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3)发展预测
陇南市旅游业开发基本思路: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优势品牌,加快对外开放,构建旅游名市。发展目标:一年起好步,三年迈大步,五年成气候,二十年建成陇南旅游文化名市。
陇南旅游产业的开发将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开发生态、人文、红色3大旅游资源,打造推出武都万象河、宕昌官鹅沟等10个明星景点;包括推出10个重点景点,建设武都和成县2个旅游中心城市,打造4条旅游精品线路,开发8大系列旅游商品。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打造旅游整体形象,改善发展环境。首先,针对陇南旅游资源区位特点,进行总体开发规划;其次,努力打造良好环境、精品品牌、精品线路,充分发挥精品资源的品牌效应,带动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大力扶持发展民营旅游企业,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在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四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展富有地方特色、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和民族民俗表演活动,丰富旅游内容,增强吸引力;六是着力提高陇南旅游的知名度;七是加强与周边省、市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区域联合促销。
到2020年,陇南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将陇南建设成甘肃乃至全国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硬件和软件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二是整合陇南旅游资源,力推旅游精品,将陇南塑造为甘肃省乃至陕、甘、川、宁区域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四、意见及建议
1.建议将文化产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发展,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局面。
2.树立项目意识,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建设“五馆三中心一广场” (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的要求,研究制定规划,扩大招商引资。把文化设施建设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结合起来,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高起点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的文化基础设施,改善文化基础建设滞后的现状。
3.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要系统调查整理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和现当代文化资源,做好陇南文化遗存的挖掘整理工作,积极申报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步构建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陇南”资源库。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及戏曲、花灯、社火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通过各类特色人文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打造陇南特色文化品牌,提高历史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整合广电媒体资源,组建全市网络公司。市上成立公司,各县成立分公司,实行垂直管理,统一核算,统一投入,统一管理,统一发展。形成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业务部门筹资为辅,全社会配合的办法,积极进行有线电视数字化试点,力争在2009年全面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按照“频率和频道事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要求,着力打造品牌栏目;以五一剧团和陇南礼堂为基地,加快专业艺术团体改革步伐,推进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剧场等联合发展,逐步组建陇南艺术剧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充分发挥名人、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推动文艺演出业的发展;《陇南日报》要在争取国家批准增办晚报的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以陇南新闻大厦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陇南日报》产业集群,逐步建成集报纸出版、印务、信息传播等一业为主、多元经营、规模发展的报业集团,实现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陇南市旅游景点要围绕先秦、三国、氐羌、红色等文化品牌,增强旅游文化内涵,深入开展“文明旅游景点”创建活动,积极打造工艺、娱乐、名吃等文化旅游消费品牌。丰富旅游内容,增强文化吸引力,聚集人气,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中共平凉市委宣传部
2006年,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平凉市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各级抓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市文化产业在文化艺术领域、传媒领域、旅游文化领域、网络和体育领域等,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行业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1.产业意识明显增强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有些部门的同志产业意识比较淡薄,以往只有本行业的主业产业的观念,而无文化产业和认识不到本业领域有文化产业的情况。比如,旅游、广电系统和报业等事业单位的同志,没有认识到本行业有文化产业。近年来,这些行业的文化产业意识不仅有很大程度的增强,而且认识到了文化产业是本业领域发展的推动力,同时改变了依靠国家办产业的思想,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增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不同行业产业的发展态势不尽相同
从全市不同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看,有些产业呈平稳态势,有些产业发展步子较大。文化艺术领域的产业由于是相对传统的产业,所以发展步伐比较平稳,总量虽然略有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行业领域内缺乏突破性发展产业。旅游产业领域,由于人们对文化产业在旅游产业中的推动力的意识增强,旅游业中各种文化建设项目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增多,加之旅游产业本身增长的旺势,文化旅游业在各类产业中是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其他产业,如传媒业,由于新项目的带动,产业也有较好的发展。
3.文化项目带动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006年以来,无论是文化旅游业还是传媒业,各类产业中的文化建设项目迅猛增加,如皇甫谧文化、崆峒武术文化、民俗文化开发等,一大批文化建设项目的开工和工作的开展,加大了文化产业开发的力度,有些项目投资达到数百万元,直至几千万元。其中有些开发项目将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2006年,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一是领会精神,思想发动。一年中我们组织文化战线的干部职工学习传达全省文化产业工作现场会议精神,学习中央和省上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寻找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形势,转变了观念,开阔了思路,推动了工作。二是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6年,在广泛讨论和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平凉市“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以市政府文件下发。三是文化产业管理逐步走上正规。年初,市上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有关部门对各类执业业主进行了系统的培训,主要是管理方面的培训、业务培训等,并组织开展了“文明经营户”等评选活动。文化部门还组织本部门业务人员,参加外地民间文化产业推介会,赴文化产业开发搞得好的省市学习培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四是积极培养文化市场体系。2006~F,平凉市文化产业以文化旅游业发展为重点,在旅游业中积极培养和扩大文化含量的覆盖面,开发新的文化产业领域,如崆峒武术等,提升了产业的档次。同时,以文化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在服务业领域积极培育民俗文化产业,在农村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突出刊物发行、电影放映、文娱表演、网络服务、剪纸、陶瓷、雕塑、编织等文化消费领域和民间民俗工艺领域的文化市场。积极培养文博产业、休闲娱乐产业,培育文化知名品牌,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产业群体优势。五是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领导机制上,成立了市县文化产业统计领导小组,以精神文明建设责任书为手段,建立了责任考核机制,将文化产业纳入到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强化了管理措施;工作机制上,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手段,优化工作环境、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管理体制;投人机制上,以减轻单位产业发展负担为目的,加大了政府支持和帮助产业单位甩掉包袱等方面的投入;人才机制上,以改革为动力,深化单位内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激励机制上,对守法经营、规范经营的业主进行了表彰奖励。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成效
平凉市文化产业,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所有产业领域,即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商品批发和零售业、文化商品租赁和文化商务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行业,包括新闻传媒出版业、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用品印刷和媒介复制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产品制造和经营业、休闲娱乐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了发展的重点,拓展了一些新的领域,产业总量和产值有新的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06年,平凉市有文化产业单位2 305个。其中,文化行政事业单位84个,文化产品生产企业51个,文化商品销售、中价、服务企业14个,个体经营户2 126户,从业人员13 657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平凉市全部从业人员总数(118.56万人)的1.16%,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16.18万人)的8.44%;文化产业当年实现增加值14 367.79万元,占2006年平凉市GDP总值(126亿元)的1.15%,年度增速8.07%;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有资产44 782.4万元,个体经营户共有资产6 876万元;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6 005.7万元,其中个体经营户收入8 002.6万元。
与文化产业上年度发展情况相比,尽管有大的发展和增长,但是与全国和区域内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平凉市文化产业单位户均资产22.41万元,人均资产3.78万元(全国文化产业单位户均资产583.61万元,人均资产18.62万元,西部为363.377万元和14.22万元),文化产业人均营业收入平凉市为1.90万元(全国为17.28万元,西部为9.91万元)。平凉市户均增加值为6.23万元,人均增加值为1.05万元(全国户均为108.21万元,人均为3.45万元;西部户均为68.28万元,人均为2.67万元)。无论从文化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上讲,还是从文化产业的经营效益上讲都与全国和西部比,存在很大差距。
文化艺术业。就发展情况看,文化艺术业中大多数产业属于平稳推进的产业,一些领域有新的发展,如民俗文化服务业、民营文化产业有新的发展。以民俗文化产业为例,2006年,在政府推动下,各商务经营旅游饭店等单位推出了民俗文化娱乐表演服务业务,主要是民歌、民俗表演保留项目,如华亭县挖掘整理中国华亭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子戏”进行排练表演,走乡串户,进人家庭院落,深受群众欢迎,约定演出不断。民间器乐“打乐架”、崆峒武术节目进入更高的领域,如中央卫视“激情广场”栏目等,展示了传统的民俗文化,受到了观众的青睐;民问艺术产业也有长足的发展,如元宵灯会,以平凉大明宝塔和文物展馆为背景,以民间艺术彩灯为载体,以反映我市社会发展为主题,坚持市场运作、民间参与、社会联动的原则,动员全市各界力量办展,共展出彩灯3 260多盏,主题彩灯50多盏,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艺术业的整体发展情况为:2006年底,全市经营单位的数量已发展到1 311家,与往年相比,各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演艺业52个、音像业109家、娱乐业670家、艺术培训业30个,网络文化业124家、图书报刊业93家,国营和集体、个体印刷(复制)业140家、美术品业93家。共有从业人员4 247余人。2006年产值达到12 650万元。其中,演艺业30万元、音像业98万元、娱乐业1 212万元、艺术培训业20万元、网络文化业1400万元、图书报刊业7 420万元、印刷(复制)业2 430万元、美术品业40万元。年上缴税费712万多元。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