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与此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观念,是随着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而变化的。如果说在我国文化产业的萌芽时期,人们还对文化的产业和经济属性认识不足,对文化是否可以产业化、是否有经济效益、其经济效益是否会损害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社会效益等心存疑虑,那么到了今日,这些问题可以说已经基本得到澄清。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对文化产业本身的理解,尤其是对文化的产业化问题的理解:什么是文化的产业化?如何产业化并提高其水平?所谓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不断提高其产业化水平。应该说,目前甘肃省文化产业界和文化产业研究界,虽然在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上获得了共识,但对如何发展的认识却未必很清晰,而其根源在于对文化的产业化的理解还不够到位——这主要体现在我们的“项目观念”和“产业实(主)体观念”上。
文化产业及其发展,必须落实到由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产业主体来承担的文化项目上,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文化自古有之,“文化项目”自古有之,甚至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易也自古有之,而我们并不称之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一桩“现代的”事物,如前所述,其特征是文化生产的系统化和产品的系列化(在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化时代与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此二者又有不同的形式)。这不仅仅是立项目与可见产业实体的大小问题。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里不妨举个例子。英国的奇幻小说《哈利?波特》,从小说文本到影视再到其他各种改编及翻译文本,形成了一个产品链;而且它甚至还延伸到服装鞋帽领域,可以说是充分发掘出了其“文化信息”的经济功能和价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系列化。然而这样的系列化是在一个充分产业化、发育健全的文化产业系统中实现的。《哈利?波特》作为一个“项目”也好,作为一个“实体” (它够“小”的)也好,并不能孤立地发挥或实现其经济效能。所以,文化产业的产业化及其水平的不断提高才是关键。这不仅是个认识或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如果我们只是热衷于设计“项目”、 “做大”产业实体,而忽略产业化这个关键,难免事倍功半,事实上也难以真正做大。本文认为,甘肃省文化产业的产业化水平低,比如文化品牌潜能的开发力度不够,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与这种理论认识上的不足有关。
三、几个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的任务主要是对2006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观察和分析,按说到此可以结束了,因为蓝皮书的其他报告都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但由于本文视文化的产业化及其水平的提高为目前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在分析的过程中有所思考,也作为建议写下。有些“雷同”的建议,在此围绕文化的产业化问题作了重新表述,也许并非多余。所有的建议均针对上述问题而发。
1.加大甘肃省文化品牌潜能的开发力度
深具历史一文化含量和市场潜力的文化品牌是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之一,因此应该作为甘肃省文化产业在关键转折时期的发展支柱。读者集团是甘肃省提高文化产业化水平的一个范例。在目前的条件下,与其满地开花,不如巩固和扩展文化品牌的“根据地”,以此为依托吸纳或贯通相关行业,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集群和具有持续性的产品(产业)链,在深度和广度上发掘、释放文化品牌的潜能。这里有个观念上的问题,即需要突破行业壁垒。观念也是眼界,看到才能去做。同时也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
2.发挥甘肃省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创造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甘肃省文化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已如第一部分所述。所谓创造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主要是通过创立文化品牌并以之为依托进行产业化来实现的。与现有几个老文化品牌的“自然形成”的方式不同,新的文化品牌的创立与其产业化是同一个过程,也就是其系统化和系列化的过程,因此应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中来考虑,以避免资源的浪费,消除地区或行业各自为战的现象。在目前甘肃省文化产业尚未成熟、正处于起步发展的探索阶段,创造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的方式、途径应该多样化,比如建立以某种特色资源为本的文化产业生产基地或集团化等等;以“硬件”实体为主或以“软件”信息为主等等。
3.加强依托现代信息科技的创新能力
现代信息科技几乎已经伸展到一切领域,新兴文化产业自不待言,即使是传统文化产业,要有效地提高其产业化水平,也不可避免地需要现代信息科技的介入。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能力也就是突破现有限制的“越界”能力,而现代信息科技的交通、链接、变化的功能,其实即是强大的“越界”功能,这也可以说是“生生之谓易”。变易即是生产,生产即是变易。这里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比如说敦煌,早已与旅游、出版、影视结缘,敦煌艺术不也可以向动漫、游戏、服饰等领域延伸吗?又如很少为文化产业研究者提到的《飞碟探索》,其实也是甘肃省的一大文化名牌,它里面有多少可以衍生出(比如)科幻或魔幻小说、影视、动漫游戏之类文化产品的资源?其潜在的价值未必就比《哈利?波特》更小!
4.完善政策和规划,创新体制,提高资源转化能力
正如本文在以《哈利?波特》为文化产业化之例时所说,其产品的系列化是在一个充分产业化、发育健全的文化产业系统中实现的。上面的三个建议,若要实现,也必须以甘肃省文化产业整体的系统化为前提。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是自然形成的,政策与规划在市场的发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首先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精神,进一步完善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相关政策,是提高甘肃省文化产业化水平的根本保证。以此为指导思想,加大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力度,主要是:第一,加速建立、完善规范化的文化市场;第二,为文化产业各行业内部、各地区内部的资源整合(包括部分文化事业单位的产业化转换)提供必要的政策和体制条件;第三,在全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布局中,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地区间、行业间的资源整合和交通,以提高全省文化产业整体的产业化水平,从而增强文化资本和人才的吸纳能力,实现从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
5.建立中介性的文化产业研究、培训和开发基地
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自发到自觉,进入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许多问题逼人而来。现象与统计数据是一回事,如何或者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它们是另一回事。自觉的发展是理性的发展,需要实事求是,这个“是”乃是对实事的清晰认知。到目前为止,应该说我们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实事”的掌握与理论上都还极为粗糙,甚至在文化产业的一些基本问题上还存在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这势必严重影响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提高甘肃省文化产业的研究水平已是当务之急。这也是文化产业人才培训与资源开发所必需的基础条件。为此有两件事当做:一是对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日常性、持续性的调查、分析;二是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探索、总结。这样, “自觉”二字才能落到实处。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在“文化产业蓝皮书”的合作方式和基本架构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文化产业的研究、培训和开发基地。同时,它也是一个中介性的平台,可用于文化产业和研究界交流信息,整合资源,贯通上下,和谐内外。
作者: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加快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三点对策
◎郑本法
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2006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就其中的三个问题说说自己的认识。
一、加快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先行
《意见》指出: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观念,把更好地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更加自觉地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强旅游规划工作……提高旅游标准化工作水平”。旅游开发,不等于旅游开挖,不应不从实际出发、不找专家论证、不作旅游规划而盲目开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科学规划,是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前提。
然而,不做旅游规划就搞旅游开发的事时有发生。
永靖县的太极岛景区有山有水,田园风光格外迷人。特别是那丛生的水草芦苇,茂密的垂柳枣林,簇拥的荷花菱藕,嬉戏的河鸥鸟群。还有那远山近树的倒影,水上穿梭的汽艇,空中舞动的飞人;那鱼塘垂钓,菜园摘采,茶馆品茗的布局;那吃手抓羊肉,喝玉液美酒,唱民歌花儿的情景;那生动逼真的金龟爬山造型,规模巨大的恐龙足印化石……所有这些,如画如诗,令人陶醉。然而,由于缺少科学规划,景区已凸显乱挖乱建的问题。大量树木被砍伐,许多湿地被蚕食;特别是那些不土不洋的建筑物,不是自相矛盾(一处楼房,上中下洋,不伦不类;其中式建筑十间开门,为中国古建筑中数字之大忌),就是相互矛盾(紧密相邻的两处,一边中式,另一边欧式),很难与其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尽快进行科学规划,立即拆除那些怪异的建筑物,抓紧补种树木,立即恢复湿地,还太极岛自然风貌的原汁原味,是该景区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
成县西狭风景区的开发也是如此。成县的西狭颂碑,建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即公元17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为汉代三大颂碑(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中保存最好的。该碑记述了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歌颂了他率民修建西狭道路为民造福的政绩,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狭风景名胜区,上为青山对峙,下有流水潺潺,中是栈道蜿蜒,令人流连忘返,如醉如痴。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盲目进行开发建设,其原生态的自然风貌正在损失。如:名胜区入口处牌坊式的标志性大门格外小气,与该碑厚重的文化底蕴很不一致。大门门头那从右向左的“西狭风景区”5个大字,繁简不一;且仿毛体,而不是汉隶,粗俗不堪,不伦不类。狭内部分支撑栈道的水泥桩进深不够长,一旦发生坍塌事故,后果更是不堪设想。特别是在那总长不足5公里的狭小山谷里,竟用钢筋水泥修建了8个拦水坝,严重破坏了景区的原汁原味。如此这般,只能使游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归。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规划就应以旅游者为核心,把满足旅游者文化消费需求放在首位。仍以西狭风景名胜区为例。该区缺乏科学的景区规划,更没有邀请专家论证,其部分支撑栈道的水泥桩进深不够,很难容纳足够的游人。如果只是警示游人“此处危险,不可久留”,而不加固栈道,确保安全,其结果必然是,不仅违背“快旅慢游”旅游规律,而且惊吓外来游人,造成旅游发展的负效益。身处异国他乡的旅游者虽然喜欢追新猎奇,但对生疏的地方却具有本能的恐惧心理。景区内一旦发生坍塌事故,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的。
二、加快旅游发展,市场导向行为
《意见》指出: “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和市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国情决定了要加快旅游业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要“引导市场在旅游投资、市场开发、产品促销、经营服务等与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旅游活动是人的行为。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加快旅游发展,应以市场导向行为。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明确哪些应先开发,哪些当后开发,哪些暂时不开发。必须做到开发有据、开发有序。应当根据广大旅游者的需求,由旅游市场说了算,而不能由开发者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旅游产品设计也是如此。《意见》要求“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只有设计出适销对路、深受广大游人欢迎的旅游精品,才能吸引广大游人。旅游者为了在较短的时间、用较少的支出实现自己的旅游目的,就必然选择旅游精品。旅游精品是指那些对旅游者特有魅力,具有唯一性、垄断性、无可替代性的旅游景区或旅游产品。哪些是旅游精品,哪些不是旅游精品,也应当以旅游者市场为导向,以广大旅游者的取舍为标准。不仅要看其是否具有观赏价值,而且要看其内容是否丰富、组合是否完美、有无区位优势、是否方便游人。发展旅游产业就像钓鱼。鱼饵是给鱼吃的,不是钓鱼者自己吃的。只有以市场导向行为,努力打造出旅游精品,才能达到快速发展旅游产业的目的。
《意见》指出:“推进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基础,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依托,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增强城市旅游功能,突出特色,完善城市旅游目的地体系。大力推动区域旅游发展,建设一批配套完善、吸引力强的区域旅游目的地”。中国许多省市(区),在这方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上海的“时空之旅”,浙江杭州的“宋城千古情”,广东番禺的“森林密码”,深圳的“世界之窗”、“锦绣中华”和“龙凤舞中华”,广西的“印象?刘三姐”,湖北的“夷水丽川”,河南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河北吴桥的“杂技大世界”,山东曲阜的“杏坛圣梦”,山西太原的“晋商歌谣”,云南的“丽水金沙”,昆明的云南民族村,贵州的“多彩贵州风”,宁夏的沙湖和影视城,陕西西安的“大唐乐舞”,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婚礼”……所有这些,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良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