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米老鼠》是如何诞生的?却似乎很少人知道。说出来似乎是个笑话,《米老鼠》这个漫画形象是在和路迪士尼失业的日子里产生的。有个批评家说:“要是和路迪士尼不是突然遭到失业的打击,使他感到有挨饥受饿的恐怖,他决不会创造出米老鼠和唐老鸭来。因为他当时曾经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甘心去做一家卡通影片公司的小学徒,他想逐步晋升,升到绘画技师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失业使他雄心万丈,使他成为世界知名的电影大师。”
和路迪士尼也说:“我是从失业的艰苦环境中挣扎出来的。不妨打个比方,没有经历过失业、饥饿、困苦和别人嘲笑的人,他们就像一粒谷一样,在田地里正常生长。但一粒撒在岩石下面的种子,它的生命便表现出更加顽强了。请你到芝加哥近郊的山上一看,就看到不少生命力极强的草木,它们把岩石挤破了,从那裂缝中冲出头来,长成一株劲草,一棵佳木!”下面就是和路迪士尼从失业中,挺起胸膛跟困难搏斗,而发财致富的故事:
他本来是《鬼子奥斯华得》的作者的助手。在《米老鼠》出现之前,《鬼子奥斯华得》是银幕上最受欢迎的漫画人物,他拥有不少观众。和路迪士尼勤勤恳恳地为《鬼子奥斯华得》影片绘制背景。那时候,他的生活过得不坏,每周可拿到二十美元的工资,足够他一个人的花费了。
曾经有两个人叫和路迪士尼转行,因为卡通电影已被《鬼子奥斯华得》占据了市场,即使学到一年绘漫画卡通的本领,充其量不过只能做个技师而已。这一行业是没有多大前途的。
和路迪士尼不肯答应。因为现在的生活虽说不上很好,但至少是不坏,就应该安分守己地挨下去,不要三心二意。要是惹得东家发脾气,可能会随时给他开除的!开除以后,当然可以找到一份职业,但未必能找到一份跟现在这份工作这样优裕和安逸的。所以他宁愿安守现状不愿意出去找机会。
但不幸的事情临到他头上了。一天下午,他接到一份解雇书,从明天起他便失业了。
他现在得用自己的力量来营生了。好在他平日有一些积蓄,不致一下子便挨饿,而且还有点做生意的本钱。于是他便拿学到的本领来挣饭吃了。
他决定自己画一套卡通影片来跟《鬼子奥斯华得》较高低,在这套卡通片里,他创造了《米老鼠》的形象。但这部影片却无人问津。也曾经拜访过不少戏院的主事人,请求他们上映他的卡通影片,可是全被拒绝了。戏院商人根本没有这样的胆量,上映一个新作者的影片。
和路迪士尼并不灰心,把那部片束之高阁,又再重新绘制另一部卡通影片,也是以《米老鼠》作主角。这套卡通还未绘好时,电影圈突然掀起一个狂潮,有声影片迈进影场,迫使默片退出影圈了。和路迪士尼马上抓住这个机会,替他的卡通片配上了声音效果,在百老汇一家小戏院公映,立刻就轰动全场,做成卖座三月历久不衰的盛况,而他笔底的《米老鼠》也声名鹊起,成为人所共知的漫画人物。而《鬼子奥斯华得》却从此一蹶不振了,悄悄地退出影坛!
和路迪士尼成为美国的名人,他的事业越来越大,成为一个伟大的制片家!
和路迪士尼自己分析成功的因素时说:“我认为这次失业对我是一个转折点,一个由不务上进安于生活的老实人到一个敢于创造的事业家的转折点!我之所以能够成功,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艰苦的生活加强了我对创造新鲜东西的信心,像一个百折不挠的化学家一样,全心全意地进行新的创作。
第二,我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迎合了时代潮流的趋势,跑在别人的前头。
第三,我的卡通影片也比别人的新颖,特别是《米老鼠》这一形象更是完全新创的!
我请求各位勇敢地挺起胸膛,接受生活考验。能够承担艰苦考验的人,就越能够担当重大的工作。越是能够承受艰苦考验的人,就越能够在窘恼的景况中冲出去!
同时,你们要善于抓住机会,永远记住一句成语‘机会稍纵即逝,一消逝了便永远不会再来的。’这就是我发财致富的方法,很简单易行,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
198.用客观的思考去看问题
很不幸,有一家经营了二三十年的百货公司倒闭了。那家百货商店的店主在失败以后,还无法弄清楚自己失败的原因。
他常常自怨自艾地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一间好端端的店铺,一笔好端端的生意,竟然就这么一败涂地呢?”的确,他思索了好久好久,也无法把这问题弄清楚。
他是个老实人。勤勤恳恳地干了几十年,一个钱一个钱地积攒起来,攒得这副家业。而且维持了二三十年,竟然会因资金短绌,负债累累而宣布破产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我们有很多人,一步步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失败,仍旧是一无所知的。到完全失败了,他才如梦初醒地发现自己处于一个砾场上,无所依傍。但这一所巍峨瑰丽的华厦,为什么会突然倒塌呢?这真像一场梦!
我们要发财致富,就不能像这些人那样迷惘了。
在未考虑进取时,就应该考虑到退却;未考虑到夺取城堡时,就应该考虑到如何守护自己的城堡;未考虑到发财致富时,就应该考虑到如何应付难堪的失败。
不考虑到退却,而冒险进取,不碰到困难,还可一鼓作气蛮干下来,想马上退却,但却找不到退却的道路,弄得进退维谷,狼狈不堪了。
不考虑到如何守护自己的城堡,而冒险去夺取敌人的城堡。当众军拼死力夺下敌人的城堡,而自己的城堡却因疏于守护而被敌人拿下了,切断了自己的补给线,这样,纵使夺下几个城堡,也会因补给线被切断了,而弹尽粮绝,给人瓮中捉鳖了!
不考虑到如何应付难堪的失败,而妄求发财致富。也是一种冒进的做法。有一个喜欢炒卖黄金的商人,他把做生意看成是赌博,每次赚到一笔钱时,都挥霍净尽。蛮以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谁知道有一次他看差了一线,当他购入大批黄金时,而金价骤跌,需要找钱来付账了,这才发现自己的存款十分有限,根本无法偿付这一笔巨大的账款。结果呢,只有跳楼自杀,以求一了百了!
由此可以看出,进与退,攻与守,成功与失败,都是相对的。有进必有退,能进必须能退;有攻必有守,能攻亦要能守;有成功也有失败,要经得起成功的鼓舞,也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
所以,我们在考虑如何发财致富的时候,就同时要考虑遭遇到困难险阻时应该如何应付的问题?就该同时考虑到一旦失败时,如何储备实力再度出击的问题。
这不仅是实力的准备,而且也是心理的准备。
在小学时,我们大概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夫妇,突然为一个问题而争执起来,争执了好几天,也争不出一个结果来。
你知道他们争的是什么?
男的说:男子是最有用的,没有男子,便没有女子,因为男子不去耕田,女子便饿肚子了,男子不去做工,女子便没钱用了,男子不顾家庭,女子便无法生存了。
女的说:男的是最没用的,没有女子,男子便烧不成饭了,没有女子,男子便没有衣穿了,没有女子,男子便无法传宗接代了。
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直在激辩着,始终找不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来。
这就是偏执。
他们的想法,只是从本身的观点出发,他们所看到的,只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或者完全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所以,他们得出来的结论,是属于自我的结论,是带着浓厚偏见的结论。持着这个结论,便使自己陷入偏见的泥沼里,无法自拔!
假如,他们能够客观一些,做男人的,站在男人的立场上看看,也转个角度站在女人的立场上看看,做女人的也应该这样做。在观察以后,两相比较,就会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比较接近真实的结论,谁也不会偏执己见了。
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我们做生意的人,往往会偏执己见,为本身的利害着想,从不肯替别人着想一下。
因此,便会弄得困难重重。
麦高先生的遭遇可以供我们参考。
麦高先生开了一间百货店,生意很好。他的职员因为待遇低微,请求他调整待遇。
他一想,不由骂起来。铺子赚钱是我的事,这是我的运气好,注定是要赚一笔的。为什么我铺子赚了钱,就要调整你们这些王八蛋的待遇呢!
简直见鬼!
即使退一万步说,你们因为我不肯调整待遇,而纷纷辞职了。我有的是钱,有钱,难道会请不到工人吗?
工人劳资纠纷就是在这种片面思想下促成的。
美国社会问题专家杰伯曾经这么写道:
美国所发生的劳资纠纷,大部分是起源于资本家的片面的偏执的想法,他们过分地重视了本身的利益,完全忽略了工人的利益。这种过份重视本身利益的自私做法,最容易引起工人的不满,变成了尖锐的劳资纠纷。一旦引起罢工,损失的总是资本家自己。假如他们能够未产生劳资纠纷前,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去实地体会一下工人的生活,了解工人的收入与支出的实际情形,就不会在紧张关头偏执己见了。不偏执己见,就不致引起工潮了!
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几个瞎子去摸象,摸到象腿的以为象是个树桩,摸到身体的以为象是一堵墙,摸到耳朵的以为象是一把蒲扇,摸到鼻子的却又以为象是弯弯的大钩子。
这几个瞎子的错误,就是摸到象的某一部分,就以为那一部分是一只象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教训:要理解一件事物,必须从这事物的各方面来看它,不仅仅根据某一部分来下结论。
有很多热衷名利的人,他们先想好一套权谋诡诈的办法,一开始就想着占便宜,表面上还装得非常大方似的,口甜舌滑,满面奸笑,他们明明想讨人便宜,却说成为别人着想。他们明明在后边推人一把,将人推下悬崖,却装得光明磊落,赤胆忠心。这类人为了自己之利,便不惜把别人捧得轻飘飘的。
明明看出别人的错误,反而大加赞许,让人永远地错下去——在现实生活,这类人真是多如牛毛!
假如我们不能全面观察,去考虑现实问题,就很容易被他们迷惑了,惘然地错下去,一直走进墓地!
老子曾经这样说过:“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就是说:“急于显现自己本领的,心里是不明道义的;自以为是的,人家却未必信服,自夸功劳的,人家必得厌恶,好摆架子的,人家都不会拥护他。”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形呢?
这就是从主观的,片面的立场上去处理实际问题,便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自己本身的弱点。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克服这种立场主观的片面的毛病呢?
答案是,我们要建立一种客观的,全面的科学方法来观察,思索和处理实际问题,便会减少这种毛病了。
在大平原上向着高山眺望,我们会觉得这座山离我们很近,只要加快脚步,在短短的二三十分钟内便会走到山脚了。但一走起来,我们便会觉得这判断实在错了。我们走了二三十分钟之后,看见那座山还在我们面前。
在茫茫的大海上,用望远镜向前眺望,看到一块像巴掌那么大小的岛屿,这岛屿小得实在可怜,只要浪涛一大,便会把它冲走了!
但当我们的船越驶越近的时候,也会马上发觉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那块在望远镜中只有巴掌大小的岛屿,其实是非常辽阔。
这些都是错觉。
我们有很多人很容易相信自己的错觉。有一个年青的演员,他的戏本来演得很不错的,如果能够不断努力,在艺术上痛下苦功,他便会有成就的。
但他却垮在一种错觉上。
原来他在一部莎剧:《奥赛罗》里演得非常出色,把奥赛罗的性格掌握得很好,获得舆论界人士好评。
他满足了,自以为了不起,躺在既有的成绩上,不肯再在艺术上下工夫了。
每天,他都把时间花在无谓的应酬里,不到深夜不肯回家。
他的精力不是放在艺术上,而是放在赌博、酗酒和玩乐上。
不久,他的艺术生命终结了,像从天空陨落了一颗行星,消失得无影无踪。
有一个青年口技家也有同样的遭遇。
不能否认,他的口技的确非常出色,他是个极有希望的口技家。假如他能够坚持下去,更勤学苦练,他的成就是很大的。
可惜的是他成名得太早,很快地,他便成了人尽皆知的口技专家了。
他经不得成功的考验,很快便自满了。
也很快地,他被观众抛弃了,像拍去衣服上的尘埃!
为什么他们会落得这样的结果呢?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原因是他们被错觉迷惑了。
其实,任何一种赞美,都是多少带些谣言性质的。他们“造谣”,纯是出于善意。
做父亲看见儿女有这样的成就,他们在欣悦之中予以赞美,这种赞美夹杂有父亲的自豪情绪。
做师长看见学生有这样的成就,他们在爱惜中予以赞美,这种赞美,是附带着师长的欣慰情绪。
群众看见那演员和口技家有这样好的演技,在激动中予以赞美,这种赞美往往是受到“群众意识”薰陶。
人们的赞美,全都经过自己感情反射出来的,甚至连影评家的赞美,也夹杂了浓厚的主观成分。
有了浓厚的主观成分的赞美,仔细一比较,就会发现他们所称赞的东西是极不相同的。某甲赞美的可能是那演员生得美,某乙赞美的可能是那演员服装,某丙赞美的可能是那演员的某个小演技,某丁赞美的可能是那演员的一句惹笑的对白。至于某戊、某己、某庚之类,可能听到人家不断赞美,受了“群众意识”的感染,也随着赞美几句。假如上前仔细问,他们是无法说出个所以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