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尧曰》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若想了解别人,必须先明白言语的使用。因为“言为心声”。那么,要怎么去“知言”呢?孟子给我们提供了非常精辟的观察——言论的一般毛病有偏颇的片面性、放荡的沉溺性、不公正的歪曲性和辞穷时的理屈性。
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语出《公孙丑篇》
《论语·尧曰》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若想了解别人,必须先明白言语的使用。因为“言为心声”。那么,要怎么去“知言”呢?孟子给我们提供了非常精辟的观察——言论的一般毛病有偏颇的片面性、放荡的沉溺性、不公正的歪曲性和辞穷时的理屈性。
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语出《公孙丑篇》
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全书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是:“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言语是思想的表达,只要知道一个人言辞的毛病,就可以找出他思想上的漏洞。因此,“知言”就是“知人”的第一步。
孟子所谓的“知言”是:“偏颇的言词,可以知道它的片面性;对于不合乎正道的放荡言论,可以知道它的沉溺性;对于偏离正道的邪论,可以知道它的歪曲性;对于闪躲偏离主题的言论,可以知道它理屈的所在。”
在此谈到的四种言词,就是“诐辞、淫辞、邪辞、遁辞”,亦即这些言词“偏颇、过度、邪僻、闪躲”,显然是言不由衷而另有隐情或图谋。
当以上某种情形发生时,我们就可以判断出人们谈话的内在动机不纯正。因此,我们可以及时提醒自己,保持警觉,看清楚对方的问题所在,不至于被他们不真实的言论误导而产生错误的判断,铸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孟子这些检测言论的标准不仅适用在即时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用来检验我们在日常生活里接收到的讯息。就以曾轰动一时的“璩美凤偷拍光碟”事件为例,将一个人最隐私的生活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却宣称“大众有知道权利”的传播媒体,是否真的主持了所谓的正义?明知道窥人隐私是不道德的行为,却又以当事者私德问题当做自己观看影片的理由,是否又真的问心无愧,理直气壮呢?
我们身处这样一个传媒泛滥的时代,每天暴露在大量的讯息下,倘若没有能力将这些讯息加以过滤,观察判断,往往就被其中与事实不符、甚至恶意抹黑的消息所误导。然而,不能察觉别人发出讯息的动机,不知不觉被讯息催眠,盲目地去跟随时代的恶习,让自己陷入一片无所适从的混乱里,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这几乎成了现代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通观《孟子·公孙丑篇》全文,孟子并没有说明他是如何具备这种“知言”的专长,亦没有告诉我们怎样去培养自己“知言”。但是,我们可以从孟子的言行来判断,至少可以肯定他是饱读诗书,深通人情世故,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并且是个细心的听者。故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结论,想要达到“知言”进而“知人”必须像孟子那样饱读诗书,深谙人情世故,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且要善于倾听,如此,便能与“亚圣”齐头并进了。
智者慧语
潜心修炼自我,使自己能分辨他人言论中的盲点、执著、偏差、困境,然后一一对症下药,将危机化为无形,此乃安身立命之法。
链接解读
原文精华
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公孙丑篇》
今译
孟子说:“偏颇的言词,我知道它的盲点;过度的言词,我知道它的执著;邪僻的言词,我知道它的偏差;闪躲的言词,我知道它的困境。”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孟子生于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一位雄辩家,所以他能够识别诙辞、淫辞、邪辞、遁辞,能在辩论中抓住对方的要害、进行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