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36500000003

第3章 什么是佛学(1)

为了清楚佛学是什么,我们先看什么是佛?或者说,佛与众生的区别是什么?

一、什么是佛

最有资格定义佛的,当然是佛祖释迦牟尼。因此,我们看在佛经中是如何定义佛的。

《楞严经》卷一:“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简释上文:佛祖将手臂垂下问阿难:你看我的手臂是正的,还是倒的?

阿难:世间一般人们认为这是倒的。

佛祖:那么什么是正的呢?

阿难:您将手臂上指于空,就是正的。

佛祖将手臂上举于空说:用我手臂的正与倒来做比喻,成佛就如同是“正”的手臂,众生就如同是“倒”的手臂,你仔细想想,为什么众生会是“倒”的呢?

关于众生为什么是颠倒的,佛祖在佛经中有三处非常清楚的论述。第一处是佛祖继续回答阿难有关手臂正倒问题时说的:

《楞严经》卷一:“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简释上文:这时大家茫然不知所措地望着佛,不知自己为什么是“颠倒”的。

佛祖哀悯大众说:“包括外在的山河虚空大地和由物质组成的肉身,以及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组成的妄想心都只是‘真心’中所显现出的幻相、假象。凡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就是正遍知的‘佛’。凡是认为由六根组成的肉身之中的妄想心是自己‘真心’的人就是迷惑的众生。这个道理就如同是我无论手臂指向上,还是指向下,对于手臂的本身来说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一样,佛身与众生之身都是一样的。而佛之所以是觉悟的佛,是因为佛认识到了色身、妄想心都是真心中生起的幻相,众生之所以是颠倒的众生,就是认为自己的那个妄想心就是真心。这种认为妄想心为真心的认识,就像是认为一个水泡是整个大海一样的愚昧。”

第二处是佛祖回答为什么许多修行的众生不能成佛时说的,如下:

《楞严经》卷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简释上文:恒久以来的一切修行众生,之所以没有获得解脱一切苦的大智慧,就是因为他们对“真心是什么”所持有的“颠倒认识”。众生颠倒的认识是:他们认为由眼耳鼻舌身意组成的攀缘心是自己的真心自性。在这样的错误认识下,即便他们修行几百万年,就像是煮沙欲成饭一样,永远无法获得证悟。正确的认识是,本心是生出一切山河大地、肉身和攀缘心的那个东西。在这样的错误认识下——认妄心为真心,虽然他们每天都在修行,但最终都得不到大智慧,也无法获得彻底解脱。

第三处是佛祖在《圆觉经》中回答文殊师利菩萨时说的:

《圆觉经》:“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简释上文:一切已经证悟成佛的人,修行成佛的次第方法都以“圆照方式”证悟到了实相,从而永远断除了错误的认识而成佛。这个错误的、或者说众生颠倒的认识是什么?

答案:众生错误地认为由四大(地水火风)组成的肉身是自己实有的“真身”,由眼耳鼻舌身意组成的妄想心是自己实有的“真心”。这样的错误认识,就像是一个人眼睛患了眼蒙病,看到虚空中升起的幻华和天空出现第二个月亮一样地认假为真。

在佛经中,关于病眼见空华和妄见第二月的比喻出现的次数很多,因此需要解释一下。

所谓病眼见空华,就比如说,有一个人眼睛患了眼蒙病,看到虚空中升起了种种影像,他所看到的幻相与虚空无关,与眼睛无关,根本上是眼蒙病导致的。同样道理,对由于眼睛看到天空中出现第二个月亮的幻影,也与月亮无关,与眼睛无关,根本上是眼睛患了眼蒙病导致的。佛祖用这两个比喻要表达的意思是:山河大地、四大色身、妄想心都有如是“病眼见空华、虚空显二月”一样。

有关不颠倒即成佛的论述,有两首大德禅诗可作借鉴(见图1-1),如下:

图1-1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半夜起来贼咬狗,捡个狗来打石头;从来不说颠倒话,阳沟踏在脚里头。

既然成佛如此简单,那么千千万万学佛的人难道就认识不到呢?难道不颠倒就这么难吗?下面引用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在《担板汉歌并引》中的一段话来说明原因:

“径山法窟,自大慧中兴临济之道,相续慧命,代不乏人。近来禅门寥落绝响,久矣。顷一时参究之士,坐满山中,至有一念瞥地,当体现前,得大自在者。惜乎!坐在洁白地上,不肯放舍,以为奇特,不知反成法碍也。教中名为所知障。所以古德云:‘直饶做到寒潭皎月,静夜钟声,随叩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所谓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难,名抱守竿头,静沉死水,尚不许坐住,况有未到瞥地,偶得电光三昧,便以为得,弄识神影子者乎。此参禅者得少为足,古今之通病也。”

借用上文中“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难”来说明众生不颠倒之难。(以下内容太过犀利,暂不理解者,可略过)一般世人学佛和入佛门是很简单的,因为有八万四千种法门作为接引之路。然而,要想证悟到实相门,就必须要舍弃当初学习到的八万四千方便法门中的法相内容。例如,天人、阿修罗、地狱天堂、菩萨罗汉,以及四禅八定中描述的种种神奇境界和种种所谓神通的现象,因为这些内容都是暂立方便之说!然而所有人学佛的缘起,都是从这些方便门入进来的。因此学佛很简单,但要悟道却是极难的事情。用个比喻说,难就难在,当盘子脏了,可以用清水洗;当衣服脏了,可以用清水洗;可是当清水脏了,我们拿什么来“洗水”呢?清楚地说,方便法门度尽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门门皆度门门人,其功德无量!然而,要想真正证悟实相,就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方便法门中所述法相皆是暂立的假说方便。

为什么人们还是会执著在法相上呢?

原因是:人们一开始都是由法相步入佛门的,正所谓荆棘丛中下脚易,所以,人们用来评判佛学中相关内容正确与否的评判标准就是方便法门中所述的法相内容,正所谓“自己的刀削不到自己的把”,一个人极难用原有的认识否定自己,所以是“月明帘下转身难”的!当然,能够削到自己把的人,自古以来皆是极为灵通的上上根的大智者。

那么追问一句,如何洗水呢?答案:只能换水。换什么水呢?换专门讲解实相佛经的“水”。例如,《心经》《金刚经》《圆觉经》《楞严经》。只有依第一义空的经典去修证佛学才能最终证悟到实相。否则,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因此,通过以上三段经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佛与众生的区别不是神性上的,而是认识上的(认识分理悟和证悟)。凡是认为身体与妄想心是实有的,就是众生。凡是认识到身体与妄想心也只是另一个真心生起的幻相,就是佛。

因此,佛被称为觉悟的“人”,而不是觉悟的“神”。所以,佛学讲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是佛,指的是人人皆可认识到一切皆是幻相!

图1-2 佛祖悟道图

两千五百年前,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图1-2)说的第一话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著妄想而不能证得。”简单解释说:众生之所以不能证得大智慧,是因为错误地认为妄身为实有,妄想心为实有。因此众生不断地在追问到底我是谁,到底是有我的呢,还是无我的,以及生前死后到底会去哪里的“幻相中”的问题。实际上是,外在山河大地、妄身妄心皆是幻相,而又怎么能够在幻相中追问是否有个永恒的我或者没有永恒的我呢?

再用个比喻来说,比如,你在做梦,在梦境中的“假我”问:“我是何时入梦的?我什么时候会醒来?到底是有一个永恒的我呢?还是有一个断灭的我?到底有没有灵魂?我死了以后会去哪里呢?”因为是你在做梦,所以在梦境中的“你”问的这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因为那个是“梦境”——幻有,所以在梦境中的假我并没有一个灵魂,梦境中的假我也无法感知到自己是何时入梦的,又在何时会醒来等问题。同样道理,我们所经历的时间、空间、万物以及生死,都只是另一场“梦境”。因此,幻相中并没有“有我无我”,以及生前死后会去哪里等问题。

那么,成为佛有什么用?或者说,认识到包括外在山河大地、色身、妄心都是幻相又有什么用呢?下面,看一下佛学的核心精义就明白了。

二、佛学核心精义

首先,佛学内容包括三藏(经、律、论),以及两千多年以来古代高僧大德对三藏内容的注解和发挥。如果把现存的佛学典籍汇总起来,相信你用一生时间,也难阅其十分之一。那么在浩若烟海的佛典中,又该如何去了解佛学核心精义呢?实际上,方法是简单的,即无论佛典有多么繁杂,都总摄入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中。而《金刚经》又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经义的压缩和总结。进一步,如果把《金刚经》再进行精炼,就精简出了一部260字的《心经》。因此,只要了解《心经》的精义,就明白佛学的核心精义了。那么《心经》的精义是什么呢?下面先看《心经》全文:

同类推荐
  • 仁德法师

    仁德法师

    本书讲述了一个传奇而不息追求的当代高僧,一段中国佛教曲折而多变的历史,是一部让人获得文学快感与佛学修养的读物。
  • 寒山寺佛学(第五辑)

    寒山寺佛学(第五辑)

    《寒山寺佛学(第5辑)》是以刊发近现代汉传佛教专题研究的论文为主开拓的一块佛教研究园地,包括教下研究、敦煌佛学论丛、佛教文化研究三个专题。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他像西西弗斯一样,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被高高在上的诸神无休无止地惩罚着,他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犯人。虽然有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个人怜悯地抛给他囚笼的钥匙,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个最真的自己。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圣经故事(3册)

    圣经故事(3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热门推荐
  • 恨痴心之霸道老公追妻

    恨痴心之霸道老公追妻

    原来她以为两个人可以就这样一辈子相亲相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和她有着令人羡慕的婚姻,男的帅气事业有成,女的娇俏可人,温良贤淑,还有可爱的女儿,别人都说两人再努力生一个儿子,一儿一女就凑成了一个“好”。那就更美满了,他们两人也是积极的为此努力着。可是到后来,这个儿子却是从别的女人的肚子里蹦出来...她突然觉得自己世界塌了,心碎了...他怎么可以对着自己那么认真的说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生一世一双人。”转个身却和另一个女人生了孩子...刘慧欣的人生就像是从灿烂的白天到了黄昏到天亮以前的这段时间,逐渐的灰暗,痛苦到底,然后是逐渐的走向天亮,一切慢慢变的明亮......
  • 夏迹之痕

    夏迹之痕

    这不是一个轻松简单的故事,夏瑃从一个无聊的人生和近乎所有神话中的神扯上关系只不过是一个饲灵人不小心施加的术法的结果?不,一定不是这样。神秘的协会萨尔修斯和强大到不可理喻的神族所僵持的局面会持续多久?还是说,当上界或是下界所不清楚的异次元力量带来的纠结?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构成呢?“我叫夏瑃,是个应届毕业生,我只是想单纯的找个工作,过个简单的人生罢了。”
  • 创业其实没那么难

    创业其实没那么难

    根特·法汀以自身丰富的创业经验,直指现今的大环境,只要有好创意,就能成功创业!此处说的“创意”,绝非惊人的神来之笔,而是长时间仔细琢磨出来的周全计划;换句话说,创意是系统性思考的结果。作者将明白告诉你,如何有意识、有系统地发展创意,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机要。
  • 萧牧传

    萧牧传

    千年邪宗浩劫至看萧牧如何力挽狂澜复仇坎坷举世皆敌是前进还是放弃?人有善恶世间便有了正邪一念善我便是神一念恶我亦是魔!
  • 哦狐狸啊

    哦狐狸啊

    呆萌俊美的狐仙大人,从天宫中来到人世,本想寻找一份安宁和快乐,没想到把自己想丢了。“你看着我,你爱我吗?”“嗯。”“那就给我吧!”“别别别......好疼啊!呜呜呜......”
  • 坠梦王朝

    坠梦王朝

    《坠梦王朝》 以主角被设计穿越而展开,文笔优美,故事情节俱佳。
  • 快穿女配的重生之旅!

    快穿女配的重生之旅!

    她都已经死了,为什么?老天要这么对她,她只是想睡觉,却因为这个黑不溜秋的系统一直不能睡,还要帮它去别世界完成任务……不过这样也好她只能在在别的世界睡觉了。可是为什么……
  • 鱼向反方向游

    鱼向反方向游

    个人品牌就是“反方向游”!本书的诸多案例表明,不管是明星、CEO,还是“草根”阶层、职场人士,个人品牌变得越发重要。现在,在“世界是平的”环境下,打造个人品牌更意味着如何使自己与众不同。
  • 网游之杀戮成神

    网游之杀戮成神

    在科技发达的2138年,主角龙宇翔在游戏里成为了一个传说,一个不灭的杀神!
  • 左右不过三两天

    左右不过三两天

    在有限的生命里,任何事左右不过三两天兴头,现在心安理得所享受的,并不是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