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17400000051

第51章 二流堂向阳湖文化沙龙(1)

侠与义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元素,大凡侠士或义士,都或多或少地会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比如那个在萧萧的寒风中对着易水大唱“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侠士荆轲,还有那个为刘氏江山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义士关羽。如果一个人兼有侠与义的武士精神,同时又有一些文士的情结,那自然令人敬仰,比如以养士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如果说侠与义关系的是个人品性,那么征服与被征服则是关系民族命运的大事。这样的时候,往往会形成两条战线,一是武士们的冲锋陷阵,一条则是文士们的摇旗呐喊。在抗日战争期间的重庆,就聚集了一批文士,一方面在继续地摇旗呐喊,一方面也是避难于此地。他们面临的困境很多,比如居无处所。在这样的境况下,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呼唤孟尝君、信陵君式的人物横空出世。不过,这还真要个条件,首先,此人得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保障,其次,要有一种与文士们惺惺相惜的情怀,第三,还有一个愿意慷而慨之的侠义心肠。

历史还真如此巧合,唐瑜先生就在这个特别的时候,来到特别的陪都重庆,并且完全具备上述条件。一个宽厚而富足的兄长在经济上的支持,一份与文化人惺惺相惜的情怀,当然还有一副慷而慨之的好性情。在他的大兴土木下,一批文人陆续有了避风港。这房子很有地方特色,用当地巨大的竹子捆挷起来做成屋架和门窗,然后里外抹上灰,再加盖一个屋顶,一座漂亮的房子就此诞生。唐先生建造了此类捆挷式房子数座,为当时避难于重庆的文化人提供了温暖的家园。

搬进来的都不是等闲之辈,不说夏衍、丁聪、吴祖光、盛家伦、凤子、叶浅予等,就连郭沫若、潘汉年也是常客。在当时的重庆,唐瑜先生的捆绑式房子可算是文艺界人士精神交流的好去处,大家愿意来此地坐一坐,聊一聊,过年过节时还喜欢来这里开个舞会。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对一批文人而言,能有这样一个去处,也算是心灵上有了一个港湾。笑也好,哭也好,骂也罢,来到此地,都可以无拘无束地发泄。

当年王羲之、谢安等文友在兰亭聚会,把古老的曲水流殇演绎成阳春白雪式的酒令,最终以一幅绝伦的《兰享集序》划上完美句号。唐瑜先生的房子住满了智慧的头脑,注定了这种居所的不同凡响。开始,这些房子有叫依庐的,也有的叫碧庐的,最后则统一更名为“二流堂”,原因是这些居住者中,有的类似秧歌剧《兄妹开荒》中的“二流子”,于是被郭沫若先生引用得名,戏称此地为“二流堂”,“二流堂”就这样流传开来。

当日本帝国主义被赶出家门,当解放战争尘埃落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欣然诞生。昔日“二流堂”的住户们告别重庆,聚到了首都北京,大家豪情万丈,决心开启人生的新篇章,为新生的共和国建设添砖加瓦。

中国人素有怀旧情结,何况是一批文化人。故人在新地重逢,自少不了聚会,而且巧合的是,当年“二流堂”的旧主人大部分在京城竟阴错阳差地住到了一个院落。于是就有人说,“二流堂”在北京重生了。

唐瑜先生没有和大家住在一起,但素喜聚会的他绝对是北京“二流堂”的常客。

关于文人的故事,常常兼杂一些喜怒无常或者嬉笑荒诞。这不,“二流堂”的荒诞期也如期而至。随着新中国建立后政治运动的风起云涌,“二流堂”最终被定性为“中国的裴多菲俱乐部”,昔日的“二流堂”住户无一例外地被扣上各种帽子,此外,还网罗进不少其他人士,如赵丹、秦怡、聂绀弩等等,不一而足。堂主则由唐瑜先生莫名其妙地摇身变为夏衍,据“考证”,“二流堂”还在外地设了分堂,其目的竟然是“颠覆无产阶级专政”。

如此问题就严重了,其他人不言,单说“二流堂”真正的堂主唐瑜先生,在北京住了一阵“牛棚”后,挈家带眷来到了湖北咸宁 “五七”干校,他自称此地为大“牛棚”。

大“牛棚”的生活可谓精彩纷呈,唐先生本人回忆,所有的农活,诸如挖坑、修路、挑土、挑秧、拔麦、育秧、挑粪、拔草、插秧、种菜、放鸭、喂猪、煮猪食、放牛、捞水草等等,他都沾上了。当然,作为被监视劳动的对象,他还肩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重任,每天都要写出一份思想汇报。

这昔日的“二流堂”主唐瑜先生在文化上也不是等闲之辈。上个世纪30年代便活跃在上海滩,为上海联华电影画报的高级记者和编辑,曾主编《电影新地》、《银座》、《电影艺术周刊》等。著名女演员阮玲玉的自杀后,他率先写下《谁杀害了阮玲玉》,为阮玲玉之死鸣不平,引起巨大社会反响。

如果说唐先生的这些材料都是来自其它途径,那么真正让我认识这位大文化人的是他的《二流堂纪事》。读文化人的书不在少数,而像《二流堂纪事》这样让人耳目一新的却不多见。全书以看似轻松的笔调,记录了一个个沉重的人和事,其文字之辛辣、语气之调侃,让人时而愤怒、时而捧腹、时而哀伤,而所有这些情绪过后,全都凝聚成满腹的嗟叹。

他在《泪》一篇中写道:“历经了十余年文化大革命的刻苦锻炼……特别是一双眼睛,更是练得滴水不漏。”其辛辣的沉重让人凝思良久。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天府之国四川从前的富庶,又对比描述了“文革”后四川赤地千里、十室九空的现状,结果用“涕泪滂沱”、“泪水又在奔流”描述自我心态,又在“呜呼,牛棚苦练,赫赫硕果,十载之功,毁于一旦”的讽刺语中,把读者带入无奈的苦笑。回忆在向阳湖干校被迫背120斤的包谷子,唐瑜写道:“没什么,60还未出头,身强力壮。”让你感到怒不可遏。而向阳湖两年多的放牛生涯,唐先生用了最多的笔墨,他说:“这时生活上远离了那些‘人’,眼不见为净。不用和他们坐在一起念经说假话、鬼话。”其精神生活的无奈和心情的抑郁,赫然纸上。据向阳湖的乡亲回忆,唐先生在当地种菜特别奇特,别人种菜时把菜根埋在土里,他倒好,把菜叶埋在土里,菜根朝上。如此一来,自然被认为工作态度不好而遭到批斗。而那些批斗者可透过这“怪异”的举止,理解唐先生心灵的孤苦、桀骜与愤懑。

按说,随着“二流堂”人等的平反昭雪,随着唐瑜先生在安宁、幸福的晚年中写成《二流堂纪事》,我们应该欣慰,不再叹息。不料一日上互联网,得一博客名:六闲堂,眼睛又不由得为之一亮。

本来“六闲堂”与“二流堂”在字面上就有着某种关联,况且博文中有一专门栏目《观湖台——向阳湖畔》,讲的全部是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的人与事,又与“二流堂主”唐瑜扯上了关系。而且,据确切考证,博主本人即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一中层领导。由此,我的思路又到了向阳湖文化研究会。

按我的秉性,虽然喜欢在书本中流连,偶尔也把读书感受付诸文字,不过是自娱自乐,个人消遣,向来没有雅兴去与文人们交流。也偶有人看了我的文字,兴致勃勃地与我谈起身边的某个文人或者作家,我绝对是一问三不知,一摇三摆头,贫乏得让人瞠目结舌,扫兴而去。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结果有一天,我意外结识了向阳湖文化。与唐瑜先生一起的,有六千多名文化部人等同时成为向阳湖畔的“五七”战士。六千人的喜怒哀乐,六千人的精神风貌,知识分子在一个时代的悲歌,在我心底激起巨大的涟漪。

当我身不由已地爱上向阳湖文化的时候,我发现我必须加入一个团体——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因为这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不像三国赤壁,也不同于先秦诸子,我们可以比较方便地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向阳湖文化的资料,全都在研究会里。

于是我进入了一个类似“二流堂”的文化沙龙。当年“二流堂”成员谈论战事、国事、天下事,向阳湖文化沙龙则谈论文化与文化人。“二流堂”因为战争的原因聚集了一批人,向阳湖文化沙龙则因为文化的原因、因为咸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凝聚了一批人。虽然此一批人非彼一批人,但是,对文化共同的志趣,总使得两者间有着某种关联。

“二流堂主”唐瑜先生仗义疏财,热情好客,才高八斗。没有唐瑜先生的人格力量,就没有昔日“二流堂”的兴盛。向阳湖文化研究会的掌门人李城外先生酷爱读书,热情执着,情系文化,堪称荆楚才子。没有他的感召力,也不敢想象研究会的状态。让人意外的是,照片中的唐瑜先生戴着一付眼镜,慈眉善目,看上去也是文质彬彬,典型的儒雅书生形象,想不到作起文章来,嬉笑怒骂,无拘无束,活像一个老顽童。李城外先生衣着休闲随意,为人旷达幽默,怎么看也不像个书生,想不到读书作文章,倒处处显露出学者境界和儒生风范。真可谓人不可“貌”相。

“二流堂”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可是,由于关注“二流堂主”唐瑜等人的遭遇,在鄂南诞生了向阳湖文化研究会。是偶然,是必然,还是历史的巧合?

我想,应该是文人的风骨和文化的力量促成了偶然中的必要,以及必然中的偶然。时空的距离,不足以隔断我们中心尚存的文化情结,而文化的力量,会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地方 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下,催生类同的文化观象。

春风吹拂向阳湖

——周恩来与向阳湖文化人

四十年前,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六千精英集体下放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的时候,当或孤苦、或悲愤、或忧虑、或释怀、或淡然、或绝望的情绪笼罩在不同人的心间,在遥远的北京,在中南海西花厅,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这里的关注。这份关注曾经滋润了多少颗心灵,曾演绎过多少动人的故事,又焕发过多么巨大的力量,让我们回到那个阴晦干涸的年代,共同体味一方生命的绿洲。

温暖有力的关怀

1970年冬天,向阳湖干校放映电影《打击侵略者》,当片中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起的时候,许多干校学员都激动了,有人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正在向阳湖接受劳动改造的曲作者周巍峙。一听到这个消息,周巍峙立即明白,是周恩来总理又为他、为他的作品发了话,否则,他这个受“中央专案组”审查人员的作品是不可能在干校播放的。周巍峙的心情明亮了许多,无论如何,总理是了解他的、关心着他的呀,有什么比总理的理解更让人宽慰的呢?

由于得不到信任,即便是外出看病,身后也有人跟随,周巍峙一度处在极度的痛苦和愤懑中不能自拔。有一天晚上,他在梦里见到了总理,他把满肚子里的不平和委屈,无尽无休地向总理诉说着,他看见,总理在微笑地安慰他:事情都过去了……第二天早晨醒来,他的心情竟然特别地轻松,所有的不快都烟消云散了。在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还是依赖敬爱的总理,即便是一个梦中的相会,也会有那么神奇的精神力量!

司徒慧敏在向阳湖劳动期间,一直设法向周恩来总理反映情况,总理接到他的信不久,他就接到通知回北京“检查身体”,干校生活从此结束。

1969年12月16日,文博专家王冶秋下放到向阳湖“五七”干校,离京之前,面对瘫痪的祖国文博事业,王冶秋忧心忡忡!在向阳湖刚安顿下来不久,就有文化部留守处的干部专程来接他回京待命。惊喜之余,王冶秋得知,下达这个指示的就是周恩来总理!回到北京后,总理特地安排王冶秋出席了1970年“五一”节晚上天安门的庆祝大会,第二天,各大报都刊登了出席庆祝活动的负责人员名单,王冶秋名列其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单排列,而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风向标,总理通过这种方式,为王冶秋接下来顺利开展工作制造氛围。不久,王冶秋担任新成立的图博口负责人之一,为振兴文博事业开始大展拳脚。

1971年5月,根据周总理指示,耿宝昌等8人成为故宫博物院第一批离开向阳湖的人,理由是故宫将开放,需要从干校调业务骨干回京。不久,周恩来亲自批准《考古学报》、《文物》、《考古》“三刊”重新恢复,在向阳湖干校劳动的一批文物、历史专家罗哲文、金冲及、王代文、俞筱尧、杨瑾、石光明、叶青谷等借机回京。其后,国务院正式通知:各地凡是文博业务干部,即使有“问题”也要归队重新工作。下放向阳湖的文博人员分批回京,得到保护和重用。

1971春天,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周总理在会上指示:要出版学术著作,并重新编注鲁迅作品。出版人陈早春、编辑沈昌文等被奉命召回;1972年春夏之交,著名出版家陈翰伯、语言学家陈原、诗人李季、画家邵宇被总理一一点名,调回北京重操旧业……

1970年,当周恩来知道《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被人篡改的时候,愤怒地要求恢复原貌。当他知道词作者张光年也下放到向阳湖干校的时候,经常对人念叨:不知道光年是不是也参加劳动了,他的膀子不灵啊!

1970年,古稀之年的冰心下放到了向阳湖“五七”干校,不久又调到湖北另一干校劳动。对一个老作家的不公正待遇惊动了周总理,在他的直接干预下,冰心夫妇提前调回了北京。

到了干校后期,只留下少数“问题”人物得不到安置,军宣队说:“你们放心,咸宁不会长期养着你们,万一没有去路,新西兰(新疆、西藏、兰州)总会要你们的”。周总理接到报告后,批示道:“不能以邻为壑”,意思是西藏等地难道不是中国的吗?明确表示不能把北京不肯接收的人推到外地去。总理明确的态度,让最后一批留守人员全部回到北京。

其实早在文化部人员下放之初,周恩来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下放的人只转粮油关系,保留北京户口,为其后大家的返京留下了一条“绿色通道”。

我们至今无法确切统计到,在周恩来总理温暖有力双手的庇护下,当年向阳湖的文化人中,有多少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总理的关爱与保护。

当体力劳动与思想改造的双重枷锁困扰着向阳湖的文化人,周恩来总理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里的关注,并以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给予保护。

这份保护的背后,其实是一份难以言状的艰难!

党的主要领导人认识上的偏差,“林彪”、“四人帮”两大反革命集团处心积虑的迫害,对文化与文化人的特别打压,国家局面的动荡不安,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急剧滑坡,自身稍不留意就成为攻击和打倒对象。我们用什么样苦楚的语言形容“文革”期间的周恩来都不为过。

同类推荐
  • 创世纪回声

    创世纪回声

    有纯粹的创作家,也有纯粹的批评家;最好既是创作家同时也是评论家。创作是创造,是一种燃烧;评论也是创造,是另一种燃烧。创作多用形象思维,评论多用逻辑思维;但是两种思维往往综合使用,不可截然分开。有生活的功底也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就可以成为作家;但是做一个评论家不仅应有生活的功底,文学的功底,还应有思想的、哲学的、美学的、历史文化的功底。
  • 我的彩云南

    我的彩云南

    本书为诗人邓耀泽的抒情诗集。分为五个板块,以浓郁的感情抒发了诗人对彩云南大地和人民的热爱之情,饱含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本书系旨在全面介绍论述人类学与其他各种学科的交叉渗透、“全面牵手”所形成的新成果。本卷介绍“依山依水族群研究”、“历史人类学研究”、“社会人类学研究”、“文学人类学研究”方面的最新学术成果。
  • 夏丏尊精品选

    夏丏尊精品选

    夏丐尊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出版家。他的每一篇作品在词章上都干净、利落,极少疵累之病和雕琢之痕。他的说理散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记叙散文描写生动、表情准确,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诗意浓郁,具有典范意义。《夏丐尊精品选》精选中国实力作家夏丐尊的作品,倾情打造最权威的美文选辑。所收录的名作或缅怀青春,追忆逝水年华;或立意深远,展示哲思妙悟;或思亲怀友,抒发深沉情感;或探寻美景,欣赏自然风情。让读者充分领略佳作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思想之美。
  • 泰戈尔抒情诗选

    泰戈尔抒情诗选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一九一三年诺贝尔文学获得者。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便从自己的孟加拉文诗歌中挑选出他最喜欢最得意的诗篇,经过再体验和再创作,译成洗净铅华的,清新、自然、隽永的散文诗,陆续结集奉献给全世界的读者:《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采果集》、《情人的礼物》等。本书从这些诗集中精选了最脍炙人口的篇目,是泰戈尔抒情诗的集粹。
热门推荐
  • 殒魂传

    殒魂传

    讲述主角为爱从武林高手走向修仙文明渡劫成仙后争霸仙界的故事,求收藏。。。吊打高手,莫欺少年穷
  • 有妃不淑

    有妃不淑

    他,表面温润如玉,内心腹黑狡诈,一代战神王爷,白衣翩翩,正当某女王思考未来时,某贱男飘落身后,某女王大怒,脸一落“你丫谁?!”某男奸笑“夜黑风高,当然是采花了”然后就听到小阁巨大的爆炸声,某男脸色黑了黑“该死的女人,居然算计本王!”他,表面浊世佳公子,暗里却是隐世家族少主,掌握一方势力。他,青衣飘飘,容颜倾城九王爷。温润一笑“心儿,七哥小时候长得可丑了,我小时候可好看了,看我现在就这么好看……他,表面病弱世子,江湖势力却在掌心,脸色惨白:”心儿,咳咳,你怎可与七王爷走的那么近,咳咳,离他远点,咳咳……“他……本文美男多多,但却不属于众星捧月,女主属于真正强大型,不属于优越傲骄型。
  • 灵武天域

    灵武天域

    一笑风雷震,一怒沧海寒,一剑纵四海,一灵动乾坤。无尽疆域,万族林立;灵武天下,强者为尊。突破人体极限,融合幻灵,开启独特天赋,异界玄幻携带系统掌控,强势降临……
  • 最美的人性之花

    最美的人性之花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前人们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呢?
  • 英雄联盟之王者是怎样炼成的

    英雄联盟之王者是怎样炼成的

    从白银到王者究竟需要什么?操作,意识,还是完美的上分套路?不,你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和你合二为一的英雄。
  • 魂御武原

    魂御武原

    在武原大陆飞升第二位神灵后,整个大陆变进入修炼飞升成神的热浪狂潮,无数人都为之癫狂。却不知这飞升成神乃是一个天大的阴谋,而知道这个阴谋的人,或者神,要么沦为阴谋的棋子,要么,化为了、、、一堆枯骨!只有一个沦为弃子的可怜之人活了下来,而这个活下来的可怜之人再次踏入成神之路,他还会重蹈覆辙吗?
  • 东瀛识略

    东瀛识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陌上花难开

    陌上花难开

    她是世上最好的杀手,她想杀谁,那人便再无活路。即便那人,是她自己。今生已累太多尘孽,唯有幻灭,方得重生
  • 剑神名扬天下

    剑神名扬天下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武凌风凭借一招“天外飞仙”名扬天下。在与万剑山庄庄主无名约战后,被初恋情人秦晴儿出卖,走投无路,被逼跳崖。却意外获得传说中的九龙逆魂刀,此刀乃是魔教圣刀,从此展开亦正亦邪之路。
  • 陌路相见

    陌路相见

    神,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称谓。在这个修仙的世界里,一群神相知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故事就此展开……这一世不能白头偕老,来世再续前缘!被爱情折磨的这些神因执念在24世纪的新世界诞生。不记得前世不记得自己,只记得彼此的承诺……他们是否还会彼此相惜,弥补遗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