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
译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川河流所汇注,就是因为它善于处下,所以才能成为百川之王。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往往认为做为人来讲,站得越高越好,所以有“节节高”的祝愿,至于处低处下,那是水的事情。如果有哪一个人说:“我愿意像水一样‘善下之’。”那只怕会被别人当成是没出息、没理想的懦夫。
但事实上,只有真正能够效法于江海,善于处下的人,才能够真正丰盈起来,汇聚力量,成为百谷王。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位霸主,未即位时曾因争权而逃亡在外,历尽艰危险阻,吃尽苦头,几乎连命都丢掉,流亡了19年,最后才复国。
在晋文公成为春秋霸主之时,翟(在今山东)这个地方有人进献给他一件很大的狐狸皮和豹皮,都是普通百姓穿不起的名贵之物。晋文公收到后,就十分感慨,长叹说:“狐狸和豹子活得好好得,也没犯什么过错,就这样被人给杀了,只是因为它的皮毛长得太漂亮,所以引来灾祸。真是可怜可叹啊。”
晋文公身边有一个叫架枝的大夫,曾经跟随他流亡多年,听到晋文公的感慨,就说道:“一个国家拥有广大的土地,可是分配得不够平均;君主的内府里财帛那么多,可是并没有分配给百姓,所以百姓仍然没饭吃。这岂不是和被杀死的狐狸、豹子一样的可怕吗?”他的意思是说,我们国家的土地很多,你私人的财富也很多,这就像狐狸和豹子的皮毛一样,华美而惹人惦记,说不定哪天就要因此招来灾祸啊。
晋文公是个聪明人,他听了架枝的话以后,就说:“你说得很有道理,请把话都讲出来,不要含含糊糊有所顾忌了。”
架枝就接着说:“地广而不平,就会引来百姓的怨恨,将来他们会为了争夺土地而起来替你分配的;你宫廷中财产那么多,只是聚敛在一起供自己享乐,而不是给社会谋福利,将来没饭吃没钱用的百姓就会来将你宫中的宝贝都拿走了。”也就是说,只有君主富有,而百姓穷困,那么当百姓生活过于困苦的时候,人们就会起来造反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时候君主就会被百姓给推翻,什么都将要失去了。
晋文公说:“你说得很对。”于是马上实施政治改革,“列地以分民,散财以赈贫”。
这也就是“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的道理。
能处下,也就能吸纳,能汇聚,能丰盈。
关于晋文公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咎犯的人,和架枝一样是跟随晋文公流亡过的亲信,有一天晋文公和他讨论施政上的事情。
咎犯说:“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地割以分民而益其爵禄,是以上得地而民知富,上失地而民知贫。”
意思就是说:比如我们要分配一块肉,煮熟了来分,不如生着的时候分给人家好。因为生着的时候分,别人拿到了可以炒着吃,可以炖着吃,这都很方便。如果一定要煮熟了再分,那人家就只能吃煮熟的,不能按自己的口味来吃了。这就是有着强迫别人顺从自己意志的倾向了。而且,分肉给人又不如分地给人自己去耕种好,想吃什么就种什么。不但分配给他土地,使之生活安适,而且给他适当的职务,使他有事情可做。这样一来,虽然表面上是把自己的财产都分给百姓了,好像自己什么都没有了。但其实百姓富了,也就是王室国家的富有。因为国家的土地和财富都分给百姓了,那么万一有人想侵略我们,百姓不用号召自己就会起来作战,保卫自己的财产,这是因为百姓的命运和国家是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上有很多朝代的灭亡,其实就是因为君主和贵族们将土地和财富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舍不得分给百姓,结果百姓在贫困的生活里生存不下去了,就会起来反抗,争取自己的利益。或者有外来的侵入者,而百姓反正什么也没有,也就没有保护自己财产利益的想法,又怎么会牺牲自己的性命去帮贵族们守卫他们的土地呢?所以就出现那种兵败如山倒,让入侵者长驱直入的现象了。
这种治国的道理,放到我们今天来说也是一样的,把范围缩小,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公司。有的公司给员工发行股票,让员工都成为公司的股东,那么员工自然而然会加倍地努力工作,处处为公司的利益而打算。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公司不只是老板一个人的财产,它还是每个员工的财产,所以大家当然要想办法让自己赚更多的钱啊。
表面上把自己的东西都分给别人了,但其实利益是更加巩固而且增加了。这是先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吸纳汇聚之后的发散,这是道家在世俗的应用道理。
说到这里,好像会觉得离道家的清净无为的思想太远了,常有人认为佛家和道家都是出世的,只有儒家是入世的。其实这需要辩证着来看。佛教认为人生皆苦,四大皆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而且佛教徒一般都要离开家庭,出家修行,所以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出世的理念。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佛教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以及“佛祖以身饲虎,以身喂鹰”的故事,体现了佛教对人生的热爱。佛教中的地藏菩萨有五大誓愿,如要为众生担荷一切难行,要度尽地狱众生,这都是入世的,是积极关注世人生活的。佛教还教导人们孝敬父母、执子之道,这都是入世的思想。
儒家的积极入世是无可否认的,在这里我们就不谈了。而儒家其实也是有着出世思想的,从这一点来说,佛、道、儒是道妙暗合、有同有异的。
而道家呢,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追求内心的安宁,这就形成了离俗出世的理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可是却留下了《道德经》才出的函谷关,这便是道家入世的最好证明。另外,在《道德经》里有很多涉及到政治和世事的策略,可见老子其实是主张入世后才出世,是“功成身退”、“事了拂衣去”的,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要求人们脱离实际,超脱世俗。
所以我们在读老庄之道时,首先要从入世上来理解,这就好比是盖高楼,基础是空的,那高楼只能是图纸上的空谈,只有基础是实在的,高耸入云的通天塔才有建成的可能。毕竟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里,想要出世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只是普通人,想出世成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如果总是陷于世间各种事务之中,被物欲所奴役,疏忽了精神上的自足,那就会对生活感到恐惧和疲惫,所以以出世的心情做入世的事情就很有必要了。其实无论儒、道、佛都是讲这个道理的,只不过各有偏重罢了。
如何以出世的心情做入世的事情呢?譬如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譬如佛家的“砍柴担水,无非妙道”,譬如儒家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工作,要为家人的幸福而努力,要为社会的建设而付出心血,这就???入世。但是我们自己不应该抱有挟恩图报、沾沾自喜的念头,以为自己做了多么了不得的事情,付出了多么大的牺牲,更不应该想要得到别人的感恩和回报,只要觉得尽了力,从了心,那就足够了,也就是道家提倡的顺其自然了。
所以,我们可以如江海善于处下,而后自然内心丰盈,不受外物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