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而不自由更有机遇
“我的目标不是找一份工作,而是创造出酷品。然后,做事情时不被别人框定一个时间,这就是我的奢望。”
凡人往往选择大企业或稳定的市场,弄不好就一头扎进了重重困难之中,然后与这些困难苦战到精疲力竭,忙碌一生却碌碌无为。
成功者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知道,在大企业受束缚不如自己创业更舒服,在强手如林的稳定市场角逐不如尽快打进未知市场胜算更大。
不管怎样,这样可以度过更加自由的人生。
扎克伯格就是一个典型,他讲过开头的那句话:“我的目标不是找一份工作,而是创造出酷品。然后,做事情时不被别人框定一个时间,这就是我的奢望。”
“我想,钱总有一天能挣到的。”这就是理想。只有找到了自己“应许之地”并成功开拓出来的人,才说得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应许之地”不是《圣经》中的那个意思,而是指上天赋予每个人的运气及才华,也指恰逢新兴市场或缝隙市场的时代性。
当然,扎克伯格比别人幸运一倍,他是哈佛大学的学生。哈佛大学是美国名校中的名校,这里诞生了从肯尼迪到奥巴马等7位总统。并且在诺贝尔奖获奖人数上,哈佛大学也是独领风骚。
起初,没有哈佛大学的邮箱地址@harvard.edu是不能登录Facebook的,它是一个仅对超一流大学学生开放的会员制SNS,是至高身份的象征。
扎克伯格首先把这个最强大的SNS推广到了哈佛大学所属的常春藤联盟,然后推广到其他名校。所以,Facebook成为全美大学生梦寐以求的品牌也是顺理成章的。
Facebook并不轻易地增加大学的数量。没有正式进驻的大学,其学生如果试图登录,将被登记到等待名单中,当等待的学生人数超过该校学生总数的20%之后,该大学才被允许正式进驻。
这种不急于扩大的做法是为了激发大家的饥饿感。这样的话,一旦进驻之后,等着登录的学生就会纷至沓来。
头顶哈佛大学学生这个耀眼的光环,又有名牌效应,扎克伯格却从哈佛大学退学了。如果能从哈佛大学毕业,那么,找到一个好单位并拿到一份可观的薪水绝不是什么难事,但扎克伯格却把一切都赌在了Facebook上,这是因为他感觉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运气。
扎克伯格搞过十多个项目,他从Facebook中找到了比哈佛大学应许的那份稳定的未来更加光辉灿烂的“应许之地”。
如果把未来看做目标的话,我想起了史蒂夫·乔布斯的语录。当回归苹果之后的乔布斯努力扭转业绩时,有人问他苹果什么时候能够完全复苏,他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们的目标不是在什么时间之前改善公司的经营,而是创造人们翘首以待的杰出产品。”
考上哈佛大学时扎克伯格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想到Facebook这个点子并使之成形之后,扎克伯格的目标一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天才也需要顺应天时
“不是我们创造的东西好,而是恰好社会接受了我们。”
不论多么才华横溢,成功都是需要运气的,来早了的天才或者来迟了的天才都是悲剧的。
在这一点上,扎克伯格投身到SNS领域,可以说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当时,SNS已经不算是新兴市场了,所以即使Facebook的用户即将达到5000万人时,扎克伯格还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文件共享软件Wirehog上。对他这个技术天才而言,Wirehog是一项新的尝试,远比正在逐步大众化的SNS技术有趣。
那么,扎克伯格最终专心于Facebook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的SNS诞生于1997年,鼻祖是“六度空间”。这家网站以实名制为基础,运营至2001年,用户人数曾经高达到100万人。但是六度空间并没有取得巨大成功,这是因为当时雅虎、MSN这些门户网站正处于鼎盛时期,人们还没有意识到SNS。据说其创始人安德鲁·韦瑞契曾经感叹自己是“来早了的天才”。
在技术领域,速度是至高命题,但是来早了,时代还跟不上,这也是个问题。
六度空间夭折之后的第二年,即2002年,Friendster登场,这标志着SNS正式起步。在接下来的2003年,聚友网开始提供服务,SNS发展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这时,Facebook横空出世了。
Facebook充分吸收了以前的经验和教训。
当用户增加到2000万人时,Friendster由于服务器跟不上而开始走下坡路。后来,Facebook之所以不轻易增加大学的数量,一方面是出于品牌战略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有服务器容量的问题。
另外,Friendster以及用户急剧增长的聚友网实行的是匿名制,而Facebook坚持实名制,将实名登记、发真实的照片、写真实的事情的文化带进了以匿名为当然的互联网中。这是因为,在从六度空间向聚友网转变的潮流之中逐步孕育了可以接受实名制的氛围,人们开始在互联网中寻找“信任”。
变化是在Facebook诞生之后出现的,同时也是因为社会开始接受了才出现的。
所以,扎克伯格讲了开头的语录:“不是我们创造的东西好,而是恰好社会接受了我们。”
时代潮流代表着一切。逆流而动者,不管是太早还是太迟,都会被大浪淘沙般淘汰掉。
虽说革命始于天才一人之手,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只有在社会开始接受革命的氛围成熟之后,革命才能成功。而且,即使革命成功之后,任何领导者也都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而生。
当然,要顺应潮流就必须不断求变,不能满足现状。唯有觉悟到这一点的人才能改变世界。在安于现状中得到幸福,这并不是坏事,并且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是当前很普遍的一种价值观。但是,既想安于现状,又想改变世界是万万不行的。
是否走运,并不是走路的时候捡到了钱那么偶然,重要的是不要让掉在地上的钱逃过你的眼睛。
有些事情很傻,但总得有人来做
“搞这种网站的确很傻,但事情总得有人来做。”
扎克伯格很早就对利用互联网提供小服务感兴趣。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说:“东西做出来之后,我总是留下一半不给任何人看。即使是大半夜编了5个小时程序才做出来的很酷的东西,我也只告诉部分朋友,其他人就一点儿都不知道了。”
这样精挑细选才拿出来的服务产品,很多都让人为之倾倒。这些产品大家都想要,却因为“太傻了”“没有人做”“有问题”等各种各样的理由没有人去做,而扎克伯格满足了大家没有实现的愿望。
2003年开发的Coursematch就是这样。
通过这个软件,只要点击某一门课程就可以看到选课的学生名单,而如果点击某个学生,就可以看到他选的所有课程。
Coursematch立即风靡一时。
例如,去上课的时候发现有一个绝色佳人也在听课,使用Coursematch马上就能查出她还选了什么课。和她选同一门课的话,就很容易找到套近乎的机会。
Coursematch的成功让扎克伯格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只要用正当的手段实现人们的欲望就可以受到青睐。
但是就在那一年,扎克伯格被喜欢的女生甩了,他心情沮丧时做了Facemash,这让他一度声名狼藉。
Facemash是把通过黑客方式(非法入侵别人的电脑)弄到的学生照片上传,然后把两个人进行比较,投票选出谁更“火辣”的软件。被选出的“火辣”人物再和另一位“火辣”人物进行对决,最后选出最“火辣”的人物。
Facemash出现了爆炸式扩张。
起初,他只是把Beta版(试用版)教给了“部分朋友”,但是由于这款软件过于直白地满足了人们隐蔽的欲望,点击访问的学生蜂拥而至,把扎克伯格的笔记本电脑都弄瘫痪了。
但是,Facemash降低了哈佛大学的品位,当然也遭到了女性主义团体的抗议。哈佛大学计算机管理部门关闭了扎克伯格的网站,但这时投票已经突破了2万人次。
扎克伯格和帮助他制作软件的学生们被叫到调查委员会受到了留校察看的处分,当然还要向女性主义团体道歉。
虽然以闹剧收场,但是可以说Coursematch和Facemash是让学生们享受到了社交活动乐趣的好东西。
通过这些,扎克伯格强烈意识到了借助互联网把人与人联系起来,促进相互了解的重要性。于是,他讲了开头的那句话:“搞这种网站的确很傻,但事情总得有人来做。”
不久,扎克伯格就根据Coursematch和Facemash的经验搞起了Facebook。当时,Facebook只是众多项目中的一个,但渐渐地他把所有的赌注都押了上来。
当时,硅谷很多人都坚信SNS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这是因为人们强烈希望有一个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的更好的东西。
人与人原本就是相连相通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伦1967年进行的“小世界”实验就证实了这一点。他得出的假设是:顺着熟人的熟人寻找,只要通过6个人就可以接触到美国总统、美国的部落酋长,甚至可以接触到世界上的任何人。第一个SNS软件“六度空间”(6步)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
米尔格伦的实验对象是居住在堪萨斯州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环境的人。他要求参加实验的人通过熟人亲手转交的方式把一封信送到马萨诸塞州剑桥某个神学院学生的手中。
据说,平均通过6个人就可以送到。
该实验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缺乏学术缜密性,但是人们却因此强烈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实很短。
那么,相距很近的人为什么不能成为恋人呢?为什么不能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呢?为什么人们不知道这么重要的事情而互相疏远呢?
这是因为没有一个东西把“6步”联系起来。时代所召唤的这个东西就是SNS。由此可以得知,是时代为扎克伯格准备好了舞台。
些许的约束让人们更自由
“我们自己想做的东西不是光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
Facebook有实名制的规定,扎克伯格希望大家在这个规定之中自由地使用,自由地创造出更好的用法。
当初有两条规定,一是“必须是哈佛大学的学生”,一是“实名制”,为什么只有后者保留至今呢?对此,Facebook日本分公司主管儿玉太郎引用扎克伯格开头的语录说道:“扎克伯格在公司内部说过‘我们自己想做的东西不是光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他说,在做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不清楚使用Facebook之后未来会怎样,是用户们在一边想象,一边创造着未来。”
扎克伯格希望用户自己来发现更多的用法。比如,2008年贝拉克·奥巴马的美国总统选举被称为“Facebook选举”,这是扎克伯格始料不及的。
也有很多公司在Facebook上做生意,其中不少好商机是用户在思考如何使用Facebook的过程中想到的。对此,扎克伯格都会帮他们搭台唱戏,但主意并不是他,而是用户自己想到的。
选举、做生意这些大事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信任,而实名制恰好为信任奠定了基础。
Friendster以及聚友网实行的是匿名制,它们也极大地扩大了互联网的可能性,但没有得到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