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2800000008

第8章 王充的贤人观

王充是汉代最杰出的思想家。在他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这就是他的贤人观。王充的贤人观,既批驳了关于贤人的各种世俗之论,又提出了他自己对贤人的看法。王充的贤人观包含着极有价值的人才思想,特别是对世俗贤人观的批驳,不仅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而且对于我们今天识别、选拔人才也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贤人是古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才。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贤人,这是古代学者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古人对论贤颇感兴趣,是因为在标榜“选贤举能”、“唯贤是举”的封建时代,贤人的观念与官吏的选拔有直接的关系。在汉代,关于贤人的观念有很多种说法。王充认为,这些贤人观大多是世俗之论,不利于封建国家对人才的选拔,因而他在《论衡》中,专门写作了《定贤篇》,列举了二十一种关于贤人的世俗之论,一一进行了批驳。

第一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那些做大官,身居富贵的人。王充指出,这种观念实际上是以富贵、贫贱来确定贤与不肖,而富贵与贤、贫贱与不肖并不存在因果的必然联系。孔子最得意的门徒颜渊就十分贫贱,但不失为人所称道的贤人,而吴国的伯嚭贵为太宰,却是公认的不肖。因此,贫贱者不一定不肖,富贵者不一定就贤。这一驳斥,表现了王充对当权统治者才能和道德的大胆怀疑和否定。

第二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那些侍奉国君不出差错的人。王充分析说,侍奉国君没有差错的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善于揣摩人主心理投其所好的奸滑小人,一种是以娇丽的容颜体貌来取媚国君的人。这两种人都是佞幸之徒,哪里谈得上什么贤呢?

第三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那些朝廷在推荐和选拔官吏时,受到大家一致称赞的人。王充辨析说,受到大家称赞的确有贤人,但更多的情况却不是这样。齐威王时,那位受到人们称颂的阿大夫,不就是一位专行贿赂、笼络人心的小人吗?一度受到朝野上下称誉的王莽,不就是一位心怀叵测的篡国大盗吗?因此,受到大家称颂的人,往往是徒有虚名的奸险之徒,而非真正的贤人。

第四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那些善人所称道,恶人所诋毁的人。王充说,这里首先有个问题:你能确定称道者一定是位善人,诋毁者一定是位恶人吗?如果称道者恰恰是位恶人,诋毁者刚好是位善人,那就只能令人眩惑,而不能确定到底怎样才算贤人了。

第五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那些拥有众多门客属徒的人,如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等人。王充驳斥说,信陵君等人能有数千门客,是因为他们居于尊贵的地位,能给门客以利益,而不是由于他们是贤人的缘故。权势者们往往有众多的依附者,但他们常常是最肮脏、最浊劣的人,难道能够说他们都是贤人吗?

第六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那些得民心,并受人民歌颂的统治者。王充则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得民心受人民歌颂的有两种情况,一是真正的圣君贤主,一是采用给人民以某些恩惠的虚伪手法骗取民心的人。如齐国的田成子为了窃取国柄,采用大斗出、小斗进的方法,就博得了民心。但这样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贤人。

第七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那些居职有成效的人。王充反驳说,居职能否有成效,不是由贤与不肖决定的,而是由时运决定的。时当乱,尧、舜、禹也不能有作为,因而尧有水灾,汤有大旱;时当治,平庸之君也可以有所成就。同时,居职有个术的问题,凡事得术则成,失其术则败。而逢时、得术的人只是幸运之人,并不一定是贤人。况且,成败不足以论贤人,如荆轲刺秦王,虽然失败了,但仍被天下人称为义士。

第八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那些在家孝于父悌于弟,在朝忠于君的人,如舜、比干一类的人。相传舜的父亲瞽瞍与弟弟象几次谋害虞舜,舜仍然一如既往地孝悌其父弟。比干则因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是忠君的典型。王充却认为,“父兄不慈,孝弟乃章”,“主不悖乱,忠节不立”(《论衡·定贤篇》。)。一个人如果没有父兄,或父慈兄良,就难以有孝悌的名声;而人君贤明,臣子忠君的名节就不显著。因此,能得到孝悌、忠君显名的,只是极个别的情况。这样,就不能以是否有孝悌、忠君的显名来确定一个人是不是贤人。汉代是特别提倡孝道的时代,王充敢于将以孝为贤作为世俗之论予以否定,这是非常有气魄的。而且,他认为提倡孝悌是社会风气衰落的产物,这又隐射着汉代的道德沦丧。

第九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那些能够保全自身,免于危难的人。王充驳斥说,人生难免有危难,圣贤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在于能够在危难之时坚守礼义,并顺利地摆脱危难。因此,文王有羑里之危,孔子有陈、蔡之厄。只是吉命的人幸运,并不是贤之所在。

第十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那些能够让财产、弃富贵就贫贱的人。王充反问道:“韩信寄食于南昌亭长,何财之割?颜渊箪食瓢饮,何财之让?”(《论衡·定贤篇》。)能够割让财产的必须是富贵之家,像颜渊这样的贫贱者拿什么去割让呢?但能因此说颜渊不是贤人吗?

第十一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那些避世离俗,清身洁行的人。王充则认为,高官厚禄是情之所欲,避世离俗往往不是人的本意,而是不得志的人所采取的举动。这种人自以为清身洁行,却非贤人。

第十二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那些恬淡无欲,一心全身养性的人。王充指出,讲全身养性的是道家一类人物。贤人以忧世济民为务,而不以养性为务。因此,道家与贤人殊务,讲全身养性的人绝不是贤人。

第十三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那些在师长有难时,能够千里随护而不失礼义的人。汉代宿儒大师皆有不少弟子,大官吏亦有很多门生,当其师长去世后,弟子、门生或千里奔丧,或千里护灵,当时称为举义千里,这成为一种风尚。王充辨析说,能够举义千里,一要家境富裕,二要体质强健,没有这两个条件就不能实行。因此,举义千里的人,不过是家富体健的人,这样的人并不一定就是贤人。

第十四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那些熟习儒家典籍,能聚众授徒的人。王充驳斥说,在这些开学授徒的儒者中,大多数是墨守师法、陈陈相因而缺乏创新的人。他们传授知识,如同邮递员传送信件、传令兵传达口令一样,根本不能配称贤人!

第十五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那些通晓古今,背诵秘隐传记的人。王充认为,能通晓古今,就必须博览,而要能背诵秘隐传记,必须是见到国家书库的人。这类人虽能强记硬诵,但实际上同儒者是一类人,也不能称为贤人。

第十六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那些能够统率士卒,善用奇谋,在战争中取胜的人。王充反驳说,这种人不过是韩信之徒。他们在战乱时能够发挥作用,天下太平时就不能有所作为了,而且往往会因此而带来祸患,如韩信落得个被杀的结局。这就是俗语讲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得,良犬烹。”所以,这类人更不能称作贤人。

第十七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巧言巧辩的人。王充则说,善言巧辩不过是子贡一类的人。子贡在孔门以善言著称,但却序在颜渊之下,难以为贤。而且,善言巧辩者多用其言辞淆乱是非,混乱视听,危害社会,如少正卯之流,根本不配称什么贤人。

第十八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的人。王充以为,出口为言,书笔为文,笔敏同口辩一样,不能以为贤。如汉代张汤以文笔著称,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他列入酷吏,而视为苛暴之党,何贤之有?

第十九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颂、赋写得漂亮弘丽的人。王充辩难说,赋、颂写得再弘丽,也不能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无益教化。如司马相如、扬雄之赋,写得极其富丽,却不能分辨是非,给人以正确的启示。所以,同样谈不上贤。

第二十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那些坚守节操,不辱身降志的人。王充辨析说,贤人的处世原则是时行则行,时止则止。而所谓坚守节操的人则以不入仕为高,不与世争为洁,这实际上同离俗避世的人是一类,怎能说是什么贤人呢?

第二十一种世俗之论认为,贤人是那些没有缺点的人。王充驳难说,人不可能没有缺点。所谓没有缺点的人,实际上就是孔子所讲的乡原。这种人实质上不过是与世同流合污的圆滑之徒。因其圆滑,所以人们找不到他的缺点。这种人是圣贤所深恶痛绝的,何贤之有?

王充所批驳的这些贤人观,同汉代官吏的选拔制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风气是相联系的,是汉代官吏选拔制度在人才观上的表现。汉代官吏的选拔有多种形式,有察举、任子的名目,可因地方官推荐或靠老子当官的资格入仕,权贵家族相互察举或靠老子的资格而举步入仕途者比比皆是,这实际是权贵子弟入仕的特权形式,由此而有以富贵为贤的观念;有举孝廉的名目,可因孝行著称而入仕,因而就有了不惜采用种种手法,以猎取孝顺之名的风气,于是有以孝于父为贤的观念;有茂才的名目,可因某一方面才能特异而入仕,因而出现了向某一方向专门发展的现象,如强记硬诵通古今,磨炼刀笔以敏于笔,锻炼口舌以辩于口等,于是有了相应的以通古今、敏于笔、辩于口为贤的诸观念;有异行的名目,可因品行显著而入仕,因而有义举千里、清节自守等猎取名声的举动,于是又有了举义千里、清节自守为贤诸观念;有明经的名目,可因通经而入仕,因而出现了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皓首穷经的风气,而随之有明经授徒为贤的观念……透过王充所批驳的种种世俗贤人观,我们可以看到汉代人才观的社会风尚。

由于官吏的选拔权操纵在当权的统治者手中,统治者的腐败,使汉代官吏的选拔充斥着裙带关系、循私舞弊、贪赃枉法、选举不实、贤人沉落、小人跋扈等普遍现象,因而当时有“举孝廉,父别居”等讽刺语。王充对世俗贤人观的驳斥,实际上是对汉代官吏选拔制度和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人才观念的批判。

王充在批驳这种世俗贤人观的基础上,正面提出了他对贤人的看法。一般人论贤,大多着眼于才干和成就。王充却认为,判定贤人与否,绝不能以是不是才能出众、有无成就为标准。如果拘于才能、成就论贤,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贤人观,这是论贤的大忌。

那么,究竟以什么来判定一个人是不是贤人呢?王充以为,判定贤人必须抓住根本,不抓住贤人之所以贤的根本,再聪明的人也不能正确地识别贤人,但掌握了贤之为贤的根本所在,一般人也可准确地判定谁是贤人。而贤人的根本所在就在于善心。所谓善心,是指合于礼义的主观愿望或主观动机。在王充看来,“有善心则有善言,以言而察行,有善言,则有善行矣。言行无非,治家亲戚有伦,治国则尊卑有序。无善心者,白黑不分,善恶同伦,政治错乱,法度失平”(《论衡·定贤篇》。)。就是说一个人有善心,言行都能正确无误,治国治家都能合乎礼义的要求。相反,一个人没有善心,就会是非不分,颠倒黑白,危害社会。总之,王充以为有善心,就能无不善;无善心,就不能为善。这一观念,无疑是把善心看成贤人最根本的标志。

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观念所支配的。善心作为主观的动机,或主观意愿,对人的言、行是有制约作用的。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总是努力去做好事,而一个心地险恶的人,总是千方百计地危害社会和人民。因此,王充的这一观点,看到了人的意识对人的行为的支配作用,是有合理的价值的。但是,他以合乎礼义为善,使他讲的善心与儒家提倡的封建伦常观念,成了异名同实的同义词。这样,观点的支配作用,在王充的贤人观中,就被具体化为封建伦常观念对人的决定作用。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王充对贤人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夫贤者,才能未必高而心明,智力未必多而举是。”(同上。)所谓心明,是指明于封建伦常;举是,是说行为举动合于礼义。贤人之为贤人不是才智超人,而在于思想、行为合于礼义。因此,王充又说:“故治不谋功,要所用者是;行不责效,期所为者正。”(同上。)做事不应谋求功利,应务求采用的手法合于封建伦常;行为不要追求成效,而务必使自己的行为合于礼义。这个说法同西汉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根据这样的认识,王充强调,一个人即使才智不高,功效不成,处于贫贱困苦之中,但只要有善心,也不失成为贤人的可能。相反,才智高超,功效卓著,处于富贵奢乐之中,但无善心,也不可能成为贤人。这显然带有反功利主义的道德伦理色彩。

但是,王充并不否认贤人是有才能的人。在他看来,贤人不仅有才能,而且具有超出一般人的才能,如周公、孔子一类圣贤都具有一般人不可比拟的才能。然而,王充既肯定贤人具有超人的才能,那么,又为什么反对以才能来判定贤人,而要以善心作为贤之为贤的根本所在呢?

这是因为王充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对封建伦常抱有空想主义的幻想。在才能与道德的关系上,他认为二者相比较,道德是根本的,才能则是次要的。一个人若缺乏道德观念,再有才能,也不会用于社会进步,而只能给人民带来危害,而且,这种危害随着才能的增加,而愈加危害社会。因此,王充不是以才能,而是强调用善心来判定贤人。

更重要的是,一定的贤人观实际是为人们树立做人的榜样,它可以引导人的发展方向。王充以有善心者为贤人,就是要引导人们笃信封建伦常观念。他以为这样一来,有才能者就会正而不邪,替社会造福,无才能者也能言行无非,一切社会腐败、黑暗就可以消除了。可见,王充以善心为贤,是一种希望人人成善的理想主义,表现了他对美好人格和理想社会的向往。但是,封建伦常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的伦理观念,王充以为有所谓合于封建伦常的善心,就可成为贤人,而人人对贤人人格的追求,又会出现一个理想社会,这又完全是一种空想主义的幻想。

王充对世俗贤人观的驳斥和关于贤人的看法,构成了他的贤人观。虽然他的贤人观有不足之处,似却不失为最有价值的古代人才观。他所批驳的世俗贤人观,在后代仍然变相地流行,如单纯地以富贵权势或是以某一方面的才干为贤的观念,就一直存在。因此,王充的批驳可以帮助我们对历史上的各种世俗贤人观有所认识。而他特别强调道德的决定作用,又可防止在人才选拔上忽视道德,而只强调所谓才干的片面性。历史的大量事例已经证明,有才无德者对社会、对人民的危害是何等的巨大、深远。如果能够吸收王充贤人观的强调道德作用的合理因素,形成重道德的社会风气和人才观念,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在认识上防止单纯强调所谓才干的人才选拔偏差。

同类推荐
  • 神话溯:女娲伏羲神话的源头及其哲学意义

    神话溯:女娲伏羲神话的源头及其哲学意义

    女娲、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祗,但也被史官们誉为三皇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英雄,所以追溯女娲、伏羲神话的源头,自然要追溯中华文化的源头,因为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相一致。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追溯女娲神话的源头,这是中国远古生殖崇拜,也是母性崇拜的时期;中编追溯伏羲、女娲成婚神话的源头,这是中国远古图腾崇拜,也是双性崇拜的时期;下编追溯伏羲神话的源头,这是中国远古太阳崇拜,也是祖先崇拜时期。本书观点新颖,论述严谨,考证严密,行文流畅,图文并茂,是一部有特色、有分量且有补白意义的关于女娲伏羲神话源头及中国神话源头的学术专著及人文读本。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本书是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关系的论文集,书中主要体收录了:《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人权与社会主义法治》,《美学视阈下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管理刍议》,《浅析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解决建议》等文章。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菜根谭(第七卷)

    菜根谭(第七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菜根谭(插图版)

    菜根谭(插图版)

    《菜根谭》是明代万历年间隐士洪应明的一部语录体著作,集儒、释、道三家之思想精髓,涉及修身、处世等各方面内容,雅俗共赏,受到了文人学者和市井阶层的广泛欢迎,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按照为学励志、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若干主题,对《菜根谭》原作进行重新编排,加以现代文翻译和评析,并精心选取任伯年、吴观岱、程璋、徐悲鸿、陈少梅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作插图。希望读者能在文与画的双重熏染中,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马斯洛成功人格学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马斯洛成功人格学

    本书内容包括:迈向成功的心态、存在就是真理、人的动机、进退的平衡、需求与恐惧、存在与危机、自我实现的特质、人性的价值等。
热门推荐
  • TFBOYS之血的羁绊

    TFBOYS之血的羁绊

    内容还是各位读者自己去领悟吧,第一次写文可以说是全身心的再投入吧,自己也有被自己的文章吓到呦。
  • 箫侠传

    箫侠传

    南宋年间,金兵举兵南下。以赵构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妥协求和。江湖侠客吴琼一支玉箫成天下,从默默无闻的人到武林盟主,演绎了跌宕起伏的故事。讲述了吴琼一生行侠仗义,忧国忧民主张抗金和几位红颜知己演绎着爱恨情仇,和两位肝胆相照的结义兄弟的传奇故事。
  • 仙台之战

    仙台之战

    天翼大陆,百族共存,其中人族,妖族,魔族三组最为强大,大大小小的打斗每天都有发生。仙台为最神圣之物,升仙成功与否全靠仙台,天翼大陆一直流传一句谣言:当七颗妖星齐聚之时,仙台便永远不会出现。本人写的第一本书,一定写的不够好,各位大大们多多指教
  • 44岁以前不可不做的59件事

    44岁以前不可不做的59件事

    本书分六章,内容包括:事业是一个人自身价值的证明、心态的磨炼印证人生的成长轨迹、把处世之道当成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要让婚姻家庭成为幸福的源泉而不是累赘等。
  • 妙法决定业障经

    妙法决定业障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汉武壁

    汉武壁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不仅传播了西汉王朝的文明和文化,而且以忠于国家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奇迹般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 再铸传承

    再铸传承

    没有传承人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失去传承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云飞,因为被黑洞能量淬体,觉醒了上古传承。云飞变成了一个未来有无数可能的人类。当云飞站在世界生命巅峰的时候,云飞将自己的经验、能力融合成全新的传承,印刻在族群每个人的基因中。“我要让每一名族人,未来都有无数可能……”
  • 民国爱恨情仇:我就是传奇

    民国爱恨情仇:我就是传奇

    该小说是励志小说,说的是一个叫葛群英的广西女人充满传奇、艰辛的一生。其中有叛逆少爷、野蛮小姐、可怜丫鬟、豪门争斗、男女特工、殖民地风情、飞虎队传奇、抗日峰火、政权变化等等贯穿此书。小说人物众多,人物鲜明有特色,反派人物坏中也带情义。
  • 骑光

    骑光

    当盛世拉开序幕,神秘少年以三阶实力惊艳全场,银色的符文印刻在他的脸颊上,又掩藏着什么未知的秘密?千年之前,三千人族剑刃出鞘,誓言死守世界大门,当十万兽族大军如怒涛般涌来,荣耀,正义,牺牲,伴随着怒吼响彻天地。战争女神的觉醒,精灵之王的祈祷,命运之轮的旋转,骑光,为世界而战。
  • 美人谱

    美人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