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2100000006

第6章 漢代的“文化格局”與“文人群落”(1)

文化是一種反映群體特性的意識形態,文化與其所反映的群體之間,往往表現為一種緊密的對應關係,從其中一方加以考察,易見另一方之形態(結構)與性質。因此,考察某一時期學術的發展變化,從兩方面的互動關係着手,應當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第一節《漢書·藝文志》所反映的漢代

“文化”格局與體系在中國早期的學術發展中,有兩個影響非常深遠的階段。其一是學術由“王官學”向“私學”的過渡,“道術將為天下裂”,百家之說紛出,從此形成了傳統學術的多樣面貌和多元格局。其二是漢代“獨尊儒術”,諸家紛然殽亂的局面又有了“一統”的指向,當然,此時的“一統”並非彼時的“不分”,衹不過是後儒為恢復先王理想的政治圖景所做的一種努力,諸家依然存在,不過由於經學的獨尊和淩駕其上,諸家學術具有了“流”的性質,一是“支裔”之謂,二是高下之分。這一觀念確立的影響是深遠的,後世學術雖代有其變,但大要總出入不遠。漢代的學術總謂之“文學”,此乃廣義言之;狹義言之,“文學”乃指經學(漢代的“文學”有時泛指一切學術,如張蒼“本好書,無所不觀,無所不通,而尤善律曆”,“秦時為柱下史,明習天下圖書計籍”,太史公稱其“文學律曆,為漢名相”(《史記》卷九六《張丞相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681、2676、2685頁),“文學”則包羅張蒼以律曆為主的所有知識;“於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矣。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第3319頁),則律令、軍法、章程、禮儀、詩書等等,均為“文學”;“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騶衍(陰陽)、淳于髡(學無所主)、田駢(道)、接予(道)、慎到(法)、環淵(道)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史記》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第1895頁),則稷下學可謂之“文學”;其他如“恬嘗書獄典文學”(《史記》卷八八《蒙恬傳》,第2565頁),這裏的“文學”指有關獄訟的文書、文件等等;晁錯“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先所,與洛陽宋孟及劉禮同師。以文學為太常掌故”(《史記》卷一〇一《晁錯傳》,第2745頁),此處的“文學”略指刑名之學。從上述例子大略可知,在漢代,“文學”具有廣義的意義,代指一切學術;狹義的意義指儒學,如“及今上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列傳》,第3118頁)、“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列傳》,第3118頁)、“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列傳》,第3119頁)等等。本文所謂“文學”,乃是現代意義上的“文學”概念。)。漢代的這一狀況頗有意味,“文學”主要指經學而言,當“文學”泛指一切學術時,這“一切學術”仍以經學為“獨尊”,這一字意的發生演變頗能反映漢代經學漸始獨尊的發生過程。漢代學術經學“大一統”的格局頗為典型地反映在總結西漢一代學術的《漢書·藝文志》當中。

一、“藝”與“藝文”:經學觀念之“文”

(一)劉向父子“七略”分類的意义:載道之文與術數之文的分渠

到劉向父子校書時,經學“大一統”的學術局面已經形成並深入人心。政治上,官僚系統既已無不重經,無不治經,唯經是導;社會上又以利祿相招,以經學為貴尚,經學觀念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成為政治、文化、生活的指導之術。作為反映一代學術之盛的這次校書,勢必深刻地反映着時代的學術氛圍,從而形成自身特定的思路和構架(對於漢代學術內在構架的建構,于迎春曾說:“他們(漢代的學者智士)試圖建立起一個巨大的綜合,打通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界域、分野,使各類事物和現象相互感應、貫通。董仲舒及其《公羊春秋》學說,就集中體現着這種大綜合的意識和努力。”(前揭《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第35頁)如果說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和《公羊春秋》標誌着漢代學術“大一統”格局建構的開始,那麽可以說劉向父子編撰《七略》,就意味着對已經形成體系的漢代學術思想格局進行總結,並進一步予以強化和確認。)。

關於此次校書的原因,史載無多,《藝文志》在“(武帝)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諸子及傳說,皆充秘府”之後,緊承以“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言“書頗散亡”,當並不是指原有藏書的流失,因為從武帝收集圖書之後並没有大的戰亂、遷動、災異等發生,一般而言,皇家、官府藏書不易流失,較為合理的解釋原因,是成帝廣求天下圖書,而欲成一代學術之盛事(如《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上載:“其(元延二年)三月,將祭后土,上(成帝)乃帥群臣橫大河,湊汾陰。既祭,行遊介山,回安邑,顧龍門,覽鹽池,登歷觀,陟西嶽以望八荒,跡殷、周之虛,眇然以思唐、虞之風。”(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535頁)就反映了成帝欲效先王建盛世的心理。)。歷代帝王多有這種心理及文化舉措,而于成帝或更為明確。武帝時國勢的強盛及文化事業的輝煌,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選名儒俊材置左右”(《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傳附劉向傳》,第1928頁。),召集諸儒會講石渠等盛事,均不遠於前,這可能成為成帝此次校書的內在動因。

成帝時的這次校書,其分工是比較明確的,“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漢書》三〇《藝文志》,第1701頁。)。在此之前,是否有個集中的會議以確立校書的義例與“指導思想”,不得而知,不過從《藝文志》的情況看,《七略》的書目編排確實有嚴密的體系,首先體現的就是載道之文與術數之文的分渠。

載道之文與術數之文的分渠,是古代知識體系發展的必然結果。知識是先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經驗及認識的積累,其原初狀態應該是,對生產、自然的認識與其實際的勞作過程是統一的、同步的,兩者之間不存在分離。但隨着這些經驗或知識逐漸集中在某些人手裏,並需要由之帶領,組織更複雜、更大規模的生產生活活動時,經驗或知識的把握就有可能與實際的勞作發生分離。並且,外在世界的神秘和強大使那些因為掌握經驗、擁有知識因而能更有效地組織生產勞作、克服苦難的人群得到尊重和崇敬,這時候知識就可能對具體、實際的操作發生超越,從而造成“勞心”、“勞力”的人群分化(至於“勞心”與“勞力”差别產生的根本原因,不是此處要討論的,這裏衹是指出知識在社會人群當中大致有這樣的分化。)。由於社會職能的不同,勞心者之知識漸與實際應用知識脫離,而向生產之管理與維繫人群秩序之制度轉變,這種知識的不斷積累和總結便形成各種所謂思想。

在傳統文化當中,思想的最高層次為“道”,“諸子紛紛,則已言道矣”(章學誠《文史通義·原道中》,葉瑛《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33頁。),古代的“道”有宇宙本體論的意味,但其根本的核心特徵是極具現實性的“治道”。儒家認為“道”在“王官學”未分之時,莊子感歎天下大亂,“道術將為天下裂”,其未裂時之“道術”,亦指向“王官”一統之時,“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指》,《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第2710頁;《淮南鴻烈·氾論訓》也說:“百家殊業,而皆務於治。”(《百子全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67頁) ),帶有本體意味的“道”更大程度上是為“治道”尋求終極依據而存在的。在言道而有影響的幾家當中,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是具有代表性的,其大略可分為兩類:孔、孟、荀、墨、韓略同,其道乃典型的“治道”;老、莊為一類,其有對現實秩序進行解構的傾向,但解構與建構為一體之兩面,“道家”仍有“君人南面之術”的內涵,事實上,言“治道”為諸家共同的主體性特徵。在諸子之前的先人的實踐當中,“道”、“器”雖已分化,尚還離之未遠,“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周易·繫辭上》,《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頁。)。“道”、“器”結合表現為“用”,成“用”乃謂之“事業”,在歷史的記載中,掌握“道”的先王基本都是親力親為,與民眾一同勞作的。

與先王往聖躬身親事不同,諸子既已離事言理,空言論道,其“道”論就有了脫離、超越形而下的職事之勞、物事之思的體性。孔、孟、荀、韓的“道”論,無不以對具體職事的忽略乃至鄙視為特徵,墨子倒是重視“小人”道,其本人也善技,其留意于先王能與民同役、賢人或起於農工的上古情形,但其言及的內容及所針對的对象是“王公大人”,並無重視具體職事之意,且把“小人”道期望成對統治者的一種要求,因其“刻薄”,也就快速地被統治者拋棄了。老子主張捨棄“什伯之器”,《莊子》文中雖多有即“技”求道的場景,但“臣之所好者,道也”,“技”衹是進乎“道”的途徑,全書當中並没有提升具體職事的意思。當然,“道”、“器”之分,“道”上“器”下之别並非由諸子開創,其實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已有了制度上的規定:“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凡執技以事上者,不貳事,不移官,出鄉不與士齒,仕於家者,出鄉不與士齒。”(《禮記·王制》,前揭《十三經注疏》,第1343頁。)不過諸子紛紛言道,繼社會的實際存在、制度的具體規定之後,對“道”為貴、“用”為輕的觀念在思想文化上予以了強化和確認。作為文化由王官學向私學轉軌的中介,諸子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七略》對漢乃至先秦的學術進行總結,正是以“道”、“用”不同論對學術進行了二分。

章學誠認為:“《七略》以兵書、方技、數術為三部,列於諸子之外者,諸子立言以明道,兵書、方技、數術皆守法以傳藝,虛理事實,義不同科故也。”(前揭葉瑛《文史通義校注》,第985頁。)葉長青說:“三略(《兵書》、《數術》、《方技》)皆致事實之跡,與《諸子》、《詩賦》之徒托空言者不同。”(葉長青《漢書藝文志問答》,正中書局民國二十九年(1940)版,第134頁。)姚名達也說“虛理有殊於實藝”(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頁。),“其(《七略》)稍可稱者,惟視實用之‘方技’‘術數’‘兵書’與空論之‘六藝’‘諸子’‘詩賦’並重,略具公平之態度”(前揭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第57頁。)。程千帆《校讎廣義》在分析《七略》為什麽要分成六類時說:“首先學術有不同。《六藝略》的主要部分是王官之學。《諸子略》所收為個人以及他那個學派著的書,是私門之學。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則因各有專門,必加分列。其次是校書有分職。劉向是這次校書工作的主持人,他負責校理經傳、諸子、詩賦,而他不熟悉的兵書則由步兵校尉任宏分校,數術由太史令尹咸分校,方技由侍醫李柱國分校。”(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目錄編第四章《目錄的分類沿革》,齊魯書社1998年版,第110頁。)亦言兵書、數術、方技各有專門(這裏需辨析一下的是,說劉向不熟悉兵書、數術、方技當不盡然。在《漢書·藝文志》中,班固認為《七略·兵書略》中的《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鶡冠子》、《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與其他略中的內容重複,因而把它們省略掉了,並把《司馬法》從《兵書略》中摘出而放入《六藝略》的“禮”類。先不論妥當與否,原先的情況至少說明劉向是部分地參與了《兵書略》的工作的。就現在還有留存的典籍看,《七略》原本列入“兵書略”的《管子》、《孫卿》,劉向就分别寫了《書錄》。另外,劉向作《五行傳記》,在孝成世又“總六曆,列是非,作《五紀論》”,劉歆作有《三統曆》(《漢書》卷二一《律曆志》上,第979頁),可知劉向父子對“五行”“律曆”是比較熟悉的。分工的不同當與職事的差别有關。)。

可見“七略”有“虛理”與“實藝”之分,並且,此“虛理”與“實藝”之别應不僅僅是“講道理”和“實際操作”的差别。“實藝”部分亦當有“講道理”的內容,此處的“虛理”當指“述道”之言,即“形而上者”,“實藝”乃指具體言“形而下”之技、藝、器者,即“道”、“用”兩分。“六略”當中,關於前三略“述道”,留於本節的下一個問題一併討論,這裏簡單說一下後三略的“技”、“用”特徵。兵者,歷來就是兵械、戰陣、技巧、形勢內容的彙集,屬於實用之技,與言大道的虛理不同,其為“王官之武備”,《藝文志》言“其用上矣”,即說明“兵”其為“用”的特質,也透露了在“用”之行列中,“兵”之用為“上”的事實,這應該是“兵家”列在後三略之首的原因。“術數”、“方技”為具體之技術,其質在“用”,如《術數略》言“天文”:“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聖王所以參政也。”“曆譜”:“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此聖人知命之術也……”“五行”:“五常之形氣也。《書》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言進用五事以順五行也。”“蓍龜”:“聖人之所用也。”“雜占”:“紀百事之象,候善惡之徵。”“形法”:“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凶。”無論是“序”、“步”、“紀”、“形”、“事”、“術”、“法”、“度”還是“器”,无非是對具體物事、術藝的記錄、推闡,無非是物“用”而已。又如《方技略》:“皆生生之具……今其技術晻昧……”二略記錄的都是實用之技。因此,正如許多研究者認識的那樣,“六略”有“虛理”與“實藝”之别,或者說,這樣的概括還不算準確,應當是“道”、“用”之分。

(二)“六藝之文”:漢代載道之“文”的最高綱領

《莊子·天下篇》說:“《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莊子集釋》卷八《天下篇》,前揭《諸子集成》第三冊,第462頁。)“六藝”早在諸子時期就儼然已有了超乎諸家的優勢,因為它是古代王官之常典。不過,“王道衰”、“政教失”之後,“諸子”並作而蜂出,這些原來的“王官政典”的地位受到衝擊,其再次取得政治、學術上的獨尊地位,是到了漢代的事情。漢代獨尊儒術,儒家從諸子各言其道的局面中脫穎而出,儒家之“道”成為“道”的核心和最高綱領。“六藝”之稱名,原指禮、樂、書、射、御、數六種技藝,以之來指稱《易》、《樂》、《詩》、《禮》、《書》、《春秋》,較早見於賈誼《新書》(《新書》卷八《六術》:“是故必待先王之教乃知所從事,是以先王為天下設敎,因人所有,以之為訓,道人之情,以之為真,是故內法六法,外體六行,以與《書》、《詩》、《易》、《春秋》、《禮》、《樂》六者之術,以為大義,謂之六藝。令人緣之以自修,修成則得六行矣,六行不正,反合六法,藝之所以六者,法六法而體六行故也。故曰六則備矣,六者非獨為六藝本也,他事亦皆以六為度。”(前揭《百子全書》,第111頁)),以後便流衍開來。到成帝時,經學已經取得獨尊地位,“六藝”被奉為經典,《易》、《樂》、《詩》、《禮》、《書》、《春秋》成為體現儒家之“道”的最高範本。國家既然組織這次校書,其目的自然就是要總結、建構、完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體系,以昭示世人,規範、指導人們的思想意識。劉向、劉歆父子既為經學大儒,又是皇室宗人、政府官員,他們校書當然要完成對作為政治指導術、作為文化權威的經學的推崇,並把其他學術思想和門類納入到經學體系當中來,以完成學術“一統”的格局。對此,劉向、劉歆父子是煞費苦心的。

同类推荐
  • 武林掌故

    武林掌故

    本书收录了二十几篇武林名人掌故,记述了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一百多年间武术界部分知名人物的生平事迹,记述了当时闻名全国而今已很少被人提及的武术家和他们的技艺,以及如今还活跃于武坛的武术大家。这其中既有侠士、镖头、拳师、教习,也有作家、演员、商人、民族英雄,还有扎根底层的民间高手。
  •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况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玛雅千年预测书

    玛雅千年预测书

    玛雅文明有其自身与众不同的风格、体制、结构和发展史,它们自成一格,自足而圆满。即使仅仅是对玛雅文明作本书这样一次简单的考察,也已经有助于改善我们对我们自己和其他文化的理解。
  • 年谱与家谱

    年谱与家谱

    《年谱与家谱》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北京精神

    北京精神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
热门推荐
  • 集星祈愿

    集星祈愿

    14年过去了,魔轰神大战带来的悲伤和痛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幸存下来的人们努力的摆脱伤痛,怀揣着各自的目的,努力的生活着。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在各部落孩子们的编织下,新的故事展开了。现在,新的回合展开了!PS:本文为游戏王DT世界同人,内含原创角色与剧情,请爱护眼睛,小心观看。
  • 你至今仍是我的泪

    你至今仍是我的泪

    一个女孩儿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约定,抛弃他,义无反顾地出国留学,三年后,再次回归之时,另一个他出现在她的身边,在她脆弱时借给她肩膀,当她徘徊在分叉口时她又该何去何从·······
  • 太古魂帝

    太古魂帝

    一个梦想成为强者的开朗少年,携带着自己的女骷髅魂走出了家族。从此,他与自己的女骷髅将会在这片神奇的武道大陆上,遇到何种的事情......且看小小少年,如何腾飞化龙,惊退神魔,震动天地的传说。
  • 半生的际遇

    半生的际遇

    从主人公出生之前到文章结尾,有小温暖,有小感动,也有小烦恼,也有小挫折。此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扣人心弦处只要偶尔能引起大家的一丝共鸣便是对此文最大的赞赏人活着,便要好好活着好好活着才能好好折腾
  • 长剑泪痕

    长剑泪痕

    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恩怨情仇,江湖侠情。经过高人调教,习得一身绝学,和魔教过招,留下千古美名,与红颜知己花前月下,惹得众美争风吃醋。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奈何人间美景无数,侠义、私欲、亲情、挚爱,终该何去何从?
  • 禁符

    禁符

    千万年间修炼至破碎虚空的方法有很多种修斗气,修剑意,修灵魂,修肉体,修奇毒等等。看主角如何在无法破碎虚空的一方符纸之上,创造自己的修符之路
  • 神雕之县令当道

    神雕之县令当道

    他重生成了奸相之孙,却时刻想着做些事为爷爷赎罪,可世人都因他的身份而误解他,他该怎么办?当他想做官时,在爷爷的衬托下,他官越做越大;当他想建立自己的势力时,在母亲的帮助和致使下,他的势力飞一般的膨胀。蒙古大军放着轻易可灭的南宋不攻,非得先把他这个潜在的威胁给灭掉。主角:“郭靖,只要你答应把襄儿嫁给我,我就助你退蒙古军,怎么样?”郭靖:“休想!上次让你骗得《九阴真经》,这次我岂能再上当。奸相之孙人人得而诛之,我郭靖的女儿岂会嫁给你!”郭襄:“然哥哥真是个大英雄,轻而易举就击退蒙古大军了。”黄蓉:“贾然这小子什么时候偷走我宝贝女儿的心了?”
  • 荒史战纪

    荒史战纪

    这是一个轻松再加点思考的故事这是一个尝试生活该怎么过的故事这是一个希望所有人都更好更幸福的故事这是一个冒险者讲述一个平凡人在修者文明中向上的故事
  • 幻想曲.流星之愿

    幻想曲.流星之愿

    他出生时因为一颗天外的流星而改变了命运,成长的过程屡遭困境一路不顺心。从那天起埋藏在他心里的那颗流星突然苏醒了,他的命运也重新转动起来。之后得知自己比常人多了奇异的能力,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人生似乎重回正常人的轨道。一天,他遇见了她,那个狠心不辞而别的人。后来他得知了她当年离开的原因,并且所有的事其实是个小小的误会。他又会怎么做呢?....最后流星说出了自己愿望,而他的愿望又是什么呢?
  • 就把孩子当孩子:好家长应懂的60条心里法则

    就把孩子当孩子:好家长应懂的60条心里法则

    儿童的内心世界与大人很不相同,他们的心理成长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耐心地引导。但实际生活中家长往往没有耐心去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就给孩子贴上成人世界的标签。要帮助孩子,家长不能从人品、从思想去看待孩子的心理脆弱问题,首先必须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先去理解孩子问题背后的心理动机,帮助孩子渡过成长中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