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70600000004

第4章 人才选择和使用的经济学

不善“将兵”的刘邦,却善于“将将”。他兼收并蓄,豁达大度,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才,贵为一方诸侯者,贱如挽车走卒者,皆可以网罗为己所用。他不重出身重实才,所以,运筹帷幄的张良,战无不胜的韩信,睿智能干的萧何,都成为了刘邦的得力助手,辅佐他建立了大汉江山。

自知之明的“看家本领”

古人云: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得人者得天下,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曾国藩曾经说过:“今日所当讲求者,惟用人一端耳!”由此可见用人的重要性。

而汉高祖刘邦不善用兵,却能让将军们唯命是从;一介匹夫,却能让饱学之士附首帖耳;起于蓬蒿之间,却最终霸有天下,开创汉朝八百年江山。其过人之处何在?这和他精通“人才选择和使用的经济学”不无关系。

对于刘邦的用人,韩信说得最明白,清楚地说明了刘邦为何能够驾驭像张良、韩信这样的奇才。韩信在云梦泽被刘邦擒住之后,被降为淮阴侯。

有一次,韩信与刘邦闲聊,刘邦就问韩信:“你说说如果我去带兵能够带多少呢?”韩信倒也毫不客气地说:“你最多也就能带十万兵吧。”刘邦心里高兴不高兴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估计心里不会太舒服,所以接着问韩信道:“那么你呢?”韩信倒也毫不客气:“我嘛,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给我多少兵我就能够带多少!”

刘邦估计心里是更不舒服了,怎么也不给我留点儿面子呀?他笑着问韩信:“你带得兵越多越好,为什么还会被我擒住呀?”刘邦的自尊心估计受到了打击,所以才有如此一问。韩信回答得倒也爽快:“陛下虽然不能带兵,但是善于带将呀,这就是我之所以被你擒住的原因呀!何况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所能够违抗的呀。”

这个韩信不唯带兵打仗功夫高,而且“拍马屁”的功夫也是一流的。在不卑不亢之间,不仅没有使自己被低看,顺便还拍了拍刘邦的马屁,估计刘邦当时听了这句话很是受用。

南朝齐国的王僧虔是著名书法家,是书圣王羲之的孙子。

齐高帝也酷爱书法。一天,齐高帝召见王僧虔,即兴问了王僧虔一个问题:“朕与你的书法造诣,都是首屈一指,不过到底是谁的书法更高一筹呢?

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王僧虔毫无准备。片刻之后,机敏的王僧虔终于想出了一句稳妥的答话。他毕恭毕敬地对皇上说:“臣的书法,敢说是人臣第一;而皇上的书法,则必定在皇中称王。”

韩信的回答可以说和王僧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拍马屁在无形之中,既抬高了自己,又捧了上级。

不过韩信所说的“君善将将”,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刘邦善于用人。

其实不只是韩信看到了刘邦的这一优点,刘邦自己对于自己的这一“看家本领”也有着清醒认识。

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之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刘邦说,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而项羽却把天下丢了呢?你们大家都说真话,不要隐瞒朕,全部要说实话啊。

这时候就有两位大臣,一位叫高起,这个人倒不怎么有名,另一位就是刘邦的“大哥”王陵,就出来说了,他们说:“我们认为,陛下你这个人呢,待人很傲慢,不尊重人,而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很仁厚,也很体贴人。但是为什么像陛下这样又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个仁而爱人的项羽丢了天下,我们认为是这个原因:陛下每打下一个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分给那些功臣,得到了什么好处呢,也分给我们大家,所以我们乐意拥护您,您就得了天下。”

刘邦很有自知之明,他说:“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刘邦认为:“你们只看到了一方面,没看到另外一方面。在指挥部制定战略方针,然后指挥远方的战场,取得胜利这个方面我不如张良;治理一个国家,保证后勤的供应,这个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战必胜,攻必克,这方面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那边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由此看来,刘邦对于自己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原因也是看得非常清楚,也是非常自豪的。在刘邦看来,用人是自己最重要的成功之道。

实才论:人才不问出处

刘邦的成功之道,就是因为他的用人艺术。

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崛起于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刘邦的成功,除了他敢于斗争、善于学习、能够在战斗中成长外,还因为他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能够把一大批杰出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

刘邦用人有个特点,就是说不管你是什么出身,不管你是什么样子的人,出身高贵也好,出身贫贱也好,只要对于自己事业有好处,他都能够网罗来为己所用。只要能为他的政治目标献策出力,他就不分高低贵贱、出身经历,而尽可能人尽其才;只要是对实现他的目标有利的方略,无论是谁提出的他都给予重视并采纳实施。充分表现了刘邦的雄才大略。

刘邦用人不注重出身,从他的文臣武将的出身便可清楚地看出来:张良是六国时的韩相,张苍当过秦朝御史,萧何、曹参原是秦朝小吏,韩信是贫民,英布是受过黥刑的平民,樊哙以屠狗为业,周勃以织席吹箫为生,陈平是个穷书生。这些人后来都受到重用,并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大功。

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率领的是一个杂牌军,他刘邦是一个草头王。刘邦要求的是所有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叫什么呢?这就叫不拘一格。由此可以看出,大胆地提拔和重用各种人才,尤其是出身卑微而有才能的人,是刘邦的一个用人之道,这也许与他自己出身平民和小吏是分不开的。

韩信是刘邦手下的“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建立大汉天下立了汗马功劳。可他在没有发迹之前,只是淮阴城中的一个穷少年,和刘邦一样,也有“无行”的名声。由于韩信家境贫寒,连一日三餐都很难维持,只得到处投靠亲友,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物。不肯作业生产,到处吃白食,还“好带刀剑”,自然不会有什么好名声。他经常在一位当亭长的好朋友家里蹭饭吃,由于食量太大,日子长了,亭长的太太自然不太高兴了,对他冷言冷语,想方设法要赶韩信走。

有一次,韩信在通常的时间前去吃饭,结果一看,人家早就吃过了。韩信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就再也不去亭长家吃饭了。后来,韩信饿的时候,到河边钓鱼,如果运气实在不好,连鱼也钓不到,便只好向河边的洗衣妇讨饭,其中有位老妇人,不但没有看不起他,还经常给韩信饭吃,并且鼓励他说:“大丈夫应当立志,不能成天依赖别人,好好努力吧!”韩信受到鼓励,决心努力上进,争取自己的前途。

有一次,韩信腰佩宝剑,走在淮阴街上时,有一位不良少年看他不顺眼,就说:“你挎着宝剑,模样还挺神气的,其实你只不过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家伙,如果你有种就杀了我,如果不敢的话,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心中大怒,但是他想:“我当然可以一剑杀了他,可是,这有什么意义呢?大丈夫能忍一时之辱,何必跟这家伙一般见识。”他沉默了半晌,便一言不发,弯下腰来,从不良少年的胯下爬了过去。

后来韩信投靠了项羽,项羽对于韩信的“历史”就很介意。他手下的大将钟离昧看出韩信是个将才,多次向项羽推荐。但都被项羽一句“钻过别人裤裆的人能有什么本事”给挡了回来。

后来,韩信看到在项羽手下实在没有什么出路,便投靠了刘邦。就是这样一个曾经食不果腹、靠乞讨为生,还曾经钻过人家裤裆的人,刘邦照样让他做了大将军,丝毫没有因为他的贫贱出身而为难他。

和韩信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刘邦的主要谋士陈平。这个陈平虽然也是出身贫寒,但是家庭条件要比韩信好一点儿,至少不用以乞讨为生。

不过当时他的名声也不大好,在家时也是不事生产,为了混点酒食,常早出晚归,去帮人家料理丧事,在乡里父老眼中,这属于苟且无耻的“下三滥”行为,所以到了娶妻的年龄,殷实人家不肯把女儿嫁给他,贫寒人家的女儿他又不肯娶,转眼就拖成了一个王老五。陈平长得是一表人才,相貌堂堂。曾经有人对陈平说:“你每天吃的什么呀,竟然吃得这么胖?”陈平的嫂子对于陈平整日好吃懒做很是不满,就说了:“不也是整日吃糠咽菜吗。有这样的兄弟,还不如没有呢!”不过陈平的哥哥对陈平倒是很支持,很爱护,听见了自己老婆的不满之词,立即把她给休了,省得她再说自己兄弟的闲话。古人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这些话陈平的哥哥倒是执行得很彻底。

逢年过节的时候,陈平为大家分肉,分得很是平均,父老们都称赞他,陈平却是一副不得志的样子说:“如果让我陈平来分天下,也如同分肉一样呀!”

但是刘邦对于陈平的出身同样不计较,也给予重任。在投奔刘邦之前,陈平曾经投奔了项羽,但是,刘邦并没有因此而对他有什么看法,还是照用不误,使他尽心尽力为自己效力。由此可见,刘邦用人从来没有门户之见,只要是有用之人,都可以为我所用。

只要对于自己有用,只要能够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即使是自己最讨厌的人,刘邦也会以礼相待。郦食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郦食其本来是高阳(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杞县)一个落魄的儒生,秦朝尊法黜儒,由此可以想见儒生在秦朝的落魄境地。所以这个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还在靠给人家看大门混饭吃,很是落魄。

但是郦食其倒很有傲气,很有点儿不遇明主决不出山的主意。虽然落魄无业,乃至不得不靠为人看守大门来维持生计。但是一般的人都不入他的法眼,所以地方吏员和豪强都不敢役使他,都把他看做“狂生”,大概也有点拿他当“神经病”的意思。

其实,郦食其是个真正“大隐隐于市”的高人。他很有心计。当时他的兄弟郦商也趁着陈胜起义的机会,趁乱而起,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多次派人来请哥哥出山。但是郦食其觉得这些人目光短浅,不堪成大器,从心眼里瞧不起他们,所以一直拒绝出山,宁愿做一个看门人。当时的起义队伍多如牛毛,经过高阳的时候,都知道这儿有个高明的人物,所以都来请他出山,但是郦食其都不愿意为他们效力,宁愿看大门。他就抱定“择明主而事之”的念头,不遇到明主,坚决不出山。

这一点倒是和项羽的“第一高参”范增有点儿神似。范增当年也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了,同样是怀才不遇,碰到一般的人还不愿意出山,宁愿在家里纸上谈兵,一心想要找个明主。

等了好多年,终于等来了霸王项羽,这才出山相助。这些恃才之士莫不企盼明主知遇,他们希望能遇见像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从而一展胸中所学。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看来郦食其和范增也跳不出这个框框。不过范增左等右等还是选错了对象,而郦食其的眼光就要高那么一筹。

说来也巧,郦食其有一个邻居在刘邦的手下做骑从,大概也就是刘邦的警卫员吧。刘邦大军西进关中,经过高阳时,一向爱才的刘邦就问这个高阳出身的警卫员,高阳这个地方有什么人才吗?

所以这个警卫员趁着回家探亲的机会,就顺口告知了郦食其。大概郦食其虽为看门人,但是“非高枝不栖”的原则大家都很了解。这位警卫员没有想到随口所讲的这句话都很对郦食其的口味,他对自己这位小老乡说:“我听说沛公放纵无礼,待人轻慢,喜欢骂人,但很有大志,这才是我所要等待的人呀,可惜没人替我引见。你再见到沛公时,就对他说,‘我有个姓郦的老乡,今年有六十多岁了,别人都说他是个很狂的老头,但是他自己并不认为自己很狂。”

这个老乡还不愿蹬这趟浑水,大概他深知刘邦的秉性,所以他对郦食其说:“刘邦这个人呀,一向不喜欢你们这些儒生,见人戴着儒生的帽子来拜访他,他就把人家的帽子解下来,往里面撤尿。跟儒生谈话,经常破口大骂。所以你千万不可以对沛公说你是儒生,否则可是自讨苦吃。”郦食其倒很自信地说:“你就照我说的跟他讲吧。”

要说刘邦也没有受过儒生的迫害,之所以如此讨厌儒生,也是一点儿理由都没有,大概是秦始皇提倡的尊法贬儒思想,对其影响太大了;或者自己小时候没有好好读书,心里对于读书人有股出于自卑的一种愤恨,所以,看见读书人就想起了自己读书时的窘相,所以,就很是讨厌读书人,总是想办法捉弄读书人。

果然,郦食其请那位老乡引荐他去见刘邦时,这位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正伸长了两条腿让两个年轻漂亮的女子进行“足疗”呢。

这个姿势倒有点儿意思了。古时中国人传统的坐姿,是要双膝弯曲跪在地上,臀坐于双足跟上,有点接近“跪”的姿态,所以有个成语叫做“正襟危坐”,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一种对人表示尊敬的坐相。像刘邦这样大大咧咧,倚靠在床,还把双足伸出来,让两个女人为自己洗脚,这很明显就是对郦食其说:你来我这里可不受欢迎呀!

好在郦食其受秦朝压迫多年,对于这种侮辱知识分子的言行见怪不怪了,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于是也不同刘邦讲什么礼节,开口便问:“足下是要帮助秦来攻诸侯,还是要率领诸侯破秦?”刘邦一听,这叫什么话呀?心里火气更大了,忍不住张口骂了起来:“你这个臭读书人!因为天下同苦于秦的迫害,所以诸侯才联合起来攻秦,哪有帮助秦攻诸侯的道理?”

这时郦食其可找到话说了,他立马板起脸孔教训起了刘邦,你对我不客气,我对你也就不客气了:“既然您要讨伐没有道义的暴秦,就不应该用这种态度对待比您年长的人!”刘邦一听,觉得这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便马上停止了“足浴”,赶紧正了正衣裳,请郦食其上座,向他道歉。

郦食其大概从来都没有受过这么尊崇的待遇,便眉飞色舞地将自己的见解全都倒了出来,听得刘邦眉飞色舞,顿感“相见恨晚”,赶紧又设宴款待。郦食其酒足饭饱之后,也不再卖关子了,这才把自己的“锦囊妙计”献了出来:“足下现在兵马不足万人,又多是乌合之众,缺乏培训,要攻进关中,如探虎口。陈留位居天下要冲,四通八达而无险阻,域内积粟极多,可资军用。敝人与陈留县令向有交情,可以替您跑一趟,劝服他自动投降。假使他不听,您再发兵攻打,我做内应。”

刘邦大喜,便请郦食其先去说降,自己率军队随后助威,果然很顺利地占据了陈留。六十多岁的老先生,无曹参、樊哙上阵杀敌之勇,光靠三寸不烂之舌,替他拿下了“城守甚坚”的陈留,取得大量兵器和足可供应三个月的粮草,凭此募军,“从兵以万数”,相当于把刘邦现有的实力扩充一倍,乐得刘邦马上封郦食其为广野君,随后,郦食其又让自己的兄弟郦商带着他那支数千人的武装,投顺刘邦。

你看,刘邦用人就是一个原则:得对我有用,得对我有所帮助,否则一切免谈。他讨厌儒生,那可是真讨厌,见到人家就往人家帽子里撒尿。但是郦食其能够对他有所帮助,立即又是请上座,又是设宴款待,由此可见“茶,上茶,上好茶;坐,请坐,请上座”的故事也不是从苏东坡时才有的。

刘邦用人不只是不看重人才的出身,而且对于人才的来历同样不看重,不管你原来和我一起东挡西杀,还是半路投靠,哪怕你是从敌对方来的,只要能够对我有利,我就会重用。

刘邦善于用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敢于用原来敌对方的人员。往往放心大胆地“招降纳叛”,不但瓦解了敌人,壮大了自己,而且确乎起到了仅用旧部下起不到的作用。

刘邦能顺利入关,便与敢于任用叛臣有关。当他“以宛守为殷侯,封陈恢千户”之后,便收到“引兵西,无不下者”的实效。

当初刘邦引兵西进进攻咸阳时,在宛城受到了激烈的抵抗,他采用张良的计谋,突然对宛城来了个回马枪,包围了宛城。

这时候,宛城有个叫做陈恢的人出城对刘邦说:“宛城城坚墙厚,你就是拼命攻打,死伤必众,又拖延了去咸阳争王的时间;若是放弃宛城,直接西行,宛城又会从你的后面给你插上一刀。真是进退两难呀!

为了不耽误你进攻咸阳,争取王位的前程,你看这样吧,同南阳郡守做笔交易,以让他继续担任郡守为条件,允许他归降,从此为您防守宛城。而您呢,就可以带着宛城的军队一起西进。而且南阳属下各县的秦吏得知有此先例,都会大开城门,等着足下去接收,足下便可一路通行无阻了。”

刘邦很聪明,听罢陈恢的高论后,马上叫“好”。当场签订协议,于是宛城郡守投降,继续担任郡守,还被加封殷侯;而陈恢也得到加封千户的实惠。这以后,刘邦带兵西进,果然一路顺风,昨天还是大秦王朝的官吏,今天都争着做刘邦的部下。

你看,刘邦是不是很会用人呀。说到刘邦的用人,就不能不提韩信和陈平。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立过无数的大功。当初他也是穷困潦倒的一个人,曾经钻过人家的裤裆。后来,大概自尊也是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自己也觉得没脸再在淮阴待下去了,便决心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出人头地。项梁率楚军渡过淮河后,韩信前往投奔,未受重视;项梁败亡后,韩信又归属项羽,凭资历提升为郎中。他曾经数次向项羽献策,都未受到采纳,大概项羽觉得一个小小郎中,竟敢参与到军机大事中,实在是有点儿自不量力吧!所以从来就没有理会过。倒是他的直属上司钟离昧很赏识韩信,好几次建议项羽重用此人。

但是项羽有自己的识才标准,根本听不进去,何况钻裤裆的故事老缠着韩信,在项羽看起来这就是胆小鬼,胆小鬼在项羽眼里是最没有出息的,所以给你个郎中做做就足够了,哪里还能够重用呢。估计对于韩信是爱搭理不搭理的,根本就没有往眼里放。

在楚军无缘脱颖而出,韩信感到很灰心,而项羽坑降卒、烧阿房宫等愚蠢行为,更令其感到绝望,觉得名震天下的霸王不过如此,一介莽汉而已,对项羽也失去了信心。所以,韩信便离开楚军,改投刘邦。

在刘邦的手下,韩信起初也没有得到赏识。甚至有一天,韩信同营的弟兄们触犯军法,韩信是不是参与者或者同案犯,或者是知情者,或者彻头彻尾就是被冤枉了,都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他和其他的人一块都被判处死刑,前面已有十三位弟兄人头落地,轮到了韩信,他眼见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实现,钻裤裆的耻辱还没有洗刷,就这么窝窝囊囊地死了,心里实在有所不甘。他情急之下,大叫:“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杀壮士?”也是他命不该绝,碰到了一个明白人,当时的监斩官是刘邦的亲信夏侯婴。夏侯婴觉得很惊讶,谁临死还这么叫喊呢?就把他叫到面前盘问,经过一番交谈,对韩信大为赏识,便替他向刘邦求情;刘邦特准他戴罪立功,分发到萧何的手下服务,担任管理粮草的工作。

在交往中,萧何发现韩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便向刘邦极力推荐,可是刘邦却没有理会,韩信没有干过什么漂亮的大事,反而背着一个“钻人家裤裆”名声,估计刘邦也是没有把他往眼里放。萧何的几次进言都没有效果,不禁令韩信心灰意冷,大概心里也觉得刘邦也不过如此吧,心里估计已经开始盘算起逃跑的计划了。

不久,汉营便传来韩信失踪的消息,萧何得知后,立刻亲自连夜追赶,最后终于追上了,经过一番诚挚的挽留,韩信跟着萧何返回汉营,去觐见刘邦。萧何再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见萧何如此郑重,这才认真地和韩信谈论天下大计,韩信剖析楚汉情势,精辟深入,刘邦大为激赏,立刻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将指挥大军的信符交给他,并且举行了非常隆重的拜将典礼。

韩信这才如愿以偿,得以施展平生的抱负,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

同样一个人,在项羽处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鸡肋”,但是到了刘邦这里,就是一个无往而不胜的一代名将,由此可见刘邦用人胜于项羽之处。

从项羽处投奔过来的还有陈平。陈平的经历和韩信有点儿相像。刚开始,他投奔陈胜的部下周市,周市扶立魏王咎,陈平受命做魏王咎的太仆,相当于侍从官的角色。他多次为魏王咎谋划,大概也因为出身低贱,未被采纳,倒是不断有人向魏王咎揭发他过去“盗嫂”、“昧金”的“丑闻”,于是陈平只得离去,直到项羽“破釜沉舟”救赵时,他才投奔项羽,随从入关,做一个没有实际权力的爵卿(散秩官)。

后来,陈平受命去朝歌胁迫司马印反正奏效,正在齐国指挥攻打城阳的项羽听说后,命留守彭城的项悍拜陈平为都尉(地位低于将军的武官),赐金二十镒。没想到司马印不争气,与刘汉抗衡后不久,便落得国破被俘的下场,项羽闻讯大怒,发脾气说要把此前派去平定殷国的将吏全部处死。陈平听说后,便把都尉印信和二十镒黄金打成包裹,让人送还给项羽,自己偷偷地跑了。

他溜出彭城搭舟渡河时,船家看他相貌漂亮,穿戴整齐,当他是身怀珍宝钱财的贵公子,欲谋财害命。陈平是多么机灵的人呀,早从他们互相使眼色中,便看出点儿苗头来了,马上脱光衣裳,赤身裸体帮助船家摇橹,船家这才知道此人一无所有,从而打消了杀害他的念头。

陈平投奔了刘邦。因为他在汉军有个熟人叫做魏无知,他就请魏无知把自己引荐给汉王。

当时刘邦的名声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从各处来投刘邦的人很多,只要有人介绍担保,刘邦一概成批召见,先收下再说,这也正是刘邦善于用人的地方。和陈平一块受刘邦召见的,还有几个人,向刘邦行礼后,刘邦便让主持内务的石奋为他们安排食宿,表示这个人我已经留下了,至于以后怎么发展可就看你们自己的了。

陈平的才干当时就表现出来了。他们几个退出来以后,陈平单独对石奋说:“我有些事来见汉王,要说的话不能拖过今天。”看来这个陈平就是靠打“小报告”起家的,刚到这里就开始打小报告了。

于是石奋就为他通报,于是刘邦再对他单独召见,谈话结束时,汉王感到满意,当即问:“子之居楚何官?”日:“为都尉。”于是当天便“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即不仅让陈平有都尉的职衔,还让他做自己的亲随(参乘),主持军营日常事务(典护军)。这下子便引起了众人的不满,议论纷纷,但“汉王闻之,愈益幸平”,听了别人的小报告,反而更加信任陈平。如此开明的君王,实在不多见,难怪他们都拼死为刘邦卖命呢!

其实,刘邦对于叛臣的重用最大胆的还要数季布和栾布了。

季布本是项羽部下的名将,因为数次使刘邦为难,所以刘邦对他很是生气,曾经下令通缉他,发布告示,凡是擒获季布的人,赏赐千金,如果有敢于窝藏者,祸灭三族。这时候,季布在哪里呢?他正躲藏在濮阳周家,但是周氏觉得自己不能够保全季布,就把季布乔装改扮,化装成一个奴隶,将他送到了大侠朱家那里。

大侠朱家可不是一般的人物,据司马公在《史记》中记载:他所藏匿和救活的豪杰有几百个,其余普通人被救的说也说不完。但他始终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赏他对别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经给予过施舍的人,唯恐再与他们见面。他救济别人,首先从贫贱的开始。他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衣服破得连完整的颜色都没有,每顿饭只吃一样菜,乘坐的不过是个牛拉的车子。他一心救援别人的危难,超过为自己办私事。从函谷关往东,人们莫不伸长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楚地的田仲因为是侠客而闻名,喜欢剑术,像服侍父亲那样对待朱家,他认为自己的操行赶不上朱家。

大侠朱家见到了季布,看出这个奴隶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就前去劝说夏侯婴,使其劝说刘邦饶恕季布。他对夏侯婴说:“人各为其主,季布是项羽的下臣,为项羽尽心尽力,是人臣的本分。项羽的手下就可以斩尽杀绝吗?皇上刚取得天下,就以一己之私悬赏捉拿一人,不是显得心胸有点狭隘了吗?”

夏侯婴也是一个明白人,当年也正是他从刀下救出了韩信,所以,他马上告诉刘邦说,不要把人才都逼到对方去,想当年的伍子胥不就是因为被楚王逼得太甚,才有了后来率吴军灭楚的故事吗?所以不要把人逼到死路上去,这个季布是不是就免了算了?

刘邦一听,也是这个道理呀,马上接受意见,赦免了季布的罪过,而且马上封季布为中郎将,后来,季布成为汉代名将之一。史家称赞季布“能摧刚为柔”,不惜做奴仆以避祸。实则刘邦大胆任用宿敌的胸怀和识见,才更值得赞赏。

而栾布本是彭越手下的大夫,奉命出使齐国。后来彭越由于谋反被刘邦杀死后,刘邦将他的头颅挂起来示众,还下令不许别人哭祭,说:“有敢收尸者,辄捕之。”栾布却跑到彭越的头下,一面报告出使的经过,一面“祠而哭之”。这使刘邦很不开心,大骂他“和彭越一起谋反的证据很确凿了!”下令要煮死他。

栾布也是抱着必死的念头来的,他对刘邦说,就让我临死前再讲一句话吧。他便趁机为彭越辩冤,并公开指责刘邦诛戮功臣:“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烹。”他说呢,你因一点小事就随便杀功臣,照这样下去,人人都会感到自己危险呀!这样生还不如死呢,你就煮了我吧!

听了这些话,刘邦不仅没因此而恼恨,反而“乃释布罪,拜为都尉”。栾布后来成为将军,得封为列侯,也成为汉代名将之一。

其实栾布之所以这么大胆,大该是因为有蒯通做他的榜样吧。早在释栾布之前,刘邦也曾在类似情况下饶恕过蒯通。蒯通曾经劝说韩信叛汉自立。当年,在楚汉争霸最为紧要的关头,项羽曾经派武涉来拉拢韩信,被韩信拒绝了。武涉没有打动韩信,倒打动了一个人,谁呀?就是蒯通。

蒯通对于天下的局势看得很清楚,所以就以看相为名,为韩信讲解天下形势,一通洋洋洒洒的“战国策”,先从形势开篇,大抵是:秦亡以来,楚汉相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项楚曾经转战南北,威震天下,最终却在荥阳一线陷入窘境,停滞三年;刘汉更是屡战屡败,不能自救。无论楚汉,都已经走到内外交困的穷途,而终日惶惶的民众,都盼望有贤圣出世,把他们从祸乱中解救出来。

谁能承担这个平息天下祸乱的历史使命呢?蒯通点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就是足下——就是您韩信,现在楚汉二主之命,都悬于足下之手,结汉则汉胜,结楚则楚胜。依照我的计策,不如先使他们两家都生存下去,咱们给他个三分天下,取得鼎足而立的地位,使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以足下之贤圣,拥有强大的军队,占有强盛的齐地,燕、赵诸侯都听从你,便可挥师西向,顺应民众的愿望,迫使楚汉停战。这是为民请命,天下当望风响应,楚汉敢不听从?

然后削强扶弱,分立诸侯,建成新的诸侯体系,而齐国的盟主地位也就自然取得了。只要足下继续顺应民心,垂拱而治,则列国诸侯都会臣服于齐,这就是古语所谓“上天要给你的,你不肯接受,反而要受祸害”。希望足下深思!

综观当时的实际情况,应该说蒯通的这一篇宏论,确实是一个很有见地的战略设想。但是韩信对于刘邦厚待自己的恩德一直不能够忘记,所以他的表态,就同先前对武涉的回答一样——不忍背叛。

蒯通见其执迷不悟,便举出历史上春秋时越王勾践要兴国复仇时,如何重用范蠡、文种,等到成为霸主,马上就收拾掉了文种,逼迫范蠡远走高飞的例子;讲现实中当今张耳、陈余自小相濡以沫,结为刎颈之交,可谓是典型的“同志加兄弟”的关系。可是等到事业有成,便互相残杀,为天下耻笑。

蒯通对韩信说得很明白,这是为什么,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说到底还是利益关系,一旦利益发生冲突,人心就变得难测。你现在自以为以忠信侍奉汉王,结为深交,所以汉王绝对不会加害于足下,实在是大错特错了。你韩信与汉王,以交友而言,不如张耳与陈余;以忠信言之,又不如范蠡、文种对勾践。他们的下场,难道不值得你韩信深思吗?何况古人有言:“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现在您的功劳已经震动你的主子了,您的功劳已经名满天下,从楚则项王不会信任你,归汉则汉王内心害怕你,除非自立为王,您韩信哪里还能有你的什么安身立命之地呢?您的性命实在让人担心啊!

蒯通这一番分析情理恳切,而且辞锋犀利。但是韩信依然不为之心动。只是表示:“先生不用再说了,容我考虑一下吧。”

过了几天,蒯通又见韩信,看他仍旧下不了决心,十分失望,只好加重言辞分量,向他发出最后的警告,但韩信终究不忍背叛对他有恩的汉王,而且认定自己建树了这么大的功绩,汉王不见得会夺走我这个齐王封爵吧。他明确拒绝了蒯通。结果,蒯通自己就害怕了,立即辞别韩信,装疯去了。

后来,韩信在被处死时,也可能是被气糊涂了,仰天长叹一句:“悔不当初没有听取蒯通的话呀,才遭到了今天这个下场!”一句话就把蒯通卖了。所以,装疯卖傻的蒯通立即被刘邦抓了起来。

蒯通果然不愧为有名的辩士。他在刘邦面前是不卑不亢,敢于讲出自己的实话,他对刘邦说:“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即也想用武力开创帝业的人)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什么意思呀?这个蒯通是说:当初我只知道韩信,不知道你刘邦呀。我是为我的主子尽忠,这没有什么不对吧?你也没有理由要把我煮了吧?蒯通为自己辩解时,还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引出了“逐鹿天下”的成语:“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以“鹿”比政权,确乎形象而精辟。

这个蒯通还真能给自己找到理由。一顿穷白话,还真说服了刘邦。于是刘邦“乃释通之罪”。

这样的例子很多,还有刘邦对曾经预谋刺杀他的赵国属臣贯高等,因佩服其为主辩冤的气节、也下令赦免。贯高虽然已经自杀了,但其他几人都得到重用,成为大臣。这些人的子孙都被封为二千石的大臣。这种气度,更为难得。因为君主最恨刺客,一般是绝不会赦免的,更不用说加以重用了,刘邦不仅赦免了他们,还加以重用,确实很难得呀。

魏王豹、韩王信,都曾有过多次反复,也曾投奔过项羽,但刘邦依旧加以任用、甚至依旧封其为王。以至韩王信再次造反后,自己也觉无颜再归降,但这正反衬出刘邦用人的大度。

刘邦之所以能够凝聚众人之力,成就天下大业,仅从用人方面看,便绝非出自偶然,确有过人之处。刘邦敢于使用各种各样的人才,这种能力令人惊叹。

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指出:“项籍取胜全凭自己的勇气,不会用人,更轻视贫寒出身的人。刘邦善于用人,如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樊哙是狗屠、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布贩,夏侯婴是车夫,韩信是流氓,彭越是强盗,都被恰当地使用,各尽其所长。”(《中国通史简编》),对于刘邦是大加赞扬。

人才效益的最大化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但是如果招来了人才却不能够使用,那好比将宝剑藏在匣中,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造成极大的人才浪费。

刘邦就不这样做,他不仅善于吸收人才,对于招致麾下的人才,他也能够大胆地使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争取人才效益的最大化。

要发挥人才效益最大化,最主要的是应为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要给人才以充分的展示机会。刘邦对于那些人才可以说是言听计从,放手使用:善于带兵的韩信,他敢放手给兵;善于谋略的张良,刘邦对他是言听计从;善于管理后勤的萧何,他能放手给权力让他做事。

留侯张良本是韩国的国相之后,出身豪门,后来秦灭韩国,他立志要复仇,然历经十数年,虽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然而最终也没有成功,壮志未酬。后来在逃避追捕的时候,他遇到了旷世奇人黄石公,得受《太公兵法》。正在这时,陈胜在大泽乡点起了反抗暴秦的大火,天下大乱,张良也趁势拉起一股人马,加入灭秦行列。

为何他很快就追随刘邦,甘愿为其效力呢?原因就在于刘邦对于张良的兵法和计谋,十分欣赏,能够言听计从。张良志在灭秦,为此隐姓埋名多年,其间也曾经和多人聊过天下大事,但这些人都不开窍,可是同刘邦一讲,刘邦一听便懂,张良感慨自己终于找到知己,感叹道:“沛公殆天授。”看来知己难寻呀,连张良都不例外,不过最终能够遇到刘邦,也是张良的福分呀!

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请大王想一想,您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打不过他。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问了这样的问题:大王您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实力,能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固不如也。”——我是不如他。然而,就是这些人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己的计策来,而前提就是,每件事情刘邦都能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就会得到对方同样的回报、信任和尊重,这些人就会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

对于韩信,刚投奔刘邦的时候寸功未立,而且也没有什么功绩证明自己,甚至还因犯了错误差点儿被砍了脑袋。结果经过萧何的举荐,刘邦就立即将数十万大军交到了他的手里,对他大胆使用。这就充分说明了刘邦对于人才能够大胆使用。

正是由于刘邦这样的信任,所以他的手下都很乐意为刘邦效力,尽力使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最大的限度。刘邦和陈平曾经有个谈话,刘邦问:你看我们现在和项羽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请先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够出奇制胜,尽快地结束这场战争呢?陈平说,项羽多疑,我们可以使反问计,让项王不再信任手下的人,等于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吗?

刘邦说,这个主意好,那就请陈先生来操作吧。费用没有问题,马上拨款,黄金四万斤——请大家不要被这个四万斤给吓住,这里说的金子其实是铜,那个时候讲的黄金就是黄铜,否则刘邦搞离间计的代价也太大了——刘邦把黄铜四万斤交给陈平,这些钱就交给你了,随便你怎么用,不问出入。什么叫不问出入呢?就是不报销,不审计,不查你的账,你爱怎么花怎么花!只要给我把事办成了,节约下来的都归你自己,哪怕一文钱不花,全装人你的腰包也行。

这是当时那种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措施,充分显示了刘邦对陈平的信任。所以,陈平也就为刘邦把项羽手下的几位大将给搞定了,使项羽失去了对他们的信任,尤其是气走了项羽手下的谋士范增,为刘邦战胜项羽立下了大功。

要发挥人才效益的最大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尽管是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做不到这一点,就正如王安石在《兴贤》中所说的:“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刘邦在这方面的表现是很出色的,他不但乐于听取不同意见,而且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收回自己的成命。他刚带兵起义时,郦食其来求见,刘邦态度很是傲慢,“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食其说:“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刘邦当即认错,“摄衣谢之,延上坐”。攻下咸阳,进入秦宫,刘邦见到“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想留在这里享清福,樊哙劝阻,他不听,后来张良晓以大义:“夫秦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人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刘邦惭愧不已,当即还军霸上。

“士为知己者死”,一般人才都有个怪毛病,得要别人尊重自己,只有别人尊重,他们做起事来才有动力,才能够死心塌地地为你做事。刘邦对于这一点就认识得很清楚,所以他对于自己手下的建议,只要是正确的,好,那就坚决执行!从而不仅为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好处,还加大鼓舞了属下为自己办事的积极性。

在西进夺取关中的时候,儒生郦食其求见,刘邦本来很讨厌儒生,但郦食其提出的见解很可取,刘邦也照样采纳。郦食其说:以刘邦的万余兵力去打关中,“此所谓探虎口者也”,难免不受挫折;应该先攻取附近的陈留,利用该地秦国粮仓,扩充军队,然后西进,又提出由他去争取陈留县令投降,如果不行,再用武力解决。结果郦食其经过一番策划,杀了拒降的县令,接应刘邦进入陈留。刘邦在当地获得了大量粮草,又接纳了郦食其的弟弟郦商所部的义军四千余人。为继续西进准备了较好的条件。

刘邦在今河南鲁山东南大败秦南阳郡郡守吕龄。刘邦准备照一路来时的打法,绕过宛城,继续西进,张良及时指出:前有秦军据险把守,后有宛城未下,如果贸然西进,将遭前后夹攻;必须先攻下宛城,才能断后顾之忧。刘邦依计而行,终于逼降退于宛城的吕龄。推翻秦王朝后,刘邦军进驻咸阳。刘邦进入金碧辉煌的秦宫,看到数不尽的奇珍异宝和宫娥美女,就迷恋起来,想住下来享受一番。

樊哙及时劝谏,问刘邦是想得到天下还是只想当个富家翁。他指出秦朝灭亡同秦王穷奢极欲贪图享受有关,希望刘邦不要留居宫中。接着张良也来规劝,指出秦君无道,你刘邦才能到此,现在刚刚进入咸阳,就耽于享乐,这是“助桀为虐”。两人先后进谏,终于使刘邦清醒过来,他立即下令封闭秦宫和府库,率军出了咸阳城,还军霸上。从此,刘邦更认识到推翻秦朝以后,统一全国的艰巨性。

对待人才,最重要的是要给予人才一定的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的贡献最实实在在的肯定。精神奖励固然不错,但是一点实惠不给,这个肯定不行。有贡献你就得奖励,要奖励得公平——工作做得好、功劳大的,就要多奖;做得一般的,一般地奖;做得差的,不奖,甚至罚——要的就是个公平。韩信曾经讲过刘邦和项羽最大的区别,他批评项羽虽然为人仁厚,但是却总是不肯赏赐众人,每当众人建树军功,理当封爵时,连印绶都制好了,他却把印把子捧在手里,直到摩挲成圆的了,还不舍得赏赐给手下,而刘邦则是有功必赏,利用赏赐来极大程度地鼓励属下多建功立业,所以都觉得在刘邦的手下工作,是越干越有劲。

在建立大汉王朝之后,刘邦大赏功臣,他把萧何排为功劳第一。这下子引起了众人的不满,认为自己在前方冲锋陷阵,冒着枪林箭雨,以命相搏,而萧何稳坐后方,没有生命之忧,没有斩获一个敌人的首级,凭什么获得那么高的奖赏?功劳怎么会在自己之上呢?于是就向刘邦提出了意见:“我们在前方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多者身经百战,少者也有数十次,攻城略地,战功不等,现在萧何没有一点儿的功劳,就是做做文书,发发议论,功劳反而在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我们实在不服气!”

其实,刘邦心里最清楚,自己之所以开辟汉家江山,萧何居功至伟。想当年二人曾同时为沛县官吏,萧何通晓法律、为人清廉、能判断事情大小轻重、办事干练,刘邦自然知道。自起兵之日起,便一直委以重任,深信不疑。

萧何之见识才能非同寻常,从三件事可见一斑。一是沛公大兵攻陷咸阳,所有将领迫不及待瓜分金银财宝。而萧何关注的是军国大事所需要的法律、命令、图书、户籍,等等。他进入秦王朝的国家档案馆,把秦朝的地图、账本、各种文件资料全部保存了下来。最后刘邦一统天下的时候,对整个国家的形势,比方说哪个地方穷哪个地方富,哪个地方有些什么物产,有些什么情况,都了如指掌。是萧何掌握了这样的资料,沛公才得以通晓天下大势。

二是沛公率兵东进与各路豪杰争锋,最终击败项羽,关键是萧何留守关中,治理有方,源源不断为刘邦输送物资和部队。三是萧何月夜追韩信,为刘邦找到一个克敌制胜的军事天才,其胆识魄力令人称奇。天下大定,论功行赏,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所受封赏应该最高,并且巧用打猎的比喻说服众人。得一人而兴天下者,萧何真是当之无愧!而刘邦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论功行赏,亦可为万世表率。

所以,面对诸人的困惑,刘邦就对他们讲了:“你们都知道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吧?打猎的时候,追杀兔子的是猎狗,但是指示兔子藏在什么地方,命令猎狗前去搏杀的是猎人。现在你们都凭自己的军功获得封赏,这就好比是猎狗;至于萧何,那就是发出指示而让你们建功的猎人。你们说,猎狗能够和猎人的功劳相提并论吗?再者说了,你们都是单身追随我,至多也不过是从家里带出来几个人,而萧何却从家里带出来了几十个人追随我,这个功劳怎么能不算呢?”

刘邦本来为人就缺少礼节,现在见众人为功劳之事争论不休,便摆出一副无赖的架势,平息了这场争论。架势是无赖的,但是刘邦心里其实一点儿都不糊涂,他对于那些真正有功的人是不会吝惜赏赐的。在封赏众人之前刘邦就把话撂在了前面:“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可全是张良的功劳,所以请先生在齐国范围之内,自己选择三万户作为自己的封地吧!”

刘邦出口便封张良三万户,足见张良在刘邦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了。但是张良对于钱财这些身外之物看得很轻,所以万般推辞,他对刘邦说:“我从下邳开始追随皇上,这是上天有意要让臣为陛下效劳呀!陛下用臣的计策,很幸运能够蒙对几次。陛下给我那么大的赏赐,我怎么敢接受呢?我只要求在留这块地方有我的安身之地就可以了,哪里敢受封三万户呢?”虽然张良是百般推辞,但是刘邦还是封了他一万户的封地,足见刘邦对于将相的功劳是心中有数的。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什么是北辰呢?北辰就是常说的北极星。大家都知道,北极星是永远不动的,北极星外面是北斗七星,永远围绕着北极星旋转。北斗七星是动的,北极星是不动的,这就叫做“众星拱之”;

在刘邦这个集团中,刘邦就是他们这个军事集团的北极星,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勃、曹参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

刘邦通过自己的用人策略,把这些星星都吸引在自己身边,为自己效力,所以才建立了大汉江山,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刘邦的善于用人,才能够为自己打下一片江山。

同类推荐
  • 半壁史书历史上那些姐儿们1

    半壁史书历史上那些姐儿们1

    作者从汉朝吕后开始,历数西汉时期著名女性的故事。吕后、窦太后、卓文君、赵飞燕……她们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幽默诙谐,又不失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苍凉的反思。此书是继当年明月和袁腾飞之后又一论史巨作,以其戏谑、夸张的笔法,风行于百度魔兽世界吧和天涯煮酒论史论坛,受到网友追捧,被冠之以“欢乐版红颜史诗”。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那些你一知半解的历史史实,那些你好奇已久的美人的秘密,那些充满争议的女人,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答案。你还等什么?赶紧拿起此书,寻找答案吧。
  • 尘埃里的姐妹花:张爱玲与苏青

    尘埃里的姐妹花:张爱玲与苏青

    本书把视角房子张爱玲和苏青身上,分别选取了她们人生中的几个片段,描写张爱玲和苏青的生活、工作、交友等方面。
  • 名人传记丛书——孟子

    名人传记丛书——孟子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出生在战国时期的邹国,自幼丧父,家境贫困,从小勤学苦读,受教于孔子门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倡导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他携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由于他的政治主张没有得到施展,晚年后他退居讲学,继续他的教育事业,被后人尊为“亚圣”。
  • 李勣:与大佬们过招的日子

    李勣:与大佬们过招的日子

    茫茫乱世,英雄逐鹿。纷纷义族,几易其主。在名将如星河般的隋末唐初,为什么他能历事三朝,出将入相,屡经变故屹立不倒,最终成就不朽事功?
  • 恩格斯传

    恩格斯传

    本书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恩格斯生平传记,紧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以恩格斯一生的经历为主线,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论著进行了新的概括和分析,较全面地阐述了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思想发展和理论贡献。该书资料翔实,脉络清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热门推荐
  • 葬礼上的婚礼

    葬礼上的婚礼

    一个命运坎坷的社会青年肖云,一个富家大小姐赵凝雪,他们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却在一次偶然相遇后,携手前行。当爱情降临时,两人共同勾画人生蓝图,期许相拥一生,不离不弃;当厄运降临时,两人共谱催泪恋,勇往直前;然而一场场的变故,让他们心力交瘁,不得不面对命运赐予他们的一切,既然人间没有他们爱情的栖息之所,那他们就选择在天堂永恒。
  • 流浪公会

    流浪公会

    刀剑和魔法只不过是强者的道具而已,本就没有强弱之分。正义,永远与失败者无缘,善恶更是如此。所以在这个世界里,弱者只能挣扎求存。或者是用性命,拼出一个把世界踩在脚下的未来。
  • 异世三国争霸

    异世三国争霸

    方木深深地看了嫣儿一眼,转身看向了院子中的贼匪,身上黑气弥漫,杀意浓郁,“接下来,我要让你们真正的堕入地狱,永世不得翻生……”
  • 当伪俊男撞上伪绅士

    当伪俊男撞上伪绅士

    因为父亲,她独自背负起家庭的重担。因为个性,她埋藏自己的性别游走在公关界。活在无数的谎言之中,让她渐渐忘记了何为真相。“放下吧,为了我。”简短的字,打动着她的心弦。却无法让她放下那固执。“现在,你开心了么。”平淡的字眼,却让她悲伤的想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随身带着变形系统

    随身带着变形系统

    知道那只直播后一炮而红的萌猫吗?知道那只拿着竹竿敲晕管理员的熊猫吗?知道那只神奇的预言帝鹦鹉吗?知道那条拯救了无数生命的触手怪吗?什么?不知道?那你总该知道那只从太平洋爬出来的哥斯拉吧?还有那条惊鸿一现的神龙?没错,那都是我!
  • 九州哲帝

    九州哲帝

    九州玄龟,自古群英拔萃。一少年至荒地而出,携一只小兽,入世。过程也许无华丽的篇章,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但里面富有哲理,让你领悟玄幻界的人生。
  • 那一抹夏

    那一抹夏

    你若要问我是怎么喜欢上你的,除了日久生情这老土的回答之外,或许就是因为那年夏时,你身着长到膝的绿色球衣斜靠墙边抱腿坐着望向我,夕阳未落余光照耀在你那满是笑意的脸上时,我就发现那一抹绿已然深筑心底发芽长大,那一抹纯真的笑容就成了我所想守候的东西。
  • 道天途说

    道天途说

    寻东本是大一的新生,却莫名进入另一个和地球平行的世界,道天世界。这个世界存在着什么?他又该何去何从。道天书院的一切又隐藏着什么,面纱揭露后的世界,是生存还是毁灭。道法为尊,从下级道者到中级道者,在到上级道者方可从书院毕业,毕业后正式成为道天世界的一员,成为窥星道者,晋级摘月,成就逐日,寻东一路走来,他又如何解开道天世界和各个冒险世界的矛盾。一辆辆通往各个冒险世界的列车是否只是传统家族的利益工具。
  • 邪王独宠美人无双

    邪王独宠美人无双

    异世穿越成了废材?看我如何扭转乾坤,笑傲天下。
  • 御灵录

    御灵录

    我不知道我的未来是什么,但是我知道我要做什么!不要妄想践踏我的尊严,在我敲碎你头颅的那一刻,你就会知道我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