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69400000045

第45章 治政观(3)

第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儒家认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必须遵循普遍的人际关系准则即"孝弟"、"友仁"、"守信"、"言必信,行必果",这就是做人行事的原则。参见(韩)李顺连《道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129页。道教认为圣人统治各安其然的内容体现在人之伦理关系方面,则表现为"君臣父子"关系井然有序"各安其然"。这是道教治政观在社会伦理关系上的重要体现。唐李约注《道德真经新注》说:"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妙理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凡言人属者耳,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言法上三大之自然理也。"又说:"法地,地如地之无私载;法天,天如天之无私覆;法道,道如道之无私生成而已矣。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例也。"《道藏》第12册,第322页。这里"自然妙理"、"天下得之而安",从自然界的"地无私载"、"天无私覆"、"道无私生成",到人类社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均表现出了各安其然的属性。其本质思想体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与宇宙运动演化之内在原则。《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说:"人谓王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其所法者,道之自然而已。道法自然,应物故也,自然非道之全,出而应物故降而下法。"《道藏》第11册,第859页。这里对于"帝王"治政秩序"各安其然"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作了三个方面的划分:一是"各安其然"的内在机理在于"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二是"各安其然"的行为本质乃为"帝王无为而天下功";三是"各安其然"的行为动力乃为"道法自然",这种"各安其然"的治政秩序是"道之自然而已"的重要表现形式。"君臣父子"关系虽然是道教借助儒家伦理思想而建立的治政有序的社会关系的理想,但是从本质上是道教"道法自然"思想在社会伦理关系中的体现,是道法自然所具有的"自然理"在社会治政观上的本质体现。

第三,"无为不作,皆顺自然"。"人是自然的辅助者,人的作用是辅助自然,人不是不活动,而是"辅助万物和自然而不敢为",即顺应"自然"而不敢妄为,顺应"道"之自然而不偏私,这才是一种合乎"道"的自然行为。"商原李刚《道治与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道教所具有的无为政治管理思想所表现的"各安其然",是道教行为观"无为不作,皆顺自然"的重要体现,是道教自然观在行为方面所体现的"有所自而自,有所然而然"重要内容之一。"人们相信他们自由,只是因为他们自己意识着自己的行为,而毫不认识决定他们行为的原因。"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95页。宋人章安撰《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说:"有所自而自,有所然而然,则自然者在有物之上,出非物之下,非道之全也。惟道出而应物,故下法焉。"《道藏》第11册,第918页。道教认为圣人"立法""各安其然"的原因是"道之自然",即"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体现了"自然应物",物各有其本质本然属性。这种本质属性在道的作用下使圣人之法符合万物本身的自然之法,并使统治秩序表现为"各安其然",即"有所自而自"、"有所然而然",其本质仍然是"道"之性而应于物,其法之内涵乃为"自然者"本身,从而使道教的"圣人立法"、"各安其然"思想能够运用于具体的治政管理方面,并赋予自己独特的内涵。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乾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明法者,寒暑往来,盈虚消长,皆有晓然一定之法,则何尝犯。商量故曰不议。凫短鹤长,麦垂黍仰,或寒或暑,或苦或甘,皆是自然之理,而其所以长短甘苦者,如何说得,故曰有成理而不说,不作即无为也,无为不作,皆顺自然也。圣人之所以顺自然者,亦得诸天地而已。《道藏》第15册,第819页。

这里论述了道教"无为不作,皆顺自然"治政行为管理的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治政管理的手段是"一定之法",管理者应该成为"明法者"并皆晓然;二是治政管理的原理皆是自然之理,各安其然即不议凫短鹤长,麦垂黍仰,或寒或暑,或苦或甘;三是治政管理的方法皆顺自然之理,即治政活动有着内在的本质规律即有成理而不说,不作即无为也,无为不作;四是治政管理的目标是得诸天地而已。元代杜道坚在《通玄真经缵义》中说:"夫圣人立法以导民心,使各安其自然之分,生者自生,死者自死。德怨何有哉?"《道藏》第16册,第797页。道教的"立法以导民心"是道教治政管理思想的重要前提,也是治政管理内容和治政管理"使各安其自然之分"的必然体现。"法是人们赖以导致某些行动和不作其他一些行动的行为准则或尺度。"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47页。通过"圣人立法以导民心"最终实现道教关于治政行为活动"各安其然"所具有的社会政治之目的和社会治政管理之秩序。

§§§第二节治政行为的基本要求及主要体现

道教认为治政所具有的内在运动规律体现在圣人治政活动之中,表现为"心"、"身"、"行"、"为"、"政"五个方面,即具体体现在治政行为应"心合天道"、"正直率人"、"各以其能"、"为治在人"、"政裕民康"等方面。其内容既是道教对于圣人治政活动行为规律的能动认识,又是道教期待实践其治政行为的基本要求,是道教关于圣人治政之自然内涵在圣人治政行为思想中的系统观点,是道教实践行为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观天地之心,其妙得天下心"

——心合天道

治政心理是治政活动的参加者在各项治政活动过程中对于各种治政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最坚强的统治是属于能左右国民之心的统治者。"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72页。中国治政史上有"攻心为上"的谋略之术。道教的治政心理则表现为圣人治政所具有的"心合"天道,君与臣合心并力,心意象天以及"有心于为",从而实现心能合天道之常理,辅万物之自然。

第一,"区区思同,太平之理"。道教自然观所表现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治政观上具体体现在"君"与"天地"、"时空"、"男女"、"君臣"之间所具有的"并心同欲和合"。《太平经》认为:

夫太平之君道盛,其德乃次天也。得书独行,化流天下,乃可无不平也。夫大神不过天与地,大明不过日与月,尚皆两半共成一。夫天地各出半力,并心同欲和合,乃能发生万物。昼夜各半力,乃成一日。春夏秋冬各出半力而成一岁。月始生于西,长而东,行至十五日名为阳,过十五日消,名为阴,各出半力,乃成一月也。男女各出半力,同志和合,乃成一家。天地之道,乃一阴一阳,各出半力,合为一,乃后共成一。故君与臣合心并力,各出半力,区区思同,乃成太平之理。《太平经合校》第716页。

道教认为"心"在万物生成及社会安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表现为万物生成"天地各出半力,并心同欲和合,乃能发生万物";另一方面则为社会太平方面"君与臣合心并力,各出半力,区区思同,乃成太平之理"。其中"心同欲和合"、"君臣合心并力"乃为道教心合天道观的本质内容。道教之"心"乃为天下心,此心则能合天地,安天下。道教认为:"帝王所以能安天下者,各因天下之心而安之,故得天下之心矣。"同上,第726页。只有圣人之心与天地合和,才可以得天下之心,得天下之心而安。从而形成"合心"-"得心"-"安心"心道三部曲,实现道教治政行为所须具备的治政心理需要,这种治政心理需要乃表现为"有心于为",合乎天地万物本质本性运动变化之道。

第二,"心意象天,使万物兴"。道教认为只要能达到"心意象天"则可达到治政行为所具有的"使万物兴"的根本目的。《太平经》中认为:

夫道之生天,天之有道也,乃以为凡事之师长。正道者,所以兴善,主除恶也。是故古圣贤帝王将兴,皆得师道,入受其策,智以化其民人,师之贵之,乃言其能知天心意,象天为行也。天上亦尊贵善道人,言其可与合风气,顺四时,承五行,调风雨,助日月星宿为光明也,而使万物兴也。《太平经合校》第660页。

道教通过"道之生天"、"天之有道"表达了治政观所具有的"心合天道"思想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心合天道表现为"心意象天为行也",其具体表现在行为上则具有"顺四时"、"承五行"、"调风雨"等方面;二是这种"心意象天"的内在本质则表现为"正道者"即"兴善"、"除恶";三是"古圣贤帝王将兴"是由于"皆得师道"之体现,反映了道教对于"心意象天"行为观之内容的基本认识。唐宋《太上元宝金庭无为妙经》认为:"圣人体妙以观天下,天下自然而化者,乃顺性命而行焉。观天地之心,其妙得天下心,天下心是为得民,得民而归之。"《道藏》第34册,第275页。其内容表达了道教圣人心道观三个方面的思想:一是圣人治政之心的渊源是建立在"天下自然而化乃顺性命"基础之上的;二是圣人治政之心的内容为"观天地之心其妙得天下心";三是圣人治政之心的目的"为得民,得民而归之",并认为治政之"太平"乃为君与臣合心并力之结果。"陈景元认为修身和治国的原则是一致的。所以,他不仅主张以自然之道治身,同时还主张以自然之道治国。"卿希泰《道教文化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2页。陈景元集《西升经集注》说:"有成必有毁,无成则无毁,自然之常道也。是以圣人虽成不成,故能无时而不成也。夫天地无心,故能常照三光。无心故无明冥,圣人无心,故能常成也。"《道藏》第14册,第581页。这里对于"圣人之心"的认识是建立在"天地无心"基础之上的,是天地自然之常道的重要体现,圣人之心只有"心意象天"使"圣人无心"如"天地无心",才"能常成",从而使"常照三光"表现为"万物兴",实现圣人治身治国之目的。

第三,"异心无心,自然为君"。道教的"心"为天道表现为天地运动演化之心,非圣人之心,没有人主观因素在其中,又称之为"无心"。其无心乃又为"圣贤之心",即圣人之心与天地运动演化之心是相一致的,其圣人之心合天理之本然而已。南宋禇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认为:

为善恶而近名刑,不为善恶而无名刑,皆理之当然。今则为之而不近名刑者,世人视之以为善恶,而圣贤之心,常顺乎中道,合天理之自然而已,故利害不能及而道德之所归也。《道藏》第15册,第222页。

圣人之心"常顺乎中道"、"合天理之自然"乃为道教治政行为"心"合天道的重要体现,反映了道教"圣人治政"之心的本质内在规律。明代危大有《道德真经集义》说:"圣人之有天下,非取之也;其治天下,非为之也,夫何故?以其未尝有心于为也,所以能合天道之常理,辅万物之自然。"《道藏》第13册,第573页。这里表示了道教取"心"为上的治政行为观,圣人治政而有天下"非取"、"非为",即"以其未当有心于为也"。这种有"心"于为能合天道之常理,并辅万物之自然,是圣人而有天下治政心道观的重要体现。道教将能有"心"于为者称之为"人师",并认为古圣贤帝王将兴,皆得"师道"言其能知天"心意"象天为行。明朝焦竑编《庄子翼》认为:"天地均于不为而自化,万物一以自得,为治天下,异心无心者主也。以德为原,无物不得,得者自得,故得而不谢,所以成天,无为则任自然之运动,自然为君非邪也。"《道藏》第36册,第655页。天地以"异心"、"无心"为主,故"得而不谢所以成天",其本质乃无为任"宇宙运动之演化",体现了"无心"之"心"乃为自然,是道教自然观在治政心理上的反映,体现了对于"无为则任自然之运动"的基本认识。

二"上下俱正而天下正"

——正直率人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中把治政的实施过程看作是圣人之德的感化过程,把圣人之道德作为治政统治活动的根本问题,并强调圣人品德状况将直接影响治政活动的质量和治政活动的效果。"所以照着良心行事并且能知其所以然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坚定而且正直的人。"《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14页。儒家代表孔子治政思想强调"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认为"子帅以正"对于实现"天下正"具有重要意义。道教在继承儒家圣人治政之德基础之上,强调治政者的"正",这种"正"乃为圣人正直之体现,离开了圣人品德的"自然正直",圣人的榜样影响作用也就失去了,就不能以自身之德"俱正"而使天下正。

第一,"王者法道,民悉从正"。"宗教与政治发生关系,其思想根源在于古人对于神与人的关系的认识,认为宇宙存在神,神的能量是巨大的,有主宰宇宙的一切权威。"李养正《道教与中国社会》,第5页。道教则认为良好的治政统治秩序与治政统治效果来源于"王者法道",只有在"王者法道"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民悉从正"之"正",这种"正"之内容体现了"天地常正"之本质。其主宰宇宙的一切权威在于"道"。《老子想尔注》曰:"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天地,道臣也,王者法道行诫,臣下悉皆自正矣。……失正变得邪,邪改得正。今王者法道,民悉从正,齐正而止,不可复变,变为邪矣。……王者法道为政,吏民孽子悉化为道。"《老子想尔注校笺》第50页。这里对于王者法道,民悉从"正"思想作了三个方面的论述:一是王者法道,民悉为正的自然本质体现了"天地常正","王者法道行诫,臣下悉皆自正矣"的基本思想;二是王者法道,民悉为正的基本规律在于"齐正而止,不可复变,变为邪矣";三是王者法道,民悉为正的效果主要体现在"王者法道为政,吏民孽子悉化为道",使治政效果与治政秩序表现为"各得正"、"天下正"。《太平经》进一步认为:"天地乃为大正,四时五行万物,一旦皆各得其正,日月三光守度,各得正也。国家大安无忧,乃到于神,负不老之方赐之,奇物善应悉出,奸猾妖恶悉灭。"《太平经合校》第358页。这里表达了道教治政之"正"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圣人治政之"正"渊源于"天地乃为大正",具有宇宙运动演化之本然属性;二是治政之正具有内在必然性,如"四时五行万物"运动演化之规律一样,一旦皆各得其正,天下各得正也;三是治政之政具有良好的效果,这种效果表现为各得其正则"国家大安无忧""奇物善应悉出,奸猾妖恶悉灭"。

同类推荐
  • 满船空载月明归

    满船空载月明归

    书精挑细选了或者有名或者有趣的禅诗,有些禅诗的创意、发想令人拍案叫绝!期望读者在诗偈文学语言中,在美的抚触里,悄悄被禅无声无息溜进你的心里。
  •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四分册,讲述耶稣门徒的故事并介绍使徒的书信作品,对应《圣经·新约》的后23卷。使徒保罗原本是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但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得到神启,归信了基督,从此冒着巨大风险坚定不移地展开三次传教,曾被投放监狱,依然坚持信仰直到最后被杀害。本册同时也讲述了基督教早期领袖彼得、基督耶稣厚爱的门徒约翰等其他使徒传播基督之道的故事。由于早期基督教是被罗马帝国禁止的,这些使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然而他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大无畏精神,对后人有相当大的榜样作用。
  • 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本书通过佛学的12堂明心课,细致讲述从观照内心到开悟自我、从一份放下禅到一颗厚道心、从拥有包容的智慧到实现付出的力量、从舍下贪欲到心怀慈悲的人生开释历程,以理入事,以事入情,带领读者体会佛家的做人智慧,为那些追求幸福却又为现实所苦、被心灵围困而寻不到出路的朋友们指点迷津,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
  • 生死请柬: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禅

    生死请柬: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禅

    禅是什么?是一种心灵的状态?佛教的宗派名称?一种语言的艺术?一种灵魂出窍的特殊体验?一种修行的功夫?诗歌里的一种况味?
热门推荐
  • 卿尽一生

    卿尽一生

    上大学的姚靖易放学时与林晨意外相遇,之后两人擦出一系列火花。但有些时候天不遂人愿,爱情来得突然走得也突然。姚靖易记得自己说的一句话“爱过便是一生,哪怕死去!”
  • 星际盗道

    星际盗道

    一个平凡地球人的星际梦想,一个低级文明的地球人对高级文明的向往。看主角怎么在这茫茫宇宙中一步一步走出地球,奔向那浩瀚的宇宙星际。
  • 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

    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

    本书分为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中国人最易说错的话两部分,内容包括:社会杂言、古今广记、形似音异等。
  • 那么爱她之宁梦

    那么爱她之宁梦

    在宁梦十八岁成人礼那天,她的大哥哥慕城向她表白,她答应慕城,三天后给他答案。第二天清晨,公司的律师带着一段视频来到了慕家,告诉了宁梦一个藏了十几年的秘密,而这个秘密让她与慕城就此错过八年时光。八年来,慕城一直寻找她,哪怕有一丁点消息都会放下所有事情,但始终没能找到。八年后,他们在一次聚会上重逢,宁梦会怎样选择?他们又会经历些什么?
  • 小公主

    小公主

    为了能使自己的女儿像一位公主那样美丽、优雅和高贵,我看到过不少父母作了方方面面的准备。他们有的每周都兴冲冲跑去参加培训课,以期得到切身的经验;有的则忙着购买从胎教音乐磁带到学步车等等一系列物品。虽然这意味着花费不少时间,但作为父母,他们无疑已经下定决心,要帮助自己的小宝贝尽可能完美地成长。记得我当年得知自己将为人父时,不分好歹买了一大堆相关书籍,并且准备了一个很高档的大笔记本,准备在理论上大大提高一番。如今这个笔记本已密密麻麻记满我的心得……
  • 神的盛宴

    神的盛宴

    寂静秋夜的森林并不是藏身的好地方。金色的落叶和干枯脱落的枝干就像是大自然的警报器,随时都会向敌人举报你的位置。踩着酥松的枯叶发出的细小声音没能逃过吸血鬼的耳朵。
  • 超级天皇巨星

    超级天皇巨星

    金牌音乐制作人蓝枫,被人陷害,重生却发现身处平行世界。这里没有谭校长,没有四大天王,没有迈克,没有莱昂纳多,没有《西游记》,没有《指环王》,没有《荒原猎人》《美国队长》《复仇者联盟》……前世精彩的电影,小说,动漫,音乐,这里统统没有。被女友甩掉的蓝枫,想要逆袭,你还在等什么?
  • 人生哲理枕边书2

    人生哲理枕边书2

    书中充满了智慧、温暖人心和震撼心灵的故事和哲理。能够激发我们的灵感,涤荡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经验,升华我们的人生。谨以本书献给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愿意通过学习和自己的努力迅速改善人生境遇的人。要想让人生充实一点,让生活质量高一点,让职场生活丰富一点,为人处世潇洒一点,就要时刻把本书放在枕边,不断从中吸取经验、智慧和力量。
  • 嫡妃狠狂野

    嫡妃狠狂野

    悲催!穿越就算了,还身中媚药?某女仰天长啸:“老天,赶紧给姐来个男人吧!”话落,扑通一声,一个男人掉在玉无瑕面前。她直接扑倒,蹂躏再蹂躏,完事后拍拍屁股走人!五年后,某男人将她逼到角落,冷笑道:“女人,要怎么折磨你才能弥补我这五年来的守身如玉!”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心目论

    心目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