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哲学和汉代哲学一样,向来是个研究的薄弱环节。学者们多喜欢先秦、魏晋,再就是宋明理学。因为先秦有孔孟荀韩,又有老庄,其他诸子亦各有建树。人才多,议论丰。如同开矿,是个富矿。魏晋则有王弼、郭象,又有阮籍、嵇康,玄远超脱。睹其文,如见其人,研究者也似有飘飘之感,写起来自然又感觉不同。宋明理学,也是大家辈出。虽然天理人欲并不使人愉快,但是还有理气心性之说,太极无极之辩。至于道问学、尊德性,存天理、致良知,也饶有兴味,为学者所瞩目。唯独汉、唐(以及隋),在不少学者眼里是虽国势强盛,但思想贫乏。汉代不过一个董仲舒,加上王充;唐代也只有柳、刘天人之辩可写。此外更有一层使人不喜汉、唐者,就是清初学者对汉、唐的推崇。清初学者被归为考据之学,他们所推崇的汉、唐也连带着被视为不过腐儒解经而已。然而我们现在研究薄弱的,就是被视为腐儒所解之经。而他们所解之经,乃是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支柱。其他诸子百家,不过是在所解之经的土地上长出的花草而已。然而,那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才是大地、是深流,也是所有哲学思想的最终依据。不能认识这个大地和深流,就说自己已经认识了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是难以置信的。而清初学者推崇汉、唐,考据仅是手段,他们所推崇者,乃是汉、唐对经的理解,他们要求的也是经义,并企图以这经义治国平天下。不了解这一层,不去深究他们推崇的经义,也终究是皮毛之论。可惜至今为止,即使是专治经学者,也多是经的传授之学,深究经义者十分寥寥;而从经义中去探讨中国古代哲学的,就更少了。因此,汉、唐哲学,不是自身贫乏,而是我们对它们的认识贫乏,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汉代相比,对隋唐的研究尤其薄弱。对于隋唐,学术界长期还存在一种偏见,认为佛教是外来文化,因而佛教哲学也不是中国哲学。在视佛教为“外来户”这样的观念上首先打开了一个缺口的,是任继愈先生。他的“汉唐佛教哲学思想”诸论,不仅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佛教思想的开山之作,而且首次把佛教哲学纳入中国哲学之中,认佛教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把它看做是“外来户”而加以歧视。此后,在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中,道教哲学也被纳入中国哲学研究的视野。从那以后,隋唐哲学的研究才逐渐显得五彩纷呈。至于今,则各种通论、专著日渐增多。不过和对其他时代的研究相比,对隋唐哲学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而在隋唐哲学的研究中,道教不如佛教,儒教则又不如道教。笔者期望,这种状况能有所改变。隋唐哲学研究薄弱的原因之一,也与研究者在三教之中专治一教有关。笔者这次三教并说,不免诚惶诚恐。然而此事总要有人来做。笔者也希望,其中的错误能得到有识之士的纠正,并且此后能有更好的同类著作问世。在此一并感谢巴蜀书社以及段志洪社长愿意出版这种无利之书。1999年8月22日初撰2006年9月3日定稿
同类推荐
弘一法师全集之文艺·诗歌(04)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热门推荐
农村法律法规常识——农村特殊人群的权益保护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其中,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法规则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