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一次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改革,不但将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秦国在几年之间打造成战国时期最强的虎狼之师,为日后的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以后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开创了许多成功的案例。那么商鞅为什么选择秦国变法,变法的内容主要是哪些,我们熟知的立木赏金等故事又从何而来呢?)
魏惠王一看公叔痤快挂了,心想魏国以后不能没有国相啊,就跑去问他有没有推荐的接班人。公叔痤告诉魏惠王,自己有个中庶子,相当于秘书,叫公孙鞅。这个人通晓古今,而且是李悝的粉丝,他来做相国绝对没问题。魏惠王一听,我们魏国人才济济,也不至于找你秘书来做相国啊,看来这老头子已经病糊涂了。公叔痤一看魏惠王没看上,就补了一句:“你要是不重用他,就把他杀了,以绝后患!”
魏惠王一头雾水的离开之后,公叔痤就把这位公孙鞅叫了过来。这位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人这么叫他,我们省的后面交代麻烦,就直接叫他商鞅吧。公叔痤告诉商鞅,自己把他推荐给魏惠王,但是魏惠王没看上他,于是公叔痤就让魏惠王把他杀了,所以让商鞅赶快跑。商鞅说没事,既然魏惠王看不上自己,也就不会担心自己的威胁,不会杀他的。没过多久公叔痤就咽气了,而商鞅也在魏国过的悠哉游哉,就像他说的,魏惠王不但没看上他,甚至压根就忘了这么个人。
不过魏惠王虽然没有识人之才,但也不是一位庸才。他自己看到老爹魏武侯把爷爷魏文侯奠定的基业糟蹋的够呛,但他还是有振兴魏国的一腔热血,于是魏惠王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增强军事。不出几年,魏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并且把三晋之内魏国的土地全部连在一起,让魏国重新成为中原第一大国。甚至在公元前365年,韩,宋,鲁,卫四国国君还一起跑来大梁觐见魏惠王,承认他是中原霸主。
如果魏惠王能够心狠手辣的杀掉两个人,那么魏国也许将成为无可争议的战国第一强国,这两位一个就是商鞅,另外一个是后面要谈到的孙膑。可惜历史没有如果,魏惠王早已把商鞅彻底忘记。中国有句俗话,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帝王不识货,自有识货人。魏惠王不识货,商鞅就默默地于公元前359年开始了自己的西游记,因为西方的秦国贴出了一份求贤令。
到目前为止,秦国在我们的故事里一直扮演着铁杆配角的角色,但是连最佳男配角的提名都得不到。因为在过去四百多年里,秦国除了秦穆公时代扑腾出一点浪花,以及秦哀公帮助楚国人赶走吴国军队之外,其他时候基本上没啥成功形象。倒不是秦国人不努力,而是自己确实点背。看看他们待得那地方吧,南边是秦岭爬不过去,北边和西边是少数民族。虽然他们曾经称霸西戎,但是那里只能发展畜牧业,风吹草低现牛羊,再往西往北都是未开发地区了。唯一的发展空间是往东和东南,可是东边是晋国,春秋第一霸主,打不过呀,即使六卿争斗时秦国也不是晋国的对手。秦国的东南方向是楚国,也是个惹不起的角色,而且秦楚一直是盟友,总不合适打自己人吧,再说也打不过啊。后来三家分晋,秦国终于看到了点希望,于是当时的国君秦简公发兵攻打魏国,结果却被吴起带兵打的秦国差点亡国,还把河西地区丢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次大败让秦国人开始认识到有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叫做变法,而且秦简公也不是个记吃不记打的庸才。秦国在公元前408年开始实行“初租禾”的制度,按照土地面积收租。虽然这个制度被东方诸侯们鄙视(其他国家都用了上百年了),但这却是秦国变法的火种。
秦简公去世后,秦献公在秦国的内部斗争中获胜,当上秦国国君。这位国君有个独特背景:海龟,因为他可以说是魏国留学生,曾经在魏国目睹了李悝,吴起等人的所作所为,深信变法是让秦国摆脱一穷二白的唯一出路。于是秦献公在位期间就在秦国开始推广李悝变法的内容,秦国得以进一步强大。秦献公在魏国留学(好吧,也许是流浪)时,曾经得到魏武侯的支持,因为魏武侯想让秦献公上任成为自己控制西方的傀儡。但是秦献公不吃他那一套,到后来自力更生搞定了秦国国君,而且转过头来就攻打打魏国。虽然魏武侯时期还可以吃吴起留在河西地区的老本,秦国没有能够战胜魏国。可是魏惠王即位后,吴起留下的老本吃的差不多了,秦国也开始在河西战场上取得了多次胜利,还曾经俘虏过国相公叔痤。不知道公叔痤老爷子是不是因为这次失利羞愧难当,被放回来没多久就撒手人寰。
秦献公本是有为之君,但是在位二十四年还是驾鹤归西,他的儿子秦孝公即位。秦孝公从小就被老爹在耳朵旁边教育要变法要变法,自己自然也就想要继承和发扬秦献公的遗志,将秦国变法进行下去,让秦国重新崛起,收复河西地区等等。问题是,秦献公见过李悝,秦孝公可不认识李悝,变法不是喊几嗓子就能成的,自己虽然有想法但不会干活啊。还是那句话,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于是秦孝公就发了个求贤令,广招天下人才来秦国出谋划策。正在魏国晒太阳的商鞅听到这消息,立刻屁颠屁颠跑去了秦国,还带着一份重要的礼物,李悝的《法经》。
秦孝公毕竟是秦国国君,可不是一个魏国秘书说见就能见的。这可难不倒商鞅,也不知道他怎么认识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就托这层关系见到了秦孝公。没想到商鞅在秦孝公面前嘚吧嘚说了一个钟头,秦孝公就送他一个字:滚!扭头还把景监骂了一顿,你这是推荐的什么人啊。景监跑去找商鞅,说你是怎么把我们君王得罪了?商鞅说我跟他谈的是帝道,不过你们国君不上道啊,那我换一种说法再跟他谈谈。但是秦孝公和商鞅的第二次谈话也已商鞅被轰出来而告终,弄的景监也挺尴尬。商鞅倒是沉得住气,说我们这次谈王道,看来秦国国君也不喜欢这一口。景监费了半天劲,终于在几天后又安排商鞅见了一次秦孝公。没想到这次谈话的结果竟然是秦孝公满面笑容,拉着商鞅的手走出宫殿,也表扬景监推荐了人才。景监彻底晕了,他都做好了自己被秦孝公轰走的思想准备,没想到商鞅这次搞定了秦孝公。商鞅告诉景监,这次他们谈的是霸道,看来你们秦国国君需要用点急火,来点快速见效的东西才行啊。
就这样,秦孝公准备启用商鞅在秦国变法。不过在真正的变法到来之前,商鞅和秦孝公还需要做两件事,也就是得到秦国内部贵族的支持(起码别捣乱)和秦国百姓的拥护。
秦孝公召集秦国贵族的代表们开会,告诉大家要进行变法,希望大家支持。可是那些老贵族一听就摇头,凡是变法,旧势力和老贵族首当其冲做倒霉蛋,所以他们当然不同意。旧势力的代表大臣甘龙告诉秦孝公,自古以来圣人不通过移风易俗教育民众,而且保持旧的风格和礼制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大家也容易接受。商鞅义正词严的反驳道:“这是世俗之见。夏商周三朝礼制难道相同吗,春秋五霸的法制一样吗?自古以来,聪明的人制定法度,庸俗的人只会拘泥于成法。”然后逐个反驳各个贵族的问题,最终把大家说的哑口无言,减轻了来自内部的阻碍。
有一天,秦国老百姓都听说了一件新鲜事。在秦国都城南门,放着一根十来斤的木头,还有一张来自新任左庶长商鞅的告示:凡是能够把这个木头扛到北门的,赏金十两。木头并不重,大部分人都可以完成,可是没人去试,因为没有人相信天上会掉馅饼,都觉得这是政府戏耍老百姓的游戏。商鞅一看没人动,加赏金。于是赏金加到了二十两,还是没人动。继续加,一直加到了五十两。有个小伙子一咬牙,心想大不了让别人笑话一下,自告奋勇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当着全城百姓的面,把那五十两金子赏给了这个小伙子。小伙子立刻被这块天上掉下的馅饼砸晕,而秦国的老百姓也被商鞅的言而有信折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立木赏金的故事,从此之后,大家也都知道商鞅能够说到做到,从而相信他说的话。
有了朝廷内外的支持,商鞅就要撸起袖子大刀阔斧的干一场了。既然是李悝的粉丝,商鞅自然知道李悝的特长:抓经济,发展农业。商鞅把李悝的变法来了个升级版,颁布了《垦草令》。一方面加强对农民的管理,农民只负责种地,努力的种地,种多了可以免除徭役,种少了老婆孩子一起遭殃。除了种地,其他的什么事都不需要做,也不能做,商鞅就是要把农民变成种地的机器。另一方面,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百姓不能到处乱跑,即使旅客住店,也必须出具政府开的住店证明,否则连店主一起罚。第三方面,限制商人,不准商人私自贩卖粮食,不许官吏干扰农业生产,等等。
从现在看来,商鞅这么干也太不地道了,他这么治理国家,就是要把人民群众变成一群没有感情的机器。但是在当时秦国落后的经济条件以及生产条件下,《垦草令》的颁布大大改变了秦国的状况,大批的荒田得到开垦,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老百姓的物质文明生活也得到很大的改善(精神文明估计没有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商鞅的这一做法也类似于管仲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念。但是,因为商鞅变法刀刀砍向贵族阶级,很多旧势力也想方设法处处阻挠。就连秦孝公的太子赢驷也带头犯法,看你商鞅怎么办。商鞅说这个好办,我杀不了太子还治不了太子师傅吗,谁让你们不好好教。于是他把太子两个师傅一个割了鼻子,一个脸上刺字。商鞅敢这么做肯定也是上面有秦孝公撑腰,其他人一看连太子都被搞这么惨,更不敢说啥了。
大家吃饱了饭,就容易惹事,因此商鞅就想给大家找点事情,最好是为国效力这种好事。于是商鞅发出了第二轮冲击波,建设秦国法制社会和一支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商鞅在秦国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严打斗争,他的连坐大法让百姓一人犯法,全家有罪,连街坊邻居都跑不了。而且秦国定的罪都非常重,例如偷个牛直接是死罪,跟邻居打个架也是重罪。这样一来,秦国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怕惹了什么事情。不过严打斗争的结果还是不错的,秦国的社会治安取得了明显的好转。在军队建设的问题上,商鞅虽然不是军事家,要是纯粹打仗十个商鞅都干不过一个吴起,但是他对军队的改革却为中国历史树立了一座丰碑,那就是改革军功。只要军队出去打仗,军功直接决定你回来之后升级还是降级,而军功主要看你缴获多少首级。从这时起,秦国人血液中的狼性被彻底激发,因为他们出去打仗,只要带着足够的首级回来,就可以让自己升官发财。如果他们砍不了人,那么自己就可能回来被人砍。这一制度无形中改变了战国时期国家间的作战方式,从春秋时期的道义和武力屈服,变成了战国时期大肆杀戮的歼灭战。秦国人开始“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并在不久的将来创造了多次斩首数万的战役和大屠杀。
商鞅变法的成效很快就显露了出来。不但秦国老百姓的日子过的越来越好,社会治安更加稳定,秦国还拿着韩国等国家小试牛刀,打了几架,甚至一度占领了魏国的旧都安邑。商鞅的地位在秦国也是扶摇直上,一直担任到大良造的位置,相当于楚国的令尹。公元前349年,秦国迁都咸阳,也就是未来的秦帝国首都。到了那里,商鞅开展了第三轮变法,主要包括:废井田,开阡陌,设立县治,统一度量衡。这几句话大家是不是觉得从哪里见过,没错,我们的历史书上讲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历史贡献上,也是说了这几条。商鞅在咸阳所做的一切,不但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当时的秦国,也为日后秦国的君王和帝王们的统治创建了一种模式。
是不是可以说此时的秦国已经是战国第一强国,可以目中无人,准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了呢?当然不是,恰恰相反,此时的秦国连河西地区都没能收回。因为秦国始终迈不过的一道门槛,就是他们东边的那个叫做魏国的邻居,即使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还是打不过魏国。此时的魏国也在魏惠王的统治下蓬勃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终于找到了吴起的接班人,一位战斗力更加强大的年轻将领,他的名字叫庞涓。